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學期末復習資料_第1頁
古典文獻學期末復習資料_第2頁
古典文獻學期末復習資料_第3頁
古典文獻學期末復習資料_第4頁
古典文獻學期末復習資料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典文獻期末復習資料文獻的物質載體:甲骨:龜甲和獸甲的合稱。殷商時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n.解釋)甲骨文盛行殷商時期,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書鐵云藏龜,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金石:從商到漢,在青銅器上刻鑄文字的銅器,叫金文。禮器,樂器。鐘鼎文。石鼓文,儒家經典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國家刻石立碑,是東漢末年的"熹平石經",今有殘石。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開成年間的"開成石經"。竹木:即竹簡與木版的合稱。古代把書寫的狹長竹片,稱作"簡 ",把木版稱為"牘 "或 "版 "。汗青

2、是竹簡的代稱,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這道工序叫殺青。韋編三絕:指讀書非常用功。用牛皮編連的稱"韋編"。縑帛:絲織品的總稱。古代絲織品作為文獻的載體成為帛書或者素書、繒書、縑書。縑帛與竹木同時使用。1973 年 12 月,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漢帛書,有 老子 、 十大經 、 戰國縱橫家書,及兵書、醫書、歷史、哲學、歷史等著述,有極為珍貴的學術價值。文獻裝訂形式:一、簡策體式:一部書的多根竹、木簡,需用紐繩加以編連,即編簡成冊,亦稱"簡策 "。簡策本 "(冊 ), 是我國最早的正式圖書版本形式。編簡在戰國到西漢時期最為流行,到東漢魏晉時

3、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孫臏兵法竹簡出土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二、卷軸體式:卷子裝。When,where 出土卷軸?1900 在敦煌藏經洞出土六萬多字的卷軸三、折疊體式:分為梵夾裝和經折裝。1 . 梵夾裝:因古印度的佛教經典,曾長期用梵文書寫在貝多樹葉上,為貝葉經。將貝葉重疊,以木板上下相夾,再以繩捆扎,故稱梵夾。佛教經典,多用此式。2 .經折裝: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數,將長卷左右反復連續折迭,最后形成長方形的一迭, 前后再各粘裱一張質地較厚的紙,作為封面或封底,可將卷子裝改變成為互相連續的一冊,形同舊時記帳的經折,稱為經折本,又稱折本。(了解一下)四、冊頁體式:冊頁體式可分為旋風裝、蝴蝶裝、

4、包背裝和線裝四種。(里面會有一個n.解釋)1 . 旋風裝:將裁成一定大小的紙兩面書寫,或將兩頁紙裱成一頁兩面書寫,然后將寫好的書頁的一端依次黏貼在一張卷紙上,裝上卷軸,就成為一本旋風裝的書籍。2 .蝴蝶裝:印出的單張書葉從中間中縫處正面對正面對折,再把對折好的一疊單葉用一張大紙從前到后包起,并將成疊書葉折縫處粘到這張紙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層硬紙,即成為蝴蝶裝書冊。3 .包背裝:裝訂時把書葉的反面對反面即無字面對折,將書葉邊粘在書背上,成為包背裝。4 .線裝:在包背裝的基礎上改用紙捻訂好后,再用兩張與疊好的書葉同樣大小紙作書衣分別放置在前后,在邊上打眼穿線訂牢,叫線裝。文獻內容方面的體裁:(分為三

5、大類)一、著作:屬創造性的,價值高,作用大。如五經中的周易,諸子的老、莊、孟、荀、申、韓,史部的史通等。二、 編述: 屬改造性的,價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五經中的尚書、 春秋,諸子里的雜家,史部的左傳等。三、抄纂:屬資料性的,價值作用雖然有限,但其時代年限愈早,作用則愈大。經部如論語、 爾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總集:系統匯集多人的單篇詩文為一書,稱為總集,與別集相對而言。別集:匯集個人多種文體作品為一書,稱為別集,與總集相對而言。類書: 是指匯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儷詞駢語,按照類別或韻部編排,以供檢索的書。三國時曹丕編撰皇覽是我國歷史上的

