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及啟示王 位 作者簡介:王位(1983),女,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綜合處工作,主要從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相關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北京,100120)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大學國際化逐漸成為現代大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成為我國大學“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課題。本文選取目前國際上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其評價方式、評價類型、指標構成及特性等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對我國未來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若干啟示,提出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建議。關鍵詞:大學;國際化;評價;評估;指標
2、體系;國際比較Comparative Study on Six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Wang Wei(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Abstract:In a global economy,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3、trend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is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three orientations" (i.e., making education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six typical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
4、nationalization in terms of assessment approaches, types, criteria composition and features. Based on this comparison, some enlightenment is resulted and some innovative opinions are initiat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Kew Words: Universit
5、y; Internationalization; Assess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并逐漸成為高校發展和提升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間的文化交流、學生流動、教師進修及培訓、合作研究、合作辦學等項目方興未艾。但在總體上,我國的大學國際化存在發展不平衡、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建立對大學國際化的科學評價體系,是引導其向著健康有益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其進行鑒別、診斷和風險預測等活動的前提條件。近年來,已有很多國際組織、學術團體、專業評估機構和高等院
6、校推出了各自的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本文選取六種國際上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指標體系,從評價方式、類型、指標構成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尋找出其中值得借鑒的共通點和對我國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啟示,并提出一些創新性的建議。二、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情況介紹目前,國際上較為常見的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中的評價指標體系指的是廣義的指標體系,文字表述上可能是評價標準(Standard)、指標(Criteria/Indicators)、觀測點體系(Viewpoints System)、指針(Guideline)、大綱(Outline)、工具(Instrument/Toolkit)
7、、模型(Model)等。大致可分為四類: 由國際組織牽頭研制,作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可用于指導全球范圍內大學提高國際化水平和質量的指針性工具(如經合組織高等教育機構管理委員會、國際教育者聯合會、歐洲高等教育聯合會等); 由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學術團體或高校聯合會牽頭研制,作為幫助其所在國家/地區的大學提高國際化水平、進而爭取國際化發展所需經費支持的建議性文件(如美國教育理事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日本學術振興會等); 由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專業質量保障/評估機構牽頭研制,作為對其權限區域內大學國際化水平進行外部評價的標準依據(如澳大利亞大學質量署、日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社團法
8、人臺灣評鑒協會等); 由高校根據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研制而成,用于自身國際化水平的自我評價(如大阪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德州大學圣安東尼分校等)。以下,分別對經合組織高等教育機構管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簡稱IMHE/OECD)、美國教育理事會國際化與全球參與中心(ACE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 Engagement,簡稱ACE-CIGE)、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簡稱JSPS)、日
9、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s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簡稱NIAD-UE)、澳大利亞大學質量署/高等教育質量與標準署(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gency/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簡稱AUQA/TEQSA)、社團法人臺灣評鑒協會(Taiwa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ssociation,簡稱TWAEA)等6家機構出臺的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介紹。
10、1. OECD/IMHE的“國際化質量評審”指標體系1995年,經合組織(OECD)下設的“高等教育機構管理委員會”(IMHE)與“學術合作協會”(ACA)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簡稱IQRP)的項目,圍繞兩個主題進行研究:一是大學國際化的質量評價與保障;二是大學的國際化戰略和活動對整體高等教育質量產生的影響和貢獻。該項目由兩位高等教育國際化權威專家多倫多大學的簡·奈特(Jane Knight)與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漢斯·德維特(Hans De Wit)主持進行。第一階段(1995-19
11、97年),初步研制出一套評價大綱(Assessment Outline),并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美國波士頓本特利學院、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3所高校進行了試點評審(Review),采取SWOT SWOT分析法:從能力(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四方面進行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第二階段(1997-1998年),對評價工具進行了完善修正,并在更廣泛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選取了墨西哥國立大學、波蘭華沙經濟學院、愛沙尼亞塔圖大學、肯尼亞莫伊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技術學院等6所高校進行試點評審。在兩輪試點的基礎上
12、,最終形成了一套包含7項一級指標,18項二級指標,87個引導性問題的指針性標準 Knight, J & H.D. Wit etc.,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 IMHE/OECD Publications, 1999: 246-254。一、二級指標詳見表1。表1 OECD/IMHE的“國際化質量評審”指標體系中的一、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1. 背景概況1.1 所在國/地區高等教育體系概述1.2 院校基本情況概述1.3 院校開展國際化的國家/國際背景2. 國際化政策與戰略2.1 國際化政策與戰略3.
