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年北京順義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注意:圖片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大小】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每當大的災難降臨時,文學都會被大眾記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細品。一類是視文學為預言,從過往的小說中尋找佐證。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國作家迪恩孔茨寫于1981年的科幻小說黑暗之眼中就虛構了一種會在2020年蔓延的名為“武漢400”的病毒。一類則是視文學為鏡子,從歷史作品中窺見當下,洞察人性,反映現實。如加繆描寫1940年法屬阿爾及利亞的鼠疫。而科幻文學作為涵蓋兩者的特殊文學種類,便被放到聚光燈下進行檢視。如某小說中科學狂人培養低毒性病毒,

2、任其在人類中傳播,以這種極端方法持續化解危險的臨界狀態。這也是在科幻小說中才能出現的思想實驗,借此探討一系列非常態下的科技與倫理問題。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說并不必然地承擔“預測未來”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過想象性的敘事,提出種種未來的可能性,而其中許多故事的未來都是帶有高度風險與挑戰的。正是借由講故事,我們傳播關于科技、人文與美學的觀念,引起問題意識,展開思辨討論,以這種實驗來“攤薄”未來的風險。對于這次疫情,孩子們最需要借助閱讀科幻小說來獲得的理解是,人類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種與環境,才能讓文明可持續發展下去。我們常說人類是萬物靈長,但當人類活動過度破壞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乃至于整個星球的

3、生態平衡時,這個龐大的系統必然會通過種種方式來尋求再平衡,而人類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分子,與其他物種都應該是平等的。今天發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見的未來,倘若人類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生產方式,災難將會以更極端更頻繁的形式再度降臨。而對孩子來說,如果能通過閱讀科幻小說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我們的未來才不會重蹈覆轍。(取材于陳楸帆的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科幻文學作品被人牢記,是因為它能預言社會發展。B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展現非常態下的科技與倫理話題。C科幻作家、作品沒有義務承擔“預測未來”的功能。D科幻文學可以在

4、作品中展現某些問題,引發人討論。材料二人類是一個技術性的物種。我們借助技術,生活在一個和自然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中。因此,很多人產生了一種幻覺,似乎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意志被塑造的。然而這顯然不是事實。人類雖然已經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但相對于自然界來說,仍舊渺小得微不足道。人類早已把飛船送上了太空,然而就連最近的月球,載人登陸的記錄也只是停留在半個世紀前。飛得最遠的飛行器“旅行者1號”,飛了整整35年,才在2012年抵達太陽系的邊緣位置,而且即將在2025年耗盡全部電力,徹底和人類失去聯系。銀河的尺度是10萬光年,人類最遠的嘗試,只是在它的邊緣角落里徘徊。就連地球,我們所知也甚少。深入地下的最高紀錄

5、,是蘇聯留下的科拉超深鉆孔,達到地下12公里多,和地球6300多公里的半徑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所以,盡管人類建造起高樓大廈,制造出飛機汽車,能夠控制局部環境,對于自然來說,仍舊只是微不足道、能力有限的一種生物而已。在這種認識下,對災難的想象就成了人類生存試驗的提前功課。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火山爆發,氣候變化各種各樣的災難都會考驗人類的生存能力。這種災難,也許永遠不會來,也許很快就會發生。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太大的局限,小行星從地球附近經過,未必能夠得到及時的預警,地球內部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那更是無法預期的事,因為除了偶然性的局部地震之外,全球性地質變動遠在人類的經驗之外。災難能夠帶來警示,

6、帶來反思。它讓我們學會在自然面前保持謙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了解那些虛構的災難,可以幫助孩子塑造世界觀,意識到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溫和的環境之中,但稍稍放開眼界,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存環境其實很脆弱,從而減少因為人類的技術優勢而滋長的自大。這也是一種科學普及的良好途徑。許多描述災害的小說或者電影,多少都帶有科學的元素,不敢說這就能夠讓人立志走上科學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許多種子,這和科幻小說的普遍意義是一致的。孩子們在成長,對災難的思考無疑有助于幫助他們正確地理解這個世界。(取材于江波的文章)(2)根據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不同意世界是按照人類意識塑造出來的說