6、第一部類書.(類書是以雜見稱文獻形式)政書:是主要記載典章制度沿革變化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專書。政書的代表:十通及歷朝歷代的會要、會典方志又稱地方志(論述題)地方志的用途:1 、 政治作用: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來說,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況的重要依據。從地方角度講,更是治理一方的最好的參考手冊。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資料。3、文學創作與研究的資料。4、歷史資料的淵藪篇、卷的關系,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古代文獻典籍的著錄,均以篇、卷為計量單位。篇源于竹簡,卷源于縑帛。)一、篇卷相等。漢代竹簡、縑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 漢書· 藝文志 著錄幾篇,即后世幾卷,篇卷通用。二、 卷大于篇。縑

7、帛盛行后,改篇為卷,有的仍以一篇為一卷,有的則因篇較短,就合數篇為一卷,如漢志六藝略著錄:"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已是 305 篇分為 28 卷。三、卷小于篇。司馬彪的續后漢志八篇,分為三十卷,是發展到漢代以后的事。目錄組成部分:一、篇目(書名):篇目為目錄的首要內容,即各書的全稱,包括書名、別名、篇或卷數、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二、小序:或稱序,即在基本目錄各部類的前面或后面,寫有一篇簡要的文字,論述各個部類書的學術源流、派別演變、師承關系、內容特點、利弊得失。三、解題:又稱提要,也稱敘錄或書錄,即指為錄的每一種書,寫一篇簡要的文字,說明異本篇數、校

8、勘經過、定本名稱、作者生平、著述要旨、價值意義、校定年月等,解題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圖書的內容、特點和用途,為讀者了解圖書提供方便。目錄的作用:1、 、 綱紀群籍,簿錄甲乙。2、 辨章學術,剖析源流。3、 提要鉤玄,治學涉徑。4、 鑒別舊刊,校讎異同。目錄的分類沿革:我國古代目錄的分類,大體經歷過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幾個發展階段。1、 七略的六分法。(這是劉向、劉歆的一大創造。)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詩賦略:賦一、賦二、賦三、雜賦、歌詩。兵書略:權謀、形勢、陰陽、技巧。數術略:天文、歷譜、五

9、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六略之下有種,種下有家,家下列書。)2、 由中經到隋書·經籍志 : "四分法 "的確立。甲部:六藝、小學乙部: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七志 、 七錄的七分法。七志經典志:六藝、小學、史記、雜傳諸子志:古今諸子文翰志:詩賦軍書志:兵書陰陽志:陰陽圖緯術藝志:方技圖譜志:地域、圖書七錄內篇:經典錄記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技錄外篇:佛法錄仙道錄附道經佛經四、隋書·經籍志的四分法。經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小學。史部:正史

10、、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集部:楚辭、別集、總集。四部分類法至此已經定型。此后一些史志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以及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都沿用四部分類法,直到近現代。)文獻目錄的類型1 . 公藏書目:公藏書目是現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書目、官府書目。是歷代根據國家或各級官府的藏書所編成的目錄。最早的這種目錄就是劉向的別錄和劉歆的七略。2 . 私家書目:即相對于官府藏書目,是私人藏書目錄。出現比官藏書目晚。現存最早的私家書目是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3 .史志目錄:是指歷代所修的紀傳體

11、史書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 漢書·藝文志為最早。4 .叢書目錄:叢書為一種按照一定編輯原則匯聚群書的形式,其特點是仍保留各書原名和原有體例,而冠以一個總書名。四庫全書總目、 四部叢刊書錄、 四部備要書目提要等均是重要的叢書目錄。5 .其他目錄:主要有: 地方文獻目錄,推薦書目錄,專科目錄,禁毀書目錄,目錄之目錄等。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講目錄學時引用到很多。我國第一部解題目錄:別錄版本目錄什么叫四分法?經史子集(見上面)善本?1 . 校勘性善本:指校勘精良、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2 .文物性善本:凡罕見的舊刻本、活字本、舊抄本、稿本、批校本等,從收藏角度具有相當高

