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北地區地質構造基本特征摘 要:東北地區屬于古亞洲洋與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的構造作用疊加區。前中生代時期,其地質構造格局以南北分異為主,南部為華北陸塊區,北部為興蒙造山區,總體上以古亞洲洋構造域東部的華北與西伯利亞兩大古陸、中間地塊與造山褶皺帶交織分布為特征。中生代以來,由于受洋陸體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陸邊緣地殼減薄影響,形成北東向分布的山脈和盆地構造格局。古亞洲洋與濱太平洋構造域的發展、演化、相互作用與疊加,不但對我國大陸邊緣北部地區的地殼結構構造產生重大影響,造就并控制了本區礦產資源的形成與時空配置;新構造運動制約著本區山、水和土地資源的分布,以及現代地質環境與災害的發生與發展。關鍵
2、詞:區域地質 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四盟(市)地區。該區屬于古亞洲洋與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的構造作用疊加區,其地質構造極為復雜。前中生代南部為華北陸塊(華北克拉通)區,北部為興蒙造山區。中生代以來(主要是晚中生代以來)發育和疊加了東亞大陸邊緣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的巨型陸緣斷裂系統、巖漿巖帶和盆山體系。 1華北陸塊區東北地區南部的陸塊區屬于華北陸塊區的東段,其主體分布于遼寧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據目前的調查研究成果,可將該區進一步劃分為鞍山本溪龍崗、遼南及遼西(晉冀古陸塊)等不同的塊體;鞍山本溪龍崗地區是我國最古老巖石出露區,具有38億
3、年的地質發展歷史,除發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崗巖以外,其主體巖石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雜巖,表殼巖也較為發育。南部的遼南地塊主要為新太古代的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巖石組合。在龍崗和遼南地塊之間為近東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崗巖侵位的元古代遼河群集安群老嶺群分布區。南部地區新元古代地層發育,顯示了其在年代、巖石組合與大地構造發展歷史上與北部鞍山本溪龍崗地塊的差異。古生代地質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渾江一帶,其地層層序與華北地塊的其它地區大體可比。突出的特點是遼吉東部地區的中生代花崗巖巖漿活動極為發育,分布面積達數萬平方千米,各種巖石類型齊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規模的內生金屬礦床產出。中生代火山巖局部發育,形
4、成規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積盆地。1.1 區域地層本區屬于華北地層大區()的晉、冀、魯、豫地層區。 太古宇(Ar)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質記錄僅見于冀東黃柏峪和遼寧鞍山附近白家墳地區,代表著華北陸塊最古老的硅鋁質地殼,但未見具有確切依據的始太古代地層。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遼寧鞍山地區,巖性為片麻狀斜長角閃巖類、片麻狀條紋狀鎂鐵閃石石英巖類和糜棱巖化長英質片麻巖,條帶狀磁鐵石英巖等。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遼西、遼東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殘留體分布于中、晚太古代變質深成侵入體中。巖石組合以斜長角閃巖、黑云角閃變粒巖、磁鐵石英巖為主
