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_第1頁
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_第2頁
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_第3頁
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_第4頁
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幕上腦腫瘤:病理、臨床及影像特征概述及影像特征概述 大腦原發腫瘤占尸檢的10%,準確而早期的診斷尤為必要 50%早期腦腫瘤病人癥狀輕微或僅出現如頭痛、惡心等癥狀,大多數病人直到晚期才進行醫治 腫瘤對大腦產生刺激效應而引起的癲癇發作可作為腫瘤侵襲的首要癥狀;局灶性神經缺失可在疾病的任何階段出現,主要是由腫瘤的直接侵襲、水腫及占位效應所引起;少數由于伴發梗塞的形成及瘤內出血可出現中風的癥狀 CT、MRI作為診斷幕上腦腫瘤的關鍵技術,影像知識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本文主要論述常見的幕上腦腫瘤,根據其組織學、病變分布特征,著重講述其臨床因素及其影像特點常見腦腫

2、瘤胚胎起源、發病率及好發部位常見腦腫瘤胚胎起源、發病率及好發部位細胞起源 腫瘤 好發年齡 相對發病率 好發部位干細胞干細胞神經管 膠質瘤 30-50 占ICT45% 額/顳葉膠質細胞 星形(I-III) 30-50 占膠質瘤20-30% 基底節星形膠質細胞 多形膠質母 45-50 占膠質瘤50% 少枝膠質細胞 少枝膠質瘤 30-50 占膠質瘤5% 額葉室管膜細胞 脈絡叢室膜瘤 10-20 占膠質瘤6% 四腦室(60%) 脈絡叢乳頭瘤 0-20 占膠質瘤2% 三腦室(40%) 左側腦室/兒童 膠樣囊腫 20-40 占膠質瘤2% 三腦室前神經元 髓母細胞瘤 0-10 占膠質瘤8% 神經節細胞瘤 1

3、0-20 占膠質瘤1% 神經節膠質瘤 10-20 占膠質瘤1% 松果體細胞 松果體細胞瘤 10-20 占ICT1% 松果體區 松果體母細胞瘤 10-20 占ICT1% 松果體區神經嵴神經嵴 顱神經 神經鞘瘤 30-50 占ICT15% CPA、美氏腔 細胞起源 腫瘤 好發年齡 相對發病率 好發部位神經鞘細胞 神經纖維瘤 30-50 頸V孔、CPA蛛網膜細胞 腦膜瘤 50-70/FM 占ICT15% 凸面/矢旁/蝶骨翼/ 額下胚胎殘余外胚層 顱咽管瘤 10-20 占ICT13% 鞍上 皮表皮樣囊腫 20-40 占ICT1% CPA/鞍旁/板障中線中線脊索 脊索瘤 不定 占ICT1% 斜坡中線脂肪

4、細胞 脂肪瘤 不定 占ICT1% 胼胝體/四疊體生殖細胞 生殖細胞瘤 10-30 占ICT05% 松果體區 畸胎瘤 10-30 占ICT05% 松果體區混雜混雜結締組織 肉瘤 不定 占ICT1% 硬腦膜為基點網狀內皮 原發顱內淋巴瘤 成人 占ICT1% 中線深部血管細胞 血管母細胞瘤 30-50 占ICT2% 后顱窩化學感受器 頸靜脈球瘤 20-40 頸靜脈孔腺垂體細胞 垂體瘤 20-40 蝶鞍顱外器官 肺、乳腺、腎 50-80 占ICT20% 多發,灰白質交界 腸道癌、黑色素瘤 血源性分布特征 一、膠質瘤一、膠質瘤 1、星形膠質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 一組多樣性腫瘤群,包括不同的細胞類型,主

