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小腸病治法及用藥規律的臨床研究 11-04-28 15:42:00 編輯:studa20 作者:白宇寧,張潤順,白兆芝,姚乃禮, 白震寧,寇永鋒,王健,
2、胡明麗 王洪艷,周雪忠【關鍵詞】 小腸病;中醫療法;用藥規律;證候;數據挖掘小腸為六腑之一,有著自身重要的生理功能、病機特點及證候特征1。中醫辨證論治小腸病有其獨到優勢。筆者重點從中醫小腸腑病角度,對小腸病患者的治法及用藥規律等進行研究,從中獲得一些有益資料,以期為中醫小腸病系統的辨證論治提供理論依據。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研究病例來源于2000-2009年間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7家醫院符合小腸病癥狀診斷及納入標準的住院患者66
3、6例,并按標準納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和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門診患者247例,共計913例,1 112診次,其中男性患者459例(50.27%),女性患者454例(49.73%),平均年齡(46.05±18.92)歲。1.2 研究方法2 結果2.1 小腸病常用藥物及相互關聯基于無尺度網絡方法,根據藥物在處方中的使用頻次及該藥與其他藥物相互配伍的關聯度,分析中醫小腸病的臨床常用藥物(核心用藥)及其大致配伍規律。處于中心部分的無尺度網絡圖見圖1。圖1 小腸病常用藥物無尺度網絡圖圖1中每一味藥物與周圍藥物的連線(數)表示它們關系的權重,線上的數字是同時應用的次數。可以看出,處于核心位
4、置的陳皮、木香、黃連、生甘草、厚樸、白芍、茯苓等應用頻率最高,是小腸病的常用藥物。 11-04-28 15:42:00 編輯:studa202.2 小腸病主要治法分布在數據庫中有明確治法記錄者876例,經統計,小腸病主要治法為理氣、祛濕、止痛、調和肝脾、清熱、溫運祛寒、活血化瘀、平調寒熱等,見表1。表1 小腸病主要治法分布表2.3 小腸病臨床用藥分布在數據庫中使用中藥湯劑者876例,共1 075診次,其中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分布見表2。表2 小腸病臨床用藥分布表2.4 小腸病主要證候用藥范圍對913例
5、患者數據進行分析,小腸病證候以小腸氣滯(39.21%)、小腸濕熱(23.55%)、寒熱錯雜(13.25%)、小腸瘀血(16.10%)及小腸虛寒(10.30%)所占比例較大,還有小腸津虧、小腸實熱等其他證候。見表3。表3 小腸病主要證候用藥范圍3 討論3.1 小腸病主要治法分析據臨床調查統計,小腸病主要治法大致包括:理氣、祛濕、止痛、調和肝脾、清熱、溫運祛寒、活血化瘀、平調寒熱、澀腸止瀉、通腑、養陰增液、益氣、潤腸通便等。其中理氣法又包含行氣、消脹、降逆等法;祛濕法又包含化濕、利濕、燥濕、滲濕等法;溫運祛寒法又包含散寒、溫腸、溫中、溫補脾腎、溫化水飲等法;調和肝脾法則又包括健脾、疏肝等。其中以理
6、氣、祛濕、清熱、溫運祛寒、活血化瘀及平調寒熱等為核心治法,此與小腸病的病機特點及其演變規律有著密切聯系。小腸病雖治法繁多,但結合其病機規律及基本證候2,6,歸納起來不外以“理氣血、調寒熱、除濕滯、和肝脾、平陰陽”為基本治則。3.2 小腸病用藥規律分析調查結果表明,小腸病以陳皮、木香、黃連、生甘草、厚樸、白芍、茯苓等為常用藥物。其中陳皮、木香、厚樸均為理氣藥,陳皮理氣調中,木香行氣止痛,厚樸理氣消脹,且能燥濕散滿,三者配伍應用對小腸氣滯之腹脹、腹痛有效。黃連清熱燥濕,配伍木香為香連丸,對小腸熱郁氣滯、下利腹痛有效。白芍與甘草配伍則為芍藥甘草湯,具有緩急止痛之功,多用于臍腹疼痛癥狀。茯苓具有利水滲
7、濕、健脾安神之功。上述常用藥物與小腸病機特點及其證候規律基本符合。此外,從用藥規律也可反映出小腸的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臨床常用黃連等清泄之品,此與小腸屬陽、為火腑相合;臨床多用理氣通腑之品,如木香、陳皮、厚樸、枳實、大黃等,說明小腸須以通降為用。其他常用藥物還有延胡索、當歸、炒白術、生姜、炮姜、砂仁、炒萊菔子、川楝子、大腹皮、黃芩、法半夏、薏苡仁、花椒、烏藥、炒枳殼、枳實、桃仁、黨參、烏梅、防風、大黃等。這些理氣、化濕、清熱、活血、散寒、健脾等類藥物,在性味及配伍上基本反映了小腸病機的復雜性、用藥的多樣性,并與主要證候分布規律基本符合。3.3 小腸病主要證候用藥特征據統計,主要證候具體用藥情況