5、,有時出現麻粒巖和含特殊變質礦物的各種片巖;在遼西還出現大理巖。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遼寧北部的紅透山巖組、金風鈴巖組、沈家堡子巖組以及吉林南部的夾皮溝巖群、遼西零星出露的紅旗營子巖群、崇禮巖群及遵化巖群。新太古代巖石經歷了綠片巖相到角閃巖相的變質作用及其相關的TTG巖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國較為典型的花崗巖綠巖帶。 元古宇(Pt)古元古界(2500Ma1800Ma)廣泛分布于吉林的通化(集安群、老嶺群)、遼寧的營口寬甸(遼河群)等地,主要為大陸邊緣裂谷或大陸邊緣的盆地沉積建造,其原巖為陸源碎屑巖碳酸巖建造,遭受了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區域變質作用和不同程度的韌性剪切變形作用影響。盡
6、管變形和變質作用使遼吉地區的古元古界地層對比較為困難,但其物質組成總體上表現為下部巖組含硼、中部含石墨、上部富鋁的相似特點。中元古界(1800Ma1000Ma)長城系、薊縣系主要發育于遼西和遼北地區,巖石組合以海相碳酸鹽巖為主,碎屑巖、粘土巖次之;產微古植物化石和疊層石等,屬穩定陸臺型沉積。新元古界(1000Ma543Ma)青白口系主要分布在遼西、遼東太子河和旅大地區,主要由碎屑巖和含泥質碳酸鹽巖組成。南華系分布于遼南大連、復州地區,為淺變質碎屑巖及少量泥質碳酸鹽巖,產微古植物、宏觀藻、蠕蟲化石和疊層石等。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遼南和吉林渾江等地,為淺變質泥質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產微古植物化石、疊層石
7、和藻類化石。 顯生宇(Ph)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在區內分布廣泛,但其特點各地略有差異。遼西地區寒武系下部為白云質灰巖,中部為鈣質細碎屑巖,上部以細碎屑巖和不純碳酸鹽巖為主,局部含錳;遼東吉南地區的寒武系下部為細碎屑巖,中部為厚巨厚層灰巖,上部為細碎屑巖和不純的碳酸鹽巖。早中奧陶世地層分布于遼東本溪太子河、樣子哨、吉林八道江、長白和遼西喀左、女兒河等地。主要為厚層、中厚層狀灰巖和白云巖。自晚奧陶世開始直到早石炭世時期,華北陸塊為隆升區,沉積地層缺失。中石炭統二疊紀地層在區內斷續出露。中、上石炭統下二疊統主要為含煤和鋁土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建造;中二疊統為近海平原的河湖相沉積巖系,由砂巖、粉砂質泥巖、頁
8、巖組成,夾黑色頁巖、煤(層)線;上二疊統為內陸干旱盆地河湖相沉積巖系,主要為粗碎屑巖,并含有火山物質。中生界主要為陸內盆地型沉積。其中三疊系不甚發育,局部地段出現(類)磨拉石建造,在吉林長白臨江一帶出現晚三疊世中酸性火山巖。侏羅系廣泛發育在孤立的內陸盆地,多以底礫巖不整合在先前的地層之上,主要為陸相火山沉積巖系,夾有煤系地層,化石豐富。白堊系與侏羅系在空間分布上頗為相似,主要為陸相火山沉積巖系,夾有煤層、油頁巖及含油砂巖,化石極為豐富。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分布廣泛。遼河平原主要是湖相、河流沖積,部分為海相沉積,東西兩側山地主要是內陸湖盆山麓堆積及風成黃土等。1.2 區域巖漿巖 火山巖太
9、古宙火山巖以五臺期(鞍山期)基性中酸性火山巖為主,恢復原巖主要為拉斑玄武巖、科馬提巖、英安巖等,反映地殼早期演化特征。晚前寒武紀火山活動主要在大陸邊緣裂谷(或大陸邊緣的盆地),出現古元古代偏堿性、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巖。區內中生代火山活動強烈。晚三疊世見有火山碎屑巖。侏羅紀巖石組合主要為安山巖、玄武安山巖和英安巖類;既有高鉀鈣堿系列,亦有鈣堿系列和安粗巖系列。早白堊世主要為高鉀鈣堿系列和安粗巖系列,鈣堿系列次之;下部巖石組合主要為流紋巖、英安巖、粗面巖;上部主要為粗安巖、安山巖、粗面玄武巖、流紋巖、粗面巖,基性和中基性巖石較發育。晚白堊世主要為粗安巖、粗面巖、玄武粗安巖及流紋巖,主要為安粗巖系