13、組織與支持結構3.1 組織與結構3.2 計劃與評估3.3 財政支持與資源分配3.4 支持服務與設施4. 學術項目/課程/專業與學生4.1 課程的國際化4.2 本國學生4.3 外國學生4.4 海外學習及學生交換項目5. 研究與學術合作5.1 研究與學術合作6. 人力資源管理6.1 人力資源管理7. 協議合同與服務7.1 合作伙伴與網絡聯盟7.2 海外教育項目7.3 發展援助7.4 對外服務與項目2. ACE-CIGE的“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及“全面國際化模型”指標體系美國教育理事會(ACE)于2001年啟動了“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14、U.S. Campuses,簡稱MIUSC)項目,調查范圍覆蓋卡內基分類體系中的各類院校。ACE制定了校園國際化:用戶指南,用于幫助高校加強國際化建設,并先后于2001年(755所)、2006年(1074所)和2011年(1041所)對全美高等院校進行了三輪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基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和研究,ACE先后于2003年、2008年和2012年出版了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報告。第一輪調查結束后,ACE發現不同規模和類型的高校發展國際化的途徑和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因此,從第二輪開始采取了分類調查的方式,分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文理學院、社區學院四類調查并分別發布評測報告(Measuring Re
15、port)。在ACE發布的報告中,不會對各類高校的國際化程度進行排名,但會根據每一維度中的具體要求,分別列出有多少百分比的高校達到了要求,并對高校做出“高度積極”或“不太積極”的分類,高校可據此來判斷自身在全美高校中所處的位置。此外,2011年ACE還成立了“國際化與全球參與中心”(CIGE),專門負責大學國際化方面的調查與研究,同時明確提出了“全面國際化模型(或稱工具盒)”(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 Toolkit),共包括6項一級指標,24項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下都對具體要求有詳細說明 CIGE Model for Compreh
16、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1 EB/OL, /news-room/Pages/CIGE-Model-for-Comprehensive-Internationalization.aspx, 。一、二級指標詳見表2。表2 ACE-CIGE的“全面國際化模型”指標體系中的一、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1. 明確表述的國際化承諾1.1 戰略規劃1.2 國際化委員會1.3 學校利益相關者1.4 評估2. 組織結構及職員2.1 高層管理者2.2 國際辦公室(處、部)3. 課程、聯合課程及學習成果3.1 總體教育要求3.2 各學科
17、中國際化的課程3.3 聯合課程3.4 學生的學習成果3.5 技術4. 教師政策及實踐措施4.1 終身教授制及晉升政策4.2 教師聘用指導方針4.3 教師流動4.4 校內職業/專業發展5. 學生流動5.1 學分轉換政策5.2 財政資助及經費5.3 迎新介紹會及入學指導活動5.4 針對國際學生的持續性支持及相關項目6. 合作及合作伙伴關系6.1 戰略計劃6.2 合作伙伴的選擇6.3 正式協議6.4 評估6.5 合作伙伴協議執行情況的追蹤3. JSPS的“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指標體系2005至2010年,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受日本文部省(MEXT)委托,聯合日本科學技術國際交流中心
18、(JISTEC)成立“大學國際化戰略委員會”,共同開展了“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Strategic Fund for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Headquarters in Universities,簡稱SiH)評審項目。項目采取指導學校自評并組織外部專家組進校實地考察的形式對東京大學、大阪大學等20所日本國內的高水平大學 20所高校(排名不分先后):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工業大學、一橋大學、新瀉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神戶大學、鳥取大學、廣島大學、長崎大學、九州大學、會津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東海大學
19、、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類似我國的中科院大學)。進行了評審。另外還對234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92份。在此基礎上,JSPS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發布了題為推動日本大學國際化的創新模式的中期報告和題為全球背景下日本大學國際化發展建議的終期報告,對各大學的國際化“優秀實踐”(Good Practices)進行了總結,并對如何提高大學國際化水平提出了指導性建議。JSPS采用的指標體系被稱之為檢查清單(Checklist),在制定時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大阪大學的國際化評估指標(Indicators) 大阪大學(Osaka University)于2006年頒布的“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
20、被認為是日本國內比較權威、科學的一套指標體系,包括8項一級指標:大學的使命、目標與計劃;結構和職員;預算和實施;研究活動的國際化維度;支持系統、信息提供和基礎設施;多層次多種類的國際化聯盟;大學課程的國際化;與國境外機構的聯合項目(學術交流、實習實訓及其他)。共包括9項主題(Theme)亦即一級指標,每個主題下均有對該主題內涵的詳細說明 Interim Report for SiH Program, 2007 EB/OL, http:/www.jsps.go.jp/english/e-bilat/e-u-kokusen/program_org/interimreport.html ,詳見表3。