7、法。B“旅行者1號”會在抵達太陽系邊緣時耗盡電力。C人類可以控制局部環境,但仍是能力有限的生物。D人類對從地球旁經過的小行星有時無法及時預警。(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所有科幻小說中的世界都有高風險性和挑戰性。B材料二認為某些自然現象的發生,由于認知局限無法預期。C兩則材料中關于科幻作品能產生積極作用的看法是相似的。D兩則材料中關于人類對待生存環境認知的看法是一致的。材料三時下這場疫情,讓我們真正認識了一件事:一種結構簡單的非細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術文明快速發展的人類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人類社會如何從這場災難中學習到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卻

8、是一個持久的課題。如果從少年兒童成長的角度來說,有一項需要立即深入開展的,恐怕就是災難教育。災難教育的首要價值在于,它能讓少年兒童對人類社會曾經深陷和可能面臨的各種災難有客觀的認識。如此,才能在災難真正襲來時冷靜客觀地面對。當然,災難教育的價值遠不止如此。海德格爾曾說:向死而生。在存在主義者看來,“死”的必然在場能夠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進而激發出強烈的生命意志,實現精神的覺醒與迸發。這個觀點對于我們理解災難教育的本質,或許有所裨益:災難教育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教育。作為個體的人,只有在直面災難時,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多欠缺;也只有在這時,人性的矛

9、盾和光輝才能拋開各種偽飾,得以真實呈現。災難教育的實施,可以通過對災難的“預演”,去培養少年兒童的危機意識和認識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學會在災難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輝。災難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樣的,其中一個可選項就是科幻閱讀。科幻作品致力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的“假想式預演”,因而人類可能面臨什么樣的災難,就成為科幻小說的一大創作主題。少年兒童閱讀災難題材科幻作品,其實就是通過閱讀的方式進行災難教育。但有一點不得不說明,這類作品中會出現各種沉重甚至陰暗的情節與氛圍的描寫。從文藝創作的角度來說,這是烘托主題的必要手法;從災難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是對災難的“真實”呈現。對那些出于情節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必

10、要的描寫,哪怕有些陰暗,我們也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我們要明白,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他們的視野,可能跟我們所認為的大相徑庭;更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有足夠的理解、辨識和接受能力。換個角度說,如果連一些沉重、陰暗的描寫都無法接受,當真正的災難襲來時,又怎能去面對呢?(取材于馬傳思的文章)(4)下列關于災難教育的價值,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人客觀冷靜認識災難。B激發出強烈的生命意志。C培養探索世界的精神。D增強科幻作品深刻性。(5)結合三則材料,簡述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4分2(18分)閱讀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燕趙論蘇 轍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

11、立學校而教民,行鄉射飲酒之禮。于歲之終,田事既畢,而會其鄉黨之耆老,設其籩豆酒食之薦,而天子之大夫親為之行禮。蓋以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勞苦其筋力,長幼親作,以趨一時之利,習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節,頑冒無恥,不可告語,而易與為亂。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禮,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雖耕田荷任之賤,其所有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樸,而亦不至于無知以犯非義。何者?其上之人不以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為善也。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義,而天下風俗日已敗亂。今夫輕揚而剽悍、好利而多變者,吳、楚之俗也;勁勇而沉靖、椎鈍而少文者,燕、趙之俗也。以輕揚剽悍之人,而有好

