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阿Q正傳》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語文《阿Q正傳》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語文《阿Q正傳》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3頁
高中語文《阿Q正傳》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4頁
高中語文《阿Q正傳》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阿Q正傳教案一、教學目的    (一) 通過閱讀,理解和鑒賞人物的形象,了解小說的內容和情節發展,認識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歸納總結小說深刻的主題。    (二) 認識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點,提煉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研討“精神勝利法”,評點其作為一種病態文化的根源,如有條件,可以寫成研究性文章。二、教學要求    (一)充分做好預習,可設計以下題目:   &#

2、160;1.了解阿Q正傳整篇小說的故事梗概。仔細閱讀課文,理清阿Q對革命態度的變化,并體會小說敘述這一過程的意義。    2.提煉文章中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語句,并體會其對表現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討人物形象,歸納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學難點    結合小說的情節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作準確的詮釋。五、課時安排:三課時六、教學流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    阿Q正傳是魯迅先

3、生對辛亥革命作批判性歷史總結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魯迅先生剖析“國民性”,塑造“精神勝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2002年,距阿Q正傳問世已整整80年,阿Q這個不朽的名字仍被人提及。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類延傳著,所以,我們今天再讀這篇小說,已經是不僅僅停留于小說所揭示的時代主題上。還要結合新時代,并用當代人的觀念來審視它。(二)作者及作品介紹(三)創作背景    阿Q正傳創作于19211922年。它為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現實,一個病態的社會和病態社會下的畸形的中國人,這部不朽著作的誕生,有著其深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

4、160;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領導這次革命的中國資產階級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一起參加革命,并且沒有從根本上震動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勝利。魯迅先生以銳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對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偨Y了其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教訓。(四)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提問1:在第七章革命中,阿Q對革命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劃分這部分的結構。    解答:革命:未莊風傳革命     

5、;     阿Q宣布革命          阿Q夢想革命          地主投機革命    提問2:作者寫阿Q的變化過程,有什么深刻的意義?    解答:(可討論完成,不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寫出阿Q式農民的落后和

6、不覺悟,并體現在他對革命的錯誤認識上。他不分敵我,認識混沌,革命方式和革命目的都很低下。    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使阿Q們仍在沉重的封建枷鎖下生活。    魯迅先生向世人提出一個巨大的歷史問題:中國應該有怎樣的革命,革命怎樣才能成功?    以上三個層面,可以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3:自讀不準革命章節,劃出阿Q革命的心路軌跡。    解答:要求參加革命黨革命愿望受到打擊極端絕望對不

7、準革命表示憤懣。第二課時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歸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流程:    速讀課文,找出阿Q典型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及細節描寫等,歸納其性格特點。    1.“造反了!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

8、#160; 解答:后一句系龍虎斗中的唱詞,是宋趙匡胤被敵擊敗時唱的。“我”系其敵人的唱詞。    阿Q的革命目的是:獲取錢財和美色。    “打”表明阿Q的復仇心理。    2.動作:“嚷”“喊”“唱”    “飛”“游”“踱”    解答:    “嚷”“喊”:對革命的認識“造反”,有做人的強烈要求,但對革命的理解又表明他的狹隘和落后。 

9、;   “喊”“唱”:興奮而得意,唱的高昂,表明對革命的熱情和勇氣,革命會給他帶來夢想中的一切,讓他渾身一爽,猶如“六月里喝了雪水?!?#160;   “飛”:阿Q揚眉吐氣,喜形于色,得意之形溢于言表。表明阿Q式的農民對革命的歡迎,對革命的極大熱情和勇氣。    “游”:阿Q的失落和茫然。    “踱”:從“飛”到“踱”精妙地寫出阿Q由興奮到絕望的革命歷程,阿Q式的革命轟轟烈烈的開始,無聲無息的結束,如此短暫。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經歷,也是廣大農民的真實的

10、革命的體現。    3.心理描寫:(略)    4.細節描寫:剪辮子和盤辮子。神態等。    5.反諷和白描手法的運用:(可參看“課文點析”。)    總結歸納:1.人物形象及刻畫方法。    2.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    (參看“課文點析”)。第三課時    重點:深入閱讀課文,提煉小說的主題思想,研討“精神勝利法

11、”,概括“精神勝利法”的內涵;評點其作為一種病態文化的根源。    布置:研究性學習論文,提供參考書目。    流程:設計若干研討題:    1.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寫道:“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運命,也只能如此,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Q似的革命黨出現”結合這句話,談談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    2.魯迅先生在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中寫道:“現在我們所能聽到的不過是幾個圣人之徒的意見和道理,為了他

