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血管生理_第1頁
生理學:血管生理_第2頁
生理學:血管生理_第3頁
生理學:血管生理_第4頁
生理學:血管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節血管生理血管生理 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1.1.大大A A:具有彈性和可擴性:具有彈性和可擴性 2.2.小小( (微微)A)A:半徑小:半徑小、阻力大阻力大 3.3.小小( (微微)V)V: 4.Cap.4.Cap.:薄、透性好:薄、透性好 5 5. .V V:容納循環血量:容納循環血量60-70%60-70%彈性貯器血管彈性貯器血管Cap.Cap.前阻力血管前阻力血管Cap.Cap.后阻力血管后阻力血管物質交換血管物質交換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 *動脈內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動脈內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 動脈動脈血壓血壓主動脈血壓主動脈血壓 ( (一

2、一) ) 動脈動脈血壓的形成血壓的形成 Q=PA/R PA=Q.RQ=PA/R PA=Q.R1. 1. 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有足夠的血液充盈:有足夠的血液充盈 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 心跳、血流停止時,在循環系統中各處所測得心跳、血流停止時,在循環系統中各處所測得 的壓力值(的壓力值(7mmHg7mmHg) 其值取決于血量和循環系統容量之間的關系其值取決于血量和循環系統容量之間的關系. .2.2.必要條件必要條件: :心臟射血心臟射血 心臟射血心臟射血:心室每次收縮射出:心室每次收縮射出606080ml80ml血液血液 收縮時釋放的能量為二個部分:收縮時釋放的能量為二個部分:

3、動能:推動血液流至外周(動能:推動血液流至外周(1/3)1/3) 勢能:形成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以勢能形勢能:形成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以勢能形 式儲存在血管壁中(式儲存在血管壁中(2/32/3)。)。 心臟射血是間斷的,但血液在動脈中的流動卻心臟射血是間斷的,但血液在動脈中的流動卻是連續的。(?)是連續的。(?) 3.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必要因素必要因素 微動脈和小動脈對血流阻力較大微動脈和小動脈對血流阻力較大4. 主動脈和大動脈的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彈性貯器作用 使血壓波動不大,緩沖血壓、形成舒張使血壓波動不大,緩沖血壓、形成舒張 壓、維持連續血流。壓、維持連續血流。 (二二)動脈血壓的

4、正常值動脈血壓的正常值1.收縮壓:收縮壓:100120 mmHg 收縮期血壓的最高值。收縮期血壓的最高值。2.舒張壓:舒張壓: 6080 mmHg 心室舒張時,主動脈壓下降,在心舒末期心室舒張時,主動脈壓下降,在心舒末期動脈血壓的最低值。動脈血壓的最低值。3.3.脈脈( (搏搏) )壓:壓: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 303040 40 mmHg4.4.平均動脈壓:平均動脈壓: 一個心動周期中一個心動周期中A A血壓的平均值血壓的平均值 舒張壓舒張壓+1/3+1/3脈壓脈壓 100 mmHg100 mmHg測量及生理變異測量及生理變異1.1. 測量測量 肱肱A血壓血壓主主A血壓血

5、壓2. 2. 生理變異:生理變異: 年齡:大年齡:大高高 性別:男女性別:男女 生理狀態生理狀態 各段血管各段血管的壓力梯度:的壓力梯度:主主A:100mmHg A:100mmHg 小小A:85mmHgA:85mmHg Cap:30mmHg Cap:30mmHg V V始始:10mmHg:10mmHg 心房心房( (大大V):V):0 01.1.心臟每搏出量的變化主要影響收縮壓心臟每搏出量的變化主要影響收縮壓 2.2.心率的改變主要影響舒張壓心率的改變主要影響舒張壓3.3.外周阻力的改變以影響舒張壓為主外周阻力的改變以影響舒張壓為主4.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使心動周期主動脈和大動脈的

