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半期聯合考試試題_第1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半期聯合考試試題_第2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半期聯合考試試題_第3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半期聯合考試試題_第4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半期聯合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慶市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下期半期聯合考試高2017級 語文試題 命題:重慶市名校聯盟命題組語文試題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本試卷分第卷和第卷兩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題為選考題,其它題為必考題。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 第I卷 閱讀題 (共70分) 甲 必考題一、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論現代教育的轉型人有“向外看”認識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內看”認識自我的需要。相對而言,認識世界易,把握自我難。現代科技極大地增強了現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時,現代人向內看自己的能力卻在萎縮,我們差不多已經變成了自己的陌

2、生人。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但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歷史,它也在推著人遠離自己。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于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 現代教育的一個特點是對標準化考試的非理性推崇。標準化考試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誘人的便捷性、客觀性契合了現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觀性的要求。標準化考試因此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呼風喚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力量。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一個測量環節,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體教育的一個“小尾巴”。但如今這條“小尾巴”成了主角,整個教育都得聽它的。處在“尾巴”指揮一切的教育結構中,孩

3、子們幾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試分數吸引住了。所有關于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都不會出現在標準化試卷上,使得反觀自身、心靈對話成了完全可以丟棄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標準化考試切斷了教育與自我反省、人生意義、心靈關懷之間的聯系。 現代教育要承擔安頓人的心靈這一任務,必須完成自身的轉型。現代教育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其問題在于偏執一端而遺棄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靈養育而進行的轉型不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激變,而是在兩端之間的平衡。具體說來,就是教育的實利性與價值性的平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現代教育在實利追求上走得太遠了,人不單是物質存在,如果沒有價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輝就會暗淡,人就會蛻化

4、為物,心靈就會枯死,就會滿身銅臭,“窮得只剩下錢了”。教育不能偏執于實利,要為價值和意義留有空間。大規模、以集體為對象是現代教育的標志性特征,但人類教育史上傳承了幾千年的學徒制、個別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價值。現代教育的轉型不是要恢復學徒制,而是探索在規模化、集體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個別化的教育方式,在兩者之間實現一種相對的平衡。 現代教育的整體轉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于養育心靈的需要,教育實踐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探索。兒童的心靈成長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護兒童心靈的“自然發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預孩子的出神與發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

5、里遨游。關于沉思與默觀的教育探索就是這方面的努力。這些嘗試雖然不足以動搖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畢竟為教育展示了另一種可能。 可以著手進行的教育嘗試還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養,想象力對精神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此外,注意非常態意識體驗的激發,比如一些教育機構所進行的“末日體驗”活動,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動步調要放緩,現在的教育被現代社會匆忙的節奏帶得太快了。1下列關于“現代教育”的有關認識,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現代教育近年來在實利追求上走得太遠,以致人性的光輝逐漸暗淡,這與它一直致力于幫助人認識自我相悖。B現代教育承擔安頓人的心靈這一任務,要想轉型就應該走向心靈培育,就要呵護

6、心靈的“自然發育”,避免對孩子進行人為干預。C現代教育是一種大規模的集體化教育,在價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應該借鑒傳統教育的學徒制,在集體化與個別化平衡方面加強探索。D教育活動的步調要放緩,因為以想象力培育、激發非常態意識體驗這些內容為基礎的活動是快不起來的。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教育只要能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就能實現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價值。B標準化考試契合了現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觀性的要求,所以它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呼風喚雨,是支配教育活動的核心力量。C現代教育基于心靈養育而進行的轉型就是教育的實利性與價值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平衡。D現代教育的轉型可以著手沉思

7、與默觀的探索、想象力的培養、“末日體驗”等實踐活動嘗試。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及評價,不恰當的一項是A作者針對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革建議,尤其是讓兒童心靈“自然發育”的主張,頗有見地。B作者認為,現代教育在實利追求盛行的當下,改變基本價值觀是很難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一些修補嘗試。C現代教育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已有了上百年歷史,它的整體轉型不能一蹴而就,作者的這一看法比較務實。D作者對現代教育充滿憂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現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沒有簡單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心術為將之道當先治

