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1頁
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2頁
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3頁
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4頁
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第一章現代免疫:機體識別“自己”和“非己”,對其產生免疫應答(清除抗原性異物,或維持免疫耐受),從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生理性防御機制。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現:功能 生理表現 病理表現免疫防御 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 超敏反應或免疫缺陷免疫穩定 對自身組織成分的耐受 自身免疫病免疫監視 防止細胞癌變或持續性感染 癌癥或持續性感染免疫的類型及特征:1、非特異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皮膚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線:單核/巨噬細胞、NK細胞、粒細胞】特征:反應迅速,并非針對特定Ag2、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包括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和體液免疫(B淋巴細

2、胞)兩個分支 【第三道防線:淋巴細胞、抗體】特征:特異性、多樣性、記憶性、耐受性、自限性免疫學分類:1、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2、免疫學檢驗3、免疫藥理學4、分子免疫學琴納(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與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動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動免疫) Metchnikoff細胞學說Ehrlich(歐立希)體液學說 Burnet克隆選擇學說第二章抗原:指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免疫產物(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物質。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應性全抗原:具有兩種特性的物質 半抗原:能與抗體結合產生免疫反應性無

3、免疫原性的物質耐受原(變應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應答即超敏反應的抗原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構成抗原的條件):1、異物性 2、理化條件(分子大小、化學組成和結構、 立體構象、物理性狀等)3、其它條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異物性:與自身成分相異或免疫系統發育成熟前未接觸過的物質。】抗原決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間構象的特殊的化學基團,(其性質、數目、空間構型)決定抗原特異性。T細胞決定簇與B細胞決定簇主要特點:T細胞決定簇B細胞決定簇受體TCRBCRMHC遞呈必需不需決定簇構型順序決定簇構象決定簇、順序決定簇決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決定簇性質多為加工變形后的

4、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決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應:某些抗原不僅可與其特異性應答產物發生反應,還可與其他抗原誘生的應答產物發生反應抗原的分類:根據誘生抗體對T細胞的依賴關系:TD-Ag(胸腺依賴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賴性抗原)異嗜性抗原:一類與種屬無關,存在于人、動物及微生物之間的共同抗原同種異型抗原:在同一種屬的不同個體之間,由于遺傳基因的不同而表現的不同抗原。超抗原(SAg):一類可直接結合抗原受體,激活大量T細胞或B細胞克隆,并誘導強烈免疫應答的物質。血型抗原: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即A型血,含有B抗原即B型血。細菌外毒素:細菌的代謝產物,化學本質是蛋

5、白質,具有強的免疫原性。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的相應的抗體。類毒素:經過甲醛處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外毒素。佐劑: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先于或與抗原同時注入機體后,能非特異性地增強機體對該抗原的免疫應答或改變免疫應答的類型。醫學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微生物抗原 2、細菌毒素抗原 3、異種動物免疫血清4、同種異型抗原(紅細胞血型抗原 、組織相容性抗原)5、其它抗原:異嗜性抗原等第三章抗體(antibody,Ab):機體免疫系統受到抗原刺激后,B淋巴細胞被激活,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由漿細胞所產生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血清(免疫血清):含有抗體的血清

6、。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Ig Ab,Ig AbIg的分子結構: 連接鏈(Joining chain,J鏈):由漿細胞合成的多肽鏈。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由粘膜上皮細胞合成的多肽。Ig功能區與活性: VH和VL是抗原結合部位 ,結合抗原 CL和CH1帶有同種異型的遺傳標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補體結合部位,參與補體激活 IgG借助CH2通過胎盤,SIgA進行主動運輸和分泌 CH3是免疫細胞的Fc受體結合部位,介導調理吞噬作用和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 IgE通過Ig的Fc段(CH4)與肥大細胞結合,參與型