12、們自己;至于百姓,卻就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算一件難事”魯迅所指的“魂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3.結合阿Q的形象,寫出你對“精神勝利法”的理解。    4.尋找“精神勝利法”這種病態文化的根源?5.讀大團圓結尾,談談你對這種結局的看法?附:阿Q正傳的成因    在文學周報二五一期里,西諦先生談起吶喊,尤其是阿正傳。這不覺引動我記起了一些小事情,也想借此來說一說,一則也算是做文章,投了稿;二

13、則還可以給要看的人去看去。    我先要抄一段西諦先生的原文“這篇東西值得大家如此的注意,原不是無因的。但也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如最后大團圓的一幕,我在晨報上初讀此作之時,即不以為然,至今也還不以為然,似乎作者對于阿之收局太匆促了;他不欲再往下寫了,便如此隨意的給他以一個大團圓。像阿那樣的一個人,終于要做起革命黨來,終于受到那樣大團圓的結局,似乎連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寫作時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兩個?!?#160;   阿是否真要做革命黨,即使真做了革命黨,在人格上是否似乎是兩個,現在姑且勿論。單是這篇東西的成因,說起來

14、就要很費功夫了。我常常說,我的文章不是涌出來的,是擠出來的。聽的人往往誤解為謙遜,其實是真情。我沒有什么話要說,也沒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種自害的脾氣,是有時不免吶喊幾聲,想給人們去添點熱鬧。譬如一匹疲牛罷,明知不堪大用的了,但廢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張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轉磨,也可以的;趙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帖出廣告道:敝店備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養牛乳。我雖然深知道自己是怎么瘦,又是公的,并沒有乳,然而想到他們為張羅生意起見,情有可原,只要出售的不是毒藥,也就不說什么了。但倘若用得我太苦,是不行的,我還要自己覓草吃,要喘氣的工夫;要專指我為某家的牛,將我關在他的牛牢內

15、,也不行的,我有時也許還要給別家挨幾轉磨。如果連肉都要出賣,那自然更不行,理由自明,無須細說。倘遇到上述的三不行,我就跑,或者索性躺在荒山里。即使因此忽而從深刻變為淺薄,從戰士化為畜生,嚇我以康有為,比我以梁啟超,也都滿不在乎,還是我跑我的,我躺我的,決不出來再上當,因為我于“世故”實在是太深了。    近幾年吶喊有這許多人看,當初是萬料不到的,而且連料也沒有料。不過是依了相識者的希望,要我寫一點東西就寫一點東西。也不很忙,因為不很有人知道魯迅就是我。我所用的筆名也不只一個:,神飛,唐俟,某生者,雪之,風聲;更以前還有:自樹,索士,令飛,迅行。魯迅就是承

16、迅行而來的,因為那時的新青年編輯者不愿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    現在是有人以為我想做什么狗首領了,真可憐,偵察了百來回,竟還不明白。我就從不曾插了魯迅的旗去訪過一次人;“魯迅即周樹人”,是別人查出來的。這些人有四類:一類是為要研究小說,因而要知道作者的身世;一類單是好奇;一類是因為我也做短評,所以特地揭出來,想我受點禍;一類是以為于他有用處,想要鉆進來。    那時我住在西城邊,知道魯迅就是我的,大概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們罷;孫伏園也是一個。他正在晨報館編副刊。不知是誰的主意,忽然要添一欄稱為“開心話”的了,

17、每周一次。他就來要我寫一點東西。    阿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但我一向毫無寫他出來的意思。經這一提,忽然想起來了,晚上便寫了一點,就是第一章:序。因為要切“開心話”這題目,就胡亂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實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稱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誰料這署名又闖了禍了,但我卻一向不知道,今年在現代評論上看見涵廬(即高一涵)的閑話才知道的。那大略是“我記得當阿正傳一段一段陸續發表的時候,有許多人都栗栗危懼,恐怕以后要罵到他的頭上。并且有一位朋友,當我面說,昨日阿正傳上某一段仿佛就是罵他自己。因此便猜疑阿正傳是某人作

