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_第1頁
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_第2頁
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_第3頁
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_第4頁
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免疫組化常用標記物一、常用標志物 1. CD15(LeuM1)-(陽性部位:細胞膜)。是一種由半乳糖、巖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稱半抗原,是粒/單核細胞相關抗原。免疫組織化學表達:成熟粒細胞、激活的淋巴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R-S細胞、大多數腺癌等。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陽性部位:細胞膜/漿)。癌胚抗原是表達于胎兒上皮細胞的一種糖蛋白,分子量為180kDa。存于某些惡性腫瘤組織尤其是內胚層來源發腫瘤中,大多數胃腸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達,少量成人上皮細胞和良性腫瘤亦可表達。CEA主要用

2、于標記上皮性腫瘤,尤其是腺上皮來源的腺癌。 3.嗜鉻素A(chromogranin A,CgA)-(陽性部位:細胞漿)。嗜鉻素是位于神經分泌顆粒內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為76120 kDa,分布廣泛。含量最豐富的是嗜鉻素A,另兩個是嗜鉻素B和嗜鉻素C。幾乎全部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均可檢測到嗜鉻素。嗜鉻素A不僅存在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分泌顆粒中,也廣泛分布于全部含有顆粒的內分泌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來源的腫瘤細胞。此抗體可以識別嗜鉻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與氨基末端的片段反應,主要用于標記神經內分泌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對小細胞癌進行抗原修復可提高檢測的敏感性。4.

3、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廣譜 CK)- AE1/ AE3(陽性部位:細胞漿)。此抗體可以識別絕大部分酸性細胞角蛋白(型/低分子量)和堿性細胞角蛋白(型/高分子量)。用于標記上皮及上皮來源的腫瘤,特殊是對鑒別和推斷轉移性腫瘤是否為上皮源性具有肯定的意義。 5.細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陽性部位:細胞漿)。在正常組織中,鱗狀上皮和導管上皮的基底細胞以及部分的鱗狀上皮生發層細胞、肌上皮細胞和間皮細胞陽性,腺上皮細胞陰性。因此,可用于鱗癌和腺癌、間皮瘤和腺癌的鑒別診斷。支氣管上皮基底細胞、間皮;鱗癌、大細胞癌、移行細胞癌、間皮瘤陽性

4、。大多數腺癌為陰性。6. 細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陽性部位:細胞漿)。CK7是分子量為54 kDa的一種堿性細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數正常組織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細胞中,一般非上皮來源的細胞無表達。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陽性反應,而胃腸道的腺癌陰性。7. 細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陽性部位:細胞漿)。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腸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經內分泌腫瘤不表達。 CK7 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5、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 uninformative 8. 細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陽性部位:細胞漿)。高分子量細胞角蛋白抗體(34E12)可以識別68kDa、58kDa、56.5kDa和50kDa的細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陽性部位:細胞漿)。上皮膜抗原是一種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廣泛分布于各種上皮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癌細胞過表達MUC1與腫瘤侵襲有關,有意義的免疫反應性為膜陽性,如為純粹的胞漿著色則為假

6、陽性。此抗體可以用于標記上皮及上皮源性腫瘤,EMA陽性表達的腫瘤包括大多數的癌、間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樣肉瘤等,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軟組織腫瘤陰性表達。10.HBME1-(陽性部位:細胞膜)。該抗體與間皮細胞表面的抗原反應,染色方式呈現一種特殊的“厚膜”方式,在鑒別間皮瘤與腺癌時有肯定的參考價值:間皮瘤為厚膜型,腺癌為薄膜型或胞漿著色。11.突觸素(synaptophysin,Syn)-(陽性部位:細胞漿)。突觸素是分子量為38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經元突觸前囊泡膜,是神經性和上皮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異性標志之一,用于標記神經內分泌腫瘤。12.甲狀腺轉錄因子1(thyroid transc

7、ription factor-1,TTF-1)-(陽性部位:細胞核)。TTF-1表達于甲狀腺腺上皮和肺的上皮細胞中。大多數肺的小細胞癌、腺癌、少部分大細胞癌、大多數非典型神經內分泌腫瘤免疫組化結果顯示TTF-1陽性,而肺鱗癌及絕大多數典型類癌TTF-1陰性。13.波形蛋白(Vimentin,Vim)-(陽性部位:細胞漿)。波形蛋白分子量為57 kD,是原始的中間絲,分布極廣,全部間(充)質細胞均有表達,此抗體的免疫原為豬的晶體,但可與人、大鼠和雞的波形蛋白反應。波形蛋白是正常間葉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的特異性標志,在很多上皮細胞及其腫瘤中可與細胞角蛋白共表達。診斷用途:是一個有用的“對比標記”,即