8、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制利害,可待敵。 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9、。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惠,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

10、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注】烽燧:即烽火,在這里泛指軍隊的警戒工作。斥堠:古代用來嘹望敵情的土堡,這里指放哨、嘹望。袒裼:tn x,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烏獲:古代大力士。4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鄧艾縋兵于蜀中 縋:系在繩子上放下去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應付 D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 嘗:曾

11、經5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B.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C.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D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A文章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如“凡兵上義”,正義的戰爭,才能激發士氣,才能百戰不殆;逐“利”的戰爭,即使一時不為所害,但從長遠看,會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當然文中也有諸如“

12、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思想。B作者認為,“兵有長短,敵我一也”,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為將者需暴短陰長,有意顯露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疑懼而不敢攻;有意隱藏自己的長處,使敵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C作者認為“無所顧”,就是作好了戰爭的充分的物質準備;所謂“有所恃”,就是戰爭的正義性激發起來的為國犧牲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才能有旺盛的斗志,“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無武器,見了壁虎之類的小蟲,也會避之不及”就是這個道理。D文章以“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為全篇綱領,先后提出多條用兵意見,如尚義、養士、智愚、知敵、出奇、守備等。全文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文筆洗

13、練,又多用排比與對偶,增強了氣勢;而戰例和設喻的插入,又增強了形象感和說服力。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6分)(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4分)(二)閱讀古代詩歌,完成89題。(11分) 南 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注】:這首詩作于詩人去世前一年,杜甫由岳陽前往長沙;長安在北,長沙在南。8“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寫了怎樣的圖景?聯系全詩,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5分)9“百年歌自苦”,詩中寫出了哪些“苦”?苦

14、中還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6分)(三)10、理解性默寫(6分,每空1分)(1)蜀道難寫出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句子是 , 。(2)勸學中強調廣泛學習和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壯麗赤壁,繪形繪聲繪色,其中寫水的兩句是: , 。      乙 選考題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作答時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的題號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11. 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1)(4)題。 靈魂遠去的村莊祖父駕鶴西游那晚

15、,我在靈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來,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腦袋,頭上隆起一個“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了他? 屬猴的祖父有八個兒子,希望有誰能走出山旮旯,但個個都是戀山的主。祖父說,龍生龍,鳳生鳳,老猴生兒鉆山洞。我生肖屬馬,馬踏天下,日行千里。祖父便把希冀轉移到了我身上。彌留之際,祖父緊抓住我的手,氣若游絲:“你不走出去,我死不瞑目!”那一刻,我淚流滿面。在屬猴的祖父靈位前擺上桃子,心里一萬遍地默念“我要走出大山”。 按祖父的遺愿,葬他于村郭的高山之上。我想,祖父還是很留戀人間煙火的,他可以看到村莊的朝霞夕煙,聽到牛羊的長哞歡唱,望到江上的輕舟白帆。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愿景留在

16、了人間。他站在高山之巔,是想有一天看著我走出大山! 于是,一匹馬朝著高山昂首嘶鳴,頓時“大風起兮云飛揚”,烈馬絕塵,踏破萬里關山我滿懷激情地參加了市水利局的資料員考試,以赤驥之勇過五關斬六將,殺出一條血路,最終一舉奪魁,成為了一匹城市中的千里馬。 離開老家那天,祖母用柴火在家燒菜,父親搖著木船載我飄過凌江。家里的炊煙仿佛架起了一座天橋,一直通向祖父的墳墓。我想是祖父知道我要來報喜了,專為我搭了這煙橋。 順著橋的方向來到山腰,在父親的桃園摘了又大又紅的桃子。正想離開時,瞥見好幾人在風中白袂飄飄,我猛一驚。父親說,那是看護園子的稻草人,一個大男人還怕沒靈魂的人么?我定了神,把頭上的紅草帽扣在了一個