18、的,何以呢?因為只有某人知道他這一段私事。從此疑神疑鬼,凡是阿正傳中所罵的,都以為就是他的陰私;凡是與登載阿正傳的報紙有關系的投稿人,都不免做了他所認為阿正傳的作者的嫌疑犯了!等到他打聽出來阿正傳的作者名姓的時候,他才知道他和作者素不相識,因此,才恍然自悟,又逢人聲明說不是罵他。”(第四卷第八十九期)    我對于這位“某人”先生很抱歉,竟因我而做了許多天嫌疑犯。可惜不知是誰,“巴人”兩字很容易疑心到四川人身上去,或者是四川人罷。直到這一篇收在吶喊里,也還有人問我:你實在是在罵誰和誰呢?我只能悲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  

19、;  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臨頭了,每七天必須做一篇。我那時雖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這屋子只有一個后窗,連好好的寫字地方也沒有,那里能夠靜坐一會,想一下。伏園雖然還沒有現在這樣胖,但已經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來一回,一有機會,就是:“先生阿正傳。明天要付排了?!庇谑侵坏米?,心里想著“俗語說: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為難?!比欢K于又一章。但是,似乎漸漸認真起來了;伏園也覺得不很“開心”,所以從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藝”欄里。    這樣地一周一周挨下去,于是乎就不免發生阿可要

20、做革命黨的問題了。據我的意思,中國倘不革命,阿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的運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兩個。民國元年已經過去,無可追蹤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似的革命黨出現。我也很愿意如人們所說,我只寫出了現在以前的或一時期,但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并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其實這也不算辱沒了革命黨,阿究竟已經用竹筷盤上他的辮子了;此后十五年,長虹“走到出版界”,不也就成為一個中國的“綏惠略夫”了么?    阿正傳大約做了兩個月,我實在很想收束了,但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似乎伏園不贊成,或者是我疑心倘一收束,他會來

21、抗議,所以將“大團圓”藏在心里,而阿卻已經漸漸向死路上走。到最末的一章,伏園倘在,也許會壓下,而要求放阿多活幾星期的罷。但是“會逢其適”,他回去了,代庖的是何作霖君,于阿素無愛憎,我便將“大團圓”送去,他便登出來。待到伏園回京,阿已經槍斃了一個多月了。縱令伏園怎樣善于催稿,如何笑嬉嬉,也無法再說“先生,阿正傳。”從此我總算收束了一件事,可以另干別的去。另干了別的什么,現在也已經記不清,但大概還是這一類的事。    其實“大團圓”倒不是“隨意”給他的;至于初寫時可曾料到,那倒確乎也是一個疑問。我仿佛記得:沒有料到。不過這也無法,誰能開首就料到人們的“大團圓

22、”?不但對于阿,連我自己將來的“大團圓”,我就料不到究竟是怎樣。終于是“學者”,或“教授”乎?還是“學匪”或“學棍”呢?“官僚”乎,還是“刀筆吏”呢?“思想界之權威”乎,抑“思想界先驅者”乎,抑又“世故的老人”乎?“藝術家”?“戰士”?抑又是見客不怕麻煩的特別“亞拉籍夫”乎?乎?乎?乎?乎?    但阿自然還可以有各種別樣的結果,不過這不是我所知道的事。    先前,我覺得我很有寫得“太過”的地方,近來卻不這樣想了。中國現在的事,即使如實描寫,在別國的人們,或將來的好中國的人們看來,也都會覺得。我常常假想一件事,自

23、以為這是想得太奇怪了;但倘遇到相類的事實,卻往往更奇怪。在這事實發生以前,以我的淺見寡識,是萬萬想不到的。    大約一個多月以前,這里槍斃一個強盜,兩個穿短衣的人各拿手槍,一共打了七槍。不知道是打了不死呢,還是死了仍然打,所以要打得這么多。當時我便對我的一群少年同學們發感慨,說:這是民國初年初用槍斃的時候的情形;現在隔了十多年,應該進步些,無須給死者這么多的苦痛。北京就不然,犯人未到刑場,刑吏就從后腦一槍,結果了性命,本人還來不及知道已經死了呢。所以北京究竟是“首善之區”,便是死刑,也比外省的好得遠。但是前幾天看見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北京世界日報,又知道我

