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_第1頁
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_第2頁
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_第3頁
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_第4頁
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箏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較研究摘要 中國有許多非常古老的樂器,它們具有華夏文化的傳統(tǒng)特色,古箏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古箏至今仍較完整地傳承著其藝術流派。其中,山東、浙江和河南古箏流派不僅是中國古箏最古老的流派之一,而且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國古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著手點是,通過比較分析山東、浙江和河南箏流派的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分析各派的風格特點及產生的背景。關鍵詞: 高山流水 比較研究 代表版本 箏曲Comparative study of Zheng song "good friend"

2、; on behalf of versionAbstractChina guzheng is one of the nation's oldest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Fortunately, China Zheng still relatively complete inheritance with the genre of art. Among them, Shandong, Zhejiang, Henan guzheng schools is not only one of t

3、he oldest schools in the Chinese zither, but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On behalf of the tracks and successor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art in Chinese. Therefore,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handong, Zhejiang

4、and Henan Zheng school representative song "mountain and flowing water". Analysis the factions of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the background.Key words: Zheng song;"Good friend"; Representative version; comparative study目 錄摘要IAbstractII前言1一、高山流水歷史文化源頭1二、山東、浙江和河南三大箏派高山流水2(一)山東箏派高山流水

5、2(二)浙江箏派高山流水3(三)河南箏派高山流水4(四)各箏派高山流水風格特點5三、三大箏派高山流水產生背景比較7(一)山東箏派7(二)浙江箏派8(三)河南箏派8結語9參考文獻10前言 箏,是一種彈撥樂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其起源很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箏就開始流行于秦地,距離今天應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了。因其獨特的音韻特點和行如流水的美妙音色,古往今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的不同區(qū)域,古箏都變得流行起來,結合于當地的風土人情的特點,以每個區(qū)域的民間音樂特點為參照對象,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點,愛好古箏的音樂者喜歡在古箏樂中

6、添加一些自己獨有的特色,比如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以及當地音樂的突出特色,漸漸地,古箏藝術也分為了不同的派別,它們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節(jié)奏特色、彈奏技巧和不同的地域特色。 一般箏派被分為南北二派,其中河南箏派、山東箏派就是北派箏的主要代表。山東、河南兩地相鄰,都處于黃河流域,其風俗、語言、生活習慣較為接近,音樂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存在某些聯(lián)系。但山東箏派和河南箏派在藝術風格上卻各具鮮明的地方色彩,成為了獨具特色、影響力很大的重要地方流派。這其中的成因筆者希望能進行深入探討。 對于流派傳統(tǒng)箏曲的彈奏基本是“泛泛而彈”,缺乏地方特色,在彈奏風格相近的箏曲時,音韻特點也難以把握,這些都是因為對箏藝流派文化傳統(tǒng)認識

7、的缺乏。要彈出“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箏曲,不但要了解各流派古箏藝術的本體性特征,而且要充分認識到流派箏樂與當地人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關聯(lián),從不同的方面對古箏派別加以理解和把握。一、高山流水歷史文化源頭 中國有很多箏樂作品都非常具有影響力,其中高山流水為其中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曲名頗具中國古雅韻味,使人在未賞其曲先聞其名時,就已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副優(yōu)美的水墨畫卷,源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最早被記載于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到了明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名叫馮夢龍,他對這個

8、典故進行了整理,并加以充實,變成了口頭上的文章,錄入警世通言之中,從此流傳非常廣泛。高山流水,最早的時候原本是一首古琴曲,到了唐代的時候,分成了兩首曲目,即為高山和流水。到了宋代之后,又分成了十二段,高山占四段,流水占八段。如今,我們熟悉的高山流水,實際上,是把流水重新演繹了,模擬性的描寫只作為輔助,詠物抒情才是主基調,在模擬表現(xiàn)江河奔流的同時,更多的是把大自然的現(xiàn)象賦予情感,描寫和展現(xiàn)一種精神境界。由于曲調和風格不同,這首曲子有分為三個版本,分別為山東、浙江以及河南三種,然而,這三個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其名字一樣,但是曲子就不同了,和古琴曲的差別也非常之大。二、山東、浙江和河南三大箏派高山流