10、列和高鉀鈣堿系列的偏堿性巖石組合。新生代火山活動形成于拉張作用環境,以幔源玄武巖漿噴溢為主,巖石類型有玄武巖、堿性玄武巖、橄欖玄武巖、堿性橄欖玄武巖等,屬拉斑玄武系列。 侵入巖華北陸塊區侵入巖巖石類型齊全,分布廣泛,且多見復式巖體。依據已有地質調查研究成果資料,可大致劃分出5個侵入巖帶(區)。赤峰阜新鐵法侵入巖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與遼寧交界附近,沿著赤峰開源斷裂帶呈東西向展布,為一巨大的多旋回、多期次的復式侵入巖帶。其中太古宙閃長質侵入雜巖、晚古生代三疊紀的花崗質侵入巖和侏羅白堊紀花崗質侵入巖占主體,其次為元古代輝長輝綠質侵入巖。綏中北鎮侵入巖帶位于遼寧西部的綏中、興城、錦州和北鎮一線,跨越綏中
11、、北鎮兩個凸起,呈北東向展布。其中太古宙閃長石英二長花崗質雜巖、晚古生代的花崗質侵入巖和中生代的花崗質侵入巖占主要地位,其次為中生代閃長質侵入巖。莊河寬甸侵入巖區位于膠遼陸核的太子河坳陷以南地區,呈北東東向展布,其中太古宙TTG巖系與鈣堿性巖系的花崗質侵入巖、中生代早期中期花崗質侵入巖占主要地位,其次為元古代堿性花崗巖和輝綠巖。撫順清原龍崗侵入巖區位于華北陸塊鐵嶺靖宇隆起,呈北東東向展布,該侵入巖帶以太古宙花崗質侵入巖為主體,主要由TTG巖系與鈣堿性巖系構成。在吉林樺甸南部出露了區內時代最新(第三紀)的侵入巖霓霞正長巖。西豐遼源磐石侵入巖區位于遼北和吉林中西部的東西向三角形地帶(西至鐵嶺,東至
12、樺甸,西北至四平長春一線,南至梅河口),主要由二疊紀的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和三疊紀的二長花崗巖構成。在鐵嶺東側有少量輝綠輝長巖侵入,在侵入巖區東側和西北側分別有北西向、北東向展布的侏羅白堊紀花崗巖和閃長巖。1.2.3 區域構造從總體看,華北陸塊區經歷了陸塊基底形成、陸塊穩定發展及陸內盆地發展三個大的演化階段后,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本區太古宙巖石遭受了角閃巖相、部分麻粒巖相變質作用,主要由高級變質區和花崗巖綠巖帶兩種地質體組成。高級區主要為麻粒巖片麻巖,以出現卵形穹窿構造和韌性剪切帶為特征。綠巖帶則形成于古裂谷帶和(或)古島弧帶,構造樣式以緊閉的復合褶皺群以及韌性剪切帶為特征。這些古老變質變
13、形地質體的主體構造方位不同,表明古華北陸臺可能沒有一個共同的基底,而是由多個古老的微陸核構成。綠巖帶主要為鐵鎂質火山巖組成的表殼巖系。區域構造樣式以大型褶皺及相伴隨的韌性推覆構造為特征,出露在已形成的小陸核區周邊。綠巖帶可能是微陸塊(陸核)之間的焊接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區東部發育的早元古代地質體,通常將其作為遼吉裂谷加以描述。然而,遼東地區的遼河群(吉林的集安群、老嶺群)屬于極為復雜的地質體,簡單地用群、組等概念來描述這些變質地層會產生歧義,甚至誤導其構造意義,比如,這些地質體也可能是古大陸邊緣盆地的沉積建造。華北陸塊東段是在古元古代的造山作用后才形成了穩定陸塊。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在華北陸塊
14、是以穩定升降運動為主所形成的沉積建造,主要為廣覆蓋式的沉積體系,其間以平行不整合接觸為主,橫向易于對比。晚古生代時期,由于興蒙造山區復合造山作用的影響,在華北古陸上形成前陸盆地,其邊緣形成構造前鋒帶。晚中生代時期,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陸邊緣地區地幔上隆和大陸地殼的向東蠕散,形成北東走向的巨型斷裂構造帶、構造巖漿帶和盆山體系。新生代區域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征是以斷塊的差異升降運動為主,表現為遼吉東部和遼西山地的上升,遼河平原的相對下降。本區斷裂構造主要有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等幾組。東西向和北東向最為重要,如赤峰開源東西向斷裂為華北陸塊與興蒙造山帶的分界斷裂,斷裂帶地
15、表寬達數百米。北東向展布的郯廬斷裂縱貫本區東部,構成膠遼臺隆的西部邊界,鴨綠江斷裂帶控制了拉分型火山沉積盆地的形成與演化。這些深大斷裂在地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控制了區內的基本構造格架和主要巖漿活動。華北陸塊區的上述地質構造演化,控制了該區不同時期礦產資源的形成與分布。2興蒙造山區中國北部的天山興蒙造山系是古生代形成的巨型復合造山區。東北地區屬于興蒙復合造山區的東段。2.1 區域地層興蒙造山區發育有自晚太古代以來的各時期地層,沉積類型齊全,巖石建造復雜。涉及多個地層大區,各大區內部又可劃分出若干地層區。 太古宇(Ar)興蒙造山區的前寒武紀地層主要為新太古界和元古宇,且分布于區內的不同地塊內,構
