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人王灣考-文檔資料_第1頁
唐詩人王灣考-文檔資料_第2頁
唐詩人王灣考-文檔資料_第3頁
唐詩人王灣考-文檔資料_第4頁
唐詩人王灣考-文檔資料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詩人王灣考王灣,唐玄宗時詩人,其“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時稱最。王灣有詩傳世,但兩唐書之經籍、藝文兩志及宋人書目皆未載王灣集,或其集早已亡佚。全唐詩卷一一五錄其詩十首,殘句二。全唐文卷四。二錄其文對清白二渠判。據業師兆鵬先生唐代百首名篇定量分析文,王灣詩次北固山下居第十。王灣其馀詩亦不俗,然其生平史書記載過略,不利后世研究。筆者試勾稽史料,對其生平行事略以考辯,以期拋磚引玉,推動相關研究。一 生卒年臆測王灣,洛陽人,字號不得知,生卒年亦難以詳考。登科記考補正載其開元元年(713)登進士第。據知灣是時至遲已20歲。故可推測灣約生于694 年前。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王灣條謂生于693 年,又

2、其全唐詩人小傳謂灣生于689 年,或不為無據。灣仕終洛陽尉,后未見其行跡,故難考其卒年。唐才子傳校箋認為,灣詩秋夜寓直即事懷贈蕭令公裴侍郎兼通簡南省諸友人作于開元十七年秋,此后即未能見其行跡,或不久即下世。 然由灣詩 奉和賀監林月清酌可知, 灣于開元二十六年( 738)至天寶三年(744)間尚未離世。故灣似卒于開元末。二 仕履考開元元年灣登進士第。唐才子傳校箋謂灣為先天元年(712)登進士第,其據登科記考卷五所載。因登科記考據常?叔父故禮郡員外郎墓志銘定常無名為先天元年進士及第,故亦定王灣為是年。此說誤,登科記考補正已詳考:王灣, 原列上年 (712) 進士科, 徐氏考云:“ 唐才子傳王灣,常

3、無名榜進士。唐詩紀事云:王灣登先天進士第。孟按陳補:“按,就上列記載言,三人皆為本年進士。徐氏因誤訂無名元年舉制科,遂強連余二人皆提前一年,實未允。 ”開元二年灣游江南,其詩晚春詣蘇州敬贈武員外即作于此時。武平一玄宗初貶蘇州,因灣嘗受知于武平一,故登第后第二年(714)即拜望武平一。因灣開元元年殿試,開元三年任滎陽主簿,尋受昭入京。故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年。開元三四年,灣作江南意(又名次北固山下)。開元九年至十四年間,是詩為張說激賞。此最早見于河岳英靈集評:(灣)游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詩人已來, 少有此句。張燕公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因張說為相在開元九年至

4、十四年間,故此詩應作于是時或前。然開元五年至九年,灣於宮中修書,后任洛陽尉職,無暇及江南。 故此詩似作于開元三、四年。 又, 據詩中所言之“北固山”(治今江蘇鎮江市北),可推測是詩或可曰與晚春詣蘇州敬贈武員外同時。一作于開元四年晚夏,一作于是年暮冬。開元五年灣任滎陽主簿。后不久, 時昭馬懷素等綜治經史子集,灣在選。新唐書?馬懷素傳言之甚詳:是時文籍盈漫,皆炱朽?斷,簽?紛舛。懷素建曰:“愿下紫微、黃門,召宿學巨儒,就校謬缺。”又言:“自齊以前舊籍,王儉七志已詳,請采近書篇目及前志遺著,續王儉七志以藏秘府。”昭可。即拜懷素為秘書監,乃詔國子監博士尹知章滎陽主箭王灣、太常寺太祝鄭良金等分部撰次。據