12、利多變之心,無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為亂矣。若夫北方燕、趙之國,其勁勇沉靖者,可以義動,而椎鈍少文者,可以信結也。然而燕、趙之間,其民常至于自負其勇以為盜賊,無以異于吳、楚者,何也?其勁勇近于好亂,而其椎鈍近于無知。上失其道,而燕、趙之良民,不復見于當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亂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無義,則為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為盜。”故古之圣人止亂以義,止盜以義,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義,而誰與為亂哉?昔者唐室之衰,燕、趙之人,八十年之間,百戰以奉賊臣,竭力致死,不顧敗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為忠臣義士之所當然。當此之時,燕、趙之士,惟無義也,故舉其忠誠專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

13、天下之至順,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夫民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故夫燕、趙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取材于宋蘇轍蘇轍集)注釋:耆老:老年人。裎:裸體。椎鈍:樸實愚鈍。唐室:唐王朝。(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會其鄉黨之耆老 會:聚集,召集B而不知孝悌之節  節:節制C雖耕田荷任之賤 賤:低微的D百戰以奉賊臣 奉:遵從,遵守(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于歲之終 不復見于當世B而天子之大夫親為之行禮 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C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

14、禮 因無恒心D可以義動 故古之圣人止亂以義(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設其籩豆酒食之薦準備好盛放在籩豆中的美酒和食物B無三代王者之化缺少夏商周三代時王道的教化C其民常至于自負其勇以為盜賊吳、楚的百姓竟然對自己的勇敢感到驕傲,大膽做強盜D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常常苦于士大夫數量的缺少(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其上之人不以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為善也。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語句的作用。3(6分)閱讀下面論語中的選文,回答問題。【甲】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

15、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乙】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注釋:邦:諸侯國。家:大夫封地。(1)孔子認為什么是“達”,什么是“聞”。(2)孔子認為士不達之時,該如何做呢?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4(12分)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問題。閣 夜杜 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注釋:此詩是公元766年作者在四川夔州

16、西閣夜中所作。此時作者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都死了。從去年十月到這年八月四川混戰也暫告一個段落。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此處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漫:隨它去。(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催短景”與“景翳翳以將入”中的“景”字都是“日光”的意思。B第四句說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視銀河群星,星斗搖動,照射著三峽。C第五句意思是說,因長久征戰,百姓的哭聲傳徹四野,暗示戰事慘烈。D第六句“夷歌”指少數民族歌謠,作者多處聽到漁夫樵子

17、唱的“夷歌”。(2)詩中“天涯”含有淪落天涯之意。下列詩句中“天涯”用意不同的一項是  A故鄉何處天涯遠,黃粱夢斷行云斷。(唐無名氏木蘭花春日述懷)B天涯流落歲將殘,望斷故園心眼。(唐無名氏西江月登城晚望)C宜富貴,逞奢華。一團和氣遍天涯。(唐無名氏鷓鴣天)D江上昔年同出處,天涯今日共風塵。(唐靈一送明素上人歸楚覲省)(3)本詩抒發多重情感,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詩人要表達哪些思想情感。5(8分)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詩中“臥龍躍馬終黃土”說英雄人物終歸黃土,蘇軾在前赤壁賦中也有類似的語句:   ,   。杜甫在蜀相中也稱頌過諸葛亮

18、的才能與忠心:   ,   。古人重視積累,荀子在勸學中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   。”莊子在逍遙游中這樣談積累:“   ,   。” 6(18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 在河西走廊聆聽從江南到河西走廊,從東海之濱到祁連山下,地勢漸漸隆起,水汽漸漸稀薄,漸漸稀薄的還有人間煙火。面對廣袤,輕微缺氧的頭腦有點混沌,耳朵卻變得靈敏,或并非靈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聽。先聽見九月的風里響起一聲駝鈴。正午時分,一匹灰白色駱駝馱著我,穿行在張掖丹霞地貌的壯麗中。駱駝停留在一棵