12、價值,具備文物性,可定義為" 文物性善本"。3 .兩性兼具的善本: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兩性兼具善本"。版本的鑒別: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因素有三項:字體、 版式和紙張。首先是字體,是版本鑒別諸因素中最重要者。其次是版式。不同時代有不同風貌,不同地區有不同風貌再次是紙張。宋本:A.宋建本:主要是指今福建北部建寧府建陽縣的書坊刻本。也稱作閩本。宋建本特點:1 字體采用顏體,即中唐大書法家顏真卿字體。顏體字結構端正,點劃分明,也是便于書手刻工掌握的字體,建陽書坊用來刻書。南宋前期較瘦勁,橫豎一樣粗細,還帶有一些歐體字的樣子。如王叔邊刻

13、的后漢書。中期以后,刻書中正文橫細豎粗,顏體字特點突出。這種顏體字,完全不同于浙本的歐體,書坊用這種辦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顯區別,正文橫細豎粗,顯得墨色很濃,而小注橫豎粗細一般,筆道較瘦,墨色顯得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觀。官刻本字體,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顏體結構,然不如坊刻整齊美觀。2 .版式前后也有變化。前期受浙本影響,多白口,左右雙邊,中期以后多轉為細黑口,四周雙邊,多用雙黑魚尾。和浙本相同,書名卷次在上魚尾下方,書名也用簡稱。魚尾上方有時也記本葉字數,葉次在下魚尾下,在葉次下再加一道橫線,接細黑口。無刻工姓名,與浙本中書棚本一致。用書耳,刻篇名以便讀者翻檢。書耳、黑口也是書坊的發明

14、創造。福建地區官刻本,則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或單魚尾或雙魚尾,刻工姓名或有或無。無書耳。大體介于建陽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間。4 .刻書題識和牌記前期多有刻書題識,如余仁仲萬卷堂刻春秋公羊傳解詁,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長篇題識。中期以后多用牌記,如史記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黃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這類牌記一般雙行十來個字,個別牌記則達四、五行幾十個字。刻書序跋一般少見,大約因書坊主人多數文化較低,不善撰寫長篇序跋。福建地區官刻則無牌記,有時有刻書序跋。4.避諱建陽坊刻本雖有避諱,但是較松,不如官刻浙本嚴格,因坊刻本由民間刻印在民間流通,而官刻由國子監或各級官員負責,

15、要承擔責任。福建地區的官刻本避諱則較嚴。5紙張一般使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紙,叫麻沙紙。這種紙色澤枯黃甚至發黑,紙紋不太明顯,質量遠不如浙本的麻紙。因為產于當地,產量大,價格低,利于降低成本。B.宋蜀本:北宋初太祖開寶年間,朝廷專派人在成都主持開刻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經 -開寶藏,說明這里雕版印刷已具有相當水平。后刻書中心轉到眉山,版本學上所說蜀刻本實大多為眉山刻本。宋蜀本的鑒別1 字體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大字本基本上是顏體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陽坊刻。橫豎粗細不太明顯,尤其是撇捺長而尖利, 有中唐書法家柳公權柳體字成份,是一種顏柳混合體,在浙本歐體字和建本顏體字外別樹一幟。文中小注也是如

16、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小字本中十二行本字體相同;而十一行本字體則撇捺不太尖利,點劃較古拙,筆道不太均勻,略有開寶藏遺風。總之,蜀本字體特征也比較突出,但不如浙本和建本美觀。2 .版式同于浙本,白口,多單黑魚尾,左右雙邊,書名、卷次在上魚尾下,葉次在版心下方相當于下魚尾之處。無書耳。但記刻工并不如浙本多。3刻書序跋和牌記除個別蜀本,一般沒有刻書序跋和牌記,坊刻也是如此,因而刻書年月、刻書系統和刻書人姓名、堂名往往不清。4避諱不如官刻浙本嚴格,但比坊刻建本嚴,鑒別時可作為參考。5紙張與浙本相同,多用白麻紙,好于建本麻沙紙。總言之宋蜀本特征較明顯,較易鑒別。C.宋浙本:實際指南宋時以杭州為中心的地區