6、彈性貯器作用使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減小中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減小5.5.循環血量與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循環血量與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 (三)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三)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SpSpDPDP脈壓脈壓BpBp搏出量搏出量(明顯)(明顯)心率心率(明顯)(明顯)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明顯)(明顯)有效血量有效血量(明顯)(明顯)(明顯)(明顯)大大A A彈性彈性(明顯)(明顯)(三)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三)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四、靜脈血壓、靜脈回心血量四、靜脈血壓、靜脈回心血量( (一一) )靜脈血壓:靜脈血壓: 1. 1. 中心中心V壓(壓(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內大

7、靜脈的血壓。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 2. 2. 外周外周靜脈靜脈壓:壓: 各器官靜脈的血壓。各器官靜脈的血壓。(二) 影響靜脈回心血量的因素影響靜脈回心血量的因素1.1.體循環平均充盈壓:正變體循環平均充盈壓:正變2.2.心臟的收縮力:正變心臟的收縮力:正變3.3.重力和體位重力和體位 平臥平臥直立:直立:V回心血量回心血量RVQV =P外外P中中患肢抬高患肢抬高利利V回流,防水腫回流,防水腫心衰取半臥位心衰取半臥位下肢下肢V回心量回心量 (平臥回心量平臥回心量前負荷前負荷肺郁血肺郁血呼吸呼吸困難)困難)久蹲突站久蹲突站血滯留下肢血滯留下肢V回心量回心量心輸心輸量量Bp腦、視網膜供血不足

8、腦、視網膜供血不足暫時的暫時的頭暈、昏厥,視物不清。頭暈、昏厥,視物不清。 臨床臨床4.4.骨骼肌的擠壓作用骨骼肌的擠壓作用 骨骼肌骨骼肌 靜脈瓣靜脈瓣肌肉泵肌肉泵5.5.呼吸運動呼吸運動 ? 吸氣吸氣V回流回流 呼氣呼氣V回流回流 呼吸呼吸 泵泵 作用作用 五、微循環五、微循環( (一一) )概念:概念: 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 功能功能:完成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完成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 (二二) )組成組成 七部分七部分1.1. 迂回通路(營養通路):物質交換迂回通路(營養通路):物質交換 血液血液微微A后微后微ACap前括約肌前括約肌真真Cap

9、網網微微V (三三) 血流通路血流通路2.2.直捷通路:促進血液回心,保證循環血量直捷通路:促進血液回心,保證循環血量 血液血液微微A后微后微A通血通血Cap微微V3.3.動動- -靜脈短路:調節體溫靜脈短路:調節體溫 血液血液微微A動動- -靜脈吻合支靜脈吻合支微微V( (四四) )微循環的血流動力學微循環的血流動力學1.1.Cap血壓血壓 Cap前阻力前阻力Cap后阻力:后阻力:反變 / / 20 20 mmHg2.2.微循環血流量的調節微循環血流量的調節 局部組織代謝產物局部組織代謝產物 后微后微A、 Cap前括約肌前括約肌組織代謝產物組織代謝產物后微后微A與與Cap前前括約肌舒張括約肌

10、舒張真毛細血管開放真毛細血管開放血流量血流量組織代謝產物清除組織代謝產物清除后微后微A A與與CapCap前前括約肌收縮括約肌收縮真毛細血管關閉真毛細血管關閉血流量血流量 微循環血流量的調節微循環血流量的調節微循環微循環調節調節真毛細血管網的開放和關閉真毛細血管網的開放和關閉毛細血管前毛細血管前 真毛細血管網真毛細血管網 局部代謝局部代謝 括約肌收縮括約肌收縮 關關 閉閉 產物產物堆積堆積局部代謝局部代謝 真毛細血管網真毛細血管網 毛細血管前毛細血管前 產物清除產物清除 開開 放放 括約肌舒張括約肌舒張( (五五) )血液和組織液間的物質交換方式血液和組織液間的物質交換方式1.1. 擴散擴散*