16、成地塊的結晶基底。新太古界主要為片麻巖、變粒巖及大理巖、片巖類,局部見麻粒巖。主要發育于佳木斯地塊和興凱地塊。 元古宇(Pt)元古宇一般為地塊邊緣或裂陷帶沉積。古元古界興華渡口巖群零星出露于大興安嶺北部地區,主要為一套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巖、片巖、白云質大理巖和磁鐵石英巖,原巖為陸源碎屑巖為主,夾碳酸鹽巖和基性火山巖;在1:25萬區調時依據1729±67Ma的Sm-Nd等時線年齡,并結合侵入巖的時代將其劃定為古元古代;但其巖性組合特點及區域背景顯示了時代為新太古界的可能。古元古界黑龍江巖群、黃松巖群等在黑龍江省北東地區有所出露,多呈構造巖片形式出現,且主要為片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
17、長變粒巖等,夾磁鐵石英巖,下部出現科馬提巖、藍閃石片巖等特殊巖石類型。中新元古代地層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北段、小興安嶺(新開嶺群、落馬湖群、東風山群等)、張廣才嶺(張廣才嶺群、興東群、一面坡群等),主要為各種片巖、片麻巖,大理巖、磁鐵石英巖等,局部出現角斑巖、細碧巖及變質中基中酸性火山巖。主要是古陸塊邊緣沉積和裂陷帶沉積。另外,沿華北陸塊北側出露的大型構造變形帶中,由變質和變形地質體組成的構造巖片可能有晚元古代產物。如,青龍村群、色洛河群和西保安組等。 顯生宇(Ph)寒武系出露面積不大,主要為半深海及淺海沉積的復理石、砂泥質巖及碳酸鹽巖。奧陶紀地層發育范圍大,且巖石組合復雜。在小興安嶺西北部、大
18、興安嶺中北部、內蒙古中部及吉林伊通地區發育島弧型火山沉積地層,巖石組合下部以碎屑巖為主,中部主要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巖,上部以互層的砂板巖為主。發育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烏奴爾地區的奧陶系主要為碎屑巖,局部含有火山物質,夾薄層灰巖等,系近弧盆地沉積物。志留系在本區北部發育比較齊全,在多寶山地區整合于奧陶紀島弧型地層之上,為一套淺海相半深海相的泥砂質復理石及碳酸鹽巖組合,伴生有中基性酸性火山沉積巖。應當注意的是,在內蒙古達茂旗巴特敖包、四子王旗白乃廟和溫都爾廟、內蒙庫倫旗大青溝、吉林省吉林市等地區,出露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磨拉石沉積(西別河組),主要為近源的底礫巖、雜砂巖、砂巖、灰巖、板巖等,不整合于加
19、里東期的各種地質體上。上古生界分布廣泛,且沉積類型復雜。在大興安嶺中、北部及小興安嶺西部地區,泥盆系不整合于奧陶系和志留系之上,由雜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凝灰砂巖、粉砂巖、礁灰巖及中、酸性火山巖、細碧巖和硅質巖組成裂陷槽沉積,晚期過渡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在伊春尚志、寶清密山地區,則為海陸交互相火山沉積巖系;在華北陸塊北側造山區內出露淺海相碎屑巖、灰巖和生物礁灰巖及基性火山巖,由于該地質體頂、底不清,其地質意義尚不清楚。石炭系更為復雜,在小興安嶺西北部多寶山一帶為整合于泥盆系之上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在大興安嶺地區主要為海相砂巖、粉砂巖夾灰巖及中性火山巖;在延邊地區則多呈構造巖塊出露,巖性以灰巖為主,夾
20、火山凝灰巖、火山碎屑巖薄層;在華北陸塊北側造山區內為碳酸鹽巖碎屑巖沉積,偶夾硅質巖、白云巖等,表現為相對穩定環境沉積。二疊系亦分布廣泛,下統由厚度巨大的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地層組成,向上過渡為陸相類磨拉石沉積。區內中生代地層極為發育,且巖石組合特點復雜多變。其中,三迭系主要發育于吉黑東部地區,為海相碎屑巖火山巖系;其它地區僅在一些山間盆地內有零星沉積物堆積。侏羅系比較發育,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兩側地區,下部以湖相含煤陸源碎屑巖建造為主,向上以火山巖系為主。白堊系分布廣泛,在大興安嶺和吉黑東部主要為陸相火山沉積地層,并含有煤系地層,化石極為豐富;在東北平原主要為陸相細碎屑巖建造,含有煤、石油、油頁巖
