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最新)_第1頁
心得體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最新)_第2頁
心得體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最新)_第3頁
心得體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最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心得體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之路(最新)近年來, X 省 X 市 X 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刻把握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切入,積極推進“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實踐,初步走出了一條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經濟與社會互融、互促、互補發展的道路,成為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試點縣。一、建立以高品質農業為基礎、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資源生長型產業發展體系,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動農藥化肥 “全域減量”“區域禁用”,全面推進全縣域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推行

2、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培育 46 個高品質生態農業基地, 建成全省首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自然農法農產品專柜、生態農產品集市常態化運營,探索家庭定制生產供應模式,建立“訂單式”“定制式”渠道,多環節引導、培養、推廣有機生活方式。二是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精準確定“高品質、小眾化、中高端”的發展定位,系統推進全縣域慢行系統和八條全域鄉村旅游路線建設,建成先鋒書店、大木山茶室、石門圩廊橋、獨山驛站等一批高品質精品示范項目,建成紅糖工坊、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等農業特色工坊。目前,全縣近 120 個村莊植入了民宿、農家樂、生態農業、文化產業等新型業態,近三年旅游收入

3、年均增幅 54.3% ,排名全市第一。三是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推進“中醫藥復興地”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積極推廣中草藥野化撫育,探索建立集種植、醫療、康養、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鏈。開展養生基地建設,打造了李坑、上梅、象一等一批養生村,碧云天、仙人源、正德和等一批養生企業。依托茶園、綠道、古村落等資源,發展培育賽事經濟,舉辦國際天空跑、亞洲山地競速賽、中國田園X 半程馬拉松、 X 省自行車公開賽等高等級賽事。二、建立自然生態與村莊形態和諧融合、全面提升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推動鄉村生態宜居。一是注重鄉村意蘊維持。堅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預,科學編制縣域村莊布點規劃以及傳統村

4、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核心區嚴控建新房,外圍區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風格、色調上與村莊傳統風格相協調。二是注重居住品質提升。積極開展傳統民居改造,出臺傳統民居改造利用專項政策,編制改造技術指南,通過示范項目,引導、幫助村民在不破壞建筑外觀的前提下對原有住房進行修繕、改造,因地制宜發展民宿經濟,建成了“過云山居”“云上平田”“蔦舍”“云端覓境”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項目,全縣累計發展民宿498 家,床位 4651 張,全年實現經營收入1.61 億元,成為全省民宿發展新高地。三是注重生態環境優化。開展鄉村生態環境修復,嚴格保護鄉村山脈水系、生態濕地、古樹名木,

5、創新開展“拯救老樹”行動。全面實施鄉村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系統開展農村三大革命和“潔凈家庭”創建等工作,有效提升了鄉村的人居環境,成為“國家級生態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三、建立優秀農耕文明與現代城市文明有機融合、創造轉化的文化發展體系,推動鄉村鄉風文明。一是開展歷史文物保護修繕。系統推動古宅、古橋、古道、古堰壩修復,全縣百余個傳統村落和1200 多幢傳統建筑實現掛牌保護,近 200 多座宗祠、 20 多座古廊橋、 60 多公里古道、 240 多幢老屋得到修繕保護。“拯救老屋行動”成為全國示范,列入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寫入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 并在全省全面推廣, 該模式榮獲 X

6、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 “十佳創新獎” 。二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承好“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優良傳統文化基因,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建立“鄉鄉有節會、月月有活動”的民俗文化展演機制,復活“竹溪擺祭”“平卿成人禮”等60 余臺民俗節會,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節”。開展全縣域鄉村博物館建設,建成了紅糖工坊、契約博物館、王景紀念館、茶葉博物館等一批高品質鄉村博物館。三是打造藝術創作交流勝地。因村制宜打造文化項目和文創點位, 串聯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體驗線路,積極開展“百名藝術家入駐X 鄉村”行動,在鄉村開展藝術創作、作品展覽、學術交流等活動,目前已簽約藝術

7、家工作室60 余個,高質量舉辦了全國高腔研討會、全國藝術高校院長論壇等全國性活動。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互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治理有效。一是狠抓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開展后進基層黨組織整頓和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機制,向貧困村、后進基層黨組織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93 人。二是積極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積極發揮“新農人”“新鄉賢”的作用,吸引本村的致富帶頭人、回鄉創業的青年能人,有情懷、有理想的優秀外來人才、機關企事業退休黨員干部等深度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創新“熟人警務”“平安承包責任制” 等基層自治模式, 目前累計

8、2773 名鄉賢參與鄉村發展, 成功調處矛盾糾紛 285 件。三是完善基層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開展“民情地圖”促服務工作,建成覆蓋全縣416 個村居、 57 個部門和 117 家企業的“民情地圖”電子地理信息數據庫,探索出一條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新路,該項工作列入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并高分通過國家驗收。五、建立縣域鄉村資源系統整合、各方利益互惠共利的組織化發展體系,推動鄉村生活富裕。一是加強縣域資源的系統整合。系統梳理各村現有資源、資產和發展條件,進行創新性利用、創造性轉化以及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品質化發展。組建田園強村公司,通過公司化管理、資本化運作,集聚和組織全縣域

9、零星、分散的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和運營,實現效益最大化,實現19 個鄉鎮(街道)資產運營平臺全覆蓋。二是提升農民組織化發展水平。深化農合聯改革,通過合作社有效組織閑置土地、資金、勞動力,推動小農戶生產與現代產業體系有效連接。創新田園鄉村惠農擔保互助社模式,有效破解農戶找擔保人難、缺少金融機構認可的抵押物以及抵押物處置、流轉難等問題,目前全縣累計建成田園鄉村惠農擔保互助社64 家,累計為社員提供貸款擔保5.6 億元。三是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和合作機制,先后吸引了一批民宿產業、生態農業、建筑設計、文化創意、中醫藥等各領域優秀人才深度參與X鄉村建設。同時加強本土實用人才、專技人才和特色人才培養力度,形成“X茶師”“松香師傅”“ X 匠人”等一批特色勞務品牌,目前已組建30 余支傳統工匠隊伍,培育傳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