5、要有纖維型、原漿型、生殖基質細胞型、毛細胞型、室管膜下巨細胞、多形型、黃色星形細胞型和間變型 最常見的類型為纖維型,為白質區的主要類型 占大腦半球膠質瘤的25-30%及兒童小腦膠質瘤的30%。在成人僅次于多形性膠質母,為第二位常見的膠質瘤;在兒童為最常見的膠質瘤及后顱窩腫瘤。 好發于大腦半球,尤其額顳葉,其次為頂葉,枕葉少見;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好發年齡40-50歲 原漿型見于兒童及青年,顳葉好發 彌漫纖維型見于成人大腦、青中年小腦及兒童青少年的腦干 局限纖維型見于青年的小腦及中腦組織學分類:Rubinstein三級分類法最常用 低度型(I,II級)-17-30% 間變型:低度型惡變者(III級

6、)-占惡性12% 多形性膠質母:間變型具有典型膠質母的特征(壞死、血管內皮增生)(IV級)-占惡性88% 幾乎所有低度者都經歷間變過程,1/3-1/2最終惡變,以彌漫侵潤型(纖維型、原漿型)常見;但毛細胞及生殖基質型相對穩定 臨床癥狀: 常出現非特異性癥狀如頭痛、嘔吐,主要是由于占位效應及血管源性水腫所致 腫瘤內出血可引起中風發作的癥狀影像學表現: 平掃CT低度病變典型表現為境界不清、不規則的低密度或混雜密度病變,僅40%增強掃描有輕微的強化 高度惡性病變碘造影劑及Gd-DTPA均有強化,強化峰值在造影劑注入后30-60分鐘,其強化原因為腫瘤新生血管及內皮細胞增生區,可反映血腦屏障破壞的程度,

7、但并不能精確確定腫瘤的大小 20%的星形細胞瘤CT可出現鈣化 MR增強掃描強化程度高于CT 未合并出血的星形細胞瘤MR呈T1低T2高 T1WI高信號的腫瘤多為生殖基質細胞型,與其內富含蛋白質成分有關 低度惡性病變常界限清晰,無占位或僅表現為輕微占位效應;血管源性水腫及出血不常見(占12%) 間變型界限不清,伴中度水腫及占位,血紅素沉積較輕微 單純灰質受累可無水腫及占位出現,較難識別 術后及放療后腫瘤壞死可出現強化,與腫瘤復發較難鑒別間變型伴腦脊液播散 2、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進展極其迅速的腫瘤,為成人幕上原發腫瘤中最常見者,其好發年齡為45-55歲,

8、30歲以下少見 膠質母與間變型星形細胞瘤的主要病理鑒別點為前者合并腫瘤壞死的出現,大多為星形細胞瘤、混合型膠質瘤或少突膠質瘤的迅速惡變時出現 原發性膠質母并不是繼發于其他膠質瘤的間變 臨床及病理區分多形膠質母與間變型星形細胞瘤主要根據其好發年齡(56:46)、術前癥狀持續時間(5:15月)及存活時間(2年8-12%:38-50%) Ringertz三分法保持了膠質瘤的獨特性 顯微鏡下,多形性膠質母是由界限不清的較小的多形性腫瘤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密集排列,常與壞死組織及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組織構成柵欄狀結構 大體標本腫瘤較大,不規則擴散,伴有壞死、囊變、急慢性出血及灶周水腫 常見部位為額葉白質,其次

9、為顳葉,常累及多個腦葉,經一側大腦半球擴散至另一側,呈典型的“蝶翼”狀 與間變型不同,其腦干及小腦受累較少見,膠質母占原發脊髓膠質瘤的7-8% 膠質母與間變型相比,更易表現為多時性病變,腫瘤易通過白質纖維束或腦脊液播散,常表現為多灶性腫瘤的出現 CNS外轉移較少見,常在術后或放療后出現 CT可反映其大體形態學表現,平掃CT1/3病例呈高密度或混雜高密度,2/3因灶周水腫而表現為低密度 增強掃描90%病灶可出現不均勻強化,常表現為水腫包繞的后壁環狀強化,其中心呈低密度的壞死或囊變區。蛛網膜下腔出現強化,提示腦脊液種植;室周強化可代表CSF種植或室周腫瘤侵潤 MR多表現為不均勻的長T1長T2信號,