24、的話并不的確了,那第六版上有一條新聞,題目是杜小拴子刀鍘而死,共分五節,現在撮錄一節在下面k杜小拴子刀鍘余人槍斃先時,衛戍司令部因未恿艘憔鞅康那肭螅齠*用“梟首刑”,所以杜等不曾到場以前,刑場已預備好了鍘草大刀一把了。刀是長形的,下邊是木底,中縫有厚大而銳利的刀一把,刀下頭有一孔,橫嵌木上,可以上下的活動,杜等四人入刑場之后,由招扶的兵士把杜等架下刑車,就叫他們臉沖北,對著已備好的刑桌前站著。杜并沒有跪,有外右五區的某巡官去問杜:要人把著不要?杜就笑而不答,后來就自己跑到刀前,自己睡在刀上,仰面受刑,先時行刑兵已將刀抬起,杜枕到適宜的地方后,行刑兵就合眼猛力一鍘,杜的身首,就不在一處了。當時血

25、出極多。在旁邊跪等槍決的宋振山等三人,也各偷眼去看,中有趙振一名,身上還發起顫來。后由某排長拿手槍站在宋等的后面,先斃宋振山,后斃李有三趙振,每人都是一槍斃命。先時,被害程步墀的兩個兒子忠智忠信,都在場觀看,放聲大哭,到各人執刑之后,去大喊:爸!媽呀!你的仇已報了!我們怎么辦哪?聽的人都非常難過,后來由家族引導著回家去了。    假如有一個天才,真感著時代的心搏,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發表出記敘這樣情景的小說來,我想,許多讀者一定以為是說著包龍圖爺爺時代的事,在西歷十一世紀,和我們相差將有九百年。    這真是怎么好。&

26、#160;   至于阿正傳的譯本,我只看見過兩種。法文的登在八月分的歐羅巴上,還止三分之一,是有刪節的。英文的似乎譯得很懇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說什么。只是偶然看見還有可以商榷的兩處:一是“三百大錢九二串”當譯為“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黨”不如譯音,因為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    十二月三日,在廈門寫。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上海北新周刊第十八期。   文學周報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

27、一九二一年五月在上海創刊。原名文學旬刊,為時事新報副刊之一,鄭振鐸等主編。一九二三年七月改名文學(周刊)。一九二五年五月改名文學周報,獨立發行,一九二九年六月??昂蠹s出四百期。西諦,鄭振鐸(),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文學史家。他的文章發表于文學周報第二五一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題目就叫“吶喊”。   這些話都是針對高長虹說的。高在狂飆周刊第一期(一九二六年十月)走到出版界的革革革命及其他一則內,說“魯迅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同時代的人沒有能及得上他的?!钡痪迷诳耧j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走到出版界的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內,卻攻擊魯迅已“遞降而

28、至一不很高明而卻奮勇的戰士的面目,再遞降而為一世故老人的面目”了。文中還以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為例,以見“老人”之難免“倒下”,說:“有當年的康梁,也有今日的康梁;有當年的章太炎,也有今日的章太炎。所謂周氏兄弟者,今日如何,當有以善自處了!”按高長虹,山西盂縣人,狂飆社主要成員,是當時一個思想上帶有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色彩的青年作者。   這里所說的“有人”,指高長虹等。高在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里說:“我與魯迅,會面不只百次。”同時謾罵魯迅“要以主帥自詡”?!皠e人”,指陳西瀅等。參看本卷第頁注。   孫伏園()原名福源,浙江紹興

29、人。魯迅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時的學生,后在北京大學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先后任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武漢中央日報副刊編輯。曾與作者同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著有伏園游記、魯迅先生二三事等。   “下里巴人”古代楚國的通俗歌曲。文選卷四十五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160;  高一涵安徽六安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現代評論撰稿者。這里所引文字見于他發表在現代評論第四卷第八十九期(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的閑話。在這篇閑話中,他指責當時著作家“多以罵人起家”,

30、接著就以阿正傳為例,說了這里所引的一段話。   “走到出版界”高長虹在他主編的狂飆周刊上陸續發表的批評文字的總題,后印有單行本,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敖椈萋苑颉倍韲骷野栔景辖椃虻男≌f工人綏惠略夫中的人物,一個無政府主義者。高長虹在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內以綏惠略夫自比,說他初訪魯迅的情形,使他“想像到亞拉籍夫與綏惠略夫會面時情形之仿佛”(亞拉籍夫也是工人綏惠略夫中的人物)。   “會逢其適”語見文中子·中說·周公,原是“會當其意有所適”的意思。章士釗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一號(一九二五年七月十八日)發表的毀法辨中錯誤