9、水(一)山東箏派高山流水對于山東箏派來說,高山流水主要在山東鄆城一帶比較流行,在古箏愛好者相聚時必會演奏該曲,先前的時候,有一種中速“流水板”,這是一種樂器小合奏,是由王殿玉先生指導的,在這個合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古箏,所以才這樣取的名字。夜靜奎鈴,是一首古箏曲,高自成先生演奏;王殿玉先生演奏了胡琴,取名為流水;而揚琴,則是張為昭先生演奏而成的,名曰流水。目前在山東,高山流水有三個比較流行的版本。第一個版本,是由高自成先生編曲演奏的,在50年代中期,周總理提出意見對該曲做了一些修改,其原本有一個組織構造,為山東大板套曲,此次對其進行了改動,加入了引子,去掉了最后一首,也就是書韻,同時修改了旋

10、律,增加了加花,改動之后樂曲更加優(yōu)美、有韻味;第二個版本,是趙玉齋先生編奏的,他是高自成先生的師弟,他是把四手單獨的曲子進行組合而成;第三個版本,是韓庭貴先生編奏的,他也是高自成先生的師弟,他這個版本變化不大,也是刪去了最后一首書韻,同時增加引子,加入結尾。但讓人遺憾的是,在市面上,這個版本的曲譜已經基本見不到了,也許只能找到一些影像資料。這時因為,早起的古箏技藝傳授都是口頭傳達,本人加以琢磨。這三個版本,都是屬于山東箏派,其改編的母體相同,都是老八板。對于它們的韻味來說,依然屬于山東的地方韻味,但是對其加工改編的時候,依然參照了很多個人的理解,以及改編者的生活閱歷,因而也存在著自身的特點。如

11、圖所示 本文中,分析了趙玉齋先生的版本。山東箏派的高山流水,與其它派別比起來,特點非常鮮明,其篇幅基本是最大的。對于不同的小曲,都能演奏成別具一格的樂曲,甚至還可以組合成高山流水。這四首箏曲,它們的調式是同宮調式,編奏創(chuàng)作時參照的對象為八板體。對于單獨的曲子,都包括八個樂句,還有三十四個小節(jié),十八拍的個數為六個,又被叫做六十八板。這種結構的山東箏曲是再無二家的。如圖,“書韻”為第四小曲,包括八個樂句。(二)浙江箏派高山流水 之于浙江箏派,高山流水是其代表曲目。這首曲子以一首笛曲為素材,后來發(fā)展到一些民間音樂之中,由王糞之先生改編,其構架也是八板體,在當地文化的影響下,該地區(qū)的高山流水韻律婉轉細

12、致,更有南方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 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是G宮D微調。曲子的前一半,運用兩個大撮,都是八度的,由mi, sol, la三個音為主的音程展開演奏,將五聲音階的調式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曲風溫婉秀麗,描繪秀麗山川;后面的一半曲子,根據不同的音符、歷音來演奏,曲調非常溫和柔美,表現(xiàn)出高聳的山峰與呼啦啦的水流交相輝映。在結構這一方面也有突破,不再是八板體的小節(jié)數量,而且末尾的規(guī)律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如圖所示, 經以上分析可知,兩首不一樣的高山流水,它們的旋律差別極大,但是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第一點是表現(xiàn)在板體結構上,都是根據老八板來進行變化,第二點表現(xiàn)為它們都會受到其它樂曲的影響,當然,

13、最關鍵的一點是都是通過演奏高山流水,來對高山和流水的情景進行表征。以此來抒發(fā)內心渴望知音的情感。同時又由分析可知,同一首高山流水,對于山東箏派而言,在許多方面與八板體更為接近,演奏時比較豪放,在演奏手法上,最主要的是右手大拇指的使用;對于浙江箏派,其與八板體相關的方面不多,只有句式的整體框架,其它的注重的是與民間音樂之間的反應,演奏時主要為清彈,韻味婉轉淡雅,與南方地區(qū)的民間樂曲的曲調有關。(三)河南箏派高山流水 河南箏,中心點為南陽,擴散到整個河南地區(qū),都比較流行。河南被稱作“中州”,因此,河南古箏曲子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中州古調”。 河南箏派的發(fā)展,是以“大調曲子”為基礎。“大調曲子”,