17、的刻本,嚴格說應是南宋浙本。宋浙本的鑒別1 字體從北宋末到整個南宋,杭州地區刻書是清一色歐體字。2 版式宋浙本以及浙本系統的刻本,版式方面大多共同:白口; 單黑魚尾;書名、 卷次在魚尾下方,書名常用簡稱;魚尾上方有時記本字數;相當于下魚尾處記葉次;左右雙邊;無書耳,無牌記。3 刻工姓名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記刻工姓名,在每葉版心最下方。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有時在姓名之下有"刊 "、 "雕 "(刁)之類的字,是為結算刻工工錢。4 刻書序跋和刻書題識刻書序跋和刻書題識區別于一般題跋和識語,是專為刻書而作。題跋文字較長,識語往往僅一句。刻書序跋和刻書題

18、識里一般會交待刊刻者,有時還涉及刊刻地點和時間,可作為鑒別依據。5 避諱宋人講避諱,有家諱、 廟諱, 尤其是廟諱即皇帝的名諱。南宋初年學者洪邁就感慨廟諱太多,在科舉考試中已成問題,士子記不清偶爾犯諱,影響前程。(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 )避皇帝之諱;旁支繼承帝位者的父輩祖輩諱;偽托始祖玄朗、遠祖軒轅等。避名之本字及同音字(嫌名)。用近意近音字替代;常見為有意缺末筆。皇帝在位年代不同,將諱字排出順序,也可成為鑒別版本時代標尺。坊刻避諱不如官刻嚴格,后代重刻本覆刻本常照翻宋本諱字,因此僅作參考。6紙張宋浙本使用紙張,一般是白麻紙或黃麻紙,正面較光潔,背面稍粗糙,有時粘附有草棍和紙毛,紙質堅

19、韌,較厚。7 形制宋浙本絕大部分蝴蝶裝,也可作為鑒別依據。D.遼金本(一般了解一下)刻書地點主要在遼南京即今北京。遼刻特點:1 字體分為兩種,一種接近 開寶藏, 帶有北魏書體特點,比較古拙,占多數。另一種則為歐體,但比南宋浙本歐體字樸拙,顯然是受到北宋刻本字體影響。2避諱受到宋文化的影響,仿照宋制,也有避諱。已發現的遼刻本有七件有諱字,主要是 契丹藏以外的佛經及其他雜書,避太宗、穆宗、景宗、真宗四代,一般也是用缺筆的辦法。由于實物很少,嚴格與否不太好說,作為準確依據恐需要慎重對待。3形制與版式佛經是卷子本,應是受開寶藏的影響。蒙求及個別佛經是蝴蝶裝。有的佛經上下欄是金剛杵圖案,宋藏中未見,或是

20、遼人發明。蒙求左右雙邊,白版心。4紙張多用白麻紙,同宋浙本、蜀本。金平水本文化不斷發展,書籍需求日益增加,僅靠從北宋奪去的書籍和書版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開始刻書印書。金代刻書中心在平陽府(今山西臨汾)。 金史·地理志記載當地的出產:"有書籍。"當地有河流平水,因此刻書被稱作平水本。金平水本的特點1 字體曾子固集等同宋浙本,歐體字。黃帝內經素問等,在歐體基礎上加入顏體成份,字形較挺拔。接近宋浙本,白口, 黑魚尾或單或雙,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版心書名、卷次位置同宋浙本,葉次在相當于下魚尾處或下魚尾下。另行字較密,可能與書坊刻本有關。曾子固集卷首書名大字占雙行,與杭州書

21、坊榮六郎刻抱樸子同,有可能受到北宋東京汴梁刻書風格影響。3刻書序跋題識和牌記現存金平水本均無,但因種數太少,不敢一概而論。4避諱金帝有二名,一國語名,一漢名。國語名有音無漢字,不用避;漢名要避。但不如宋嚴格。過去一般認為金平水本無避諱,但后有人指出,偶有個別諱字,如蕭閑老人明秀集中曉 "字缺筆,是避世宗之父宗"堯 "之諱。由于避諱不嚴,所以在鑒別時代時,很難作為確切依據。5紙張同宋浙本、宋蜀本,多用白麻紙。元刻本元統一后,蒙古統治者吸收利用漢族士人鞏固加強統治,需對文化事業加以保護。因此杭州、建陽的刻書業,不僅未停滯衰落,反而有所發展。兩個刻書中心所刻書籍,版本學

