歷史-高中一年級-第1課 農業時代_第1頁
歷史-高中一年級-第1課 農業時代_第2頁
歷史-高中一年級-第1課 農業時代_第3頁
歷史-高中一年級-第1課 農業時代_第4頁
歷史-高中一年級-第1課 農業時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課 農業時代一、教學目標在人類300萬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時間依靠采集和狩獵生活。隨著農業革命浪潮的開始,人類的生產、生活、社會和思想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本課教學目標為:1知識與技能通過概括課文內容,識記農業革命浪潮發生的大致年代和中心地區、知道中國在農業時代的歷史地位。通過比較采集、狩獵與農業生產在獲得生活資料上的差異,理解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和農業人口的分布;從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理解定居生活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從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的特點,歸納農業革命的浪潮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社會、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偉大歷史作用,并分析其局限性。2能力與方法根據課文內容,

2、教師可以嘗試訓練學生以下能力和方法:歸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例如,關于定居生活對于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強化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復習上冊婚姻與家族一課,把氏族的出現與繁榮與原始農業出現和農業革命浪潮聯系起來,進行推論氏族社會的演進、國家的產生、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現,比較全面地掌握第一次浪潮推動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歷史作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人類生產力變革的第一次浪潮對于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樹立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通過學習農業時代消費資料的生產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初步理解消費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的最基礎的生產部門,只有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基

3、本需要,人類才有可能從事其它的生產勞動和文化藝術的創造等精神勞動。通過了解中國在農業時代對于人類生產力、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貢獻,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教材分析本課導言本課導言指出三次浪潮分別為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要理解當今信息革命對于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有必要首先了解第一次浪潮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作用。這也間接提醒學生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子目內容農業革命。本目教學重點是農業革命發生的年代和最早的中心地區;難點是農業革命發生后人與自然界關系的改變。第一段首先敘述迄今為止人類歷史的極大部分時間依靠采集和狩獵生活,在大約1萬年前出現了原始農業,開始了農業革命浪潮,并指出了最早發生

4、農業革命的中心地區。第二段敘述由于農業革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了;人類認識自然界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農業人口大幅度增長了。第三段敘述消費資料的生產是農業時代生產的主要部分。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農業,是中國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基礎。在本目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已學知識的復習和回顧。例如,關于農業時代人口的增長,可復習高中歷史課本上冊第8課“人口增長”一目的內容。農業社會。本目教學的重點農業革命的進步性和歷史局限性。第一段敘述農業革命對于人類生活和社會分工的影響。由于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定居生活成為農業人口的基本生活方式。因為有了定居生活,人類可以營建房屋

5、、陶窯等固定設施,馴化動物,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社會分工。第二段敘述在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的變化。首先,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便于人們識別族群血緣關系,人類普遍進入了氏族社會;其次,農業革命使人類開始有了剩余產品,私有制逐漸發展起來,使人類逐步向階級社會演進;第三,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有一部分人可以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創造日益豐富的精神財富。第三段敘述農業革命浪潮的局限性:(一)因農業生產對自然氣候的依賴而使人們十分崇拜自然神;(二)因定居于村落之中,視野受到很大局限;(三)技術世代相傳造成技術保守,受教育人數很少;(四)對農田開墾造成大片森林被毀,造成農

6、業生態危機。三、教學資料、歷史事實簡介采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以采集現成的天然產物為食。他們的基本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果實、塊根,以及昆蟲、晰蝎等小動物,后來也獵取大動物。人類學者在調查了現代采集狩獵部落的生活情況后,認為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像這些部落一樣,用圍獵的方法來獵獲大動物。這種方法是用石頭、木矛、火把、喊叫來驚嚇野獸,使它們不斷奔跑,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后力竭倒下。或者把野獸趕向懸崖,讓它們摔死,用這種方法甚至可以獵取到成群的大動物。在歐洲舊石器時代,一些大崖壁下的遺址中曾發現成百上千的大動物遺骨,這顯然是當時的狩獵者圍獵的結果。 用陷阱來捕捉野獸的辦法,大約到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才開始,