5、舊唐書?韋述傳載:“開元五年,為櫟陽尉。秘書監馬懷素受詔編次圖書,乃奏用左散常侍元行沖、左庶子齊?、秘書監察王?并述等二十六人,同于秘書閣詳錄四部書。懷素尋卒, 行沖代掌其事。五年而成,其總目二百卷。 ”又 舊唐書卷八載:“(開元九年)冬十一月丙辰,左散騎常侍元行沖上陳書目錄二百卷,藏之內府。”可知,修書一事始于開元五年,歷時五年,成于開元九年,言之鑿鑿。然新唐書?馬懷素傳謂“八年,四錄成,上之。”洛陽縣志卷八人物亦謂八年錄成。此次修書,耗時五年并無異議,若以開元八年為終,則修書當始于開元四年。然是時灣尚游江南, 并未進京修書。與史載相悖,故八年誤。又, 唐會要之年月甚詳,當可信:九年十一月十

6、三日左散騎常侍元行沖上群書四部錄二百卷,藏之內府。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庫是殷踐猷、王恢編。史庫韋述、余欽。子庫毋照、劉彥直。集庫王灣、劉仲。其序例韋述撰。由上述可知,開元五年至九年,王灣參與群書四部錄修撰,并與劉仲同治集部。此事史載一致,然灣其后之去向,莫衷一是。洛陽縣志卷八人物載:“時昭馬懷素等綜治經史子集,灣在選分部撰次,八年錄成。又召入校麗正院書,仕終洛陽尉。”唐才子傳校箋言:“灣自集部書之編撰事畢,似即離長安, 任河南府洛陽尉。 ”今按二書述馬懷素昭修書和麗正院校書之事,所述過略,易混淆不明,茲重述。秘書監馬懷素續七志與麗正院校本為二事,約同時

7、進行且分別為馬懷素和左散常侍?無量負責。二人后卒,故命元行沖總代其職。行沖合二事,命修書四錄,分經史子集四部。事就,行沖知麗正院,又奏請王灣等入校麗正院書。見舊唐書?無量傳:無量以內庫舊書,自高宗代即藏在宮中,漸致遠逸,奏請繕寫刊校,以弘經籍之道。玄宗令於東部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寫, 廣采天下異本。數年間, 四部充備,仍引公卿已下入殿前,令縱觀焉。開元六年架還,又欽無量於麗正殿以續前功。又見舊唐書?元行沖傳:先是,秘書監馬懷素集學者續王儉今書七志,左散常侍?無量於麗正殿校寫四部事故。事未就而懷素、無量卒,詔行沖總代其職。 于是行沖表請通撰古今書目,名為 群書四錄, 命學士 ?縣尉毋?、櫟陽

8、縣尉韋述等分部修檢。歲余書成,奏上之。四書錄成,元行沖知麗正院,又奏入校麗正院書。元行沖知麗正院不久即以衰老罷,后張說任此職。說任麗正殿修書使,撰 六典等書,后因累年無功由張九齡替。撰六典等書一事,開元二十七年尚畢。其間雖未言灣,然灣自入麗正院修書后行蹤未明,其時灣似有參與修撰一事,亦無從考。因灣詩麗正殿賜宴同勒天前煙年四?應制可推知灣是時尚未離京。舊唐書?文苑傳卷一九O賀知章傳云:開元十年,兵部尚書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及秘書員外監徐堅、太常博士會稽賀知章、監察御史鼓城趙冬曦皆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新唐書?隱逸傳卷一九六亦謂: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表知章及徐堅、趙冬曦入院,撰六典等書

9、,累年無功。按據通鑒卷二一二,是年五月載“上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會稽賀知章、監察御史鼓城趙冬曦等,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以總之。唐會要卷三六修撰載:二十七年二月,中書令張九齡等撰六典 三十卷成。上之。百官稱賀。如上所引,其接見雖未提及王灣,然灣自入麗正院校書后行跡難考,且是時灣未離京。若灣亦參與修撰六典等書,其開元中仍未離京似可說通。開元十七年灣未離京於宮中。其詩 秋夜寓直即事懷贈蕭令公裴侍郎兼通簡南省諸友人可證。據唐才子傳校箋所考,由詩中所言之蕭裴二人之仕途履,知開元十七年蕭嵩為中書令,裴光庭為中書侍郎。越明年,裴為侍中。故知此詩作于開元十七年秋,既言“寓居”,