14、是一種說唱藝術,又稱“鼓子曲”,是以汁梁小曲為基礎,融合北方地區(qū)的各聲腔曲牌的精華,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的。它在洛陽和南陽等地區(qū)發(fā)展流傳。到了后來,除了南陽的鼓子曲還存在而且不斷發(fā)展,其它地區(qū)的鼓子曲都漸漸沒落了。為有別于 “小調曲”而稱“大調曲子,或“南陽大調曲子”,延續(xù)至今。它主要的伴奏樂器有兩種,即為三弦和古箏,有時也會有其它的樂器加入其中。河南的大調曲子,民間音樂底蘊深厚,它促進了河南古箏藝術的發(fā)展,河南現(xiàn)在的古箏曲子,大部分與大調曲子存在一定的關系。 河南箏派的地域面積很大,發(fā)展較好,其主要傳承分布在南陽、遂平等地。20世紀初,古箏最早在遂平推廣開來,是由魏子酞進行推廣的,他技藝精湛,文化

15、水平高,是一位民間音樂家。在他的倡導下,河南箏突破了區(qū)域性限制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在傳的有十來首箏曲是他所作,例如大開手、關雎等。教導了很多出名的古箏藝術家,例如周希文、史萌美等。近幾十年河南箏派極富代表性的箏家有鄧州的曹東扶、泌陽的王省吾以及襄縣的任清芝,他們代表了所處地區(qū)的箏藝風格,河南箏派的風格水平,從這幾種地區(qū)之中可以表現(xiàn)出來。(四)各箏派高山流水的風格和特點 河南的高山流水,是一種版頭曲,極具代表性。樂曲描繪的是一種山與水相交融的意境,山依水,水環(huán)山,時而開闊,時而激悅,整首樂曲流暢中不乏變化,八板結構的運用充分且具代表性。浙江的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的結構差不多,分為兩部分,即為

16、“高山”和“流水”。如果進行細分的話,“高山”可以分成三部分,“流水”可以分成兩部分。樂曲調性多樣,其中羽調式、宮音支持的微調式、商調式的運用,充分展現(xiàn)了浙江箏的音階調試風格。 高山流水流傳范圍比較寬廣,特別是山東,它比其它地區(qū)的更加獨特。山東地區(qū)的高山流水,又額外被稱為四段,曲譜由黎連俊、張為昭等人傳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高山流水”為標題,有四首套曲參加聯(lián)合演奏,使題目與內容較為貼合。 從大的方面分析,山東箏派的高山流水,屬于一種組合彈奏表演的套曲,其有四首單獨的曲目,分別為琴韻、風擺翠竹、夜靜奎鈴以及書韻,以母譜作為參照,可以看出每首單曲都是一個完整的六十八板小曲;從內容上具體分析,第

17、二、三、四段所表現(xiàn)的都是借物抒情,只有第一段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歷史典故有關;在旋律方面,高山流水體現(xiàn)了典型的齊魯樂風,大跳較多,聽不到悠長宛轉的拖腔樂句。這四首小曲可謂亦分亦合,既有一定的內在關系,又不是機械的捆綁;既能一起聯(lián)奏,又能拿出任意一首進行單獨演奏。 琴韻,即為第一段,也只有這段和“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些聯(lián)系。演奏時右手旋律為主,左手進行一定的配合。樂曲一開始首先進入中低音區(qū),幾個快速“托劈”演奏技法的連續(xù)展示,將樂曲旋律中的明暗和強弱變化勾勒的更加清晰。隨后,樂曲以級進上下行音階交替,將欣賞者引入好似滿眼盡是綿綿山丘的意境,跌宕起伏,連綿不斷。最后,樂曲峰回路轉,進入低音區(qū)演奏