8、如下:小腸氣滯多用厚樸、木香、陳皮、萊菔子、延胡索、大腹皮、川楝子、烏藥、炒枳殼等行氣理氣之品;小腸濕熱多用黃連、黃芩、厚樸、陳皮、茯苓、薏苡仁、法半夏、蒼術等祛濕清熱理氣之品;寒熱錯雜多用黃連、生甘草、炮姜、花椒、烏梅、黃芩、太子參、烏藥、法半夏、干姜等寒熱互調之品;小腸瘀血多用當歸、赤芍、桃仁、大黃、川芎、丹參、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另厚樸、陳皮、炒枳殼、大腹皮、烏藥等理氣藥也常同時應用,可見血瘀與氣滯關系密切,活血必先行氣;小腸虛寒多用炒白術、甘草、炮姜、黨參、太子參、花椒、附子、烏藥、小茴香、干姜、吳茱萸、桂枝、高良姜等健脾溫腸散寒之品。3.4 古今小腸病臨床用藥比較分析通過臨床小腸病證
9、治規律調查,基本歸納出現代小腸病用藥規律。同歷代醫家(特別是宋元明清)用藥經驗加以對照,可大致得出古今用藥之不同特點。古代用藥特點主要是:運用溫熱藥較多,如丁香、肉豆蔻、胡蘆巴、附子、川烏、大茴香、砂仁、吳茱萸、肉桂、蓽茇、蓽澄茄、小茴香、高良姜、干姜等。運用溫性瀉下藥亦偏多,如巴豆、千金子、牽牛子、大戟等。運用利小便藥治療小腸病,如赤茯苓、木通、車前子、石韋、澤瀉、海金沙、豬苓、燈心草、瞿麥、滑石、白茅根、赤小豆、竹葉等。常用祛風藥治療小腸病,如獨活、細辛、防風、藁本、蔓荊子、羌活、紫蘇等。用補氣藥或甘溫、酸溫之品治小腸虛,如人參、黃芪、麥冬、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牡蠣、巴戟天等。其形成原
10、因可能一方面是古代氣候環境的因素,另一方面與前人重視小腸泌別清濁、主水道有關,小便異常多從小腸論治。現代臨床用藥特點為:運用健脾運脾類藥較多,如白術、茯苓、砂仁、薏苡仁、蒼術、黨參、太子參等。常用理氣類藥,如木香、厚樸、枳殼、川楝子、大腹皮、陳皮、烏藥、炒萊菔子、香附、檳榔等。用調理寒熱藥,如黃連、黃芩、炮姜、烏梅、干姜、吳茱萸、花椒等。用調和肝脾藥,如白芍、白術、當歸、川楝子、枳殼等。用活血化瘀類藥,如當歸、赤芍、桃仁、五靈脂、丹參、大黃、川芎等。古今小腸病用藥經比較確實存在某些差異,考慮與中醫學理論與實踐不斷發展、自然氣候與環境不斷變遷、人體質與身心不斷變化等因素有密切聯系。我們在汲取前人用藥精華基礎上,應當努力豐富用藥理論及臨床用藥經驗,從而不斷提高中醫小腸病臨床用藥和治療水平。【參考文獻】 1 白兆芝.現代中醫小腸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4.2 寇永鋒,白兆芝,張潤順.小腸病臨床證型研究J.山西中醫,2006, 22(3):51-53.3 白宇寧,白兆芝,張潤順.中醫小腸病基本證候和診斷標準的初步制定及其制定依據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1):813-814.4 張潤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金華祠堂古建施工方案
- 2024年項目管理績效考核系統試題及答案
- 會計實務運用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師考試內容復習試題及答案
- 銀行外部審計及其對內部控制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證券市場Auditor角色的試題及答案
- 深入了解注冊會計師考試與國際標準的適應性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考試的探索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檢測微生物變化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空氣凈化器產品差異化競爭考核試卷
- 2023年云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招聘考試真題
- 大學物理(二)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湖南大學
- 2022年安徽省二級消防工程師《消防技術綜合能力》考試題庫(含真題、典型題)
- 大學體育與健康 教案全套 武術散打 第1-16周
- 手術患者液體管理
- 220kV變電站技術培訓方案
- 《天潤乳業公司的存貨管理問題及完善對策8500字》
- 神經重癥氣管切開患者氣道功能康復與管理專家共識(2024)解讀
- 銀行攝影營銷方案
- 勞動課程設計烹飪教案
- GB/T 15688-2024動植物油脂不溶性雜質含量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