11、 * O2 , CO2 ,Na+, 葡萄糖葡萄糖2. 2. 濾過與重吸收濾過與重吸收水和溶質水和溶質 濾過:濾過:Cap內內 Cap外外 重吸收:重吸收:Cap外外 Cap內內3. 3. 吞飲:吞飲:大分子物質大分子物質( (一一) ) 生成動力生成動力: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 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 (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濾過的力量濾過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 (二二) )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1.1. 毛細血管血壓毛細血管血壓2.2. 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3

12、.3. 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4.4. 毛細血管通透性毛細血管通透性組織液生成組織液生成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 (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 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生成量生成量 回流量回流量 例例 癥癥毛細血管壓毛細血管壓 炎癥、充血性心功炎癥、充血性心功靜脈壓靜脈壓 不全等所致的水腫不全等所致的水腫血漿膠體血漿膠體 營養不良、腎炎等營養不良、腎炎等滲透壓滲透壓 血漿蛋白血漿蛋白所致水腫所致水腫 淋巴淋巴 絲蟲病、癌癥等絲蟲病、癌癥等回流受阻回流受阻 使受阻部位遠端水腫使受阻部位遠端水腫毛細血管毛細血管 燙傷、

13、細菌感染燙傷、細菌感染通透性通透性 所致的局部水腫所致的局部水腫( (二二) )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1.1. 調節組織液平衡調節組織液平衡 2.2. 回收蛋白質和清除組織中大分子回收蛋白質和清除組織中大分子 3.3. 防御功能防御功能 4.4. 吸收脂肪吸收脂肪 當組織代謝活動增強時,局部組織相對缺氧,CO2、H+、腺苷、K+等積聚,使局部的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局部血流量增多,從而向組織提供更多的氧,并帶走代謝產物。 第四節第四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心血管活動的調節神經調節神經調節體液調節體液調節神經支配神經支配心血管中樞心血管

14、中樞反射性調節反射性調節全身性體液物質全身性體液物質局部性體液物質局部性體液物質一、神經調節一、神經調節( (一一) )心臟的心臟的神經神經支配支配 1. 1. 心交感心交感神經神經 起源與分布起源與分布T1 1T5神經神經自律組織自律組織房、室肌房、室肌 神經神經NE膜膜 1 1cAMPCa2+Ca2+ 作用及機制作用及機制心率心率 ( ( 正性變時正性變時 ) ) 收縮力收縮力 ( ( 正性變力正性變力 ) )房室傳導房室傳導( ( 正性變傳導正性變傳導) ) 自律性:增加自律性:增加I If f電流電流 收縮性:收縮性: 1 1-R-R興奮興奮cAMPcAMP促進鈣通道開促進鈣通道開 放

15、、肌漿網鈣釋放放、肌漿網鈣釋放 、肌收縮力、肌收縮力 , 肌肌漿網鈣泵作用漿網鈣泵作用舒張完全舒張完全。 傳導性:傳導性: 促進房室交界的鈣通道開放,慢反應促進房室交界的鈣通道開放,慢反應 細胞細胞0 0期上升幅度增大期上升幅度增大2.2.心迷走心迷走神經神經 起源與分布起源與分布 神經神經節換元節換元竇房結竇房結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房室束房室束房、室肌(少)房、室肌(少) 疑核疑核 迷走迷走神經神經背核背核延髓延髓 作用及機制作用及機制迷走迷走神經神經ACh膜膜MK+通透性通透性K+心率心率 ( (負性變時負性變時) )收縮力收縮力 ( (負性變力負性變力) )房室傳導房室傳導 ( (負性變傳