17、稻草人頭上,嘿,白衣紅帽,精神著呢!我拍了拍它,老伙計,替我好好看護園子,下次回來賞你! 把桃子等供品在祖父墳前一應擺上,點了香燭,鞠了大躬。我氣宇軒昂地把喜訊告訴了祖父,渴望他用桃子再砸一下我的腦袋。但是沒有,祖父心疼都還來不及呢。 回到家,品嘗著祖母親手做的梅菜扣肉、釀豆腐、醋溜魚和客家黃酒,那個味兒美的啊,至今還垂涎三尺。可惜,這是我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頓客家美食了。 我到市水利局上班后,被安排到下屬的移民辦寫材料。不久市里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對我市的凌江水庫進行加固擴容,須遷移上游的部分居民。我們村是上游地勢最低的一個村,被定為全村遷移。盡管村民一百個不愿意,但誰敢跟龍王爺掰胳膊? 移民工作很

18、快就開鑼了,我忙成了轉陀螺,根本抽不出身回老家。僅一年多時間,全村就遷移到了凌江水庫之畔。回到按城鎮標準建設的移民村,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戶戶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塊”,全沒了過去那種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隨意和閑適。村民也不再有土地,五谷蔬果都是從街上現買的,失卻了泥土的芳香。吃著祖母用煤氣煮的客家菜,再也品不出當年的滋味。 清明時節,我們精心準備了祭品,跋山涉水回到了原來的村莊。哪里還有村莊的影子呢,湖波浩淼,一片澤國,在低處的房屋都成了水底龍宮,只有高處的幾座房子還在臨水照花,顯出無限落寞的怨婦神態來。 再看我的祖屋,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我的童年記憶一下子淹去了大半。在那個老宅里,我

19、曾經牙牙學語、蹣跚學步、聞雞起舞,曾經聽著祖父無數次“走出大山”的絮叨,吃著祖母用柴火燒的飯菜還有,在這村莊里,曾經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炊煙繚繞、漁歌唱晚。而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一片記憶化作無情水域 “你看,那邊怎么浮著人?”順著父親手指的方向,看到遠處一個個人頭在浮動,我臉色煞白。父親忽然一拍腦袋,說,怎么忘了呢,那是村民以前用來看護菜園的稻草人! 便想起了那些守護自家桃園的稻草人。舉目望去,幾個白袂飄飄的稻草人仍忠實地守候著,竟然還看見了那個戴紅草帽的老伙計,只是沒有了當年的精神勁兒,耷拉著腦袋,像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眼前的凌江在怒吼咆哮,掀起滔天濁浪。要過

20、江去祖父墳前祭拜,斷然是不可能了。便在江邊的一棵桃樹下擺了供品,父親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氣清,恭備三牲,祭奠爾魂。伏惟兮尚饗! 點了香燭,燒起紙錢,曾經村莊的裊裊炊煙、雞鳴狗吠、漁米飄香瞬間灰飛煙滅。我心情沉重地屈膝下跪,忽然樹上掉下一只桃子,嘭一聲砸到了我的腦袋,頭上長起一個“桃”。家人疑惑地看我,我真想一個猛子扎進凌江 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夢見祖父指著一戴紅草帽的稻草人大聲呵斥:你走出了山旮旯,怎么還把全村人都帶走了呢!(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看似隨手拈來,意到筆隨,無意鋪展,實則步步為營,匠心獨運;謀篇布局自然,構思運筆老練。B. 小

21、說結尾寫祖父責備“我”的夢,表面上是寫祖父斥責“我”以及村民離開家園,失去靈魂歸依的行為;實質上是反映“我”沒能給祖父上墳、未盡孝心的愧疚之情,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心理活動描寫的另一種形式。C“我”無法過江到墳前祭拜祖父,便在江邊的一棵桃樹下擺了供品,父親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氣清,恭備三牲,祭奠爾魂是要表現如火如荼的城鎮化建設,使廣大農村正在失去其生活的本來面目,選材令人玩味。D作者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來表達家園難舍的熾熱情感。如: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戶戶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塊”,全沒了過去那種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隨意和閑適;村莊里曾經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炊煙繚繞、

