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課件_第1頁
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課件_第2頁
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課件_第3頁
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課件_第4頁
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解剖解剖(jipu)(jipu)橋腦位于(wiy)中腦和延髓之間。兩側借橋臂(小腦中腳)與小腦相連,橋腦和小腦交界的區域稱為橋小腦角區。內聽道和三叉神經是其最重要的結構。內聽道:位于骨質致密的巖骨內,CT軸位上呈內寬外窄的錐形,內聽道內有腦膜、神經束和血管,神經束包括面神經和聽神經。神經束約3mm粗細,呈束狀,在T1和T2呈等信號,與周圍腦脊液對比鮮明。動脈為小腦前下動脈,MR上不能顯示。三叉神經:在橋腦近上緣處出腦,粗細約2mm,略呈弧形在橋池內前后方向走行,此段位于硬膜下,向前越過巖尖進入Meckel腔為硬膜間位并連于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節和其下頜支位于海綿竇外,下頜支經

2、卵圓孔出顱,眼支和上頜支行于海綿竇外側壁內分別進入眶上裂和圓孔。第一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一、實質性腫瘤一、實質性腫瘤(zhngli)(zhngli)1、聽神經瘤橋小腦角區最常見腫瘤,約占該區的80%。常發生于聽神經的內聽道段,少數發生于內聽道口與腦干間的腦池內,前者腫瘤很小即可出現癥狀,后者出現較晚。MR由于無骨偽影,分辨率高,可顯示早期病變,表現為聽神經局部增粗,T2信號增高,增強顯著均質強化。隨著腫瘤增大(zn d),內聽道擴大,瘤內常出現壞死,增強呈不均質強化,可有出血,鈣化少見。較大的聽神經瘤,瘤內常出現囊變或大部分呈囊性,長T2長T2,DWI低信號,增強實行部分顯著強化(

3、助于與該區的表皮樣囊腫和蛛網膜囊腫鑒別,此兩者不強化)。雙側同時發生應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型。主要與該區的腦膜瘤區別:腦膜瘤不以內聽道為中心,故內聽道不擴大大的聽神經瘤囊變常見,腦膜瘤少見腦膜瘤可鈣化,可有局部骨硬化在兒童和少年,聽神經瘤常伴有神經纖維瘤病,見后述。第二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第三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2、神經纖維(shn jn xin wi)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分為型和型,前者為第17對染色體異常,后者為第22對染色體異常。型常見,約為型的10倍。型的主要(zhyo)臨床特點為皮膚牛奶咖啡斑和周圍脊神經及顱神經的多發神經纖維瘤。牛奶咖啡斑多在幼年或出生即

4、可看到,但多數在20歲左右因皮下腫瘤就診。容易合并膠質瘤,尤其是視交叉膠質瘤。如果病人有雙側聽神經瘤應診斷為型神經纖維瘤病,型常合并腦膜瘤、脊膜瘤、星形細胞瘤、脊旁后根神經鞘瘤。根據神經纖維瘤多發及皮膚素色斑,診斷不難根據神經纖維瘤多發及皮膚素色斑,診斷不難。3、腦膜瘤冠狀位MR顯示瘤與小腦幕以寬基底連接。腦膜瘤與小腦之間有低信號帶存在,聽神經瘤沒有此特點。第四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第五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4、三叉神經(snch-shnjng)瘤顱神經腫瘤發生率僅次于聽神經瘤,良性,病理上分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青壯年多見,起源于根部或半月神經節向根部生長的可表現為橋小腦

5、角區腫塊,腫腫瘤常沿三叉神經生長瘤常沿三叉神經生長,延伸至鞍旁時呈啞鈴狀,是三叉神經瘤的特征性表現是三叉神經瘤的特征性表現。多數均質。5、面神經瘤面神經于橋腦下部離開后,向前外側,與聽神經伴行,進入內聽道。面神經瘤少見,影像表現和其他神經瘤相似。6、頸靜脈球瘤位于頸靜脈窩,中年婦女多見,臨表為搏動性耳鳴和聽力障礙。MR表現有一定特點:頸靜脈球瘤具有極豐富的血管結構,高流速表現為血管流空,慢血流表現為高信號斑點(bndin),再加上腫瘤實質信號,形成所謂的形成所謂的“胡椒鹽胡椒鹽”征征。增強顯著強化。晚期,可沿頸靜脈孔入顱,達橋小腦角區。根據同側頸靜脈孔擴大、周圍骨質破壞、MR“胡椒鹽”征,確診

