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_第1頁
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_第2頁
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_第3頁
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_第4頁
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長治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二五”規劃調研報告 一、全市農業資源環保“十一五”發展主要成效(一)農業資源環保體系建設情況農業環保監測預警體系人員、機構及設備建設情況:成立市級農業環保監測機構1個,機構編制10人,從業人員5人;縣級農業環保監測機構10個,機構從業人員58人。市級農業環保監測機構主要設備有:監測車1輛、電腦6臺、GPS定位儀4個;縣級農業環保監測機構主要設備有:監測車12輛、電腦12臺。(二)農業資源環保工作成效農業資源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應急預案等日常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間每年市站組織人員出動宣傳車輛、印發宣傳刊物傳單,分組到各縣宣傳農業環保法律、法規,并定期組織培訓,

2、使農業環保家喻戶曉。其間共印發宣傳刊物6期,發行宣傳刊物7萬余份;組織農業環保知識培訓38次,培訓人員1700余人;處理來訪數100余次;處理議案提案15件;建立了市、縣兩級農業環保應急預案體系。(三)農業資源環保項目實施情況1、基本農田保護區環境質量監測工程根據省站制定的全省農業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和技術及質量控制方案,我們在全市開展了農業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分析,編制區域農業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報告等各項工作。在全市45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分為一般農區、城市郊區、污水灌溉區、工礦企業區、其他區域等五個監測區域。五年內已監測污水灌溉區、城市郊區、一般農區、工礦企業區,共監測農田面積119.8萬

3、畝。主要涉及長子、壺關、郊區、屯留、沁縣、平順、襄垣、長治縣、沁源、黎城、潞城。在119.8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布設監測點位200個,采集化驗土壤、灌溉水、空氣和主要農產品(小麥、玉米、水果、蔬菜等)樣品633 個;建立了計算機監測數據庫;編制了區域環境質量報告。 通過實施例行監測,基本摸清全市現有基本農田保護區環境質量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政府決策和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摸清污染物在農畜產品中的殘留、積累、遷移等動態變化規律,并提出防治對策,環境修復措施和農業生產管理措施;對達到污染警戒水平的部分農田采取對應措施,指導農民合理使用污水灌溉農田,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實現了監測工作的預警功能。 2、農

4、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工程 2006年重點調查長治縣、黎城、沁源。采用室內收集統計資料和室外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了調查。種植業隨機抽取小麥種植戶20戶、玉米種植戶30戶、馬鈴薯種植戶10戶、蔬菜種植戶20戶;養殖業抽取代表性養殖戶20戶。通過調查統計分析,種植業生產過程中,主要是過量施用氮肥,亞硝態氮對環境的污染嚴重,同時農藥殘留也對環境有一定影響;養殖業主要是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污染環境;局部地區由于煤焦企業廢氣物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3、全面開展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根據國家和省安排部署,2008年全面開展了全市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對全市13個縣市區農業污染源進行調查,全市調查對象數:1

5、40個鄉鎮、農戶5934戶、8個農場、畜禽規模化養殖場125個,養殖小區28個,養殖專業戶2480戶。水產規模化養殖場13個、養殖專業戶31戶。調查情況如下:(1)種植業總體情況:土地類型:平地2293742.61畝、緩坡地1383189畝、陡坡地509282.5畝。種植方式:單作、間作、輪作、套作。種植種類:玉米、谷子、豆類、小麥、蔬菜、藥材、蘋果等。化肥施用種類和數量:化肥施用總量(折純)100372.57噸,其中氮肥(折純)67741.5噸、五氧化二磷(折純)32631.07噸。地表徑流途徑肥料流失量總磷96.92噸,總氮318.53噸。地下淋溶途徑肥料流失量總氮406.06噸。農藥施用

6、種類和數量:毒死蜱施用量268.95千克、阿特拉津施用量259.47千克、2,4-D丁酯4229.15千克、丁草胺3004.33千克、乙草胺施用量969.36千克,流失量1.89千克、涕滅威954.61千克、氟蟲腈50.9千克、克百威2191.48千克、吡蟲啉312.36千克、其他有機磷類施用量40931.81千克、其他有機氯類施用量1095.17千克、其他菊酯類施用量2759.68千克、其他氨基甲酸酯類施用量1542.16千克、其他類施用量61470.46千克。地表徑流途徑農藥流失量1.89千克,地下淋溶途徑農藥流失量0。秸稈產生量232.25萬噸、丟棄量7.13萬噸、田間焚燒量31.99萬

7、噸、還田量140.53萬噸、堆肥量8.57萬噸、飼料37.88萬噸、燃燒4萬噸、原料0.23萬噸、其他1.43萬噸。農膜使用量1364.32噸、殘留量137.64噸。(2)畜禽養殖業總體情況:規模化養殖場125個、養殖小區28個、養殖專業戶2480戶;糞便產生量49.61萬噸、尿液產生量16.96萬噸、總氮產生量5346.49噸、總氮排放量836.87噸、總磷產生量1274.85噸、總磷排放量172.82噸、COD產生量90892.33噸、COD排放量13260.83噸、銅產生量13947.12千克、銅排放量3983.15千克、鋅產生量40142.15千克、鋅排放量4820.75千克。(3)水

8、產養殖業總體情況:規模化養殖場13個、養殖專業戶31戶。污染物產排量如下:總氮產生量3.68噸、總氮排放量3.03噸;總磷產生量0.76噸、總磷排放量0.64噸;COD產生量41.58噸、COD排放量34.89噸;銅產生量9.77千克、銅排放量8.2千克;鋅產生量11.69千克、鋅排放量12.79千克。調查結論:根據調查匯總數據,結合我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全市農業生產使用的化肥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淋溶途徑的流失量為821.51噸,農藥流失量為1.89千克,對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影響土壤的肥力,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地膜殘留、農民焚燒秸稈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