10、當在宮中。灣于開元二十六年至天寶三年間,亦在宮中。其詩奉和賀監林月清酌可證。 賀知章以開元二十六年拜秘書監,舊唐書?文苑傳卷一九O賀知章傳云:“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秘書監。”又肅宗紀:“開元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廢死,明年立為皇太子。以天寶三載致仕還鄉。 ”灣詩中稱賀知章為賀監,又乃奉和,則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十六年至天寶三年(744)間。三 與綦毋潛交往考辨灣詩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所言之綦毋學士,或曰即綦毋潛,或以為綦毋學士另有其人。唐才子傳校箋雖存疑,亦認為綦毋學士為綦毋潛。疑此詩 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非灣所作,故灣與綦毋潛交契甚誤。其據者三:綦毋潛詩中未提及王灣,今所見文獻亦不曾見二人交游酬唱之

11、資料,此其一也。潛似卒于天寶末年或安史起兵后,而該詩所述, 則灣尚見其卒后子尚幼。此其二也。灣之卒年似當在開元中,此其三也。故唐才子傳校箋言:“據此,則哭綦毋學士詩當為他人所作,而誤入灣詩,才子傳又據以謂二人情分契切,甚誤。”筆者愚見,唐才子傳校箋之說有待商榷。潛詩及后來所見文獻雖未有二人交游酬唱之資料,亦不足以言二人非相交,此其一也。綦毋潛早發上東門云:“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無家作路人”,可見,其三十余歲尚無家室,故潛卒后子尚幼亦有可能。此其二也。如前所述,灣開元中尚未辭世。其詩秋夜寓直即事懷贈蕭令公裴侍郎兼通簡南省諸友人、奉和賀監林月清酌可佐證。故唐才子傳校箋所據之論點皆存質疑之處。此詩應

12、為王灣所作,然與綦毋潛交契一事,傅璇琮先生質疑有理。熊飛先生 開元“綦毋學士”為誰 一文以為綦毋學士即與灣同官集賢院之毋?,當可信。一則灣詩 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中綦毋學士之終職為補闕,與綦毋潛不合。據唐才子傳校箋考,潛終職為著作郎。陶敏先生唐才子傳?綦毋潛傳補傳中亦言:“王灣所哭之綦毋學士,與張九齡詩中提及之綦毋學士,應為同一人。此人名待考,其任學士約在開元十五年或稍后,不久即逝世。而潛入集賢院,當為天寶中事。”二則與灣同官集賢院,又官終補闕者,亦有其人即毋?。毋?與灣同為修書學士,除兩唐書記載外,二人作品也可證明。千唐所錄龐夷遠妻李氏志,題“麗正殿修書學士右拾遺毋?撰”。王灣亦有詩麗正殿賜宴

13、同勒天前煙年四?應制。三則書“綦毋”為“毋”,由來已久。太平御覽卷六、八、七引大唐新語,稱其為“右補闕綦毋景”, 大唐新語原文稱其為“右補闕毋?”。與廣記所引者基本相同,唯個別字稍有出入。文又見 續茶經卷下之三,稍有出入。太平御覽和續茶經“毋”均為“綦毋”,當有據。四則綦毋潛是否為學士,史無明文。其本人作品中未涉及,與唱和者也無記錄。 史載集賢學士張說徐堅以下十八人及玄肅兩朝翰林學士十三位,并無潛之名。另,張寧張九齡詩中綦毋學士考證也認為此綦毋學士非綦毋潛。顧建國張九齡的年譜定其詩在洪州答綦毋學士作于開元十六年,而是時綦毋潛登第后方二年,出任學士機率極小。陶敏先生認為,潛入集賢院當為天寶中事。綜上所述,灣詩 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所言之綦毋學士應為毋?,非綦毋潛。洛陽縣志卷九 職官 元宗名下列王灣,僅載: “王灣,洛陽尉, 見 人物 。 ”“元宗”當為“玄宗”。 因 洛陽縣志清時編, 避清圣祖玄燁諱改“玄”為“元”。 灣仕終洛陽尉。全唐文卷四。二之對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