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析_第1頁
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析_第2頁
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析    摘要:探討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分析。方法:將患者分為癡呆組和非癡呆組,對可能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危險因素,并比較各因素的重要性。結果:篩選出5個危險因素,危險性由高到低依次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部位,抑郁癥。結論:首發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    關鍵詞:首發腦卒中;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     血管性癡呆是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臨床綜合征,是腦血管病變后一個主要的并發癥,對

2、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嚴重,而它又是可以預防的1。對2004年3月2006年6月273例首發腦卒中患者并發血管性癡呆的情況進行相關回顧性研究,探討可能引起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共選取273例首發腦卒中患者,腦卒中的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且均行頭顱CT或MRI證實,血管性癡呆的診斷符合CCMD-3中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3,并行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分:文盲組17,小學程度20,初中以上程度23,Hachinski缺血計分7分4 ,兩者之間有相關性,排除有嚴重意識障礙,病情太重不能配合完成調查及既往有癡呆

3、病史的患者。其中男168例,女105例,年齡4392歲,平均(65.9±5.4)歲,住院天數(1137)d平均(19.4±3.7)d。腦梗死153例,腦出血96例,混合性24例。3月后進行隨訪調查完成241例(部分不愿意19例中,男12例,女7例,死亡3例均為男性,病情加重不能完成調查10例,男6例,女4例),診斷為癡呆的有47例,男30例,女17例,腦梗死28例,腦出血13例,混合性6例,年齡5187歲,平均(75.3±3.7)歲,住院天數(4137)d,平均(34±4.5)d。1.2  方法:將上述患者分為癡呆組和非癡呆組。對可能的因素:年

4、齡(45歲,55歲,65歲,75歲,85歲,85歲),性別,文化程度(文盲,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經濟狀況(差,較差,一般,較好,好),家庭社會支持(缺乏,一般,支持),飲食習慣(偏素,一般,偏葷),口味(偏淡,一般,偏重),不良嗜好(吸煙飲酒)(無、偶爾、經常、每天),運動情況(少,經常,每天),體重指數(25,30,30)及腦卒中的部位(額葉,頂葉,枕葉,顳葉,腦干,小腦),性質(出血,梗死,混合性),大小(根據部位不同分為少量,中量,大量),局灶或多發,并發癥(抑郁癥),既往史(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腦卒中,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等進行Logisti

5、c回歸分析,探討引起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比較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統計軟件,SPSS 13.0版本。2 結果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1。表1  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選入變量        b           Sb           waldx2 &#

6、160;         P            OR常數項         5.327      1.546 年齡           1.257  

7、60;     0.573          3.86           0.021           3.789高血壓         1.113   &

8、#160;    0.469          3.63           0.032           3.024糖尿病         0.876    

9、;    0.391          2.98           0.039           2.435部位           0.825  

10、0;     0.370          2.67           0.041           2.376抑郁癥         0.671   &#

11、160;    0.305          2.05           0.043           1.9273 討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數越來越多, Raquel等發現30%的腦卒中患者出現癡呆5,年均病死率25.7%,平均存活年限2.2年6。

12、本次統計的首次腦卒中后癡呆的發病率為19.5%,腦卒中與癡呆的具體關系及影響因素尚不是太清楚,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7。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腦卒中部位,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抑郁癥等5個因素有意義。其中年齡的相對危險度比值比最高,說明年齡是血管性癡呆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次調查中癡呆組的年齡5187歲,平均(75.3±3.7)歲,可能的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神經細胞的退行性變明顯,容易導致癡呆的發生,高血壓糖尿病的值較高說明基礎血管疾病對于癡呆的形成也起到促進作用,它們可能引起多種血管病變,導致動脈硬化,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及代謝紊亂,神經細胞易變性壞死,多數文獻也

13、提到這點8,卒中部位基底節區發生癡呆的比例較高,鐘維章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丘腦病變與癡呆形成有密切相關9,可能基底節區為重要的聯絡通路,神經纖維比較集中有關,抑郁癥此次調查中也位列危險因素之中,說明情緒障礙對于癡呆的發生起到一定作用10,部分抑郁癥可能是血管性癡呆的早期表現11,本文對于如文化程度,吸煙飲酒等在有些研究中獲得證實的因素未發現明顯差異。參考文獻:1 Roman GC.Vascualr dementia:Advances in nosology,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Panminerva Med,2004,46:207.2 中華醫學會.

14、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1.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第3 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4.4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5 Raquel B,Susana ME,Elena RG,et al.Poststroke dementia:clinical features and ridk factorsJ.Stroke,2000,(31):1494.6 朱紫青,張明園,R Katzman,et al.社區老年人5年隨訪中癡呆等疾病的死亡率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7,(30):231.7 林  瑯,梅元武.血管性癡呆的病因研究J.國外醫學老年醫學分冊,2001,(22):78.8 Tstemichi TK,Foulkes MA.Mohr J P,et al.Dementia in stroke survivors in the stroke data bank cohort:prevalence,incidence,risk factors,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J.Stroke,1990,(21):858.9 鐘維章,寧加玲.首次腦卒中后血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