22、漁歌唱晚,而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一片記憶化作無情水域E這篇小說立意深邃,手法別致,重點寫的是“我”從鄉村到城市工作的過程,反映的卻是村莊正在失去其靈魂這一深刻的主題,內蘊厚重,發人深省。(2)小說中“稻草人”象征什么?作者反復寫它的意圖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3)小說在開篇和結尾處都寫到了桃子掉下來砸中了“我”的腦袋,其作用分別是什么?請分別從 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簡要分析。(6分)(4)小說標題叫“靈魂遠去的村莊”,你是如何看待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變成城市這一問題的?請聯系小說內容及生活實際進行分析闡釋。(8分)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1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一個了

23、不起的怪老頭:辜鴻銘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是一個標準的東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翻譯成英文和德文。憑三寸不爛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

24、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香了嗎?”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鴻銘。毛姆的朋友就給辜鴻銘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其前來。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進屋,辜鴻銘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就非來不可。”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公開對學生們說:“我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良敦厚的品德,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個時候,他

25、還稱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許多人僅僅把他當成一個笑料的制造者,卻忽略了他內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堅定而絕望的掙扎。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須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他以狂放來保護強烈自尊的方式。當時西方人見到中國街市當中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常

26、對他說:“于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辜鴻銘頓時語塞,無以自遣。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那種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執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民國建立后, 他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用偏激的行為方式留辮子、穿舊服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的畸形走向。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里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哄堂大笑,他卻平靜地說:“我頭

27、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A辜鴻銘雖然在國內屢遭自己同胞和學生的嘲笑誤解,但他努力捍衛民族的尊嚴,受到國外學者文人的尊敬。B辜鴻銘在北京大學的講話,蘊含著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文中多處引用他的語言來表現他的性格和思想。C西方人對辜鴻銘很反感,這源于他面對西方人的嘲笑與無禮,總是針鋒相對,堅決反擊,毫不留情。D辜鴻銘既是一個頑固守舊、行為狂放的怪老頭,也是一個博學多才、言辭敏捷、具有強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E文章第5段承上啟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闡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態

28、度的根源,使文章內容收放自如。(2)辜鴻銘的“了不起”、“怪”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概括。(6分)(3)“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請從修辭效果、深刻內涵、人物風采等方面分析其精妙?(6分)(4)“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據此,你認為辜鴻銘生活的時代對他有怎樣的影響,我們生活的當代會給我們什么影響,請分析闡釋。(8分)第卷 表達題(共80分)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在網絡文學極大豐富著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絡文學存在 的

29、現象,不少網絡文學作品缺乏深邃的社會意義、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們成為世界加工大國,卻沒有太多的發明創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劣質的假冒產品 ,不僅使消費者利益受損,甚至會使一個國家的信用體系受損。目前家政市場從業人員 ,矛盾糾紛層出不窮,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傷。面對如此混亂的市場業態,專家呼吁發展與管理規范需同步推進。 A良莠不齊 泥沙俱下 魚目混珠 B泥沙俱下 良莠不齊 魚目混珠 C泥沙俱下 魚目混珠 良莠不齊 D魚目混珠 泥沙俱下 良莠不齊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A對于南中國海的島礁領屬爭端問題,奧巴馬再次否認美國有意遏制中國的崛起,但強調中國應當成為世

30、界舞臺上負責任的大國。B“一帶一路”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而提出的偉大戰略,中國未來數十年的改革開放都圍繞這一戰略為布局展開。C針對教育資源非均衡分布的情況,教育部提出了“就近入學”的辦法,本意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學區房竟然瘋狂上漲,“就近入學”大有“價高者得”的趨勢。D不動產登記是摸清中國全社會不動產家底的國家級行動,將從經濟到法律建設的方方面面產生難以估量的擴散作用。15.根據語境,下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古往今來的畫家,可謂恒河沙數,不可勝計。思辨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畫社會認為最好的畫;第二類, ;第三類, 。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 ;第三類人,與道合而為

31、一, “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藝術 , 。 “朝聞道夕死可矣” 置好壞于度外,受冥頑不朽的力量驅動作畫終身勤于斯而不聞道 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藝術走向永恒之時 畫自己認為最好的畫 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A B C D16.在文段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要求內容準確,邏輯嚴密,每處16個字內。(5分) 對于學生減負,現在實際上存在一種誤區,那就是總拿教材開刀。 ,就是學生負擔輕了。因此,才會出現教材總是修修補補的問題。古詩詞在學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 ,而是讓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種古詩文的熏陶對于學生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從某種意義上講,古詩在教材中的比例

