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 《北京的春節》閱讀訓練_第1頁
六年級 《北京的春節》閱讀訓練_第2頁
六年級 《北京的春節》閱讀訓練_第3頁
六年級 《北京的春節》閱讀訓練_第4頁
六年級 《北京的春節》閱讀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的春節/閱讀理解教學主題分析: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一、教學銜接: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排列順序初一(也叫春節,農歷1月1)、 十五(農歷1月15)、 端午節(農歷5月5)、乞巧節(也叫七夕節,農歷7月7)、 中秋節(農歷8月15)、 重陽節(農歷9月9)、臘八(農歷12月8)、 除夕(農歷12月30)請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1、“ ,春風送暖入屠

2、蘇。千門萬戶曈曈日, 。” 這是宋代詩人 寫的 。2、“ ,應是嫦娥擲與人。”這是唐代詩人 寫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3、你還知道我國哪些傳統節日?以及描寫這些節日的詩句?括號里寫節日,后面寫詩句。(        ):                         

3、0;      (        ):                               2、 本次課內容講解: 北京的春節詞語解釋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4、,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幾天。俗稱“過年”。臘月:農歷十二月。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棗、栗、蓮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除夕: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嫻熟:熟練。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南方稱“湯圓”。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

5、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1、背誦第7、11、12自然段。2、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人,代表作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語言風格: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3、中心思想:文章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4、寫作方法: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5、北京的春節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時間 自然段 風俗習慣 詳略安排臘月初旬到年底 16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吃糖;大掃除;購置年貨 略

6、寫除夕 7 家家燈火通宵,炮聲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詳寫初一 89 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 詳寫初六 10 店鋪開張;伙計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略寫正月十五,元宵節 1112 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詳寫正月十九 13 春節結束,小孩上學,大人忙活 略寫像這樣對 、 、 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6、重點句理解:(1)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答:“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7、2)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答: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么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3)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答: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一詞多義】1德高望重()向遠處看 探望 名望 對著,朝著2飽經風霜()飽滿 飯吃飽了 滿足 充分3和藹可

8、親()溫和 和睦 結合戰爭或爭執 不分勝負4張冠李戴()形狀像帽子或頂在頭上的東西 居第一位 冠軍 帽子5抑揚頓挫()稍停一下 處理,安置 表示次數 立刻,忽然6橫遭不幸()粗暴 不吉利的,意外的 雜亂 漢字的一個筆畫7.臨:A、近,對著;B、來到、到達;C、將要,快要。(1)居高臨下。  (     )(2)臨危不懼。 (     )(3)身臨其境。 (     )  (4)臨別。  (

9、0;    )8.風:A、風氣,風俗;B、景象;C、態度;D、傳說。(1)風言風語  (     ) (2)移風易俗  (     )(3)風景優美  (     ) (4)作風  (     )9.張:A、看,望;B、姓;C、把合攏的東西分開;D、陳設,鋪排;E、擴大、夸張。(1)張燈結彩  ( 

10、    ) (2)張牙舞爪  (     )(3)東張西望  (     )  (4)張冠李戴  (     )【閱讀理解】閱讀短文正月十五棒棒會后回答問題。 正月十五棒棒會,是家鄉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據說棒棒會是交流竹木農具的盛會。熱鬧非凡,地方特色很濃。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著媽媽去逛街。只見街頭巷尾滿是人,滿是棒,滿是花。我一頭扎進人群里,好奇地東張西望。人們穿著傳統的節

11、日盛裝,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在各種攤前細細地欣賞著、尋找著自己所愛之物。 來到新街一帶,好個棍棒的世界呀!長棍、短棒,粗中帶細,細中有粗,扁的方的,長的短的,應有盡有;攤內有攤,攤外有攤,熱鬧極了。聽媽媽說,正月十五是春節的結束,也是春播的開始,家中炊具、農具,哪一樣也離不開棍棒。這不,滿街的人有誰不在看棒,摸摸這根,看看滑不滑;壓壓那根,試試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著兩三根,多的扛著一大捆。笑著,走著,繼續朝前張望著 家鄉古老的棒棒會,在黨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風沐浴下,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活力。1、“逛”字音序是( ),音節是( ),部首是( )。除了文中的“逛街”,

12、我還可以用“逛”字組成另外的詞語:( )。 2、文中我最喜歡的四字詞語是: 、 、 、 3、請用“ ”劃出兩句你最喜歡的句子,并寫出喜歡的原因。 4、 人們是怎樣仔細挑選棒的?請用“ ”畫出有關句子。 5、 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 6、 請寫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俗。 粽子每年端午節,媽媽總要給我包粽子。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你知道它包含幾個頂角,幾條棱,幾個平面,幾個三角形嗎?粽子用( )的蘆葉包裹著( )的糯米和( )的棗子,煮熟后,剝開蘆葉,只見米團里仿佛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它既是驅邪消暑

13、的開胃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粽子不但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能引起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采納。后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懷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每年端午節,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作為敬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老人們說吃粽子時,可要學習屈原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么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1、在文中的括號里填上表示顏色的詞。 2、短文寫了粽子的 、 和 ,還告訴我們 。 3、用“ ”畫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

14、這個句子把 比作 。 4、簡要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 5、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 、 等習俗。 【了解中國傳統節日】 春 節 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冬至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起源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

15、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現稱朔望月,即后所述“陰月”)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朔日)為月首,同時以冬至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現稱回歸年或太陽年,即后所述“陽年”)為年,并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夜半)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

16、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于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于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其實指導農時的是夏歷的陽歷部分-二十四節氣),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農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紀年不用公元紀年法

17、而用民國紀年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夏歷(農歷)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元宵節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

18、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并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后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來源: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七夕節本名乞巧節,所謂乞巧,即在月光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

19、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準備收割早稻的時候。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來源: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于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后,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重陽節時間: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

20、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冬 至時間: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三、課堂小結與反思:四、家庭作業布置: 北京的春節閱讀練習

21、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

22、并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1、片斷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摘錄文中的句子。用“-”畫下來。2、除夕真正體現了出了過年的喜慶氣氛,可以用熱鬧來概括,請用“”畫出表示“熱鬧”的句子。3、除夕真熱鬧,主要的活動有:做( )、穿( )、貼( )和( )、放( )、吃( )飯,還要( )。4、文中說“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表現在哪里?找出相關語句,用()括起來。5、“逛”字是( )結構,部首是( ),音序是( ),它的意思是( )。6、“光景”這個

23、詞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7,第三自然段寫了哪些人?他們進行什么活動? 8,選擇這些人物來進行描寫,說明了什么? 9、這里寫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熱鬧光景,是屬于 。文言文練習吳起守信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俟(sì):等待 恐:恐怕,擔心 暮:夜晚 之:代詞,之老友令:派、使、讓方:才信:信用吳起: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1,解釋字昔吳

24、起出   (  )   期返而食(  )其為信若此(  )  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2,翻譯句子明日早,令人求故人。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3吳起守信體現了吳起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答案:1、從前約定像誠信2、(1)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友。(2)吳起不吃飯而等老友,是因為擔心自己說話不算數。邴原棄學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1、惻:憐憫。2、茍:假如,如果。3、徒:白白地。4、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5、得:能夠。6、資:費用。1,解釋字凡得學者(  )過書舍而泣(   )吾徒相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