8、:假如波形蛋白未能較易地在非腫瘤性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和其他間葉成分中檢測到,則總的說來組織的免疫反應性未能得到適當的保存。在間皮瘤與腺癌的鑒別診斷中,波形蛋白在間皮瘤的上皮細胞中更常見與細胞角蛋白共表達。14.Cam 5.2-分子量45 kD和52 kD的人角蛋白抗原打算簇。與正常分泌上皮而不是復層鱗狀上皮反應。15.MNF-116-該抗體識別很多細胞角蛋白共同的抗原打算簇,是上皮性腫瘤的一線標記。免疫組織化學表達:正常組織有復層鱗狀上皮和單純腺上皮、平滑肌、淋巴結樹突狀細胞、漿細胞等;腫瘤主要有鱗癌、小細胞癌、肉瘤樣癌/梭形細胞癌、腺癌、間皮瘤(纖維狀細胞)、滑膜肉瘤、血管腫瘤、平滑肌腫瘤

9、和漿細胞瘤等。16.Desmin-結蛋白分子量為53 kD的中間絲(骨骼蛋白),有三種單克隆抗體(D33, DER-11和DEB-5),與其他中間絲無交叉反應。在平滑肌和橫紋肌可檢測到結蛋白,在肌纖維母細胞中亦有少量結蛋白。在平滑肌組織中結蛋白含量要多于血管平滑肌。診斷用途:識別平滑肌和橫紋肌腫瘤。17. MOC-31-為識別上皮細胞中一種功能未知的38 kDa 糖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大多數腺癌為陽性,而間皮瘤通常為陰性。18.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SP)。肺表面活性物質含有很多蛋白,包括10 kD的Clara細胞蛋白和表面活性蛋白A、B、C、D 。作為細支氣管肺

10、泡癌的標志。19.1-AT-細支氣管肺泡癌Clara細胞型呈陽性表達。二、惡性上皮性腫瘤1、鱗癌-發生于支氣管上皮,有角化和/或細胞間橋的惡性上皮性腫瘤。有四個亞型:乳頭狀;透亮細胞型;小細胞型;基底細胞樣絕大多數表達高分子角蛋白(34E12),CK5/6和CEA,很多鱗癌表達低分子角蛋白(35H11),較少表達TTF-1或CK7。 2、小細胞癌-由圓形、橢圓形或梭形小細胞組成的惡性上皮性腫瘤。胞質很少,邊界不清;核內可見細顆粒狀染色質,核仁不明顯或缺如;細胞核變形很明顯;常有大量壞死和很多核分裂。絕大多數小細胞癌CD56、Cg、SY陽性,神經內分泌標志表達率90%;小細胞癌常見TT

11、F-1和CK陽性。鑒別診斷: 淋巴瘤-小細胞癌顯示為神經內分泌標志、TTF-1和CK陽性,LCA陰性。 PNET-小細胞癌與PNET均可表達MIC-2(CD99),但小細胞癌TTF-1和CK陽性,而PNET則為陰性。 Merkel細胞瘤-本瘤CK20陽性,CK7、TTF-1陰性可與小細胞癌鑒別。3、腺癌-具有腺樣分化和產生黏液的惡性上皮性腫瘤。呈腺泡樣、乳頭狀、細支氣管肺泡細胞樣或實性伴有黏液的生長方式,可混合存在。有下列亞型: 腺癌,混合亞型; 腺泡樣腺癌; 乳頭狀腺癌; 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 包括非粘液型、粘液型、混合性非粘液性與粘液性或中間型。非粘液型細支氣管肺泡癌又包括型肺泡細胞型和Cl

12、ara細胞型,前者SP、TTF-1等陽性,后者Clara蛋白及1-AT陽性,有助于與其它腺癌鑒別診斷。 實性腺癌伴有粘液產生 胎兒型腺癌 黏液性(“膠樣”)腺癌 黏液性囊腺癌 印戒細胞腺癌 透亮細胞腺癌 腺癌的免疫組化特征與其亞型和分化程度有關,典型的上皮性標志為:AE1/AE3,CAM5.2,EMA和CEA。CK7陽性高于CK20,TTF-1陽性率較高,尤其是在分化好的腺癌(在TTF-1陽性病例中,甲狀腺球蛋白陰性有助于排解甲狀腺癌)。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apoprotein,SP)較TTF-1為低,但要留意的是轉移性腫瘤細胞也可能吸附一些SP。在黏液性腫瘤中,尤其是黏液型B