16、導負性變傳導) ) MM-R-R興奮興奮cAMPcAMP鈣通道開放鈣通道開放收縮性、傳導性收縮性、傳導性 I IKAChKACh通道激活通道激活最大舒張電位下移最大舒張電位下移 鉀外流衰減慢鉀外流衰減慢4 4期慢期慢 自律性自律性 抑制抑制I If f電流電流4 4期慢期慢3.3.支配心臟的肽能神經元支配心臟的肽能神經元 心臟的心臟的N N支配支配 心交感心交感N N 心迷走心迷走N N 起源起源 脊髓胸段脊髓胸段T T1 1T T5 5 延髓的迷走神經延髓的迷走神經 側角神經元側角神經元 背核和疑核背核和疑核 分布分布 右:竇房結、右:竇房結、房室肌前壁房室肌前壁 右:竇房結右:竇房結 左:

17、房室交界、束支、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房室肌少量 遞質遞質 NE AchNE Ach 受體受體 1 1 阻斷劑阻斷劑 心得安心得安 阿托品阿托品 受體受體血管收縮血管收縮* * * 2 2受體受體血管舒張血管舒張1.(1.(交感交感) )縮血管縮血管神經纖維神經纖維 起源與作用起源與作用NE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 大多數血管受其單一支配大多數血管受其單一支配 分布密度不同:分布密度不同: 皮膚皮膚 骨骼肌、內臟骨骼肌、內臟 心臟、腦心臟、腦 微微A A V 平時有緊張性活動平時有緊張性活動2.2.舒血管舒血管神經纖維神經纖維 交感舒血管交

18、感舒血管神經纖維:神經纖維:骨骼肌血管骨骼肌血管 神經神經末梢末梢ACh血管血管M受體受體血管舒張血管舒張 特點:平時無緊張性,應激時特點:平時無緊張性,應激時(+)(+) 副交感舒血管神經副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纖維腦膜、唾液腺、胃腸道等腦膜、唾液腺、胃腸道等 神經神經末梢末梢ACh血管血管M受體受體血管舒張血管舒張 交感縮血管交感縮血管N N 交感舒血管交感舒血管N N 副交感舒血管副交感舒血管N N中樞中樞 延髓的縮血管中樞延髓的縮血管中樞 皮質運動區皮質運動區 腦干副交感核、腦干副交感核、 (T(T1 1-L-L2-32-3側角側角) ) 遞質遞質 NE ACh AChNE ACh ACh

19、受體受體 (主)、(主)、 阻斷劑阻斷劑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 阿托品阿托品 阿托品阿托品 分布分布 絕大多數血管絕大多數血管 骨骼肌血管骨骼肌血管 軟腦膜、消化腺、軟腦膜、消化腺、 (多為單一支配)(多為單一支配) 外生殖器血管外生殖器血管作用作用 受體受體縮血管縮血管 舒血管舒血管 舒血管舒血管 受體受體舒血管舒血管特點特點 調節血壓作用大 不參與血壓調節 不參與血壓調節 持續發放沖動 平時無作用 調節局部血 緊張性縮血管與情緒、運動有 緊張性舒血管 血管的神經支配與生理作用血管的神經支配與生理作用1.1.概念:概念: 控制心血管活動的控制心血管活動的 神經神經元集中的部位。元集中的部位。 2

20、.2.延髓心血管中樞延髓心血管中樞 基本中樞基本中樞延髓心血管中樞部位延髓心血管中樞部位 縮血管區:心交感中樞縮血管區:心交感中樞 縮血管中樞縮血管中樞 舒血管區:舒血管區: (-)(-)縮血管區神經元的活動縮血管區神經元的活動 心抑制區:心迷走中樞心抑制區:心迷走中樞 迷走神經背核、疑核 傳入傳入神經神經接替站:孤束核接替站:孤束核縮血管區縮血管區(Vasoconstrictor area)(Vasoconstrictor area): 加強心交感、加強心交感、 交感縮血管神經活動交感縮血管神經活動 (-)(-)2.2.舒血管區舒血管區(Vasodilator areaVasodilator