19、蓬蓬草前,打了一個響鼻,我聽見腳下古老的土地響起流水聲,叮叮咚咚,像一聲聲泉的耳語,從駱駝刺和蓬蓬草的葉尖涌出地面,匯集成浩瀚的綠意,幻化成遠古時代的汪洋。光陰煮海,時間將曾經的大海煮了幾億年,熬成這片集雄、險、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軟,糖果般多彩,極地冰川般肅穆。經過峽谷某個拐角處時,駱駝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順著它的視線伸出手,在紅色崖壁的沙礫中摸到一顆極小的貝殼。億萬年來,這顆小小的貝殼經歷了些什么?隕石雨,沸騰的巖漿,洶涌的海水,生命誕生,人類進化,金戈鐵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時間定格成無邊的靜美。站在彩色丘陵的某個高處俯瞰,我聽到獵獵風聲里響起蒼涼悠遠的樂聲,嘟嘟克笛孤獨

20、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風中,引領著長號、提琴、豎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訴的旋律漸漸恢弘。眼前一層一層的山浪向著同一個方向傾斜,天上一層一層的白云也向著同一個方向傾斜,像一支支隊伍在雄渾的音樂里行進,時光之河浩浩湯湯穿過河西走廊。我看見光線急速變幻中一張張年輕的臉,年輕的張騫帶著囑托,開啟了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策馬揚鞭,年輕的玄奘獨自踏上五萬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輕的一行行駝隊掠過地平線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風沙吹老。歷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文明之光在這里閃耀。時間深處,日夜縈繞著一曲曲動人的音律。“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古為河西四郡(張掖、武威、酒泉、敦煌)之一的張掖,是

21、絲綢之路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長河中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張掖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荒漠與綠洲共存,南國風韻與塞上風情共生,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沒有國界的音樂語言成為交流的使者。北魏時,當地音樂與龜茲樂相結合的秦漢伎,以西涼樂之名流傳。唐代,絲綢之路音樂文化交流,孕育出響徹世界的“唐樂”高峰,十部樂涵蓋絲路沿線各民族的音樂。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曲,八聲甘州甘州曲等詞牌、曲牌流傳至今上下兩千年、縱橫近萬里的時空里,河西走廊成為一個音樂的長廊。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希臘音樂家雅尼創作了充盈著史詩情懷的河西走廊之夢,嘟嘟克笛引領的恢弘旋律,美得讓人流淚。“

22、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樂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學告訴我們,物質經過漫長時光與無數組合,才產生了生命,地球經歷了四十多億年的滄海桑田,才產生了人類。人類歷史于無垠的時間,短暫只如一瞬,那么,人與人之間為何不爭分奪秒去愛?焉支山下,山丹軍馬場,我不知道一匹解甲歸田的軍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輝煌的曾經。它是一頭漂亮極了的汗血寶馬,通身黝黑發亮,偶爾抖一下耳朵,眨著長睫毛,安靜地承受著人類好奇的撫摸,卻不知從哪里透著一副不羈的神情。在它的附近,兩匹棕紅色大馬在隔著欄桿親昵。我試圖去識別一匹馬的耳語。我輕輕從它的側面摸上它的臉頰,將臉貼近它的臉,蹭到了粗糙而柔軟的鬃毛,看到了長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

23、現祖先們奔馳在遼闊草原上的畫面,聽到了它的耳蝸里響徹金戈鐵馬之聲。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創建了山丹皇家軍馬場,兩千年來,這里見證了一個東方古國的滄桑巨變。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馬營草原上萬馬奔騰,一道道馬脊如一望無垠的麥浪起起伏伏,傳遞著李白的朗聲吟誦:“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名將古誰是,疲兵良可嘆。何時天狼滅?父子得閑安。”群山偃旗息鼓,人們放馬歸山,解甲歸田,馬和詩歌的耳語里有一個相同的暗號:“回家”。在離軍馬場一百多公里的民樂,夕陽斜照進一個酒庫,一個個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蓋著一塊塊異常鮮亮的紅緞子,像蓋著紅蓋頭的新娘。一個小勺伸進了酒缸,