31、地把它當作“適逢其會”來用。作者在這里順筆給予諷刺。   何作霖廣東東莞人,北京大學畢業。當時任晨報編輯。   德語,意思是古怪的、荒誕的。包龍圖即包拯(),宋代安徽合肥人,曾官龍圖閣直學士。舊日民間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在三俠五義等小說或戲劇中,都有他用鍘刀鍘人的故事。   指敬隱漁譯的法文本和梁社乾譯的英文本。法文譯本發表在羅曼·羅蘭主編的歐羅巴月刊第四十一、四十二期(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序被刪去,其余各章均有節略。英文譯本一九二六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走出阿Q正傳研究的怪圈吳

32、禮明   一、對阿Q正傳一些社會學解釋的批評 有些社會學方法對于作品內容的理解,時常十分驚人。如周作人周遐壽氏的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里有較多的對于人物過于泥實的甚至是附會的解釋,在為阿Q正傳所作的“導讀”里,(豐子愷繪本、何滿子導讀阿Q正傳,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月)何滿子的解說使作品每一句簡直皆可作社會政治、思想及倫理式的闡釋。如此一來,文學搖身一變,似乎就成了社會剖析的論文了。而魯迅好像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就是我的小說也是論文,我不過采用了短篇小說的體裁罷了?!保T雪峰回憶魯迅魯迅先生計劃而未完成的著作,轉引自王獻永魯迅雜文藝術論,知識出版社

33、,1986年9 月)那么,作品個性上的東西還有多少呢?這也許是當時文學提倡“寫人生”,為社會、為人生的結果。而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一部作品并不純然地屬于作者,所以解釋一部文學作品如果不重回它的文學之道,現在看來,那就是失其根性了。 最突出的問題是阿Q形象的復雜性。我們看早期的如晨報副刊等對這部作品所作的批評,大都是一般閱讀的受眾效應代替了對作品文本的分析。而這種效應又是局部的、不系統的、甚至是支離破碎的表達對于作品的意見,其釋閱的連貫性與準確性就值得相當的懷疑了。如成仿吾在創造季刊二卷二號的<吶喊>的評論中說“阿Q正傳為淺薄的紀實傳記”,而且“結構極壞”。192

34、4年4月3日,晨報副刊馮文炳的吶喊一文則讀出了“魯迅君的刺笑在筆鋒隨在可以碰見至于阿Q,更是使人笑得不亦樂乎?!绷硪辉u論家張定璜在魯迅先生中說:“作家的看法帶點病態,所以他看的人生也帶點病態,其實實在的人生并不如此?!卑正傳在晨報副刊陸續刊出時,就已引起了不小的騷動,1926年8月21日現代評論第四卷9期涵廬在閑話中說:“有許多人都栗栗危懼,恐怕以后要罵到他的頭上疑神疑鬼,凡是阿Q正傳所罵的,都以為就是他的隱私?!保ㄞD引自何滿子導讀)而且,大多批評家所作的“泛阿Q主義”的解說,也給作品的解讀帶來相當大的麻煩。如人教社教參第五冊上就認為“阿Q主義”是一個集合體,如國民思想劣根性的典型,從統治階

35、級身上移植來的落后性,農民自身的落后性等。(1999年5月)  這種社會學發展的極至曾是二三十年代圍攻魯迅思想的“槍手”,也是迫使魯迅極力還擊的重要原因,從而造成一種錯覺:魯迅庸俗。直至今日,也仍有其頑固的市場。這樣的解釋作品,尤其是解釋魯迅的作品便陷入了一個怪圈而不能自拔:談作品,惟有社會思想的深度,而無文學形式的新奇。 為走出這個怪圈,重回作品應有的文學之道,我們必須把握作品的真正內涵與意味,以同作品被賦予的外在意念相區別開來。 為此,有必要設定在一種比較合理的框架內談討作品。我們將根據法國呂西安戈德曼的“文學社會學方法”,具體地,將適當地進行一些心

36、理分析與社會學分析;并把作品中的某些片段置入到一個“整體的關系網之中”,以“重建”“在社會和文化事實中看起來缺乏意義背后的客觀意義?!保ㄎ膶W社會學方法論<180/181頁>,工人出版社,1989年3月)   二、社會集體行為:傳統筆法和技巧的復雜與局限 呂西安戈德曼說:“當我們研究文化巨著時,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卻發現,通過把這些巨著與其結構的容易闡釋的集體整體相聯系,則更容易發現那些必要的環節。” “無疑地,這些整體僅僅是相互個體關系的復雜網絡,而個體心理的復雜性卻源自這樣的事實,這些個體都隸屬于多種擁有相當成員數量的不同集團(家庭的