21、 area) 抑制縮血管區抑制縮血管區3.3.傳入神經接替站:傳入神經接替站: NTSNTS 孤束核接受傳入信息,發出信息孤束核接受傳入信息,發出信息4.4.心抑制區心抑制區(Cardioinhibitory area)(Cardioinhibitory area): 迷走神經背核、疑核迷走神經背核、疑核交互作用交互作用3 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樞、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樞下丘腦下丘腦大腦邊緣系統大腦邊緣系統小腦小腦(四)心血管反射(四)心血管反射1. 1. 頸頸A竇和主竇和主A弓壓力感受性反射弓壓力感受性反射* * * 降壓降壓( (減壓減壓) )反射反射 反射弧與反射過程反射弧與反射過程 感受

22、器:感受器:頸頸A竇和主竇和主A弓弓壓力感受器壓力感受器傳入神經:竇傳入神經:竇N舌咽舌咽N 主主A神經神經迷走迷走N神經中樞:延髓心血管中樞神經中樞:延髓心血管中樞傳出神經: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縮血管傳出神經: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縮血管N 效應器:心臟,血管效應器:心臟,血管 感受血管壁的機械牽張;感受血管壁的機械牽張; 感受血壓范圍:感受血壓范圍: 60180mmHg,100mmHg處最敏感處最敏感; 頸動脈竇的敏感性高于頸動脈竇的敏感性高于 主動脈弓。主動脈弓。主動脈神經主動脈神經(2) (2) 傳入神經和中樞聯系傳入神經和中樞聯系 傳入神經:傳入神經: 竇竇N N(加入舌咽(加入舌咽N

23、 N),), 主動脈主動脈N N(加入迷走(加入迷走N N);); 調控中樞:調控中樞: 延髓心血管中樞;延髓心血管中樞; 傳出神經:傳出神經: 心迷走心迷走N N、心交感、心交感N N和和 交感縮血管交感縮血管N N。心迷走中樞心迷走中樞(+) (+) 心交感中樞心交感中樞(-)(-)交感縮血管中樞交感縮血管中樞(-)(-)竇竇N N延延 髓髓 孤孤 束束 核核BP 頸頸A A竇、主竇、主A A弓感受器弓感受器(+)(+) 舌咽舌咽N N主主A NA N 迷走迷走N N心迷走心迷走N N(+ +)心交感心交感N N(- -)縮血管縮血管N N(- -)BPBP心輸出量心輸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24、 (-)心率心率搏出量搏出量血管舒張血管舒張降壓反射過程降壓反射過程 特點特點 雙向調節,負反饋雙向調節,負反饋 適宜刺激是機械牽張適宜刺激是機械牽張 對正常范圍內變化的血壓敏感對正常范圍內變化的血壓敏感6060180mmHg180mmHg 生理意義生理意義 糾正短時間內糾正短時間內血壓的突然變化,維持血壓的血壓的突然變化,維持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對穩定2.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 房、室及肺循環大血管壁上房、室及肺循環大血管壁上適宜刺激:適宜刺激: 1.1.血管壁的機械牽張血管壁的機械牽張 2.2.化學物質化學物質 生理意義:生理意義: 調

25、節血量、體液量及成分調節血量、體液量及成分頸頸A體、主體、主A體(體(+ +)PO2, H , PCO2 呼吸中樞呼吸中樞呼吸深、快呼吸深、快生理意義:生理意義: 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時起作用,保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時起作用,保證重要器官的血供重要器官的血供 BP反射反射 心率心率心輸出量心輸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3.頸頸A體和主體和主A體體 化學感受性反射化學感受性反射二、體液調節二、體液調節( (一一) )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1. 1. 產生產生循環血量循環血量等適宜刺激等適宜刺激血管緊張素原(肝)血管緊張素原(肝)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I(10肽)肽)* * *血管緊張素血