24、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嘆了一口氣,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語,濃郁的香味瞬間彌漫開來。在漢代釀酒古法的基礎上,民樂人用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豌豆等九種糧食釀制了獨具一方風味的美酒。三十年陳的白酒在玻璃酒壺里,呈現夕陽一樣的淡淡金黃。我與金黃對視,看見清澈的酒里凝結著濃稠的歷史,是與江南的黃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骨。我想,從前,它一定是出征酒,萬馬嘶鳴,塵土飛揚,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盡,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慶功酒,團圓酒,被百戰歸來的人群痛飲,化作眼淚飆飛,化作一場場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民間的酒,沁入了尋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個靜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著,眼神安詳。我淺嘗幾口酒便醉了,

25、歪在飛馳的面包車里,半夢半醒間,聽兩位朋友高一聲低一聲的對話,像一聲聲耳語。他們一個來自天津,一個來自西寧,隔著車子的過道,兩人從一碗“炒炮仗”開始,講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車窗外夜色降臨,耳蝸里似乎又有別的耳語響起,卻是我熟悉的鄉音。東海邊江南被桂花樹覆蓋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親正雙手合十,喃喃祈禱,每一個晨昏,她心中的話總是:國泰民安。世界安寧,我們才能聽得見親人們的耳語。母親的耳語是一個漣漪,傳給了千萬里之外的我,從耳蝸傳到心臟,傳向四肢,傳給車輪,通過車胎與地面的摩擦,傳給了我腳下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應。于是,我聽見整個河西走廊上,響著悠長的聲聲駝鈴。(取材于蘇滄桑同題散文)

26、(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輕微缺氧的頭腦有點混沌 混沌:模糊,不分明。B如游刃穿行于風中 游刃:庖丁運用自如的刀,形容自由穿梭。C開啟了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 鑿空:空前絕后。D化作眼淚飆飛 飆飛:到處飛濺。(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由綿綿綠意的植被,聯想到此處在遠古時曾為大海。滄桑變化形成了壯麗的丹霞地貌。B諸多歷史杰出人物曾行走在河西走廊,印證了河西走廊連接古今中西輝煌悠久,如今落寞。C民樂陳釀風味獨特,作者認為它與江南黃酒風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凝聚著濃郁的歷史因素。D同伴聊起各自的家鄉吃食,讓作者頓生思

27、鄉之意,想到江南桂花小院,母親的生活場景。(3)文章寫到了河西走廊中張掖峽谷丘陵、焉支山下山丹軍馬場、民樂這些地點。請分別概括這些地點的景觀風物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作者說“音樂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實際上其他藝術的交流也同樣是“人心的交流”。結合你的經歷,談談你對這類“人心的交流”的體會。要求:寫出具體的“交流”對象以及獲得的體驗、感悟,音樂除外。7(5分)根據要求,完成問題。有人用“黠而俠”評價紅樓夢中劉姥姥,意思是說劉姥姥既有“狡黠”的一面,又有“俠義”的一面。請結合原著內容,談談你對劉姥姥的“黠”和“俠”的理解。五、語言基礎應用8(5分)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南宋朱熹說:

28、“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條件。頑強的意志是成就夢想的可靠保證。只有擁有頑強的意志,我們才能不為困難嚇倒,不為逆境。沒有頑強的意志,我們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當中。意志堅定,是一切成就大事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勞苦不足以使他們,困難不足以使他們喪志。不管處境如何,他們總能堅持與忍耐。他們內心強大,神鬼難近。(1)填入文段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A屈服 首鼠兩端 心灰B折服 裹足不前 心灰C折服 首鼠兩端 灰心D屈服 裹足不前 灰心(2)文中畫線句有語病,請結合文意將它修改為正確的句子