7、超敏反應 鉸鏈區富含脯氨酸(Pro)和-S-S-, 易彎曲伸展,利于抗原的結合,并利于補體結合位點的暴露(IgM 和IgE 無鉸鏈區 )Ig的水解片段:鉸鏈區對蛋白酶敏感,木瓜蛋白酶作用IgG分子重鏈間二硫鍵的N端側,將其裂解為Fab段和Fc段。胃蛋白酶切在該二硫鍵之C端側,產生F(ab)2和若干pFc段。水解效果 Ig Ig 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應用于精制抗毒素) 2FabFc F(ab)2+pFc(一)IgG:是血清Ig的主要成分,抗感染的主要抗體,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二)IgM:分子量最大的Ig,mIgM是B細胞最主要的BCR成分,最早合成和分泌的Ab,免疫應答過程中最早出現,人

8、體天然血型抗體;臨床診斷意義:胎兒或初生兒血液內出現IgM子宮內感染,血清中出現IgM近期感染。(三)IgA:血清型IgA是單體,分泌型IgA為二聚體形式,sIgA是人體分泌液和黏膜免疫中的主要抗體,sIgA在局部抗感染、新生兒抗感染(初乳),型超敏反應。(四)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參與型變態反應,與抗寄生蟲感染密切相關。(五)IgD:含量很低,為單體,是B細胞成熟的主要標志,防止免疫耐受的發生。生物學活性: 特異性結合抗原,起中和作用 激活補體,發揮溶菌溶細胞、聯合調理作用。 通過與細胞的FcR結合發揮生物效應1、抗體的調理作用(促進吞噬細胞吞噬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的作用,增強其吞噬能力)2、

9、ADCC 3、介導I型超敏反應4、選擇性傳遞IgG 具有免疫原性 將Ig作為抗原在異種、同種異體或自身體內進行免疫,均能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可用血清學方法進行檢測,因此稱為Ig的血清型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是指表達IgGFcR的NK細胞、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通過與已結合在病毒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等靶細胞表面的IgG抗體的Fc段結合,而殺傷這些靶細胞的作用。人類B淋巴細胞內存在Ig的基因庫。Ig產生規律:1、Ag進入機體后刺激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分泌Ig進入體液;2、初次免疫應答,先產生IgM,隨后才出現IgG,Ab總量在血清中的滴度低,與A

10、g親和力低,維持時間短;3、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特異性Ab主要是IgG,潛伏期短且滴度高,持續時間長,與Ag親和力較高;(直接刺激Bm) (有表格的)4、實際應用:免疫接種時可采用多次接種加強免疫。單克隆抗體(McAb ):刺激一個B細胞克隆所產生的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的均一抗體。多克隆抗體(PcAb) :刺激多個B細胞克隆所產生的針對多種抗原決定簇的混合抗體。基因工程抗體(GeAb ) :由基因重組技術制備的抗體。第四章補體(C):存在于人或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與免疫相關,不耐熱并具有酶活性,能協助抗體發揮溶細胞效應的球蛋白。也稱為補體系統補體系統的組成: 固有成分:C1C9,B因子、

11、P因子、D因子、絲氨酸蛋白酶 調節蛋白:備解素、C1抑制物、促衰變因子、I因子、H因子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促衰變因子(DAF)等。 補體受體(CR):CR15,C3aR,C2aR,C4aR等。 補體的特點:(1)血清中補體含量相對穩定,不因免疫(抗原刺激)而改變(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2)絕大多數固有成分以酶原或非活化形式存在(3)補體成分為球蛋白(4)補體性質極不穩定(5)具有非特異性:可與任何Ag-Ab作用補體的經典激活途徑:參與成分: C1C9 激活物質: IC(免疫復合物Ag-Ab)(一)識別階段:Ag-Ab復合物產生補體結合部位暴露 C1q結合Ig(2) C1r