10、瘤體與灶周水腫常分界不清 增強CT、MR及T2WI所顯示的瘤體范圍小于實際瘤體的大小,其相差范圍2-33mm 梯度回波序列對出血所致的含鐵血黃素沉積敏感性強,T2及重T2WI出現低信號的出血灶可有助于鑒別間變型與多形性膠質母 目前僅有兩個指標判定高度惡性腫瘤有意義:占位效應、囊變形成或壞死多中心膠質瘤伴陳舊梗塞A、B疑良性梗塞,C為四個月后增強多形性膠質母伴瘤內出血左半球多形性膠質母 3、大腦神經膠質瘤病、大腦神經膠質瘤病 大腦神經膠質瘤病是一種少見的彌漫性星形細胞瘤,累及灰白質的大部分區域,呈大片狀而不形成孤立的病灶,可累及CNS任何部位包括大小腦、腦干及脊髓 灰白質的分界常消失,但相應的解

11、剖結構未受損 好發年齡20-40歲,常見癥狀為個性及精神狀態異常,可有偏癱、運動障礙、視乳頭水腫 病理大體檢查腦組織廣泛脹大,腦回腫脹變平,腦溝消失變淺 由于病變較廣泛,CT常不能顯示明確的腫瘤病變,彌漫性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白質病變可能為軸突萎縮及脫髓鞘病變 有時僅表現為廣泛性占位效應或腦室不對稱,由于腦室受壓可引起腦積水 增強掃描僅少數病例有強化,為腫瘤及血腦屏障破壞溢出血管外液體導致壓迫性壞死所致,因此精確地判定腫瘤的程度是很困難的 MR對腫瘤程度的判定優于CT,典型的征象少見:對稱性中線結構的增厚,長T1長T2不均勻信號灶,典型受累區包括視交叉、下丘、基底節及丘腦,腫瘤常擴展至橋腦、中腦及

12、小腦,累及相應的腦白質累及深部白質及基底節區、胼胝體、下丘 4、青少年毛細胞星形細胞瘤(、青少年毛細胞星形細胞瘤(JPA) 組織學上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有兩種類型:成年型及青年型 青少年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極性膠質母細胞瘤)最常見,常見于兒童及青少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1歲 許多研究表明,后顱窩為最常見好發部位,為兒童最常見的小腦星形細胞瘤。其次為下丘及大腦半球。 當視交叉及視束受累,腫瘤更具侵襲性,此種視神經膠質瘤常與神經纖維瘤病有關。大腦半球JPA占大腦膠質瘤的3%,右側半球最常受累,常累及顳葉或頂葉,其發病年齡晚于后顱窩的JPA(平均225歲) 本病預后較好,經完全的外科切除后復發率為0%,而不

13、需輔以放化療;3歲以上的小兒不能完全切除者,可輔助放療;3歲以下小兒只有腫瘤漸進性生長者才采用放射療法 鏡下腫瘤細胞細長、呈雙極錐形狀,如毛發樣,胞漿纖維平行排列,位于血管周圍者縱行包繞血管;遠離血管者松散排列,易發生微小囊性變 大體標本腫瘤呈圓形或橢圓形,富含血管,界清有包膜。形態上分為實質為主型和囊性成分為主型,后者可有壁結節。68%合并囊性變,其中1/2為大囊,其余為小囊 平掃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病變,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變 由于腫瘤富含血管,增強掃描可明顯強化,明顯強化并不提示腫瘤惡性度的增加 呈巨大囊性變者最常見于大腦及小腦半球,如合并壁結節存在,則強化較顯著 呈微小囊性變