18、,讓欣賞者在興奮之余品味古色古香。整首曲子節(jié)奏平穩(wěn),運用了宮音支持的微調式,將“高山流水”故事中俞伯牙彈琴風采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風擺翠竹,即為第二段,表現(xiàn)出的是清風扶竹梢的情境。演奏者在此采用了大量的、連續(xù)托劈指法以及小二度音程,配上滑按音的演奏技法,讓人感受到竹葉隨風搖曳。為了對旋律進行潤飾,左手常采用顫音,使演奏出小二度音程,右手就對山東箏派特有的技巧運用,動靜相宜,明快清脆,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微風輕拂,翠竹在風中搖擺的美麗風景。第三段夜靜奎鈴,演奏者充分展現(xiàn)了右手技巧,“勾搭”與“花指”結合運用,低音旋律和高音區(qū)快速花奏有機結合,強弱分明,繁而不亂,讓人如置身寂靜深夜

19、時,突聞遠方趕夜路的騾隊傳來的陣陣奎鈴之聲。 第四段書韻,運用了較多的抹、托的技法,切分音節(jié)奏和小二度的按滑音兩者交融在樂曲里,就像古人吟唱詩歌一樣,節(jié)奏時緩釋快,生動傳神。食指和大指在樂曲的中音區(qū)擔當主旋律,主旋律模仿山東方言的明朗音調。在左手按大二度和小三度上下滑動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古人讀書時搖頭的樣子,連綿不斷,音樂形象極其生動,富有趣味。 山東箏派的演奏技巧,由高山流水這一箏曲可以深刻表現(xiàn)出來。以大中指八度配合的“勾搭”,左手的“吟、揉、按、滑”,右手大指的“密搖”、“劈、托、搖、刮”和“花奏”等,這些技法在其他箏派運用相對較少。對于山東箏派來說,高山流水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把古箏陰陽相

20、應、剛柔并濟的特征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三、對三大箏派產生高山流水的背景進行比較比較(一)山東箏派 山東位于黃河下游,地處華北平原并且靠近東部。山東文化歷史悠久,有些古老的華夏文化發(fā)源于此,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地域。同時,又與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密切相連。很多有名的大學問家均出生于山東,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師,以及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等。在春秋時期,山東所處的地界就是齊國和魯國的位置,因此山東又有一個稱謂,即為齊魯大地。根據歷史記載,齊魯大地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歌舞之鄉(xiāng),此地歌舞發(fā)展快,文化生活豐富。自古以來,山東地區(qū)古代的音樂文化并未丟失,而是不斷地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山東人敦厚老實,性情豪爽,四段錦

21、是山東比較出名的一首曲,此曲由趙玉齋先生所作,創(chuàng)作的樣板為一種山東小調,稱為“大板曲”。大板曲音韻強勁有力,但又不失平穩(wěn),反映出山東人民的氣質。在山東所有的大板曲中,四段錦極具代表性,能夠反映出山東地區(qū)的獨特的音樂風格。山東地區(qū)地勢起伏不大,較為平坦,其中大部分為起伏較低的丘陵地帶,只有泰山一界是凸出的,交通便利。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山東人民的性格也是極為潑辣,同時又粗獷豪放。給別人的印象就是“梁山好漢”的豪放形象。而且,這樣的性格在音樂上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山東所使用的民間樂器多為曲調高亢的樂器,聲音鳴亮,這樣看出山東人民的豪放的性格,也與南方的婉轉曲調完全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夜靜鑾

22、鈴這一曲目的演奏中,也體現(xiàn)出節(jié)奏的恢弘連續(xù),側面反映出山東人民的性格。(二)浙江箏派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yōu)越,與多個省市相鄰。浙江地區(qū)被譽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浙江這個地方,音樂的發(fā)源可以追溯到及其久遠的時候,而且發(fā)展的時間跨度也很長。比如“骨笛”,是距今約7000-8000千年前的樂器,而且是中國已知的最古老的樂器,就是在浙江地區(qū)一處遺址中出土的。浙江,又有錢塘江一稱,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山清水秀。這時由于浙江地區(qū)的氣候條件良好,許多文人樂于棲居于此,陶冶情操,進行文學上的交流,仿若一副優(yōu)美的畫卷。浙江箏曲中的高山流水,來源于俞伯牙和