21、表3 JSPS的“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只有一級)一級指標1. 組織體制與管理2. 目標設定、行動計劃與評價體制3. 有關國際教育及科研的外部資金獲得4. 國際合作伙伴關系及校際聯合體5. 在具體跨國研究項目基礎上的國際活動拓展6. 管理人員的培養與隊伍穩定7. 不斷改善對國外研究者的服務與支持8. 不斷擴增本國青年研究者赴海外學習和研究的機會9. 海外基地的建立與運作4. NIAD-UE的“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日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NIAD-UE)按照日本學校教育法第109條第2款中的規定,對高校進行“鑒定式評估與認證”(Certified ev
22、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此外還開展“大學職能可選式評估”(Institutional Optional Evaluation on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重點考察大學某些特定方面的職能水平。為了以評估手段促使日本大學加強國際化建設,提升國際化水平,同時也是為了響應文部省倡導的SiH項目,NIAD-UE于2012年6月新出臺了“院校可選式評估C:教育國際化”(Optional Evaluation C: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Education)方案和指標,年內在若干所高校中試點,并將自2013年
23、起正式啟動此項評估。目前在試點階段采用的評估指標體系被稱之為觀測點體系(Viewpoints System),分為3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 該指標體系尚未在NIAD-UE網站上公布,原始資料由NIAD-UE代表團2012年6月訪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時提供。,詳見表4。按照各高校目標達成的情況將其評定為優秀、良好、滿意、不滿意四個等級,并在最終的評估報告中分“優秀實踐”、“需改進的部分”、“整改發展建議”等幾部分進行闡述。值得注意的是,該體系中也出現了“標準”(Standard)一詞,容易產生混淆。此“標準”并非“指標”,而是指對上述觀測點進行評價時所參考的四方面“原則”,包括:大學
24、根據自身國際化的目標,制定了符合該目標的計劃和具體政策方針;基于上述計劃的舉措及活動得到充分適切地實施;這些舉措及活動的績效及學生滿意度能夠體現出它們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為改善和提高國際化水平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表4 NIAD-UE的“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中的一、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1. 國際化的教學和學習環境的打造1.1 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國際化(外語授課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國際通用的高質量課程的開設和教學等)1.2 適應國際化的組織和人員體制(國際交流中心或海外辦事處的設立、國際師資的配備、具備外語授課能力師資的配備等)2. 國際學生的招收錄取2.1 國際學生數2.2 課程設置
25、和教學方面的有效措施2.3 對國際學生的支持服務2.4 國際性的招生宣傳活動3. 本國學生的海外派遣學習2.5 派出學生數2.6 課程設置和教學方面的有效措施2.7 對出國學習學生的支持服務2.8 留學相關信息的提供5. AUQA/TEQSA的“國際化主題審核”指標體系2008年至2011年,澳大利亞大學質量署(AUQA)采取“主題審核”模式(Thematic Audit)對其國內的42所自行認證高校(SAIs)進行了第二輪審核。其中,“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AUQA規定每所高校均必須接受審核的主題。國際化審核采取的是從波多里奇卓越績效模式中引進并改良的OADR
26、I模式 OADRI模式:目標(objective)途徑(approach)實施(deployment)結果(result)改進(improvement),并基于此設計了一系列審核工具,主要包括“院校自查手冊”、“風險評估框架”、“審核標準框架及支撐證據”等。審核指標體系包括7項一級指標和25項二級指標,并針對各項二級指標設置了相應的“指示性成果和措施”(Indicative Outcomes & Measures) 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gency Audit Manual Version 8.0, 2010 EB/OL, http:/pando
27、.au/pan/127066/20110826-0004/.au/qualityaudit/auditmanuals/index.html 。一、二級指標詳見表5。審核并不對高校做出通過與否的結論,而是一份包括贊揚(Commendations)、肯定(Affirmations)、建議(Recommendations)三部分內容的審核報告。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聯邦教育、就業及勞動關系部(DEEWR)于2011年7月在AUQA的基礎上成立了高等教育質量與標準署(TEQSA)。此后,TEQSA將其工作重心轉移至澳大利亞聯邦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框架(門檻標準)