37、,職業的,民族的,朋友與相識者的,社會階級的,等等),并且這些集團中每一個都作用于他的意識,從而幫助形成一種獨特的、復雜的和相對不連貫的結構;然而相反的,一旦我們研究那些隸屬于同一社會集團的一大批數量充分的個人時,上屬個體中的每一個所隸屬的其他不同社會集體的行動便與歸因于這種成員關系的各種心理因素相抵消,從而,我們又面臨一個更簡單,更連貫的結構。”(文學社會學方法論180/181頁)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魯迅作品里有關的“社會集體行為”。 新舊派文人間的論戰的“新文化”時期,被稱為虎虎有生氣的黃金時代之一。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心中存有了那一時期的思想或潛在的思想。我們看到,文化

38、的因子正是在那種論戰中有一個交流與互動的狀況。何兆武在也談對<學衡>派的認識與評價中說:“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批代表人物全部是從舊學營壘里走出來的,如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魯迅諸人,他們的舊學根柢是極其深厚的,不知要比指責他們拋棄了舊傳統的人要高多少倍?!薄傲智倌希诎自掃\動中充當了反白話的急先鋒,卻窮畢生精力以桐城派筆法翻譯了好幾十部西方小說,計兩千余萬言,為當時中國文化界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使中國方面憬然于原來夷人不光是船堅炮利,也同樣有他們的精神生活。”“國粹派表面上一味崇古復古,而其骨子里則是一味崇洋媚外。學衡派表面上既非一味崇古復古,骨子里也決不一味崇洋媚外。”(讀書19

39、99年5期)在矛盾的斗爭、吸收與轉化中,新派顯示了生命力的強大,甚至顯現出超乎舊派的老辣。這方面,魯迅似乎“中毒太深”了。這當然不是指在基本思想觀點上,而是視野與思想的范圍及研究的方向上。應當看到魯迅的學術思想與其道德觀念有著深刻的沖突,而前者在文學中又明顯地占了上風。 極具特色的是,魯迅掌握了傳統小說的技法。如他有意凸寫人物特征的幾件典型事件,給人耳目一新、因而是非常的“特別”的感覺。在人物傳神寫照上,往往勾勒幾筆,凸現人物的魂魄,也很見出功力。與魯迅是冤家的蘇雪林曾說:“我們要知道魯迅文章的新,與徐志摩不同,與茅盾也不同。徐志摩于借助西洋文法之外,更乞靈于活潑靈動的國語;茅盾取歐

40、化文字加以一己天才的熔鑄,別成一種文體。他們的文字都很漂亮流麗,但也都說不能是本色的。魯迅好像用中國舊小說筆法他不在惟事項進行緊張時完全利用舊小說筆法,尋常敘事時,舊小說筆法也占十分之七八。但他在安排組織方面,運用一點神通,便能給讀者以新的感覺了?!保ㄞD引自胡適和魯迅,曹聚仁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關于魯迅如何利用傳統藝術技巧的自述,可參看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而在魯迅,尤其精化了“冷嘲”的風格,(1922年3月19日晨報副刊<阿Q正傳>中周作人把小說定性為“冷嘲”)常常于冷峻之中給人以“寒噤”的措手不及。對于這種風格形成的具體原因,美國的夏洛安

41、在魯迅作品的黑暗面中說,僅僅把魯迅看著一個吹響黎明號角的天使,就會失去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深刻而帶病態的人物。他確實吹響了號角,但他的音樂辛酸而嘲諷,表示著失望和希望,混合著天堂和地獄的音響。夏洛安認為,“黑暗的閘門”所象征的魯迅抗擊的黑暗,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和文化,另一方面是作者憂煩的內心傳說中英雄被壓死這個典故本身就暗示著魯迅意識到自己對黑暗無能為力而自愿接受犧牲,正是這種意識賦予魯迅作品以那種標志著他天才的悲哀?!币虼?,“魯迅作品里的希望與靈感時常與陰暗并存,看來魯迅是一個善于描寫死的丑惡的能手喪儀,墳墓,死刑,特別四殺頭,還有病痛,這些題目都吸引著他創造性想象,在