14、者易于動態增強CT早期出現,延遲掃描由于造影劑的充填而不易顯示 11%腫瘤CT上出現斑點狀鈣化,相應的血管源性水腫少見 后顱窩病變易包繞四腦室,腫瘤可推擠四腦室而不是充填并擴張四腦室,此征象可與髓母及室管膜瘤相鑒別;幕上易包繞三腦室 MR T1WI呈低或等信號,T2WI高信號,囊性部分信號類似CSF蛋白液信號 MR在顯示腫瘤范圍上優于CT,在評價視通路受累的情況上也優于CT 組織學上另一種較少見的JPA為成人型,鏡下由寬闊的雙極纖維細胞組成,緊密排列,互相交叉。與青少年型不同,本型無血管豐富及微小囊性變的特征。成人型更易發生間變鞍上JPA應與顱咽管瘤鑒別中線部位腫瘤常為實性,半球內為囊性5、室

15、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GCA) 本類腫瘤相對少見,常為良性 17-12%結節性硬化病人位于孟氏孔附近的結節可發展為此病,1-2歲的結節性硬化患兒易合并本病;但也可見于無結節硬化者 腫瘤位于室管膜下區、基底節附近的側腦室壁,腫瘤增大可阻塞孟氏孔,少數可阻塞三腦室導致對稱或不對稱性腦積水 大體標本腫瘤界清,富含血管,常伴有血管瘤樣擴張血管形成,腫瘤呈結節狀,伴囊腫形成,鈣化也很常見 鏡下形態與生殖基質星形細胞瘤類似,不具有惡性腫瘤的特征,實際為腫瘤與錯構瘤之間的一種良性病變 室管膜下結節與GCA均可出現鈣化(結節鈣化率為90%),典型GCA常大于2cm,增強掃描可明顯

16、強化,可與前者鑒別(前者有時也可出現強化,但不如后者明顯) MRT1WI呈不均勻等信號,T2WI信號增高,合并鈣化局部信號缺失(梯度回波敏感) 2/3例可阻塞孟氏孔引起繼發性腦積水 并發腦積水及出現臨床癥狀者可進行手術及腦室分流,無癥狀者可密切隨訪 6、少突膠質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 為一種少見的幕上膠質瘤,占顱內膠質瘤4-5% 多位于大腦半球,50%發生于額葉,其次為頂顳及枕葉,小腦及脊髓少見 兩個高發年齡:40-60歲;6-12歲,男多于女 臨床癥狀包括頭痛、癲癇、視力障礙及癡呆,癥狀的平均持續時間較長(平均51歲) 臨床癥狀的緩慢、鈣化的出現機率高及顱蓋骨的侵蝕性改變均提示本病為緩慢生長

17、性病變,但術后生存率的研究表明,本病更具侵襲性,5年生存率為34%,與低度惡性星形細胞瘤相似 本病神經外轉移少見,但常沿CSF播散至下腔及腦室,有人認為本病僅次于髓母細胞瘤的第二個易發生CSF種植轉移的腫瘤 組織學上腫瘤基質成分及血管成分較少,1/2病例由單一的少枝膠質細胞組成,1/2混有星形細胞成分,其星形細胞成分可間變為膠質母 細胞內外的黏液物質及固有的血管可退變而出現鈣化,血管的鈣化進而發展為板層骨的形成 CT呈圓形或橢圓形腫塊,1/2腫瘤界限不清,57%病例低密度;23%等密度;少數因繼發出血呈高密度 半數病例可出現強化,但強化輕微而不易察覺;高度惡性及混合型腫瘤易于強化 20%可伴有

