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_第1頁
從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_第2頁
從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_第3頁
從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_第4頁
從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道家經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人生智慧的關注與思考。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對中國人的生存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提到儒家、道家,人們往往就會用積極與消極,入世與出世來進行抽象的評價,那其實是大大的誤解,林語堂先生說得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半是儒家主義者,一半是道家主義者。”老子流傳至今,版本甚多,傳世本有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共5000余字。雖然篇幅不長,文字簡短,但卻蘊含哲理,閃爍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語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會的一些永恒法則,其中心就是要說清一個“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認為“道”是很難講清楚的。所以老子一開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

2、;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謂莫名其“妙”難道其“玄”。雖然如此,老子還是認為“道”確確實實存在。“道”是萬物之母、宇宙本原,道生一(氣),生二(陰陽),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極陰陽圖,也是三爻所構成的八卦,統稱為太極八卦),三生萬物,“道”又是自然運動的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許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領悟與追求的最高境界(馮友蘭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下面是我讀老子獲得的幾點膚淺的感悟:一、如何為人:從“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僅是生命的搖籃,而且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圣賢們往往從流水中獲得了人生的感悟。管子在水地篇

3、中提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的命題。孔子面對滔滔東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頓生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西方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以水為喻,指出“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唐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蘊含著多少人生的況昧?印度詩人泰戈爾用優美的詩句表達出深刻的哲思。“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得鵝卵石臻于完美的”。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為人之道的當首推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樣的品格,為人要像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求回報的水一

4、樣。水總是往低處流,故絕無傾覆之患;水滋養萬物而不求回報,顯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誠信;水,公平如鏡,一視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蕩滌污垢,載舟覆舟,降灑甘露,攻堅克強,功能無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變為雨雪冰霜,保護萬物生靈,所以它善時。“七善”是老子對理想人格的闡述。“不爭”“處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確,以水為鏡,可鑒人生:如水之靜,淡定從容靜若水;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如水之謙,輕看名利淡如水;如水之化,隨機應變柔若水;如水之韌,百折不撓韌若水。二、如何做事:從“不救救人”到“揚長育人”道家認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即是說差異性和多樣性乃是世界的自然而應然的狀態。

5、物固然如此,人也不能例外。此所謂“以不救救人”。論語中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育中保持和發展多樣性和差異性所體現的不僅是對于教育對象之個體性的尊重,同時也是為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有利于每一個個體去充分實現其獨特的社會價值。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倡導的“以

6、不救救人”的理念啟示我們:教育不僅要“因材施教”,更應當“因長施教”,實施揚長教育。三、如何從政:從“無為而治”到“無為而為”老子講“人法地”。“地”何以值得效法?是因為地性喜靜,無為自化。 易經坤卦六二爻辭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狀,地的品格則是無為無不為(不習無不利)。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即法地之無為而治,守靜貴柔。又曰“道法自然”,是說道常無為,應順自然以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道永遠是清靜無為,卻又是無所不為的。清靜無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張。但如果我們把“無為”望文生義理解為“無所作為”就大錯而特錯了。李約瑟在他的道家與道家思想中指出,對于老莊這樣的“

7、原始科學家”來說,“無為”的意思就是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可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與“有為”不同的另一種“為”。按道家的思想,“有為”即是強為,是造作,是自尋煩惱。道家認為,我們總是背著與天地萬物相對立的自我在這個世上行走,所到之處總是要干與天地萬物的根本“道”相違背的許多事情。殊不知人的本性與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合一),違背天道也即是違背人的本性。為政者若陷于“有為”不知自拔,就不免暗于一隅,囿于一事。老子的“無為”,就是要我們從道的規律性出發,做事為政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教育),我好靜而民自正(純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莊子也指出“無為也,則用天下而

8、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道家的“無為而治”對后世為官治國者無疑會產生影響。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以老子的“無為”思想治理國家。到文景時代,國家空前繁榮昌盛,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更是把老子供奉為自己的祖先,規定道教為眾教之首,確立了唐朝尊崇道教的國策。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代,他崇尚道家思想,出現了少有的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史稱“貞觀之治”。當年,美國的里根總統在第二次的就職演說中就引用過老子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看來他對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有所理解的。當然,西方人也存在“無為”理念。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請教一個自然法則決定論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讓我的國家繁榮?”“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自由放任。”有人這樣翻譯,作家柴靜把它叫做“仁慈的忽視”,我以為,用老子的“無為”二字當是最為恰切的翻譯。老子的“無為而治”啟示我們,為官從政,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人與自我的關系著眼,就是要注重修身、得道,做到少私寡欲,守靜不爭。“我無欲而民自樸”“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廉潔從政,清白做人,率先垂范,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才能魅力,行不教之教,不管之管,無為之為。 當下人類面臨著一項共同的挑戰和沖突,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生態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