26、管緊張素II (8肽)肽)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III(7肽)肽)近球細胞近球細胞 腎素腎素轉換酶轉換酶腎血流量腎血流量失血失血 血管緊張素(肺)血管緊張素(肺) 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II作用作用 直接直接微動脈收縮微動脈收縮 使交感使交感N末梢釋放末梢釋放NE 作用中樞作用中樞交感縮血管緊張性交感縮血管緊張性BP (+)(+)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分泌, , 保鈉保水保鈉保水 ( (二二) )腎上腺素腎上腺素( ( E ) )與與 NE1.1.產生產生 腎上腺髓質腎上腺髓質 ( E:8080%;NE:2020% )2.2.作用作用 E 與與 , 受體結合都強受體結合都強強心藥強心藥E心肌心肌 1 1

27、受體受體(+)(+)心臟心臟血管血管 受體受體 縮血管縮血管 (皮膚、內臟)(皮膚、內臟) 2 2受體受體 舒血管舒血管 (骨骼肌、肝)(骨骼肌、肝)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平滑肌的 受體受體(+)(+)、 2 2受體受體(+)(+) 受體占優勢的血管收縮受體占優勢的血管收縮(皮膚、腎、胃腸道的血管)(皮膚、腎、胃腸道的血管)心肌心肌1 1受體受體(+)(+)心肌收縮心肌收縮、心率心率、房室傳導房室傳導對總外周阻力影響不如對總外周阻力影響不如NENE心輸出量心輸出量受體占優勢的血管舒張受體占優勢的血管舒張(骨骼肌、肝臟的血管)(骨骼肌、肝臟的血管)強心藥強心藥與與 , 1 1受體結合強

28、,與受體結合強,與 2受體結合弱受體結合弱 心肌心肌 1 1受體受體(+)(+)心臟心臟NE血管血管 受體受體縮血管縮血管BPBP升壓藥升壓藥降壓反射降壓反射(-)(-) NE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平滑肌的 受體受體(+)(+)血管收縮血管收縮心肌心肌1 1受體受體(+)(+)心肌收縮心肌收縮、心率、心率血壓血壓降壓反射降壓反射心率心率升壓藥升壓藥( (三三) ) 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1.1.產生:產生: 下丘腦視上核、室旁核下丘腦視上核、室旁核垂體后葉垂體后葉釋放入血釋放入血 2.2.作用:作用: 抗利尿抗利尿正常正常 縮血管,升縮血管,升BP大

29、劑量(整體水平)大劑量(整體水平)( (四四) )血管內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質血管內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質 1. 1. 舒血管物質舒血管物質 前列環素前列環素( ( PGI2 ) ) 內皮舒張因子內皮舒張因子( ( EDRF ) ) NO NOcGMPCa2+血管舒張血管舒張2. 2. 縮血管物質縮血管物質 內皮縮血管因子內皮縮血管因子( ( EDCF ) ) 內皮素內皮素( ( ET ) )( (五五) )激肽釋放酶激肽釋放酶- -激肽系統激肽系統緩激肽緩激肽組織組織激肽釋放酶激肽釋放酶低分子激肽原低分子激肽原血管舒張血管舒張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血漿血漿激肽釋放酶激肽釋放酶血管舒張素血管舒張素1. 1. 產生:心房肌細胞產生:心房肌細胞2. 2. 作用作用 血管舒張,外周阻力血管舒張,外周阻力 心輸出量心輸出量 腎排水排鈉腎排水排鈉3. 3. 刺激因素:牽拉心房壁刺激因素:牽拉心房壁4. 4. 意義:調節水鹽平衡意義:調節水鹽平衡( (六六) )心房鈉尿肽心房鈉尿肽本節重點內容 1.心臟的神經支配 2.血管的神經支配 3.心血管中樞 4. 心血管反射(壓力感受性反射) 5.壓力感受性反射過程特點及意義 6.體液調節(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 7.神經調節(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的作用)第一節第一節 重點內容重點內容1 1. .掌握工作細胞的靜息電位、動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