7、這在法國方歌默的洞穴壁畫中得到了證實。狩獵是早期人類最大的肉食來源,它使人們得到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重要的營養物質,促進了大腦和體質的發展。但是采集在經濟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狩獵的成功帶有偶然性,而采集則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考古學者根據石器的差別,推測舊古器時代中期就有了性別的分工,男子從事狩獵,婦女則從事采集。約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全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的結束,全球氣候轉暖。歐亞兩洲的冰原地區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氣候也由多雨轉為干旱。舊石器時代的不少大型動物滅絕,數量大為減少,適于森林草原地區的小動物和鳥類增多。

8、人類的狩獵對象隨之發生變化,經濟活動的內容擴大至江湖海地區,出現了漁獵經濟。這一時期,生產工具有顯著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弓箭的發明和使用,它直接促進了早期人類狩獵業的發展。 據估算,一萬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著500萬原始人類。那時地球上群體人口的規模很小,不超過50人,男人是主要的狩獵者,而女人則主要從事植物采集并靠此提供食物。狩獵的對象是較大動物,而采集的則是可食的植物嫩莖葉、果實、塊根、昆蟲和一些小動物,這類生產活動的性質決定了當時人口的增長要受到種群增長規律的強大制約,其人口發展特征包括: 一是極低的人口密度。前農業社會人類群體的生存實際上依賴于對土地的粗放利用。史前地球上,存在著大量無人居

9、住的地區,這為原始人類的這種生存方式提供了條件,使得每一個人類群體都生活在遠離其它群體的地方。所以,前農業社會人口密度極低。據研究,每平方千米只有4人左右。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前農業社會的高死亡率首先限制了其人口的增長,加之前農業社會所持有的生育條件和一定程度控制生育的行為對人口增長也起了限制作用,所以,前農業社會人口增長緩慢,人口數量不能超過由狩獵和采集獲得的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最后兩個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遷移。由于采集狩獵群體對居住場所有著較高的要求,一般選擇朝陽、干燥、開闊、地勢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來危險的場所,作為固定或半固定營地,因而原始人類的分布又相對集中。前農業社會人

10、口的分布已覆蓋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區(如圖)。公元前8000年,狩獵和采集者已開始遷移,只剩南極洲還未被人類占據。公元前一萬年世界人口的分布原始農業農業,是指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通過人工培育和和飼養,以取得人們需要的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人們一般將農業發展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大體上說,原始農業與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相當,采用金屬工具、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農業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進入到傳統農業時代。到18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農業開始采用機械、化肥等技術,由此向現代農業過渡。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原始農業僅僅指原始的

11、植物栽培到農業革命發生這一歷史時期。本課正文的提法兼顧了這兩種不同觀點。原始農業發生于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其基本特點是:一、“刀耕火種”,即使用石刀、石鏟、木棒等簡陋的工具進行農業耕作,放火毀林以開辟耕地;二、以氏族為單位集體勞動,勞動收獲在氏族內平均分配。三、生產力極其低下,很少有剩余勞動產品。因此,所謂原始農業,通常指的是農業生產開始發生和初步發展的原始社會的農業,采集和狩獵還占有一定的比重。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是相對采集和狩獵而言的概念:(一)它是指人類采用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取代依靠采集和狩獵獲取食物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不僅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還包括廣闊的空間發展。(二)在采集和狩獵階段

12、,人類只是食物的攫取者,而采用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后,人類變成了食物的生產者。農業革命的中心地區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世界主要古代文明有西亞兩河流域、東亞古代中國和中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上述三地的古代農業起源時代不同,兩河流域農業起源于距今1萬年前,古代中國的農業起源于距今1萬年左右,中美洲的農業起源于距今72005400年左右。三地的古代文明形成時期也不同,兩河流域為距今5500年,中國為距今50004000年,中美洲為距今23001900年。由此可見,農業起源越早,古代文明形成也越早;反之,農業起源的滯后,古代文明的形成進程也就緩慢。西亞的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