18、出血及囊變,但與腫瘤的分級無關 高達90%病例可出現斑點及斑塊狀鈣化,“樹枝狀”為其特征;17%可有顱蓋骨侵蝕 有13-10%病例位于腦室內,常伴有腦積水形成,可有鈣化,CT為高密度,常見于側腦室 MR易于顯示CT不易顯示的病變T1磷酸鈣水合效應使腫瘤鈣化高信號7、神經節神經膠質瘤及神經細胞瘤、神經節神經膠質瘤及神經細胞瘤 為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是一種混合型神經膠質源性腫瘤。其中主要由成熟的神經節細胞組成的稱為神經節細胞瘤;主要由膠質細胞組成(毛細胞或生殖基質細胞等星形細胞及少數少突膠質細胞)為神經節膠質瘤,后者可發生惡性變 本病好發于10-20歲青少年(30歲),10%發生4月以下的小兒

19、。占顱內腫瘤的06% 常見癥狀為難治性癲癇發作。好發部位為大腦半球尤其是顳葉,其次為小腦,鞍上區、腦干少見 大體上腫瘤界限清楚,常伴有囊性變及小灶鈣化,囊性變時可有壁結節。腫瘤很少呈彌漫侵潤神經節膠質瘤平掃CT上為界清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變,38%合并囊性變,35%可出現鈣化 增強掃描1/2可有強化,實質性部分強化明顯 血管造影檢查多為少血管性腫瘤 MRT1WI信號混雜,T2WI高信號神經節細胞瘤與前者略有不同,其占位效應及水腫不明顯,一般無強化,囊變形成少見。 CT平掃大多為低密度;MRT2WI呈特征性的中低信號(其內含有長鏈核酸,引起T2弛豫時間縮短),少數長T2信號發生于小腦的神經節細胞瘤

20、又稱Lhermitte-Duclos病 為一種復雜的錯構瘤畸形,好發30-40歲,女性多見/ 主要為小腦顆粒細胞層內出現異常的神經節細胞并伴有Purkinje纖維缺乏/病變為單側伴有一側小腦腦葉的膨大/無強化/60%出現鈣化/CT為低密度/界清腫大的一側半球為其MRT2WI的典型特征嬰幼兒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神經節膠質瘤為一組巨大幕上囊性神經上皮性腫瘤,可同時累及兩個腦葉,額頂葉常見,好發年齡為1-4月,據認為為圍產期原因引起,腫瘤有向軟腦膜生長的趨勢,手術治療后效果較好患者女性,26歲a.矢狀位T1WIb.軸位T1WIc.增強掃描d.STIRe.軸位T2WI神經節神經膠質瘤神經節神經膠質瘤患者男

21、性,年齡21歲偶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a.軸位T1WI b. 增強掃描 c. 軸位T2WI鑒別診斷:低度星形細胞瘤;伴鈣化者與少突膠質瘤鑒別26歲男性,偶有頭痛癥狀歲男性,偶有頭痛癥狀a.軸位T2WI b. 軸位T1WI c. 增強掃描 神經節神經細胞瘤神經節神經細胞瘤二、中線部位腫瘤二、中線部位腫瘤1、神經上皮性囊腫、神經上皮性囊腫 1)脈絡叢囊腫脈絡叢囊腫:最常見的神經上皮性囊腫,新生兒期常見,偶爾見于成人。常位于側腦室三角內脈絡叢球部,大多直徑1cm,為脈絡叢的囊性變 2)蛛網膜囊腫:蛛網膜囊腫:為硬膜下及蛛網膜下腔間腔形成,其內含有腦脊液,可為蛛網膜先天發育缺陷或繼發于創傷、炎癥及化學

22、刺激等原因引起。一般無癥狀偶爾顱內壓漸進性增高。好發于側裂(50%)、CPA、后顱窩 蛛網膜囊腫應與孔洞腦畸形囊腫相鑒別,后者常伴有鄰近皮層組織的缺損及破壞3)膠樣囊腫膠樣囊腫: 為光滑的球形囊腫,大小為03-4cm,占顱內腫瘤2% 好發年齡:30-50歲 好發部位:三腦室前部/側腦室少見 孟氏孔阻塞可引起積水,臨床表現為頭痛、視乳頭水腫 一般認為其起源于原始神經上皮的異常積聚。囊內含有黏液或灰色膠樣物質及稠密的透明物,囊內容物為上皮分泌物及碎屑,包括血液、脂肪、含鐵血黃素、膽固醇結晶等 CT上為三腦室前部圓形腫塊,70%高密度;30%為等密度(取決膽固醇含量) 鈣化較為少見(7-16%) 間