12、活化 C1s活化 C1qr2s2 (C1)(二)活化階段:活化的C1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轉化酶(C4b2b), 酶解C3并形成C5轉化酶(C4b2b3b)。(三)攻膜階段:C5b8復合物,與1215個C9分子聯結成C5b9(MAC), 插入靶細胞的脂質雙層膜,造成免疫溶血、免疫溶菌等。激活途徑經典激活途徑(classical pathway)旁路激活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主要激活劑Ag-AbLPS、肽聚糖、真菌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參與成分C1C9,Ca2+,Mg2+C3,C5C9,B,D,P,Mg2+啟動成分C1啟動C3啟動C3轉化

13、酶C4b2bC3bBbC5轉化酶C4b2b3bC3bBb3b生物學作用在特異性體液免疫的效應階段起作用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補體的生物學作用:1、溶菌、溶細胞作用2、調理作用3、介導炎癥反應4、清除免疫復合物5、免疫調節作用6、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第五章MHC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編碼人類該抗原的基因也稱HLA(人類白細胞抗原)位于6號染色體上。(注意:提到MHC、復合體指的是基因,提到抗原或分子指的是“編碼產物” )人類HLA復合體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為復雜的基因系統。MHC的分子機構:類:由鏈(1、2、3)和2微球蛋白組成類:鏈(1、2)和鏈(1、2)組成主要區別MHC I類

14、分子MHC II類分子抗原肽結合槽1、2結構域1、1結構域與T細胞共受體結合3區CD82區CD4分布所有有核細胞表面主要表達于淋巴樣組織中的各種細胞表面,如單核/巨噬細胞(Mon/M)、樹突狀細胞(DC)和B細胞等APCMHC限制性:T細胞與抗原提呈細胞(APC)、靶細胞相互作用中,在識別抗原肽的同時,還需識別與抗原肽結合的HLA分子。MHC生物學功能:(1)抗原加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MHC II類分子,內源性抗原MHC I類分子) (2)MHC限制性約束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3)參與對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4)參與精細的免疫調節 (5)誘導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及免疫耐受在醫學上的意義: (1)

15、誘導同種移植排斥反應 (2)決定了不同物種、不同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與腫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發生相關聯 (3)應用于法醫學鑒定第六章CD 分子:指的是與人類細胞發育、分化、活化有關的膜抗原,由于最初發現在白細胞上,故習慣稱為白細胞分化抗原。常用CD分子:(一)與T細胞識別、活化、粘附有關的CD分子:CD3, CD4, CD8, CD28, CD40L, CD2, CD58, CD28, CTLA-4(二) 與B細胞識別、活化、粘附有關的CD分子:CD19, CD21, CD81, CD80, CD86, CD40粘附分子(AMs)全稱細胞粘性分子(CAMs):是介導細胞間、細胞與胞外

16、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的膜表面糖蛋白。第七章細胞因子(CKs):一類主要由免疫細胞和相關細胞活化后產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質。細胞因子特點:1、結構特點:低分子量(660kD)多肽或糖蛋白,多以單體形式存在。 2、產生特點:產生細胞廣泛_,細胞活化后產生,短暫的自限性分泌,自分泌、旁分泌形式為主,多源性和網絡性_ 。3、作用特點:需要與相應受體結合發揮功能,高效性、多效性、網絡性 、無特異性和MHC限制性 。細胞因子種類:白細胞介素(IL)、干擾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腫瘤壞死因子(TNF)、生長因子(GF)、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第八章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

17、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包括:(一)中樞免疫器官(初級(一級)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法氏囊(禽類) 是免疫細胞發生、分化、成熟場所,對外周免疫器官的發育起主導作用。(二)外周免疫器官(次級(二級)淋巴器官):包括脾臟(最大的免疫器官),淋巴結(LN),闌尾,扁桃腺,黏膜、皮膚相關淋巴組織等,是免疫細胞定居、增殖、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淋巴細胞歸巢:成熟淋巴細胞的不同亞群從中樞免疫器官進入外周淋巴組織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區域。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細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間反復循環。第九章免疫細胞: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的統稱。 包括干細胞系、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