32、不但不應該刪除,而是應該增加比重。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只關注了減少生字的問題, 。17閱讀下面問卷調查統計表,寫出三條調查結果(不用數字)。(6分) 您希望開設禮儀教育的課程嗎? 您認為禮儀教育的承擔者應該是(多項選擇)選項調查對象學生市民A家庭20.23%22.62%B學校9.83%15.48%C社會8.67%13.10%D以上都是65.32%58.33%選 項調查對象學生市民A非常希望19.08%11.90%B希望68.79%59.52%C不希望5.20%5.95%D無所謂6.94%22.62%調查顯示, 。 。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33、60分) 小鎮上來了一個馬戲團,想在當地招臨時工。做三小時可得一張外場的票,做六小時就可進內場,如干一整天,就可得一張最前排、最中間位置的票。有一對小兄弟想要最前排的票,于是開始了辛苦的工作。從太陽升起到落下,他們一刻不停地干活,雖然十分疲憊,但是能坐到最前排、最中間的位置看馬戲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到了晚上,兄弟倆終于在艱辛的勞動后迎來了演出。他們筋疲力盡地坐在第一排,滿身塵土,手上還有豆子一樣大的水泡。主持人出場的時候,大家都熱烈地鼓掌,而這兩個孩子,卻在掌聲里沉沉地睡去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不套作,不抄襲。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下中期聯合考

34、試高2017級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命題說明: 1、試卷結構及考點遵循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雙向細目表。 2、整個試卷的立意為反思,材料選擇以可讀性為出發點。 3、文言文沒選傳記文是考慮到必修三的文言文全是議論性的文章。 4、詩歌閱讀選杜甫這個點是想考學生必修三學后的遷移能力。 5、題選自全國各地的考卷中,除13、15、16、18題外,其余的題都作了修改。答案:1 C (A項,第1段,作者認為現代教育“在推著人遠離自己”,并未“一直致力于幫助人認識自我”。 B項,“不要人為干預”的說法過于絕對,不是對孩子的所有活動都不進行干預,相關內容在第4段。D項“以想象力培育、激發非常態意識體驗這些內容

35、為基礎”原文無據,原文沒講因果關系)2 A(A原文中不是 “只要 ,就” 的關系,第1段“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于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 B第2段“標準化考試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誘人的便捷性、客觀性契合了現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觀性的要求。標準化考試因此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呼風喚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力量” 。C項,第3段,“現代教育要承擔安頓人的心靈這一任務,必須完成自身的轉型。現代教育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其問題在于偏執一端而遺棄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靈養育而進行的轉型不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激變,而是在兩端之間的平衡。具體說

36、來,就是教育的實利性與價值性的平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平衡。”D項,第4、5段現代教育的整體轉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于養育心靈的需要,教育實踐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探索)B (“做一些修補嘗試”不符合作者觀點)4、D (嘗:試探)5、C6、C所謂“無所顧”,就是戰爭的正義性激發起來的為國犧牲的精神;所謂“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戰爭的充分的物質準備。7、(1)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雖、并、而、殆、所以,句意各1分,意對即可) 我軍的短處,我掩藏起來擱置一邊,而敵軍卻偏要與我較量,怎么辦呢?(蔽、角、奈

37、何,句意各1分,意對即可)【附】參考譯文: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當培養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臉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也要眼睛不眨,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義,即使于我有好處,也不輕易舉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使他們百戰而不殆。 一切戰爭的道理是:戰前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時要養精蓄銳,戰爭打響后要鼓足勇氣,勝利后要保持斗志。謹慎地做好警報工作,嚴密地做好偵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種者一心生產,用這樣積蓄財力物力;給士兵豐厚的給養,使他們得到休息