23、接征象包括側腦室及三腦室擴大;透明隔增寬;側腦室前下角突出等 一般無強化,少數環形強化為其周圍包繞的脈絡叢;輕微彌漫強化與碘劑擴散入囊腫內有關/致密強化不應考慮本病,應除外腦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及顱咽管瘤 MR信號大多較均一,也可不均。均一的MR信號常為T1高T2低,少數T1、T2均高,與囊腫內含有順磁性的自由基化學物質有關。T1、T2值的縮短與囊內容物的干燥程度呈正比 不均勻囊腫其邊緣部分T1T2為高信號,為內壁細胞脫落碎屑,中心部T2WI為低信號75歲,男性4)Rathke 裂隙囊腫(裂隙囊腫(RCCs) 為良性上皮性鞍內囊腫,起源于胚胎Rathke囊的殘余 (原始口腔黏膜上皮,與漏斗部關

24、系密切,形成垂體前葉) 男:女=1:2;年齡:4-73歲(平均38歲),50-60歲高發 病理:囊腫大小為2-40mm,壁薄, 囊內容為黃色粘稠膠狀物;少數漿液性 組織學:典型的囊內容包括結締組織血管基質、 纖毛上皮細胞以及分泌粘液的上皮細胞 臨床:較小者(30歲 病理:分葉狀,無包膜或假包膜;囊內膠狀粘液狀物 質及壞死;少數有鈣化及死骨/含透明軟骨-預后差 7-14%發生轉移;0.1%骶尾骨及枕骨斜坡同時受累 臨床:漸進性,可伴有頭痛,展神經最常受累 影像:CT-斜坡部位軟組織腫物,伴鄰近骨破壞 鈣化常見;瘤內粘液及膠樣物使腫瘤內低密度 可明確巖骨尖及顱底孔受累情況 MR-可明確顱內受累情況

25、(海綿竇、Wills等) 生長特征:起源于中線,可向一側延伸 主要向后-橋前池易受累; 向前-蝶鞍前上或鼻咽下部 腫瘤主要沿前后軸擴展,少數向一側延伸 MR信號:大多T1等或低,少數高信號(出血/粘蛋白) 增強掃描:分葉狀蜂巢狀強化 鑒別診斷:1)顱咽管瘤:特征性信號/鞍上、內、旁 腫瘤向后上部生長-腳間池受累 2)侵襲性垂體腺瘤:可侵及蝶竇/垂體消失 橋前池不受累 3)斜坡腦膜瘤 4)軟骨瘤:起源于原始軟骨胚胎殘余 腫瘤易于向蝶鞍或CPA一側侵及 5)鼻咽癌:易于向前侵襲 6)顱骨轉移瘤:中線少見脊索瘤與軟骨瘤鑒別脊索瘤與軟骨瘤鑒別4a. 冠狀增強掃描 斜坡腫瘤侵及一側 海綿竇4b. 冠狀增

26、強掃描 蝶鞍一側脊索瘤與垂體瘤鑒別脊索瘤與垂體瘤鑒別6A. 脊索瘤 矢狀增強6B. 垂體大腺瘤典型脊索瘤典型脊索瘤矢狀位增強掃描三、先天性腫瘤三、先天性腫瘤1、顱內脂肪瘤、顱內脂肪瘤 發生于顱內特定部位:大多為胼胝體周圍脂肪瘤,可伴有胼胝體缺如及發育不良,單發者常位于胼胝體后部,不累及胼胝體。其他部位包括四疊體池(常伴下丘發育不良)、小腦上池(常伴上蚓部發育不良)及鞍上池、角間池、橋小腦池 鏡下由成熟脂肪細胞及少量膠原組成 CT為低密度腫塊,CT值-50-120Hu,不強化;大脂肪瘤周邊部腦組織可出現鈣化,呈蛋殼樣,為組織壞死 MR69%病人可出現化學位移偽影 胼周脂肪瘤可累及側腦室脈絡叢,并

