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的功效以及艾葉的藥方_第1頁
艾葉的功效以及艾葉的藥方_第2頁
艾葉的功效以及艾葉的藥方_第3頁
艾葉的功效以及艾葉的藥方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艾葉的功效以及艾葉的藥方詩經王風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中的艾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艾蒿。中藥用的是艾蒿的葉子,也就是艾葉。可見其藥用歷史之久。在民間每到端午時節便有采艾蒿的習俗,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音同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音同瓤)毒氣。”時隔千年后的今天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在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的故鄉湖北蘄春將艾葉列為“蘄春四寶”之一。李時珍的父親還曾經寫過一部蘄艾傳,是我國第一部論述艾葉的專著。 艾葉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春夏之末花開時采摘

2、,曬干或陰干后使用。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習俗。中醫認為,艾性辛、溫,味苦,入肝、脾、腎經,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適用于虛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經不調、帶下病及皮膚瘙癢等。用艾做成的各種艾條、艾柱等行溫針灸可溫通氣血、透達經絡,治療各種寒痛癥。常言道“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說明艾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冬季寒風習習,門窗緊閉,空氣對流少,是多種上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時節,而常用艾熏蒸居室,可有效預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維護人體健康。研究發現,熏蒸艾葉是對居室進行消毒殺菌的好方法。實驗證明,用艾葉按15g/m2熏蒸3060分鐘,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

3、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結核桿菌、綠膿桿菌等14種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對腺病毒、流感病毒、皰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熏蒸艾葉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體作用,并可顯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強人體免疫力。實踐證明,平時以艾葉每月熏蒸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節每周熏蒸12次,能使各種常見致病菌、病毒的數量顯著減少,從而有效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艾葉氣味清香,用其水浸劑或艾葉油外涂皮膚或嗅聞,除可抗菌、抗病毒外,還具有鎮咳、平喘、祛痰、消炎及抗過敏等作用。學會使用艾條進行艾灸、熏蒸艾葉,可凈化空氣,防病健身。 【性味】苦辛,溫。 別

4、錄:味苦,微溫,無毒。 唐本草:生寒,熟熱。 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歸經】入脾、肝、腎經。 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功用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

5、散任用。 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珍珠囊:溫胃。 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 治產后驚風,小兒臍瘡。【宜忌】陰虛血熱者慎用。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選方】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2,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

6、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 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 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煎濃汁,服三合。 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 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

7、 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 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術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治產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 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 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 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白膠熏之。 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

8、,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三上。 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 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肝炎取艾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于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顯效6例,好轉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顯效19例,好轉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92%。 治療肺結核喘息癥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 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服異煙肼,3例并發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

9、,一般服艾葉液11.5月。31例經過上述治療,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余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經驗證明,以對肺部無嚴重纖維增生或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凈、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81例,無效46例。或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 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

10、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占46.37%。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治療急性菌痢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治療間日瘧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于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經治療53例,控制癥狀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治療鉤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

11、。對于皮疹多而范圍廣的皮炎,將患部皮膚分區逐一熏燙5分鐘。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患者一般于晚間艾熏后,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 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皮炎進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 治療婦女白帶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煮后吃蛋喝湯,連服5天。 治療尋常疣采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9)治療組呼吸道癥狀(氣急、咳嗽)的出現率為1.88%,對照組為14%。 毒副作用(1)口服大量艾葉制劑后,約半小時即出現中毒癥狀:喉干口渴,胃腸不適,惡心

12、,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引起),痙攣發作后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甚至癱瘓。由于神經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孕婦甚至流產。亦可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和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覺等后遺癥。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癥狀出現。(2)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腸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內,避免外來刺激,給予鎮靜劑,保護肝臟機能,以及其他一般內科常規對癥治療。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氣味惡臭。高45100厘米。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

13、,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其葉亦可作艾葉用。市面上的艾草精油,便是用野艾提煉的。(家鄉稱之小艾。在農歷正月左右,天氣回暖潮濕,便可摘取嫩葉做艾果。)【采集】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采摘,曬干或陰干。【藥材】干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炮制】艾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后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后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干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