21、及鈾等能源礦產。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以基性火山巖噴溢為主,間歇期為正常碎屑巖,分布在彼此隔離的大小不等的盆地中。第四系分布在盆地中,下更新統為湖相沉積的黏土巖和粉砂巖等,在松嫩盆地南緣有冰磧冰水沉積層,中更新統為湖積層和黃土,上更新統以湖積層為主,晚期有玄武巖噴發,全新統為風積層、沖洪積層等。2.2 區域巖漿巖本區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十分發育,巖石類型復雜,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其中花崗巖類占絕對優勢,是我國兩個最大的花崗巖區之一,以殼幔同熔(I)型、陸殼重熔(S)型和堿性花崗巖(A)型為主,幔源型(M)也有出露。火山活動強烈,且各地質時期都有發育,數量大、類型多,但以中性中酸性巖類為主,構成了著
22、名的大興安嶺火山巖帶。本區巖漿活動演化經歷了五大階段。前寒武紀為中間地塊基底形成演化階段,是本區最早的巖漿活動,主要發育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和花崗巖類,以強烈變形的英云閃長質花崗閃長質片麻巖為主體。加里東期至海西期是古亞洲洋構造域東部地區陸緣增生、洋盆閉合、弧弧、弧陸碰撞、超碰撞演化的主要階段。加里東期巖漿作用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的早古生代島弧增生帶和北部地塊上。如北部的多寶山阿爾山島弧帶發育的奧陶紀中基性火山巖和鈣堿性島弧淺成巖,烏努爾地區則為火山碎屑巖;南部的包爾汗圖、放牛溝島弧帶發育的鈣堿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和砂板巖。海西期是本區巖漿活動的鼎盛期,泥盆紀出現少量中酸性凝灰巖、凝灰熔巖、中基性
23、火山巖、石英角斑巖等;石炭紀主要為中酸性火山巖及其碎屑巖,晚石炭紀發育二長花崗巖等侵入體。海西晚期為本區第二次巖漿活動侵入高峰期,特別是近年來的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初步確認了沿黑河二連浩特一帶發育造山后的A型花崗巖(260292 Ma)。中生代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是本區巖漿活動的第四大階段。印支期主要為巖漿侵入活動,在大興安嶺和東北東部地區均有發育,主要為二長花崗巖、堿長花崗巖及堿性花崗巖等,中基性巖不發育,屬鈣堿性,鋁弱飽和至過飽和系列,且以陸殼重熔型為主。大規模的巖漿活動主要集中于晚中生代時期,形成了疊加于前期巖漿巖帶之上的北東北北東向火山侵入巖帶。早、中侏羅世為中性酸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不發
24、育基性巖;晚侏羅世以酸性火山巖為主,熔結凝灰巖發育,具酸性中性酸性順序噴發的特征;至早白堊世,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巖,具雙峰式特征。侵入巖有以花崗閃長巖、斜長花崗巖等為主的花崗閃長巖組合和以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為主的黑云母花崗巖組合。其中,前者中性巖發育,具殼幔同熔型特征,后者中性巖不發育,堿性花崗巖較多,高硅、富堿,具殼幔同熔型和陸殼重熔型過渡特征。新生代火山活動是本區巖漿活動演化第五大階段,是在大陸地殼向東蠕散引發的區域性拉張背景下,以幔源玄武巖漿噴溢為主的巖漿活動。在空間分布上可劃分出大興安嶺等3個火山群集結帶、依通依蘭等8個火山群帶和五大連池等38個火山群或熔巖臺地,且總體上有北老南
25、新的特征。2.3 區域構造興蒙造山帶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遭受了濱太平洋構造體制的疊加改造。興蒙造山帶在古生代造山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次地殼俯沖、弧陸、弧弧拼合過程,形成了多條不同時期的蛇綠混雜帶。前古生代的結晶巖系構成了造山帶中的中間地塊,在古生代造山過程中遭受了強烈的變形變質作用改造,韌性變形強烈。在華北陸塊北側溫都爾廟伊通一帶的早古生代溝弧盆系,發育蛇綠混雜巖帶、島弧火山巖深成巖組合。在本區北部額爾古納興華地塊南緣則發育早古生代的弧盆系,即烏努爾弧后盆地和博克圖多寶山島弧帶;早石炭世(或更早)發生弧陸碰撞后(博克圖多寶山島弧和松嫩地塊),使該弧盆系的發展終結,之后的泥盆系作為蓋層出現。