42、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各種形式死亡的陰影爬滿他的著作?!?#160;夏洛安還說:“魯迅體現著新與舊的沖突,同時也體現著另一些超越歷史的更深刻的沖突。”但魯迅“太熱中于擺脫這類夢境的掙扎了,”尤其是“魯迅是處于一個艱難的時代,他個人敏銳的感覺并未被他中國的追隨者和解釋者所充分賞識?!薄霸诎自掚s文的發展中,要靠機智,要靠仇恨和輕蔑的詞匯”(轉引自病態天才的毀滅夏洛安的魯迅觀,房向東魯迅:最受污蔑的人,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5月)在解釋“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近代以來側身于先知先覺行列中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是充滿了愛國主義熱情,同時另一方面卻又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采取極為鄙視的態度”時,何兆武認為,

43、國粹與愛國并非一回事。國粹主義者往往并不愛國,愛國主義者又往往鄙視國粹。在更深層次上說,正是頑固派以舊文化傳統作為抗拒新思想的堡壘,才使得新文化的激進派對舊文化傳統發起了全面的攻擊。(也談對<學衡>派的認識與評價)當然這樣的一番背景也給閱讀作品帶來不小的麻煩甚至是負面作用。如阿Q正傳因晨報副刊“開心話”所請而作,其“冷嘲”中的“油滑”與“影射”的筆調好像也很合商業炒作的味道。因而作品一出,便陷入了種種懷疑與猜測之中,成為攻擊與爭斗的目標,這與藥等作品的嚴肅主題不同。     這樣問題就出現了。阿Q身上究竟有多少屬于小說人物自身的東西

44、?在文學個性上,是不是附加的東西越多,就越能體現人物形象的容載與豐富性?把阿Q說成是“高度凝聚化、高度概括化的精神典型”與文學所要求的具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陳漱渝說:“魯迅生前多次反對把阿Q正傳改編成話劇,認為改來改去只剩下了滑稽?!保ㄈ矫饟糁幸Φ木褤羰殖霈F了嗎?訪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陳漱渝轉引自新華文摘,2000年11期)也可以作為一個證明。顯然,其雜文式的議論使人物的心理、思想與行為呈現極其龐雜的特性,使得阿 Q很難于歸類,如劃歸雇農與流浪漢等都不甚切當。正因為阿Q的形象與文學具象的要求之間相差很大,所以阿Q的形象屢屢引發疑問,盡管有作者的回答,(見阿Q正傳的成因,且介亭雜文寄戲

45、周刊編者信)仍舊是相當的模糊的。魯迅后來談小說創作時歸因于寫作取材本身的龐雜和寫作的難以連貫上,他說:“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這樣的寫法有一種困難,就是令人難以放下筆。一氣寫下去,這人物就逐漸活起來,盡了他的任務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來一打岔,放下許久之后再來寫,情景也會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來?!痹?926年他所寫的阿Q正傳的成因里也能見出他當時的創作是相當的“苦”,似乎很難“一氣寫下去”。但其時髦的“冷嘲”卻是一個惡的征兆,后來的故事新編之不甚耐讀似乎是不言而明的了。     當然,形象塑造的背后仍有許多問

46、題。諸如文明尺度的選擇,作品的傾向等都使作品呈現出復雜的層面。 三、作品“悖論”式的表述方式     盡管如此,一般認為,魯迅這篇力作仍有不少有待深掘的地方。如采用漫畫式,以本質代替形象;它凸出所變特征,而有意造成不協調的效果;在不協調的形變中,讓人可見其創作的“裂痕”,(所謂“硬傷”)與作品能量的綻放。這也許就是古代高明的拳師所慣用的方法,先有意露出破綻,好引人上當,再予以狠命的打擊。比如我們如果要嘲笑那個“精神勝利法”,那么我們就會落入魯迅設下的“陷阱”,成了被嘲笑的對象,因為這是一個不能被嘲笑的對象;否則我們因為不懂他的用意,不

47、明周作人為其評價時所下的“冷嘲”的含義,而露出我們不加思考而露出的自身的弱點。在作品中,強烈的對比,尖銳的沖突,都相當醒目地展示了極其復雜的矛盾性。而更多的則是其中的“悖論”式的矛盾沖突表現法,使得作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多層次、因而是立體的豐富內涵。這在寫作思想上是一次突破。如在狂人日記中,只有當一個人“瘋”了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解讀一部真正的中國歷史,(所謂“吃人”的歷史)而此時他應對社會卻是無能為力的,反而面臨著被“吃”的命運。在阿Q正傳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外表與內在的痛苦,阿Q的“革命”與被“革命”,阿Q的地位與其思想的深刻的復雜性簡而言之,這不是一個邏輯上的混雜,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作