38、,用這來養精蓄銳;打了小勝仗不松勁,吃了小敗仗更要加強鍛煉,用這來提高士氣;用人時不要一下子滿足他的欲望,用這來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懷義憤,心中有欲望而總不滿足。義憤不能全部爆發就勇氣十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追求。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勝仗,這軍隊就用不得了。凡是作將帥的,必須足智多謀而又威嚴;當士兵的,應當愚昧一點。足智多謀就使人感到莫測高深,威嚴就使人感到凜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緊跟將帥而聽從號令,這樣,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點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將帥才能夠與他

39、們同生共死。凡是軍事行動,必須了解敵方的主帥,了解敵方的其他將領,然后可以進行冒險行動。鄧艾用繩索掛著士兵翻山越嶺,偷襲蜀國,如果不是劉禪的昏庸,那么百萬大軍就會束手被擒,鄧艾本來就是覺得可以輕視他們才冒險行動的。所以,古時候賢明的將帥,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試探敵人,又能以敵人來檢驗自己的軍隊,因此,可以決斷自己軍隊的行止。凡是擔任主將的法則是:必須通曉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戰形勢后才可以打仗,知道節制后才可以指揮軍事。通曉事理則理不虧,了解作戰形勢則能保持不敗,知道節制則不會陷入困境。見了小利不發兵,見了小患不避讓,因為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這樣然后才能對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

40、而不輕易施展本領的才能無敵于天下。所以一個忍字可以對付各種輕率的勇猛,一個靜字可以鎮定各種輕舉妄動。軍隊各有長處及短處,無論是敵軍或我軍都是一樣。那么請教:“我軍的長處,我拿出來發揮它,但敵軍不與我較量;我軍的短處,我掩藏起來擱置一邊,而敵軍卻偏要與我較量,怎么辦呢?”回答說:“我軍的短處,我把它顯眼地暴露出來,使敵軍疑慮而退卻;我軍的長處,我暗中藏起保護起來,讓敵軍輕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這就是善用長處及短處的策略。”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無所顧戀而又有所依賴。無所顧戀,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賴,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會大聲喊叫,用棍去擊虎;兩手空空,遇到一條四腳

41、蛇,也會嚇得臉上變色而后退。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這道理的,就可以帶兵了。脫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執利劍,則連烏獲也不敢逼近;戴著頭盔,身穿戰甲,卻靠著武器睡大覺,那么連小孩也能彎弓射箭把他殺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勢來鞏固軍隊的陣容。能夠利用形勢來鞏固自己的,那么戰斗力就會無窮無盡。8春水方生,桃花夾岸;云帆一片,楓樹成林(描述1分):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圖(歸納1分)。整首詩反映的是詩人衰病時愁苦悲哀、無以自遣的心境,詩歌卻以明媚的江上春光開頭,這樣以樂景寫哀,讓哀把明朗歡快的氣息抹洗得干干凈凈,產生了先揚后抑的藝術效果(結合全詩說情感內容1分,說樂景寫哀或先揚后抑之類手法1分),詩人正于

42、這強烈的反差中展現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惱(歸結綜述1分) 答案語意近似即可。另,從觸景傷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給分。9 “偷生”兩句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長年顛沛流離的羈旅悲愁之苦(1分); “老病”兩句表現了詩人年老多病、按理北歸長安卻南征衡湘的命運坎坷之苦(1分);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賞識之苦(1分);雖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報效朝廷的情懷(2分);整體用語鑒賞素質1分。(答案語意大體對即可)10.(1)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1分,每句如有錯別字該句不得分)11(1)B E

43、(作者寫“我”做夢,主要用意是祖父斥責“我”以及村民離開家園,失去靈魂歸依的行為,揭示主題;本文重點不在于寫“我”從鄉村到城市工作的過程。)(答對一項給3分,答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得分)(2)“稻草人”象征著千百年來一直守護著生活家園和精神家園的村民(2分,如答象征著希望家鄉美好卻未能如愿的“我”或象征家園變化的見證者等可酌情給1分)。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將遷移之前精神奕奕、忠實地守護家園的稻草人和遷移后無精打采、充滿悲傷無奈的稻草人進行對比,從而突出了主題,村莊正在失去它的本來面目,失去它的靈魂(4分:分析并指出手法2分;指出其意圖目的2分。如答成反復寫是反映家園的變化或只結合“我”分析作答可