18、、樹突狀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淋巴細胞:分為T細胞、B細胞、NK細胞三類(一)T細胞: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主要功能: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形成效應性T細胞,直接發揮細胞免疫作用,輔助和調節體液免疫。T細胞膜表面分子:(1)T細胞抗原受體(TCR)及TCR復合體:參與細胞活化的信號傳導 TCR、CD3(T細胞特有)(2)膜輔助分子:1、CD2又稱綿羊紅細胞受體(E受體),E花結試驗:可檢測外周血中T細胞數量 2、協同受體CD4、CD8 3、協同刺激受體:CD28和CTLA4(3)其他膜表面分子:細胞因子受體、CD40L、絲裂原受體(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脂

19、多糖LPS)、MHC分子、激素和介質受體T細胞亞群(根據TCR種類分)v dgT細胞:占T細胞比例較少,約510,參與早期非特異性免疫。識別抗原無MHC限制性,可歸屬于天然免疫細胞。v baT細胞:是主要的T細胞群,9095% 表達CD4: CD4+ T細胞,識別MHC II 類分子-抗原肽 主要作用:介導細胞免疫,輔助體液免疫,參與免疫調節 輔助性T細胞TH:分TH1(介導細胞免疫主要產生IL-2、IFN-、TNF-)、TH2(輔助體液免疫,主要產生IL-4、5、10、13),TH3 遲發型超敏反應T細胞(TD,TDTH) 表達CD8: CD8+ T細胞,識別MHC I 類分子-抗原肽 細胞

20、毒性T細胞(Tc,CTL) 抑制性T細胞 Ts : 1、陽性選擇:T細胞的TCR基質細胞表面的MHC;不識別,凋亡;識別的,繼續發育;獲得可具有MHC限制性的單陽性T細胞。2、陰性選擇:T細胞的TCR基質細胞表面的自身多肽-自身MHC分子復合體;識別,凋亡;不識別的,繼續存活成熟;獲得具有自身耐受性的T細胞克隆 MHC I類分子選擇CD8受體,CD4表達關閉 MHC II類分子選擇CD4受體,CD8表達關閉 最終進入外周的是可識別外來多肽-自身MHC復合體的成熟T細胞。(二)B細胞:v BCR即膜免疫球蛋白(SmIg):多為SmIgD和SmIgM,可直接識別完整的、天然的蛋白質抗原、多糖或脂類

21、抗原v Iga和Igb分子(CD79a和CD79b):參與B細胞活化的信號轉導。 =TCR中的CD3分子。v CD19、CD21(CR2)和CD81協同受體復合體, =T細胞中的CD4或CD8v CD40協同刺激受體 =T細胞中的CD28 配體為CD40Lv CD45在B細胞的活化過程中參與和調節信號轉導B細胞亞群v B1細胞( CD5+):主要識別非蛋白質抗原TI-Ag,產生低親和力IgM抗體。主要參與抗細菌感染的黏膜免疫應答。無免疫記憶。能產生多種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與自身免疫病相關。v B2細胞(CD5 -):即成熟的B細胞,主要識別蛋白質抗原TD-Ag,產生高親和力抗體,行使體液免疫功

22、能,有免疫記憶。T、B細胞主要區別T細胞B細胞介導免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成熟器官胸腺骨髓主要分布血液和淋巴結骨髓和脾臟表面標志TCR,CD2,CD3,CD4,CD8,CD28,CD40等,絲裂原受體,細胞因子受體BCR,CD5,CD19,CD20,CD21,CD40等,絲裂原受體,細胞因子受體主要功能介導細胞免疫,輔助體液免疫,免疫調節介導體液免疫,遞呈抗原,免疫調節(三)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不依賴于抗原刺激,能自發的溶解多種腫瘤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通過ADCC作用發揮抗腫瘤、抗感染和免疫調節作用。主要功能: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作用廣譜、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