6、不難第六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第七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7、室管膜瘤(級)主要發生在腦室內,也可生于幕上和小腦實質內,瘤內常有多發小囊變區,CT混雜密度,MR不均勻信號,增強實質部分顯著強化,呈不規則多環樣強化,與聽神經瘤囊變影像學類似。如果橋小腦角區腫瘤不以內聽道或聽神經為中心生長且有明顯多發囊變時應考慮到室管膜瘤的可能性。8、脈絡叢乳頭狀瘤(絕大多數級)主要發生在腦室,依次為四腦室、側腦室和三腦室主要發生在腦室,依次為四腦室、側腦室和三腦室,少數位于橋小腦角區。此區的脈絡叢乳頭狀瘤多數為經四腦室側孔向外生長而來。出血、囊變、壞死少見。MR:T1等或稍低信號,T2高信號,

7、可發生鈣化,增強呈稍不均質顯著強化。無特征性,此區需排除(pich)性診斷。上述兩種橋小腦角區腫瘤均屬少見腫瘤。上述兩種橋小腦角區腫瘤均屬少見腫瘤。第八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第九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9、血管(xugun)母細胞瘤組織學為良性,任何(rnh)年齡。主要見于30-40歲,主要位于中線旁小腦半球,少數靠近橋小腦角。囊性變是此囊性變是此腫瘤的突出特點,囊性部分可以腫瘤的突出特點,囊性部分可以遠遠超過腫瘤本身,巨大的囊腫遠遠超過腫瘤本身,巨大的囊腫將腫瘤本身推向一側,此時稱其將腫瘤本身推向一側,此時稱其為附壁結節為附壁結節(即大囊小結節)(即大囊小結節)。MR囊內信

8、號似腦脊液信號,增強掃描結節強化,囊性及囊性部分的邊緣無強化。第十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二、囊性占位病變二、囊性占位病變(bngbin)(bngbin)1、表皮樣囊腫顱內腫瘤中表皮樣囊腫較少見,約半數發生在橋小腦角,具有見縫就鉆的特點約半數發生在橋小腦角,具有見縫就鉆的特點,故形態多不規則,CT密度和MR的信號與囊內液體的成分有關。通常呈長T1長T2信號,DWI呈高信號,FLAIR呈高信號。罕見情況下,囊內含較多膽固醇,則T1呈高信號,T2呈高或低信號,低信號可能與囊液的高粘滯度有關。鈣化罕見。囊壁很薄,增強掃描囊壁很薄,增強掃描(somio)(somio)囊內容和囊壁均不囊內容和囊

9、壁均不強化強化。主要與蛛網膜囊腫和囊變的聽神經瘤鑒別:蛛網膜囊腫DWI呈低信號囊變的聽神經瘤實質和囊壁均強化,且DWI呈低信號。2、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于橋小腦角區,呈腦脊液密度或信號。第十一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3、腦膿腫(nngzhng)橋小腦角區的膿腫多由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擴散而來橋小腦角區的膿腫多由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擴散而來。CT和MR的表現和其他部位的膿腫一樣。CT:平掃膿腫呈低密度區,膿腫壁呈等密度環,但因顱底骨偽影影響,壁可不顯示。MR:急性期呈長T1長T2信號,欠均質,此后逐漸向均質信號發展,病灶常較大,周圍不同(b tn)程度的水腫。增強掃描膿腫壁顯著強化,呈環形,壁厚薄均勻。結合化膿性中耳炎病史診斷不難。主要與呈環形強化的轉移瘤鑒別:轉移瘤環壁常不均勻,部分環壁較厚或呈結節狀,DWIDWI對對鑒別很有價值鑒別很有價值,(轉移瘤內部壞死液化在DWI上呈低信號,腦膿腫的膿液在DWI上呈高信號),在結合相關病史可明確診斷。第十二頁,共十三頁。橋小腦角區占位病變內容(nirng)總結解剖。顱神經腫瘤發生率僅次于聽神經瘤,良性,病理上分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主要發生在腦室內,也可生于幕上和小腦實質內,瘤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