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_第1頁
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_第2頁
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_第3頁
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_第4頁
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囊和基底節是重要的神經功能區,與感覺,運動,視覺,行為等功能密切相關;該部位的血液供給比擬復雜,也是卒中常發生的部位,了解該部位具體的血液供給,對我們理解腦卒中后,表現出的臨床病癥更加深刻。首先,作者通過不同顏色的染料灌洗頸內動脈及椎動脈的主要分支,灌洗滿意后,如下列圖,在不同的層面進行切片后觀察內囊及基底節的具體血供來源。圖 1 在不同的層面學習內囊和基底節的血供 對應上圖中不同切面的具體解剖圖如下。圖 2 右側大腦半球下面觀,大腦前動脈供血區用黃色標識,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用紅色標識,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用藍色標識,大腦后動脈供血區用棕色標識。A, 側腦室房部;AC,前聯合;AH,側

2、腦室前角;ALi,內囊前肢;BBCa,胼胝體體部;BF,基底前腦;BV,側腦室體部;CCa,胼胝體;CcS,距狀溝;CF,穹窿柱;CgG,扣帶回;CI,屏狀核;CN,尾狀核;CnS,中央溝;CP,大腦腳;CR,放射冠;CrF,穹窿腳;CS,半卵圓中心;Cu,楔葉;FF,穹窿傘;FL,額葉;FMi,小鉗;Ge,內囊膝部;GeCCa,胼胝體膝部;GP,蒼白球,GPI,蒼白球外側部;GPm,蒼白球內側部;HCN,尾狀核頭部;HF,海馬;Hy,下丘腦;IC,內囊;IH,側腦室下角;In,島葉;LGB,外側膝狀體;MGB,內側膝狀體;MTF,乳頭丘腦束;M2,大腦中動脈島葉段;OpT,視束;P,殼核;P

3、C,后聯合;PH,側腦室后角;PHG,海馬旁回;PLi,內囊后肢;POS,頂枕溝;P2,大腦后動脈遠端;Pu,丘腦枕;RCC,胼胝體輻射;RLP,內囊豆狀核后部;RN,紅核;SCol,上丘;SeA,隔部;SN,黑質;SP,透明隔;Spl,胼胝體膝部;STN,下丘腦核;STS,顳上溝;SyC,側裂池;SyS,側裂溝;TCN,尾狀核尾部;Th,丘腦;TL,顳葉;TSV,丘紋靜脈;VR,視放射 再從冠狀位進行觀察,結果如下。圖 3 經前聯合的冠狀切面前面觀。AC,前聯合;BF,基底前腦;BV,側腦室體部;CCa,胼胝體;CgG,扣帶回;CI,屏狀核;CN,尾狀核;CR,放射冠;FL,額葉;GPI,蒼

4、白球外側部;GPm,蒼白球內側部;IC,內囊;In,島葉;M2,大腦中動脈島葉段;P,殼核;SP,透明隔;SyS,側裂溝;TL,顳葉將經過室間孔的切面 D 放大后觀察,結果如下。圖 4 經室間孔水平切面下面觀。AH,側腦室前角;ALi,內囊前肢;CF,穹窿柱;CrF,穹窿腳;Ge,內囊膝部;GeCCa,胼胝體膝部;GPl,蒼白球外側部;HCN,尾狀核頭部;P,殼核;PLi,內囊后肢;Pu,丘腦枕;RLP,內囊豆狀核后部;SP,透明隔;Spl,胼胝體膝部;TCN,尾狀核尾部;Th,丘腦 圖 5 水平切面下面觀。A,側腦室房部;AC,前聯合;AH,側腦室前角;ALi,內囊前肢;CF,穹窿柱;CI,

5、屏狀核;FF,穹窿傘;Ge,內囊膝部;GeCCa,胼胝體膝部;GP,蒼白球;GPl,蒼白球外側部;HCN,尾狀核頭部;In,島葉;P,殼核;PLi,內囊后肢;Pu,丘腦枕;RLP,內囊豆狀核后部;SP,透明隔;Spl,胼胝體膝部;SyC,側裂池;TCN,尾狀核尾部;Th,丘腦;VR,視放射圖 6 右側半球大腦中動脈供血示意圖。1,頸內動脈;2,大腦前動脈;3,大腦中動脈;4,豆紋動脈;5,軟腦膜支;6,皮層支;7,白質支;8,視交叉;9,蒼白球;10,隔部;11,尾狀核頭部;12,側腦室前角;13,胼胝體;14,屏狀核;15,島葉皮層圖 7 尾狀核A,屏狀核B,蒼白球C,內囊D血供示意圖。頸內

6、動脈及穿支用綠色標識,大腦前動脈及穿支用黃色標識;大腦中動脈及穿支用紅色標識;大腦后動脈及穿支用品紅色標識。ICA,頸內動脈;ICAp, 頸內動脈穿支血供;HeuA,Heubners 回返動脈;PComA,后交通動脈;LPChA, 脈絡膜后外側動脈圖illis 動脈環及毗鄰結構。1,右側頸內動脈;2,后交通動脈;3,脈絡膜前動脈;4,視束;5,下丘腦;6,視交叉;7,大腦前動脈段;8,Heubners 回返動脈;9,大腦前動脈穿支;10,嗅束;11,大腦中動脈段;12,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脈絡膜前動脈穿支;13,顳葉;14,側腦室下角;15,脈絡膜;16,外側膝狀體;17,丘腦膝狀體支;18

7、,丘腦枕;19,下丘;20,中腦與腦橋過渡區;21,黑質;22,大腦腳;23,海馬鉤;24,大腦后動脈;25,基底動脈;26,丘腦穿支動脈臨床意義 盡管內囊和基底節區的供血比擬復雜,但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內囊和基底節較高部位的血供多來自于大腦中動脈;基底節前部及內囊前肢的血供多來自于大腦前動脈;較低部位內囊后肢的血供多由脈絡膜前動脈供給。內囊和基底節血管病變后,臨床病癥與病變血管的范圍及部位有關。單獨基底節血管病變,可能引起運動障礙,有時也可見失用,肌張力障礙,偏側舞蹈癥,視覺無視,及認知和情感障礙。 小的屏狀核或尾狀核腔隙性腦堵塞,可不表現出臨床病癥;但如果出現多發性腔隙性腦堵塞,可引起認知能力下降,罹患卒中及癡呆的風險會提高。 內囊前肢腦堵塞后,會表現為記憶障礙、注意力下降、焦慮、易激惹、勾音障礙、一過性面部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