23、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等第十章抗原提呈細胞(APC):指具有攝取、消化、加工和遞呈抗原能力的細胞。包括:專職APC:本身就表達MHC II類分子,并以多肽片段-MHC分子復合體遞呈抗原,又表達CD80協同刺激分子的APC。包括: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DC)和B細胞。非專職APC:在細胞因子刺激下,也可表達MHC II分子和協同刺激分子(CD80),而在普通情況下不具有抗原遞呈能力。包括皮膚成纖維細胞、腦小膠質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第十一章免疫應答的類型:(一)根據免疫應答的細胞類型和效應:1、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2、 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二)根據免疫活性細胞對

24、抗原刺激的反應狀態:1、正免疫應答2、負免疫應答(P102)(一)細胞免疫:(1)感應階段:對抗原的攝取、加工、遞呈的一系列過程 MHC II類分子-外源性抗原肽遞呈給CD4+ T細胞 MHC I類分子-內源性抗原肽遞呈給CD8+ T細胞MF與T細胞相互作用(雙信號學說) :第一信號抗原識別信號 (TCR識別抗原決定簇及自身MHC分子);第二信號共刺激信號(B7與CD28)(2)增殖活化階段及效應階段:1、 CD4+T細胞增殖分化:l Th1活化并誘生巨噬細胞;介導細胞免疫,抗胞內感染等;介導炎癥反應(具有效應T細胞TD 作用);介導免疫損傷等l Th2參與調節B細胞激活2、CD8+T細胞增殖

25、分化:l 細胞毒性T細胞(Tc,CTL)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等,特異性殺傷靶細胞l 抑制性T細胞Ts (二)體液免疫:(1)感應階段:1、Ag的攝取、加工和遞呈(同T細胞介導)B細胞識別Ag的特點:1)識別蛋白質抗原、肽、核酸、多聚糖、脂類等 2)識別完整蛋白質抗原的天然空間構像3)不需APC對Ag進行加工處理,無MHC限制2、T細胞活化:雙信號學說(同前)3、T、B細胞相互作用/B細胞活化(雙信號學說)BCR與Ag(B第一信號抗原識別信號),B細胞加工遞呈抗原抗原肽-MHC復合體與TCR結合(T活化信號1)同時B表面B7與T表面CD28(T活化信號2)T細胞活化T表面CD40L與B表面 CD4

26、0結合(活化第二信號共刺激信號)另外Th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如IL-2(第三信號)B細胞活化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在T細胞活化之前,第二信號在T細胞活化之后。(2)增殖活化及效應階段:B細胞分化成漿細胞和Bm,漿細胞分泌各種Ab產生體液免疫。粘膜免疫應答:是局部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重要場所,第一道免疫屏蔽。 第十二章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后,針對該抗原的特異性無應答現象。本質:負免疫應答:需Ag誘導,有特異性和記憶性區別:非特異性低應答或無應答狀態不是免疫耐受,是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無Ag特異性形成條件:(一)抗原:1、性質2、劑量:高劑量抗原引起高帶耐受(T、B細胞均耐受),低劑量抗原

27、引起的低帶耐受(T細胞耐受)。T:發生快,持續久B:發生慢持續短3、 入體途徑4、是否加入佐劑5、抗原在體內的持續時間(Ag消失后耐受消退)(二)機體:1、免疫系統的成熟程度2、動物的種屬和品系3、免疫抑制措施的影響第十四章超敏反應:是指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生的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又稱過敏反應、變態反應。I 型超敏反應:1、特點:再次接觸變應原后,出現反應時間快則幾秒到十幾分鐘(即刻相),慢則3-8hr(延緩相);通常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延緩相反應可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2、變應原:接觸或吸入性變應原、食物變應原、藥物引起的過敏癥3、機制:P137 ppt 174、常見疾病:過敏性休克(青霉素)、呼吸道過敏反應、消化道過敏反應、皮膚過敏反應型超敏反應:1、特點:細胞毒型超敏反應;參與成分:細胞性抗原,抗體IgG、IgM,補體、吞噬細胞、NK細胞等;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