22、上習慣將建陽刻本稱為元建本,杭州以及其他各地所刻則不加區分地統稱為元刻本。一 元浙本特點元浙本和浙本系統的刻本,除字體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繼承宋浙本,略有變化。1 字體元代最流行的字體是大書法家趙孟頫書體即所謂趙體字。元浙本受其影響,或在歐體字的基礎上加進趙體字的成份,結構點劃顯得較為生動而不太板滯,或則完全是趙體。有個別例外,如江西、湖南等地刻本或有顏體字成份,則仍同南宋應是受到建陽刻本風氣影響。相臺岳氏本因覆刻廖瑩中本,純為南宋浙本歐體字面目。2版式繼承南宋浙本,但也有變化。一般白口,但出現細黑口。黑魚尾或單或雙,版心上方有時記字數,上魚尾下仍是簡稱書名和卷次,下魚尾上或相當下魚尾處記葉次

23、,版心下方記刻工,但不如南宋浙本多。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一般無書耳。3刻書序跋題識牌記或有刻書序跋或題識,但無牌記。4避諱元朝皇帝僅有蒙文名,不同于遼、金,漢字是蒙文名音譯,因此無需避諱。但元刻本中或有宋諱,是翻刻前代本子時照刻。5紙張繼承南宋浙本,多用白麻紙或黃麻紙,但元代后期出產紙張紙紋較窄,只有一指寬左右。少數用白棉紙,較薄,與明代所用白棉紙不同。6形制應多為包背裝,少數蝴蝶裝,但現存元刻本多經后代改裝,因而常為線裝。二 元建本元代建陽刻書業仍興盛非常。雖朝代享年較短,但現存元建本數量甚多,總數超過南宋建本。元建本的鑒別元建本繼承南宋建本風格,但在字體、版式方面又有若干變化。1 字體仍沿

24、襲南宋建本顏體字,但字形較圓活,不如宋建本挺拔,筆劃稍瘦,橫細豎粗特點不如宋建本明顯,大字正文和小字注文差別不太顯著。通俗讀物字體雖也作顏體字結構,但較粗率,且多用簡筆俗體,與正經書明顯不同,這一風格延續到明代,是元明建本的明顯特點之一。2版式黑口。 有的同南宋中后期建本為細黑口,有的逐漸加粗,變為大黑口。雙魚尾, 除黑魚尾外,出現花魚尾。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其他如書名、卷次、葉次在版心位置、不記刻工姓名、或有書耳,均同南宋建本。3格式正文內小標題上,采用魚尾,常是花魚尾,下并加,以此來強調,吸引讀者注意。此外,也有書名大題作雙行大字,則模仿平水本。可見書坊仍挖空心思翻新花樣。4刻書序跋題識牌

25、記如同宋建本,少有刻書序跋題識,普遍存在牌記,花式比宋建本更多,如鐘、鼎、爵、花、荷葉形,等等。個別元建本牌記擴大至半葉值得注意,成為明代萬歷后刻本內封面的前驅。5避諱與元浙本同,除重刻前代刻本時照翻諱字外,并不避諱。6紙張仍用麻沙紙。還有一種竹紙,紙質同樣不佳。元平水本的鑒別繼承金平水平的風格,但特點更突出,較易鑒別。1 字體仍是歐顏混合,但比金平水本的顏體成份更多;但又較挺拔,與元建本的圓活有明顯不同。2版式白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書名、卷次在上魚尾下,葉次在下魚尾下。時有刻工姓名。3牌記或有或無,某些坊刻如張氏晦明軒、曹氏進德齋、平陽府梁宅等有牌記。4避諱不避,與元代其他地區刻本相同。