44、酌情給分,答案語意大體對即可)。(3)開篇:在內容上,寄托了祖父對“我”的關懷與期望,希望“我”能夠走出大山(2分);在結構上,引出下文情節,寫“我”通過奮斗,成為了城市人,完成了祖父的遺愿(1分)。結尾:在內容上,暗示祖父因鄉村的遷移而產生的對“我”的責備與不滿,從而揭示出鄉村我們的精神家園正在逐漸離我們遠去的主題(2分);在結構上“引出下文夢境中祖父對我呵斥的情節”(1分)。(答案意思近即可)(4)觀點一:鄉村就應該保持鄉村的特色,不能人為、硬性地將它變為城鎮。 觀點二:農村進行城鎮化改造雖然是歷史進步的體現,但也失去了鄉村所特有的靈魂和精神。 觀點三:農村變成城市是大勢所趨,是現代化進程

45、的歷史必然。 (可就其中一種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2分,聯系小說論述4分,聯系現實分析2分。觀點意近即可)12.(1)B E (從本文看,“屢遭”體現得不夠;“很反感”于文無據;“頑固守舊”錯,文中雖有穿舊服、留辮子之行為,但這是為了反映人物熱愛東方文化、維護民族自尊的品性。答對一項給3分,答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得分)(2)“了不起”表現在:精通西歐諸種語言,博學多才;譏刺自高輕慢的西方人,言辭敏捷犀利,傳播捍衛中國文化;帶淚的狂放偏激,維護民族尊嚴;思想認識清醒,眼界開闊;“賀詩”“開堂會”,無視權貴,豪邁傲岸。(答對4點即可得4分,每點1分,意思近即可;如不能提煉概括,只列具體事例,可

46、酌情給分)“怪”表現在:留辮子、穿舊服等行為上。(2分)(3)“有形”和“無形”的對比,使語意鮮明;“心中的辮子”比喻諸多守舊思想,形象深刻辛辣(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答對一點即可)。留辮子是他的偏執行為,他以這種方式來表明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遭遺棄的痛心,而頭上無辮子、心中卻存有諸多守舊思想的人令他不齒(2分)。觀點一針見血,直擊對方要害,表現了人物的從容機敏、睿智深刻(2分)。(答案語意近似即可) (4)辜鴻銘生活在清末民初時期,此時西方入侵,國內混亂,內憂外患使他內心痛苦,絕望掙扎,用狂放的行為維護民族尊嚴。(4分)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在帶給我們學習機會的同時,也帶給

47、我們許多挑戰。我們必須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強烈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才能適應這個時代。(4分)(此題開放性強,觀點明確、內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13.C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出來。“魚目混珠”,把魚眼珠雜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亂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齊”,莠是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壞人都有,也可指高低素質不同的人混雜在一起)14.A(B“圍繞這一戰略為布局展開”句式雜糅,改為“以為布局”或是“圍繞的布局”。C. 搭配不當,“學區房”不能“瘋狂上漲”,當改為“學區房價格竟然瘋狂上漲”。 D.缺少介詞,“

48、將”后缺少“對”,應該為“對產生作用”)15. B( 第1、2空,應從“畫怎樣的畫”和內容遞進的角度思考,可確定為,第3、4空,要從“人”與“道”對應的角度思考,可確定為)16.片面地認為教材薄了 (片面地認為教材內容少了)絕不是讓學生簡單認識幾個生字而忽略了古詩所承載的文化意義(1分,2分,2分;答案語意近似即可,但字數超過扣1分)17在是否希望開設禮儀教育課程的問題上,學生與市民多數希望開設禮儀教育課程。在禮儀教育承擔者的問題上,學生與市民多數認為禮儀教育的責任應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 ; 同時,也都認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家庭是最重要的禮儀教育承擔者,然后依次為學校和社會。學生