13、、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燕麥、小麥、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這些地區的居民也最早馴養動物,原始畜養業就是從這里起源的,狗和綿羊是最早被人馴養的動物。 中國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粟。距今約8000年前的河南裴李崗遺址就發現石斧、石鏟、石鐮、石磨等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河北磁山遺址中已有粟的堆積,還有家豬、家犬及家雞的骨骸。距今1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實。后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垱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 中南

14、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原產地。早期農業革命發生的中心地區農業人口在原始農業興起之初,從事采集、狩獵的人口還占據著全部人口的大多數。但隨著農業革命浪潮的發展,農業人口增長迅速,而從事采集、狩獵的人口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在農業時代,農業人口始終占據著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從事手工業、商業和畜牧業的人口。這種人口結構到工業時代才發生變化。消費資料生產所謂消費資料,是指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勞動產品,亦稱生活資料、簡稱消費品。在消費資料中,食物、衣服等滿足人們最基本物質需要的產品是由農業生產部門提供的。消費資料生產是解決人們生存需要而進行的生產,也是進行其它

15、生產的基礎。中國與農業革命農業的起源,古人都是用神話或傳說進行解釋的。1807年,德國科學家霍姆卜脫提出了探討農作物起源以解決農業起源的研究思路。直到1882年,法國學者德康多爾首次提出解決方案,即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結合歷史地理分布,對栽培植物的起源作出解答,認為中國、西南亞及埃及和熱帶美洲是農業起源的三大中心。20世紀以來,學者們對農業起源的中心提出了許多看法,但都把中國作為農作物起源的中心地區之一。例如,瓦維洛夫歸納為8大起源中心,認為全世界666種主要糧食、經濟作物以及蔬菜、果樹中,中國栽培的植物種類最為豐富,占20.4%,共136種。而齊文、茹可夫斯基歸納為12個中心,認為在2297項栽

16、培植物中,中國占284項,占12.4%,居世界第二位。在農業革命發生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地區已經馴化的農作物有粟、黍、稻、大豆、麻、麥、薏苡、葫蘆以及一些蔬果;動物有豬、牛、馬、羊、雞、狗等。養蠶繅絲在中國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夏小正原為大戴禮記第四十七篇,宋人傅崧卿編訂校注為四卷,以四時為四卷,每月為一篇,前為經文,后為戴德傳文,定名為夏小正戴氏傳,流傳于世。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鄭玄注:“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這就是夏小正。另外,史記·夏本紀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一般認為,現存的夏小正有經、傳之分

17、,其中的經是孔子編訂過的。夏小正該書按照一年中月份的順序,對各個月份的物候、氣象、天象和農事活動分別作了記載,涉及天文、氣象、動植物等多方面的知識。在天文方面,夏小正記載: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縣在下”;三月,“參則伏”;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斗柄縣在下則旦”;八月,“辰則伏”,“參中則旦”;九月,“內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則旦”,等等。可見夏小正是一部根據天象和物候定季節、月份,按照夏歷十二月的順序記述每月的星象、氣象、物候和相應應當從事的政務、

18、農事的古書。其成書年代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議。盡管其書內容久有少量殘缺和錯亂,且正文與注文互相混雜,讓后人難以辨識,但它仍然是我國最古老的科技文獻之一,為后世學者所重視。禹貢禹貢收入于尚書,是形成于春秋戰國時代的地理名著。該文用自然區分方法記述當時中國的地理情況,把全國分為九州,假托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區制度,對黃河流域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獻、交通等記述較詳;長江、淮河等流域的記載則相對粗略。它把治水傳說發展為一篇珍貴的古代地理文獻,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地理學著作。授時通考清干隆七年(1742)完成的官修農書,有關資料系從427種舊文獻中輯出,分類匯編而成。全書共78卷,分天時、土宜、谷種、功作、勸課、蓄聚、蠶桑、農余等八門。全書90余萬字,插圖512幅,是篇幅最大的古農書。社會分工在原始氏族部落中,雖然已經存在著自然分工的情況,如男子狩獵,女子采集等,但是,這種分工只是同一社會組織的內部分工,從事不同工作的成員的勞動收獲歸氏族所共有,并在內部共同分配。但社會分工則不同,不同的氏族部落生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