26、發育于錫林浩特圖門一線的海西期造山帶,是古亞洲洋最終消失的區域。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資料顯示,古亞洲洋在晚古生代中期已基本封閉;索倫山西拉木倫圖門蛇綠混雜帶和二連賀根山黑河蛇綠混雜帶是兩條重要的板塊縫合線。中生代受濱太平洋構造體制強烈作用,本區構造巖漿活動劇烈,規模巨大的北東北北東走向的構造巖漿巖帶、盆地山脈和斷裂帶,疊加于歐亞大陸板塊之上。3. 結語東北地區總體上前中生代由華北陸塊與其北側的興蒙造山區組成,前中生代總體上屬于古亞洲洋東段南北分異和近東西走向的古構造格局。陸塊區和造山區的演化歷史明顯不同。華北陸臺可以劃分為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古元古代裂陷、中元古代早古生代蓋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前
27、陸盆地與構造前鋒帶、晚中生代構造活化(上疊)五個大的構造演化階段;興蒙造山區在經歷了前寒武紀地塊活動、早古生代溝弧盆系發展、晚古生代早期匯聚碰撞和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超碰撞的四個演化階段后,同樣遭受了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體制的疊加改造。中生代以來,在前中生代構造格架之上疊加形成了大致平行的北東北北東向盆地山脈構造帶,構成了中國東部東西向和北北東向兩組主干構造交叉疊置的總格局。本區的早前寒武紀地質體主要出露于遼寧和吉林南部地區,其它則多有爭議(如黑龍江佳木斯地區)。元古代地質體在東北地區分布廣泛,其中,伴有火山活動的古、中元古代地質體主要分布于古陸核的外部邊緣或裂陷帶內;陸緣淺水沉積物則主要分布古陸內部或邊緣裂陷帶中。近年來,在華北古陸北側造山區內陸續發現一些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聚氨酯管材及管件購銷合同協議
- 二手家具購買合同協議
- 股權回購合同法律效力分析
- 權益合同協議書模板
- 林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第二外語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供應鏈合作協議書
- 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三次(4月)月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燕京理工學院《現代推銷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防火安全產品供貨合同格式
- 防性侵安全教育課件
- 《食品儀器分析技術》項目七質譜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
- 北京市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含答案)
- 職業技能大賽-鴻蒙移動應用開發賽初賽理論知識考試及答案
- 2024年全國高考日語試卷(新題型)(含答案與解析)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14課 文言文二則》2024年同步練習卷
- 報銷單據明細表Excel模板
- 2024-2030年中國低空監視雷達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學習《吳軍閱讀與寫作》 (50講 )
- 12J003《室外工程圖集》
- JGJ196-201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機安裝、使用、拆卸安全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