29、。要求:注意上下文內容銜接,保留原有信息,不超過30個字。微寫作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9(10分)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愁苦與恐懼是人類躲不開的情感,請從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中選擇一位人物,談談他們是如何面對所遭受到的愁苦或恐懼的。10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當前疫情形勢逐漸被控制,人們防控意識逐漸松動,小區、超市里出現了“不戴口罩”,忽視安全距離的現象。請你勸說他們注意防控。要求:語言得體,條理清晰。11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請以“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為開頭寫一段抒情文字,表達渴望疫情結束的愿景。要求:運用排比、比喻等

30、修辭手法。作文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50分)12(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誕生于1937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師生徒步三千多里從湖南長沙走到云南昆明,低矮破舊的校舍,艱苦的辦學條件,甚至缺衣少食,但師生憑借一股“剛毅堅卓”的頑強意志,戰勝了環境的惡劣,取得了諸多世界級學術成果,在中國風雨飄搖的時代培養出了鄧稼先、李政道、楊政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孕育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剛毅堅卓”也成為聯大校訓。對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認識?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請以“我的戰疫手記”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主題積極健康,有思想

31、內涵;寫現實生活,有場面描寫、細節描寫;語言得體。 參考答案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1【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2)本題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3)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4)本題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出正確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A“因為它能預言社會發展”以偏概全,原文為“一類

32、是視文學為預言,從過往的小說中尋找佐證”。(2)B“會在抵達太陽系邊緣時耗盡電力”錯誤,原文為“而且即將在2025年耗盡全部電力,徹底和人類失去聯系”。(3)A“所有科幻小說中的世界都有高風險性和挑戰性”表述范圍擴大,原文為“其中許多故事的未來都是帶有高度風險與挑戰的”。(4)D“增強科幻作品深刻性”無中生有。(5)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可以結合“正是借由講故事,我們傳播關于科技、人文與美學的觀念,引起問題意識,展開思辨討論,以這種實驗來攤薄未來的風險”“對于這次疫情,孩子們最需要借助閱讀科幻小說來獲得的理解是,人類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種與環境,才能讓文明可持續發展下去”“減少因為人

33、類的技術優勢而滋長的自大。這也是一種科學普及的良好途徑”“孩子們在成長,對災難的思考無疑有助于幫助他們正確地理解這個世界”概括得出。答案:(1)A(2)B(3)A(4)D(5)借助故事,傳播關于科技、人文與美學的觀念,引起問題意識,展開思辨討論,以降低未來的風險。培養孩子敬畏自然的認識,讓文明可持續發展。或幫助孩子建立關于“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科幻文學作品是一種科學普及的良好途徑。或,閱讀科幻文學作品有利于人們了解一些科學元素、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閱讀科幻文學的方式可以進行災難教育。【點評】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

34、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4分2【分析】(1)本題是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2)本題是考查的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注意思考關鍵實詞、虛詞,無特殊句式等翻譯是否正確。(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

35、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分析對文段內容的理解以及其作用的探究。先要理解孔子、孟子語句的內涵,再結合上下文語境以及全文探究其作用。【解答】(1)B節:禮度、禮節。譯文:而不知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方面的禮節。(2)A兩句里“于”都是介詞,在;B兩句里“之”都是代詞,代田野百姓;C第一個“因”,介詞,趁著;第二個“因”,表承接,副詞,于是、就;D兩句里“以”都是介詞,用。(3)C“自負其勇”

36、解釋為“對自己的勇敢感到驕傲”有誤,應理解為“仗著他們的勇猛”。“以為盜賊”理解為“大膽做強盜”不對,應理解為“成為了強盜”。譯文:吳、楚的百姓竟然仗著他們的勇猛,成為了強盜。(4)“鄙”,鄙陋;“教”,教化;“為善”,做好事。譯文: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認為他們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恒產”,固定的資產;“恒心”,固定的道德觀念;“惟”,只有。譯文:沒有固定的資產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士人(讀書人)才能做到。(5)孔子說的話是“君子好勇而無義,則為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為盜”,強調君子只是好勇而不懂義,就會為亂天下。小人只是好勇不懂義,就會去做盜賊。所以孔子的觀點是要用