48、品在思想內涵上所達到的不以作家的意志左右的深度與復雜性。那么,如何解釋這些“悖謬”的關系與現象呢? 帕斯卡說:“我們惟有調協了自身的一切對立性,才能形成一副美好的本質,而不調協這些對立的東西就無法追尋一系列相調協的品質,要了解一個作家的意義,就必須調諧好一切對立的章節。”(片斷684頁,轉引自文學社會學方法論84頁)在本作中,作品要描寫的對象與我們的直覺印象及其把握之間,作品中人物內在的情感與所描述的外在形象之間,以及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冷嘲、憤懣、深寓、憐惜的感情與眾多讀者的膚淺、直露、游戲之間,都給人以強烈的觸動。正如“矛盾”辭格所說的“先以其異樣的不協調卻內容真實的字眼使人吃驚,后

49、以其生動而微妙的潛隱描述,牽動讀者的感情。”(陳淑華英語修辭與翻譯<401頁>,北京郵電學院出版社,1990年) 例如“革命”,魯迅說,“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阿 Q先前也無由的厭惡革命,而風潮興起使他感覺到革命對于他人生的有用性,他便熱切的向往起來了;并有“革命”的真實的理想與熱切的憧憬。問題是,阿Q真的革命嗎?從經驗的情形看,真正的革命必在高度自動化、絕對服從的組織架構里隱藏“私我”地運作著,而阿Q便相形見絀了。當然,無數的“革命”在勝利之后,為財富、權力、地位與嗜欲,又進行著慘烈的較量,又足足見出阿Q自私的誠實來。 阿Q

50、確是“可笑”的,但也有著掩飾不住的可愛。如賭博輸錢后,站在人后面替人著急,閑人詢問他的光榮史也坦誠相吐而絲毫不加遮掩,賒欠不給在他是不曾發生的也許魯迅對這樣的人物別有懷抱,如寫孔乙己等人,均不忘其善良的一面。并且,從人性角度看,他長期的受著壓迫而不得解脫;他生性麻木,“革命”而成了“革命”的犧牲品;他的活著雖有些“偷混”,卻大體上是依靠自己而生存,并沒有頑賴的惡習,他的被殺自然有著深廣的社會悲劇性。作品是在喜劇的外衣里包裹著一個悲劇性的事件,何滿子說:“阿Q之死是用喜劇的形式包裹起來的中國無告群眾的深沉的悲劇?!保▽ёx) 對于他因沉重的壓力而變得麻木不仁的嘴在最后喊出“過了二十年又是

51、一個”的清醒而富有哲理的話,卻實在也振聾發聵!他,阿Q,曾高興地看著革命者被殺,最后卻也成了看客的材料,在別人攝魂般的眼睛里死去,作品要透露出的荒謬感與虛無感就在這里。  再者,阿Q被別人“輕松”,尚且可以“動物”般(下文將分析)的活著;而他“人”般的“自我意識” 逐漸復蘇時,“膽子”越來越大,則死期也就漸漸地臨近了。而臨死之前的“救命”的呼叫,顯然已是無濟于事了。作品并把這種意識到的“意識”置于廣大仍未覺醒的那些“眼睛”及一個女人(吳媽)的好奇(出神地看著兵士們背上的洋炮)上,其悲劇的意味就更濃了。     四、

52、阿Q形象分析:“精神勝利法”的虛幻存在    “精神勝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賦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賤與健忘等含義。在所謂社會學的深層意義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稱,甚至也是類似于“豁達”“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說法的反諷。它因此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標志而廣招評論。但林毓生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為基本的特征則是他缺乏內在的自我如果我們把阿Q通過社會所獲得的傳統文化體系的因素,也包括進去作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稱為幾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為的動物了?!保ㄖ袊庾R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

53、義<215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的確,魯迅慣于從生物學意義上揭示社會與人的可能演化的情形。如在狂人日記里,他從一個生物攝食的行為“吃”,看到中國“吃人”的文化:所謂饑荒時食人,又有割肉療親(包括侍奉君王)與食膽壯膽的食補法,以及家庭內部的“弱肉強食”。又如關于生物獸性的滿足與精神的黯淡,魯迅曾就劉、項見到始皇帝的“闊氣”而發“如此”的議論時說:“何謂如此?說起來話長;簡單地說,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威福,子女,玉帛罷了。然而在一切小丈夫,卻要算最高的理想(?)了。我怕現在的人,還被這理想支配著曙光在頭上,不抬起頭,邊永遠只看見物質的閃光?!保斞溉谝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