26、5紙張用麻紙,同元浙本。明刻本(重點說了的)一、 明前期刻本包括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十朝。前統稱"明初本"" 明初本 " 的鑒別:除建本以外,一般具有共同特征,前人概括"黑口趙體字明初本"。1 字體繼承元浙本,趙體字(。司禮監本稍后用臺閣體,特點是趙體中帶有柳體成份。臺閣體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明代書法家姜立綱名噪一時,其書體在明清兩代影響甚大。洪武南藏翻刻磧砂藏,歐體字,永樂南藏同。北藏 、 道藏則趙體。2版式在元浙本的的基礎上,變為大黑口,其他如雙魚尾、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書名卷次葉次在版心的位置

27、等,與元浙本相同。一般為白棉紙,潔白柔韌。也有黃棉紙。4避諱無。明代前期、中期均無避諱。但翻刻宋代刻本時有時保留宋諱。5形制一般包背裝。南藏 、 北藏 、 正統道藏經折裝。明中期刻本(白口,方字,仿宋)包括正德、嘉靖、隆慶三朝。標準嘉靖本的鑒別1 字體一改明前期趙體字,仿南宋浙本改用歐體,但與南宋浙本又不盡一樣,南宋浙本是書寫體,比較美觀。嘉靖本字體更方板整齊,但易寫易刻,對于大規模刻書,是一種進步。2版式恢復南宋浙本,一改明初本大黑口,一般用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但有例外,如郭云鵬濟美堂本柳文 , 是翻刻廖瑩中世綵堂本,版式全同,只是把牌記、版心下方的世綵堂名,改為濟美堂而已。3避諱這一時

28、期仍無,只是時常照翻宋本的諱字。4刻工有些有刻工姓名。5紙張多為白棉紙,少數用黃棉紙。后印本用黃色的竹紙。萬歷本的鑒別1 字體在嘉靖本基礎上進一步規范,更加方正,稱作"方體字 ",現代印刷體宋體字基本定型。2版式版心上方白口,書名提到上魚尾之上,魚尾下是卷次。正德、嘉靖偶見,而以上絕無。版心下方一般為白口,或有刻書者堂名齋名,也有少數細黑口。多為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3格式卷首首葉,除撰者銜名行外,往往并列有校訂者銜名,有時不止一行。以前雖有,但較少見,這時成為普遍風氣。此外開始在正文中加刻圈點,在天頭上加刻批語評語。4封面在全書之首加刻封面,即內封面。一般豎分三欄,右邊一欄

29、頂格刻撰者或校訂者,中間一欄刻書名,左邊一欄刻某某堂藏版一類,有時還加刻廣告宣傳內容。牌記基本消失。5避諱仍無避諱。6紙張竹紙。紙質遠不如明初本、嘉靖本的棉紙,黃色,薄而發脆。有些距文化中心較遠地區,刻書仍保持嘉靖本風格,甚至保持明初本黑口趙體字風格,鑒別時需特別留意。汲古閣本及其鑒別汲古閣本自成系統,在明末清初刻本中,具有獨立風格,且變化多端。字體至少有五種。1 明末瘦長方體字早期使用,版心有"綠君亭"名。為數不多,中國版刻圖錄收入洛陽伽藍記。2 萬歷方體字為數也不太多。其中滄螺集,字體較特別,粗拙,略接近魏碑體,是特例。3扁方體字壓扁的萬歷方體字,為汲古閣所獨創,汲古閣

30、本大多為這種字體。大部頭書十三經、 十七史、 津逮秘書、 宋名家詞等,均用這種字體。這種字體在當時以及后來對鄰近地區刻書風氣有一定影響,如清初所刻唐詩英華、 唐詩鼓吹箋注等,也是這種風格。4仿歐體字與宋浙本、明嘉靖本都不同,瘦長而斜,手寫味較重。為數不多,有四唐人集等幾種。5寫刻體字為數也不多,有唐人選唐詩八種,與清初軟體寫刻一路。汲古閣本特點突出,鑒別并不困難,版心一般有堂號,并多有毛晉刻書跋。紙張多用毛太紙,黃色,較竹紙柔韌。據說因毛氏始用,故名。清代有若干翻刻本,版心照刻堂號,鑒別時需注意。清刻本(一般了解)官書局刻本:官刻本中武英殿本已衰落。太平天國被平定后,江浙一帶因是戰禍重災區,損