37、義來規范勇,只講勇而無義的人對國家百害而無一利。與上文說到的“燕、趙之間,其民常至于自負其勇以為盜賊”相接,也開啟下文,引出自己的觀點,即“止亂以義,止盜以義,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義”。孟子說的話是“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意思是沒有固定的資產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士人(讀書人)才能做到。他強調了惟有士人在身處貧困之時仍然有道德觀念。后面說到“若夫民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一般百姓沒有恒產是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若是沒有道德觀念,他們就會為非作歹。燕趙之地民風剽悍,就是因為缺少禮儀的教化,故而要對他們施以教化。這里應用的都是先賢圣人的言論,使得文章的

38、論證更有說服力,也更權威。答案:(1)B(2)C(3)C(4)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認為他們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沒有固定的資產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士人(讀書人)才能做到。(5)意義:孔子認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淪為盜賊。有勇而無禮則亂。孔子主張用禮義來規范勇。緊呈上文燕趙人民好勇亂治,引出“止亂以義,止盜以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觀念。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資產,就會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就會放縱邪惡無所不為。燕趙士人的現狀是缺少禮義的觀念,要想辦法對他們施以教化。作用:引用權威語言,強化論證,增強說服力。

39、【點評】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

40、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3【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2)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題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關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得出答案。【解答】(1)孔子認為“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即品質正直,要遵從禮義,要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他還認為“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所謂“聞”只是外表看上去有仁的樣子,但實際上行為卻經常違背仁義,且他們常常還以仁自居,從不懷疑反省

41、自己。(2)孔子認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達之時不要總想著要如何達,要擔心的是你憑什么坐上現在這個位置,要多想著提升自己,謀求能夠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領。“求為可知也”意思是從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追求能夠被別人了解就可以了,要追求能夠獲得別人尊敬的知識,不用擔心別人不了解你。答案:(1)達,是品德正直,愛好禮義,還能察言觀色,謙恭待人。聞,是外表有仁的樣子,行為上卻常常違背,自己還以仁人自居,從不反省。(2)謀求安身立命的本領,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識。參考譯文(甲):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

42、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虛名。”參考譯文(乙):       孔子說:“不必擔心有沒有自己的地位,應該擔心憑什么來占在這個地位上。不必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從自己的

43、所作所為來追求能夠被別人了解就可以了。”【點評】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

44、、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4【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在認真理解詩意的基礎,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辨析正誤。(3)本題考查鑒賞思想感情,要根據詩句內容具體分析,指出感情特點。【解答】(1)B“仰視銀河群星,星斗搖動,照射著三峽”有誤,這句詩是說雨后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2)C“一團和氣遍天涯”中天涯沒有淪落天涯之意,不是表現漂泊天涯的痛苦之情,是說這種花兒是富貴奢華的象征,它遍

45、布天涯。(3)從首聯看,“歲暮陰陽催短景”寫出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傷感,“天涯霜雪霽寒宵”表達了漂泊天涯的凄涼和孤苦;從“臥龍躍馬終黃土”看,作者慨嘆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抒發了對人生無常的悲涼之感,從“人事音書漫寂寥”看,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寫出了作者漂泊他鄉,與親人失去聯系的憂憤、悲苦。本詩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層層鋪開,步步推進,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懷。答案:(1)B(2)C(3)第一句中的“催”字寫出時光流逝,進而抒發光陰荏苒,歲序逼人的無奈傷感。首聯敘寫冬夜寒景,環境寒愴,抒發作者淪落“天涯

46、”的思鄉之愁苦心情。第六句中的“夷歌”再次回扣作者身處“天涯”之意,作者客居他鄉。二三兩聯中的“鼓角”、“五更”、“聲悲壯”表明了兵戈未息、戰爭頻繁不斷,抒發作者對于時局動蕩不安的悲痛的情感。拂曉之時聽到千家的慟哭,哭聲傳遍四野,對戰亂中人民的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尾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以諸葛亮和公孫述為例,說明賢愚忠奸都同歸于盡,眼前的朋友的音書消息、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抒發作者悲憤感傷的情緒。譯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戰亂