49、和市民對禮儀教育的需求,學生比市民更強烈。(每空2分,答案大意對即可,如從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給分)立意參考:(1)勿因位置忘目的(2)確立目標要切合自己的實際(3)做事要量力而行(4)讓理性的光輝照耀我們前行(5)做事要把握好分寸(6)進退有度,過猶不及。(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參考高考評分標準)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雙向細目表題號題型考點分值能力要求知識板塊1選擇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3理解論述類現代文閱讀2選擇題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3分析綜合3選擇題分析原文意思3分析綜合評價4選擇題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3理解文言文閱讀5選擇題文言斷句的能力3理解

50、6選擇題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3分析綜合7問答題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10理解分析綜合8問答題鑒賞古代詩歌中的藝術手法5鑒賞評價古代詩歌閱讀9問答題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6鑒賞評價10填空題理解古代詩文名句6識記理解名篇名句11多選題理解小說有關內容手法的分析和概括5理解分析綜合文學類文本閱讀問答題分析小說的主題、人物、表達技巧12分析綜合鑒賞問答題題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和分析8分析綜合探究12多選題對實用類文章的分析和概括5理解分析綜合實用類文本閱讀問答題對實用類文章的信息篩選、理解和概括12分析綜合評價問答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究8分析綜合探究13選擇題正確使用成語3理解語言文字運用14選擇題辨析

51、病句3理解15選擇題句子排序、前后銜接3分析綜合16填空題一段話中語言的準確連貫5表達運用17問答題圖文轉換6表達運用18問答題材料作文60表達運用寫作 名校聯盟20142015學年下中期聯合考試高2017級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命題說明: 1、試卷結構及考點遵循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雙向細目表。 2、整個試卷的立意為反思,材料選擇以可讀性為出發點。 3、文言文沒選傳記文是考慮到必修三的文言文全是議論性的文章。 4、詩歌閱讀選杜甫這個點是想考學生必修三學后的遷移能力。 5、題選自全國各地的考卷中,除13、15、16、18題外,其余的題都作了修改。答案:1 C (A項,第1段,作者認為現代教育

52、“在推著人遠離自己”,并未“一直致力于幫助人認識自我”。 B項,“不要人為干預”的說法過于絕對,不是對孩子的所有活動都不進行干預,相關內容在第4段。D項“以想象力培育、激發非常態意識體驗這些內容為基礎”原文無據,原文沒講因果關系)2 A(A原文中不是 “只要 ,就” 的關系,第1段“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于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 B第2段“標準化考試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誘人的便捷性、客觀性契合了現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觀性的要求。標準化考試因此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呼風喚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力量” 。C項,第3段,“現代教

53、育要承擔安頓人的心靈這一任務,必須完成自身的轉型。現代教育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其問題在于偏執一端而遺棄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靈養育而進行的轉型不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激變,而是在兩端之間的平衡。具體說來,就是教育的實利性與價值性的平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平衡。”D項,第4、5段現代教育的整體轉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于養育心靈的需要,教育實踐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探索)B (“做一些修補嘗試”不符合作者觀點)4、D (嘗:試探)5、C6、C所謂“無所顧”,就是戰爭的正義性激發起來的為國犧牲的精神;所謂“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戰爭的充分的物質準備。7、(1)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

54、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雖、并、而、殆、所以,句意各1分,意對即可) 我軍的短處,我掩藏起來擱置一邊,而敵軍卻偏要與我較量,怎么辦呢?(蔽、角、奈何,句意各1分,意對即可)【附】參考譯文: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當培養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臉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也要眼睛不眨,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義,即使于我有好處,也不輕易舉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使他們百戰而不殆。 一切戰爭的道理是:戰前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時要養精蓄銳,戰爭打響后要鼓足勇氣,勝利后要保持斗志。謹慎地做好警報工作,嚴密地做好偵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種者一心生產,用這樣積蓄財力物力;給士兵豐厚的給養,使他們得到休息,用這來養精蓄銳;打了小勝仗不松勁,吃了小敗仗更要加強鍛煉,用這來提高士氣;用人時不要一下子滿足他的欲望,用這來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懷義憤,心中有欲望而總不滿足。義憤不能全部爆發就勇氣十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追求。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