27、與其相延續 因其內含血管、神經,手術危險性大,伴腦積水為手術適應癥2、表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 為良性腦外腫瘤,占顱內腫瘤的1%,繼發于神經皮膚外胚層的閉合不全,常好發30-50歲 常見部位為CPA(第V、VII、VIII顱神經受累)、中顱窩(V)、額顳部(癲癇)、鞍上(視力障礙)及腦室內(第III、IV顱神經受累,可有頭痛、顱壓增高) 囊內容為軟白色或蠟樣物,大體上囊腫為多分葉狀,表面呈灰白色,又有“珍珠瘤”之稱 顳骨硬膜外板障間隙內病變應與膽脂瘤鑒別 手術切除后殘存上皮組織極易復發,因常包繞、黏附顱神經、動靜脈及腦干,完全切除較為困難 典型CT表現為界限清楚,呈分葉狀,密度均勻無強化的低密度

28、病變,與其內含有膽固醇及角蛋白有關。CT無灶周水腫,可伴有輕微占位效應,一般無鈣化 上皮囊腫從中顱窩向后顱窩延伸,可呈“啞鈴”形 CT上無占位效應者與蛛網膜囊腫鑒別困難 MRT1WI為低信號,但高于CSF;質子密度像為不均勻的等信號或低信號,周圍圍繞高信號環(囊壁與腦實質間CSF裂隙);T2WI高于CSF信號 病變邊界清晰,不伴有腦脊液搏動偽影的出現對與蛛網膜囊腫鑒別有幫助 表皮樣囊腫內膽固醇是以晶體狀態存在,不引起T1縮短,但可引起質子密度像信號不均勻 少數情況下T1可呈高信號,一方面與CSF運動較腦室內CSF緩慢有關;另一部分病例經波譜證實為其內脂質含量多,而不含膽固醇,有人將其歸為特殊類

29、型的膽脂瘤3、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常見于10-20歲,不如表皮樣囊腫常見(占01-15%)與前者不同,病變常位于中線部位,最常見于后顱窩,鞍上、鞍旁也可發生;松果體旁少見皮樣及表皮樣囊腫均可累及顱蓋骨,表皮樣囊腫常位于額骨或頂骨側方的板障內,靠近冠狀縫;皮樣囊腫可位于眶周、前囟上方(帽狀腱膜下)及枕葉皮樣囊腫起源與表皮樣囊腫相似,來源于神經管閉合不全,二者均含有一種生殖細胞層-外胚層(畸胎瘤是含有兩種以上胚層),其區別為前者還含有一些外胚層附屬物如毛發、皮脂腺及汗腺,牙齒出現機率小皮樣囊腫畸形出現越早,中線部位發生的機率越大大體上腫瘤為圓形或橢圓形,界清,囊內容為脫落上皮及皮脂腺,常有毛囊物質,

30、囊壁有乳頭狀突起,其內含有皮膚附屬物,囊液為粘稠的黃油狀或黃棕色 CT表現為界清的低密度腫塊(CT值為負值),少數周邊部可見鈣化,囊壁無強化 MR呈脂肪信號,多回波序列脂肪信號可逐漸減低,有時與亞急性出血信號不易區分(細胞內正鐵Hb),化學位移偽影的出現可加以鑒別;隨訪出血因隨時間延長而出現血液降解產物(含鐵血黃素)也可以鑒別 皮樣囊腫破裂進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內可繼發腦膜肉芽腫性炎癥,角蛋白崩解為膽固醇是最常見的刺激物,病變常為致命性 其CT表現為腦室內出現含脂肪的液體或下腔游離的脂肪小球;MRT1WI可見高信號的脂肪組織漂浮于低信號的CSF中,腦溝增寬,其內含有脂肪成分A.T2WI 軸位B.