23、鐘子期之間的典故,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浙江地區(qū)不但地理位置優(yōu)越,而且有著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江南人的溫文爾雅,使得這里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旋律也較為婉轉,古箏同樣是這樣,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浙江箏派就慢慢地形成了,其主要特點就是溫婉典雅。另一方面,浙江與多低接鄰,與外界的交流十分方便,這也相當于是為此地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便于當地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交流。所以,浙江地區(qū)的古箏文化發(fā)展地也很繁榮。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展現(xiàn)的是高山的雄渾優(yōu)雅和水流的晶瑩暢快,演奏時注重使用大撮,同時加以滑音及顫音,極好地展現(xiàn)了“高山流水”的美麗意境。(三)河南箏派2、 河南位于黃河中下游,中原古

24、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使得中國歷史上二十多個朝代在此建都,長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經幾度繁榮。由于具有相當優(yōu)越的歷史地位,該地區(qū)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而且也導致了王朝的更迭,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戰(zhàn)亂之苦,苦不堪言。除此之外,黃河多次的泛濫成災吞噬了凡十萬中原人民的生命,中原人民感受到歷史所賦予他們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燦爛文化的同時,也飽償了戰(zhàn)爭、災害所帶來的巨大變遷與坎坷。經歷了幾番興盛與衰敗,這些曾經大起大落中原人以一種不需掩飾的直接以及無需雕琢的率直來地表達他們內心渴望安寧生活的美好愿望。河南的古箏樂曲,表現(xiàn)的多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謳歌,比如思春

25、和高山流水等箏曲。還有一些曲目以其內在深刻的表現(xiàn)力表達出他們對于生活、對苦難、對歷史的哀、怨、悲、憤的情緒,如陳杏園和番和閨中怨等箏曲,展現(xiàn)出來的是濃重的哀傷之情,幽怨之意明顯,極具富有表現(xiàn)力。正是這種歷史的滄桑賦予了河南人民粗獷、厚重的性格特點和率真的表達方式,在箏曲風格上體現(xiàn)為熱情高亢、爽朗潑辣。結語古箏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載:“夫擊翁叩擊,彈箏博骸,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不一樣的古箏流派也在慢慢形成。這些流派之間,既相互影響,又自身獨立存在,風格各異,各有特色。這些流

26、派的流傳與發(fā)展都和其傳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各自的傳承背景形成的演奏風格極富個性。同一首樂曲,每一個藝術家在其演奏版本中包含的技法、情感、風格迥異,這是演奏家對樂曲理解、認識不同而形成的。想要真正的了解某一個古箏藝術流派,研究其流派傳人的演奏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從河南箏曲高山流水兩種演奏版本的研究中,對比分析曹東扶、王省吾兩位藝術家對樂曲的不同診釋,從中發(fā)現(xiàn)、總結出了河南箏藝術流派的演奏技法特征、藝術風格及審美價值。曹東扶、王省吾兩位藝術家為我們留下的是豐富且極具研究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使古箏演奏藝術在不摒棄傳統(tǒng)的同時繼續(xù)創(chuàng)新。參考文獻1林玲:河南箏曲<

27、高山流水>兩種演奏版本的比較研究,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2陳婷:山東箏派<高山流水>演奏版本比較研究,吉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3吳琨:各派箏曲<高山流水>的比較分析,大舞臺,2021年第4期4馬昕:高山流水韻依依山東箏派、武林箏派<山流水>較,音樂研究,2021 年第2期5毛麗華:三大流派箏曲<高山流水>簡論,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 年第3期6李鑫:高山流水不同派別的演奏特點,音樂生活,2021年第10期7張維:高山流水覓知音浙派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商,2021年第6期 小學教師培養(yǎng)工作總結 一年來,我校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培訓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師的各種教育教學實際能力,為我校取得良好的辦學成效起了重要的作用。回顧我們的工作,主要有下面幾點做法和體會:一、制定計劃,常抓不懈這一學年雖然新來教師不多只有湯毛毛一位老師,但是我們還是很重視對她的成長。為了使她能盡快進入教師角色,更好地促進她的專業(yè)成長,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以老帶新,促其成長。每一位新教師到我校后,學校都會指派一位有經驗的老教師來帶,目的是通過一對一的言傳身教,使青年教師迅速地掌握實際教學能力,適應我校教學工作的開展。2、抓骨干,促提高。骨干教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