31、失很大,包括文化財產,主要即書籍。明清以來,這里為文化最發達地區,讀書人眾多,戰亂后,需大量書籍。依靠戰事起家的曾國藩、李鴻章等湘軍、淮軍地方實力人物,勢力大為加強,于是在長江流域創辦官書局,所刻之書稱"官書局本"、 "書局本 "、 "局刻本"或 "局本 "。 :清后期,地方官書局刻本數量大,流通廣,取代武英殿本,成為官刻的主流和代表,與元代官刻情況略同。同治三年(1864) ,曾國藩在南京開辦金陵書局(光緒時改名為江南書局),是為首家書局,各地紛紛仿效,先后建立十幾所,主要集中在南方,有江蘇書局(在蘇州),淮南書

32、局(在揚州) , 浙江書局 (在杭州), 崇文書局 (在武昌), 江西書局 (在南昌), 思賢書局 (在長沙),廣雅書局(在廣州)等。官書局刻書甚多,約有千來種。有名者如金陵、江蘇、淮南、浙江、崇文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金陵書局刻四書、 五經 、 文選 ,江蘇書局刻通鑒、 續通鑒、 說文段注 , 淮南書局刻十三經注疏, 浙江書局刻十三經古注、二十二子、九通、 玉海 ,崇文書局刻百子全書、 讀史方輿紀要、 天下郡國利病書、仿胡刻文選,思賢書局刻王先謙漢書補注、 后漢書集解、孫詒讓墨子間詁,廣雅書局刻廣雅叢書、 全唐文 ,等等。書局多由地方實力人物創辦,資金充裕,又延請學者具體主持,刻書一般較精,如

33、主持浙江書局的是清后期大學者俞樾,刻書多選用善本作底本,精校重刻,該局刻書相當精良,如二十二子、 玉海等,聲譽很高,至今仍受推重,近年均予影印。局刻本多采用方體字,金陵、崇文二家,仿汲古閣扁方體,崇文書局本字體筆道更粗且字密,很有特點。其他各局多用通行方體字。部分初印本使用宣紙,一般好者用連史紙,差者用官堆紙,與毛邊紙相仿,色黃,略厚,還有一種賽連紙,與連史紙相近,白中發黃,較校勘 校勘的定義: 校:比勘核對。勘:削除覆定,改正錯誤。校勘:回顧古籍的不同版本或其他資料,通過考證、分析、比較、推理等精密方法,發現并 改正其中字句篇章錯誤的一種古籍研究方法。 校勘和校對:" 校 &quo

34、t; 是校對," 勘 " 是改正錯誤。但連成" 校勘 " 一詞,就具有特定的含義,不能凡校對改錯都名之曰"校勘"。一篇文章要發表、一本書要出版,打出校樣后要用原稿校,這種校只能叫校對 ",不能叫"校勘"。校勘的四種方法:對校:將某一文獻的不同版本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并改正書面材料錯誤的方法。這種 方法是先選擇一種版本作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較,把各本的異同記錄下來。對校法的長處是便于發現文獻中的錯誤和找到改正錯誤的依據。其發現和改正的錯誤,都有而且,校者將所有異文匯版本上的依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觀武斷、妄改原文的弊病;集一處,編為校勘記,則讀者手此一編,就等于掌握了許多版本。見的方法)2、 本校:將某種文獻的上下文進行對比,找出其內容上與文字上的異同,從而確定與改正錯誤的方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宜用之。3、 他校:用其他文獻中的引文及相關文字來校勘某一文獻。4、 理校: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補充方法。(最高明卻最易犯錯的方法)這四種校勘方法由陳垣在校勘學釋例中總結了校法四例中最先提出。辨偽關于辨偽的方法最早總結的是胡應麟(明代) 四部正訛, 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