31、STIR 序列C.T1WI 冠狀位D.IR+ 增強四、混雜性腫瘤四、混雜性腫瘤1、原發顱內淋巴瘤、原發顱內淋巴瘤 又稱為網狀細胞肉瘤,組織細胞性淋巴瘤、圓細胞癌 有人認為是由小膠質細胞產生;也有人認為是來源于腦膜及Virchow-Robin間隙的網狀組織細胞 與轉移性淋巴瘤及白血病不同,其好發于腦深部中線部位,而前者好發大腦表面 最常見于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尤其是AID 75-85%發生于幕上,額顳葉受累常見,其特征為常累及中央灰質區(基底節、丘腦及下丘)與胼胝體 AID病人常為多灶性 平掃CT腫瘤呈均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增強掃描大多致密強化,少數環狀或偏心性強化。灶周水腫常較清(1cm),占位

32、效應不明顯為其特征 多灶性腫瘤與弓形體病不易鑒別 由于腫瘤細胞成分多而間質液少,MR所有脈沖序列均表現為等或稍低信號。應與長TR圖象上其他低信號腫瘤(包括腦膜瘤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如神經母、髓母、室管膜及松果體母細胞瘤等)鑒別;累及深部中央灰質團,呈多灶性病變者還應與轉移瘤鑒別(后者多位于皮髓交界處,小灶大水腫) 進行性惡化為其臨床特征,常于幾個月內死亡,放療為主要治療手段2、脈絡叢乳頭狀瘤、脈絡叢乳頭狀瘤(CPPCPP)腦室內CPP占所有顱內腫瘤的05%,好發于兒童及青年86%病人5歲,乳頭狀癌占CPP的20%,均發生新生兒好發部位第四腦室側隱窩(39%)、側腦室(43%)、三腦室(11%)

33、、CPA(7%)。一般成人好發四腦室,新生兒好發側腦室(尤其左側)CPP在未粘連情況下可在腦室內移動,沿孟氏孔,導水管,Luschka孔在腦室內擴散,乳頭狀癌易于腦脊液播散腫瘤起源于脈絡叢上皮細胞,大體分葉狀,菜花狀,腫瘤富含血管,可發生出血及囊變彌漫性腦室擴大常見,為腫瘤產生過多腦脊液所致(CSF產生為正常4-5倍);位于側腦室的腫瘤可侵襲脈絡叢球而不是推擠三、四腦室內腫瘤可阻塞孟氏孔、Luschka孔引起腦積水腦室內出血及CSF蛋白含量的增加與CSF吸收障礙引起的交通性腦積水有關乳頭狀癌腦室擴張不明顯,與低分化腫瘤產生CSF相對不足有關 CT為界清、光滑分葉狀腫塊,常位于四腦室中線部位或側

34、腦室脈絡叢球部(侵襲) 平掃傳統為高、等或混雜密度,90%合并腦積水 24%CT可出現鈣化 21%良性腫瘤及43%惡性腫瘤鄰近室周白質水腫;惡性病變還可出現:室管膜下侵潤;腫瘤形態不整;積水程度輕而占位效應明顯。 成人良惡性腫瘤均呈不均勻強化;兒童良性腫瘤強化均一,惡性腫瘤強化不均 MRT1WI為等或稍低信號,其內點線狀無信號區為血管及鈣化區;T2WI中等度高信號,由于內含有血管、鈣化及慢性出血含鐵血黃素沉積其T2WI信號不均勻,中央區可出現壞死及囊變 T2WI室周可出現高信號,為腦積水室管膜液體的吸收 腫瘤沿孟氏孔、導水管及Luschka孔擴散為其特征患者,女性,6個月,頭顱漸進性增大伴頭痛、嘔吐2周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