28、的研制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國家注冊系統”的構建與實施上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不再延續AUQA時期的審核工作 作者于2011年10月由單位派遣作為觀察員參與了對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國際化主題審核。這是TEQSA成立后第一次、或許也將是唯一的一次國際化主題審核活動。這主要是考慮到舊的審核標準與最新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框架有諸多不一致;此外,也考慮到如并行開展“國家注冊”和質量審核,將給各高校造成較大負擔,有違“監管必要性原則”和“適度均衡原則”。表5 AUQA/TEQSA的“國際化審核”指標體系中的一、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1. 途徑/理念1.1 戰略及國際化規劃,包括財政規劃1.2 目標設定和財
29、政收入及學校聲譽的風險管理機制2. 質量保障2.1 學位項目/專業的國家及國際認證要求2.1 對教師進行學術及跨文化培訓和支持以滿足教授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本土及離岸)3. 課程3.1 課程的國際化3.2 針對澳大利亞本土及國際學生的課程教材的開發3.3 課程及評價材料的翻譯(如采取非英文授課)3.4 師生的英文能力能夠確保課程內容順利教授3.5 學校的信息系統能夠確保課程內容順利教授3.6 對澳大利亞本土及國際學生具有一致性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本土及離岸,無論哪種模式)3.7 教育和確保澳大利亞本土及國際學生遵守學術誠信標準的政策和程序的公開透明4. 合作伙伴/跨國教育(包括教學和研究)4.1
30、 學校與伙伴高校間有全面完整的合同式協議4.2 對學校及伙伴高校各方面職責的明確表述,包括學生、教師、課程材料、評價等4.3 對學校及伙伴高校開展內部評審及接受澳大利亞或伙伴高校所在國相關質量保障機構外部評審/審核有協議和具體規定4.4 市場推廣及宣傳方面的政策4.5 學生支持服務方面的政策和程序4.6 跨國教育的規模和性質,如直接面對面教學(密集式塊狀授課)、課程認證、在線教學、海外校園、混合式教學等 5. 本土項目/專業/課程5.1 中介管理和市場推廣方面的政策5.2 確保遵守ESOS的程序5.3 充分的學生支持服務 6. 學生流動6.1 鼓勵學生流動的政策6.2 保證學生本國及海外學業一
31、體化的措施7. 海外校友會7.1 對校友的支持政策及對其期待7.2 對(所在國)國內運營校友會的法律法規充分理解7.3 校友辦公室6. TWAEA的“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2004至2005年,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團法人臺灣評鑒協會(TWAEA)開展了“大學校務評鑒規劃與實施”項目,從“教學資源”、“國際化程度”、“推廣服務”、“訓輔(學生事務)”、“通識教育”、“行政支援”6個方面,對九大類76所高校進行了分類評估(臺灣地區用語為“評鑒”)。其中,對“國際化程度”的評估是整個指標體系中的第2項一級指標,下設18項二級指標,分為11項質性指標和7項量化指標 陳麗玉,竟值架構對高等教育評
32、鑒國際化指標之啟示 J,教育行政與評鑒學刊,2007(3):1-18。TWAEA在對高校的評估報告中針對每項一項指標提出“優點及特色”和“建議事項”;同時,對每項一級指標進行賦值打分,并根據分數形成一份評比表,呈現出各項指標“表現較佳”及“表現較弱”的學校名單(分類、分項進行排名,不跨類比較)。這種評價模式具有一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指標體系中專門設置“國際化程度”一項,確實對促進高校增加對國際化發展的投入、采取主動性措施提升國際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表6 TWAEA的“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中質性和量化指標質性指標量化指標2.1 吸引外籍生來校攻讀學位的措施與成效2.1
33、2 招收外國學生的比例(不含華語學習學生)2.2 提升學生外語能力的措施2.13 開設全英語授課的課程比例2.3 近5年交換學生人數及辦理情況(含來臺及外派兩類)2.14 學生通過中級英檢考試的比例2.4 推動外語授課的措施與成效(含聘任外籍教授任課情況)2.15 外籍教師比例2.5 專任教師受聘赴國外講學或研究情況2.16 平均每位專任教師發表于SCI、SSCI、AHCI的論文數2.6 外籍學者來訪情況2.17 國際合作計劃的件數(含大陸地區)2.7 與海外締結姐妹校的情況及互動成果2.8 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或赴國外大學做短期進修或研究情況2.9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大中型運動會、文藝活動等
34、情況2.10 教師參與重要國際學術活動或擔任國際學術團體職位的情況2.11 學校各學院加入國際性學院系所組織情況三、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分析1. 評價方式、類型等方面的比較(1)大多采取評審/審查(Review)或審核(Audit)的方式,著重考察高校國際化發展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情況。(2)當評價對象數量不多且類型較為單一時,往往不進行分類評價;反之,則采取分類評價的方式。(3)大多注重高校的主體地位,鼓勵高校開展自評并提供相應的手冊、指南進行指導。(4)大多不對高校做出判斷性的結論(Judgment);即便給出結論,也甚少分等定級或排名。具體比較情況見表7。表7 六種大學國際化
35、評價的方式、類型等方面的比較評價活動IMHE/OECD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ACE-CIGE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JSPS/JISTEC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NIAD-UE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AUQA/TEQSA大學國際化主題審核TWAEA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實施年份1995-1999年2001年至今2005-2010年2013年起2008-2011年2004-2005年評價方式評審/審查(Review)調查及評測(Survey & Measuring)評審/審查(Review)評估(Evaluation)審核(Audit)評估/評鑒(Evaluation/Assessmen