9、業產生的糞便和污染物,對周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通過進行全市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污染調查,全面摸清了我市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種類、產生量、排污量、排放量及其去向。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預防由于農業生產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由于農業面源污染造成的河流、地下水環境的污染。4、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工程重點對武鄉、沁縣、沁源、黎城、平順五個縣的野生植物資源作了初步調查,調查野生蔬菜類、果類、藥用類植物40余種。武鄉主要以黃芩、柴胡等10多種野生藥材為主,生長面積占全縣所有荒山荒坡總面積的40%;沁縣主要是以苦參、黃芩、山桃、山小果為主的藥用和果類野生植物,面積2

10、.62萬畝;沁源縣以野生木本植物為主;黎城野生植物是君遷子、核桃秋和黨參;平順縣野生酸棗約有3000多畝。(四)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處理情況2005年8月-9月,在我市壺關縣龍泉鎮程莊村、長子縣色頭鎮莊里村分別發生了廢氣排放污染農田事故。受害面積20.8畝,糧食作物為玉米,玉米減產3960公斤,農民經濟損失2萬元。賠償金額2萬元。二、存在問題1、全市農業資源環保監測機構及硬件建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和農業資源環保監測手段等建設亟待加強。2、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亟待加強,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和法規,依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3、農業資源環保建設資金比較缺乏,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投入。三、“十

11、二五”農業資源環保發展思路及目標任務(一)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按照省站的總體部署,牢固樹立統籌、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緊緊圍繞基本農田環境監測工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工程、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程建設等開展一系列工作。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業、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治理農田污染,建立不同類型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持續協調發展。(二)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1、農業資源環保體系建設工程。主要以農業資源環保監測機構硬件建設、監測手段的提高為主。“十二五”期間市級農業資源環保監測機構具備初級化驗監

12、測能力;每個縣市區全部配齊電腦、傳真機、打印機、GPS定位儀、采樣器等監測設備。2、基本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程。2011-2015年期間,基本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程覆蓋全市13個縣市區,監測面積達到200萬畝。3、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及治理工程。2011-2015年期間,在全市通過重點實施農藥殘留降解工程、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程、化肥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監測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措施和發展各類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全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面積達到20萬畝,工業“三廢”污染農田治理面積達到10萬畝。4、繼續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對國家重點保護農業野生植物

13、原生地環境進行保護和動態監測,建立天然的資源寶庫,保護原始物種資源,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5、農業清潔工程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現狀為目標,以建立農村衛生管理長效機制為核心,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集中整治、無害處理”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大力開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著力改變廣大農民的生活習慣,促使農村垃圾走向規范化處理的軌道,創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農村人居環境。按照“清潔衛生、無害處理、簡便實用、群眾滿意”的要求,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操作標準,落實清掃保潔、垃圾收集、集中處理制度,健全農村垃圾收集處

14、理體系,形成農村衛生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努力實現一年試點、三年鋪開、五年全覆蓋的工作目標,達到農村“六個基本沒有”,即:農民房前屋后基本沒有零星垃圾,農戶庭院沒有隨地流淌的污水,村間、集鎮沒有散放的垃圾,塘(庫)水面基本沒有漂浮的垃圾,村間道路基本沒有裸露的人畜糞便,公路沿線基本沒有散落的塑料垃圾。實現農村垃圾集中、統一、規范和無害化處理,使我市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6、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應用工程。進一步做好全市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應用工作,重點加強農業污染源治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定農業環境保護應急預案。四、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1、農業資源環保體系建

15、設工程工程總投資26萬元。主要用于13個縣市區農業資源環保監測機構硬件配備。每個縣市區補助2萬元,用于配備電腦、傳真機、打印機、GPS定位儀、采樣器等。2、基本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程工程總投資80萬元。其中資料檢索、圖件收集和數字地圖的購買10萬元;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購買信息庫建立30萬元;技術報告編制費3萬元;基本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化驗費補助25萬元(采集土壤、灌溉水、空氣和主要農產品共個樣品,分析化驗鉛、汞、銅、砷、鎳、鎘、鉻、鋅、六六六、滴滴涕、PH、陽離子代換量、硝態氮、農殘等項目);舉辦污染調查及采樣技術培訓5萬元;計算機軟件技術培訓2萬元;宣傳和專家咨詢和技術服務費5萬元。其中申請

16、國家投資20萬元,省級補助20萬元,地方配套40萬元。3、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及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108萬元,13個縣每個縣補助調查費用6萬元,其中每個縣資料檢索收集1萬元,調查報告編制費2萬元,計算機網絡建設費2萬元,購買GPS全球定位儀及人工費等其他費用1萬元。農藥殘留降解工程、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等總投資30萬元。申請國家投資45萬元,省級投資45萬元,地方配套18萬元。4、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工程五年總投資65萬元,主要用于每個縣每年野外調查補助及調研報告編寫費用1萬元。其中申請省級投資35萬元,地方配套30萬元。5、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工程總投資130萬元。每個縣補助10萬元,主要用于示范點建設,包括建立污水凈化池、生活廢棄物收集池、垃圾收費站、田間廢棄物收集池、鄉村物業站等。6、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應用工程。工程投資5萬元,主要用于農業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應用。五、保障措施1、強化組織機構建設,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2、加強農民培訓,大力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努力控制農用化學物質污染。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要加大生態農業的建設力度,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實用技術模式,對廣大農民加強生態農業知識和技術模式培訓,要突出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面源污染防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