47、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游和親人間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賞析: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著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

48、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時候,詩人憂愁難眠,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后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于: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野哭”二句,寫

49、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漁夫樵子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數處”指不只一處。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臥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臥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

50、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清代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同歸于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么。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

51、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前人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5【分析】此題考查了名句默寫。命題改變以往給出上句,填寫下句純記憶型方式,而是改為通過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寫,這樣就將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因此,解題時必須注意:一是語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難寫字。【解答】故答案為: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重點字:雄、頻、煩)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52、0;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或: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重點字:駑、駕)四、本大題共2小題,23分6【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本題的考點是詞語的含義。解答思路:解詞+內容+情感。方法:聯系詞語本義,結合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以及表達的感情。理解詞語一般先理解其表面義,然后要結合語境及課文內容,具體理解出它的語境義及所包含的情感,務必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2)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要先通讀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內容和主旨,在此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結合文

53、本內容對文章某一內容要點進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文字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以確定正誤。(3)本題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過文章內容表現出來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能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依據帶有感情色彩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據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復朗讀與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4)本題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干要求需要既涉及到文章的內容,又要拓展。【解答】(1)C“鑿空”,結合“我看見光線急速變幻中一張張年輕的臉,年輕的張騫帶著囑托,

54、開啟了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分析,有開通道路、穿鑿等意思。(2)B“如今落寞”錯誤。結合“我看見光線急速變幻中一張張年輕的臉,年輕的張騫帶著囑托,開啟了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年輕的驃足印迅速被風沙吹老。歷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文明之光在這里閃耀”分析,印證了河西走廊連接古今中西輝煌悠久,沒有說“如今落寞”。(3)結合“先聽見九月的風里響起一聲駝鈴。正午時分,一匹灰白色駱駝馱著我,穿行在張掖丹霞地貌的壯麗中。駱駝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時間將曾經的大海煮了幾億年,熬成這片集雄、險、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軟,糖果般多彩,極地冰川般肅穆”分析,抒發作者對河西走廊自然風貌的欣賞贊美。結合“億萬

55、年來,這顆小小的貝殼經歷了些什么?隕石雨,沸騰的巖漿,洶涌的海水,生命誕生,人類進化,金戈鐵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時間定格成無邊的靜美”分析,聯想到河西走廊歷史文化,抒發作者對其歷史、人物的贊嘆與思考。結合“看到了長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現祖先們奔馳在遼闊草原上的畫面,聽到了它的耳蝸里響徹金戈鐵馬之聲”“兩千年來,這里見證了一個東方古國的滄桑巨變”“群山偃旗息鼓,人們放馬歸山,解甲歸田,馬和詩歌的耳語里有一個相同的暗號:回家”分析,在軍馬場作者看到遼闊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場景,抒發了張掖當下人們放馬歸山、解甲歸田后和平氣象的慨嘆、贊頌。結合“在離軍馬場一百多公里的民樂,夕陽斜照進一個酒庫,一個個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蓋著一塊塊異常鮮亮的紅緞子,像蓋著紅蓋頭的新娘”“我與金黃對視,看見清澈的酒里凝結著濃稠的歷史,是與江南的黃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骨”“它是一杯民間的酒,沁入了尋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個靜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著,眼神安詳”等分析,民樂陳釀風味獨特,作者認為它與江南黃酒風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凝聚著濃郁的歷史因素,抒發對民樂人如今平靜祥和生活的贊美與欣賞。(4)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進行說明。本題可以選取文學、繪畫、舞蹈等來寫。抓住“人心的交流”來寫,通過選取的“交流”對象,根據對象的特征及影響等來寫。如舞蹈,不僅只是一種觀賞性的表演,對于現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