36、t)評價類型目標適切型目標適切型目標適切型目標適切型目標適切型基于標準型評價對象9所大學及專業學院755-1074所各類高校20所大學各類高校,規模未定42所自行認證高校(包括大學)76所各類高校是否分類否是否否否是是否自評是否是是是是是否進校是否是是是是是否有具體結論否是否是否是2. 評價指標構成、特性等方面的比較(1)指標體系在名稱表述上呈現多樣化。(2)指標大多分為兩級,一級指標不超過10項,二級指標10至20項。(3)指標以定性為主,少數兼具定量指標或需量化數據支撐。(4)指標在設計思路上大多基于兩大策略:組織策略和活動策略。具體比較情況見表8。表8 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的指標體系構成、
37、特性等方面的比較評價活動IMHE/OECD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ACE-CIGE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JSPS/JISTEC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NIAD-UE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AUQA/TEQSA大學國際化主題審核TWAEA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指標名稱大綱(Outline)模型(Model)檢查清單(Checklist)觀測點體系(Viewpoint System)標準(Standards)指標(Criteria)指標級數3級2級1級2級2級1級(2類)指標數量7項一級,18項二級,87項三級6項一級,24項二級9項3項一級,10項二級7項一級,25項二級18項指標性質定性定性(
38、根據符合程度賦值)定性定性與定量結合定性(部分指標需定量的“指示性成果”數據支撐)定性與定量結合3. 核心指標選擇方面的比較上述六種指標體系在核心指標(主要指一級指標,也包括某些獨立性較強且較為重要的二級指標)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總體而言,都會涉及策略、過程、活動和結果四個方面;具體而言,在“政策與戰略”、“組織結構與管理”、“支持與服務”、“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學術”、“學生流動”、“教師與職員”、“合作伙伴與聯盟”等8個方面共性較強。此外,雖然僅有AUQA/TEQSA一家在其指標體系中單獨設置了“質量保障”一項,但大多數指標體系都在“政策”、“課程”、“教學”、“流動”等不同項目中
39、突出了“質量因素”。具體比較情況見表9。 項目名稱核心指標內涵IMHE/OECD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ACE-CIGE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JSPS/JISTEC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NIAD-UE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AUQA/TEQSA大學國際化主題審核TWAEA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背景與概況愿景與使命政策與戰略組織結構與管理支持與服務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學術質量保障學生流動教師與職員合作伙伴與聯盟外部經費與資源海外基地校友會表9 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中核心指標的比較四、結論及對我國的啟示通過對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指標體系的設定與評價目的以及國際化目標動因本身息息相關,而后者根植于具體國家/地區、具體社會發展階段、具體高等教育系統形態的土壤之中。對于那些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中的非英語國家/地區而言,大學國際化評價往往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的(如NIAD-UE評估、TWAEA評鑒),其推動者希望通過評價這一手段,來鼓勵和促使大學借國際化的行為來提高教育質量,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因此,其指標體系的適用者和受益者主要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且指標設置中存在較多追趕的因素,具有重科研、重成果、重外在形式、重量化指標的特點。而對于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成本控制技巧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審計流程優化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新進展題目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自我評估試題及答案
- 礦山配電硐室施工方案
- 項目管理導向與成功率的關系試題及答案
- 注會備考的逆向思維與策略分享試題及答案
- 股票市場與經濟數據的聯動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認證職業路徑試題及答案
- 高效備戰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比例尺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 北京市朝陽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數學 含答案
- 食品工廠5S管理
- 運輸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屆吉林省長春市高三下學期4月三模政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屆江蘇省揚州市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一級注冊計量師考試題庫大全及答案
- 衛生院全國預防接種日宣傳活動總結(8篇)
- 工程造價咨詢服務投標方案(專家團隊版-)
- 2024年廣東省中考生物+地理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