13、AC可能有例外,即TTF-1陰性,而CK7和CK20往往陽性。 鑒別診斷: 轉移性腺癌-有原發灶病史,在肺內常為多個病灶。如為單個病灶,則鑒別較為困難。肺腺癌有組織學亞型的異質性,尤其是存在BAC成分時可明確診斷;60%表達表面活性蛋白(SP-A,pro-SP-B,pro-SP-C),70%表達TTF-1;CK7(+)/CK20(),僅黏液性BAC為TTF-1()/ CK20(+)。轉移性腺癌多為均質性,TTF-1陰性(除外甲狀腺癌:黏液染色陰性,甲狀腺球蛋白陽性)。腎細胞癌:AE1/AE3、CK7弱陽性,Vim強陽性。結腸腺癌:CK7()/CK20(+),CDX-2陽性。乳腺癌:E

14、R(+)。卵巢癌:雌二醇受體、CA125、Vim、鈣粘蛋白、抑制素(+);CEA()。前列腺癌:PSA(+)。 上皮型惡性間皮瘤-依據臨床、巨檢、鏡檢、免疫組化和電鏡特點進行鑒別。免疫組化方面主要包括腺癌特異標志TTF-1、一般標志CEA、CD15或MOC31;間皮瘤標志calretinin(鈣視網膜蛋白)和CK5/6。 不典型腺瘤樣增生-發生于肺周邊部的局灶性病變,通常5mm,表現為襯覆肺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的不典型細胞呈輕中度局限性增生,無間質炎癥和纖維化。不典型腺瘤樣增生表達SPA,CEA,MMPs,E-鈣粘蛋白,-catenin,CD44v6和TTF-1。一般認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是細支

15、氣管肺泡細胞癌的癌前病變,TP53陽性是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的早期標志之一。 非粘液型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一般大于5mm,明顯的細胞分層,細胞密集,柱狀細胞排列擁擠,微乳頭叢生;細胞核重疊,染色質較粗,可見核仁。4、大細胞癌-未分化的非小細胞肺癌,缺乏小細胞癌、腺樣或鱗狀分化的細胞和結構特征。大細胞癌的分化表型并無特征性,大多表現為腺分化,也可為鱗分化。有少數大細胞癌具有腺、鱗、神經內分泌三相分化表型。 免疫組化:AE1/AE3幾乎全部陽性,EMA70%陽性,35&538;H11近70%陽性。部分病例亦可表達CEA、CK7、及Vim。其亞型有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常表達神經內分泌標志Cg

16、A、Syn和NCAM(CD56),50%可表達TTF-1。 基底細胞癌- TTF-1陰性,神經內分泌標志一般為陰性,約10%的病例可表達一個神經內分泌標志。 淋巴上皮瘤樣癌 透亮細胞癌 大細胞癌伴橫紋肌樣表型5、腺鱗癌-同時具有鱗癌和腺癌成分,各自不少于腫瘤的10%。表達的CK分子量范圍很廣,AE1/AE3、CAM5.2、KL1和CK7陽性,但通常CK20陰性。腺鱗癌可表達EMA,TTF-1陽性多見于腺癌部分。 6、肉瘤樣癌-是一組分化差的NSCLC,伴有肉瘤成分或肉瘤樣(梭形和/或巨細胞)分化。目前已認知五個亞型。 多形性癌 梭形細胞癌 巨細胞癌 癌肉瘤 肺母細胞瘤多形性、梭形和/

17、或巨細胞癌-常同時表達CK、Vim、CEA和平滑肌標志,巨細胞癌可有TTF-1陽性。 癌肉瘤-上皮成分CK陽性,軟骨肉瘤見S-100陽性,橫紋肌肉瘤為肌源性標記陽性。 肺母細胞瘤-胎兒型腺癌成分可表達上皮性標志(CK、EMA、CEA)和神經內分泌標志(CgA等)。腫瘤細胞可表達特殊的激素,如:降血鈣素(calcitonin),胃泌素釋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蛙皮素(bombesin),亮氨酸(leucine)和甲硫腦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和5-羥色胺(serotonin)。表達AFP極罕見。

18、上皮細胞尤其是桑葚體可表達clara細胞抗原和SP。間質細胞為Vim、MSA、Desmin、myoglobin或S-100陽性。7、類癌-以神經內分泌分化方式(器官樣、小梁狀、島狀、柵欄狀、緞帶樣、花環樣排列等)為特點。腫瘤細胞具有較全都的形態學特征,如:中度嗜伊紅的胞質、細胞核內細顆粒狀染色質等。 典型類癌 非典型類癌大多數類癌CK陽性,CD99陽性率也較高。神經內分泌標志,如:Cg、SY、Leu7(CD57)和N-CAM(CD56)通常為強陽性,尤其是典型類癌,但在不典型類癌時則可能為灶性。TTF-1在類癌有表達,文獻報道差異較大。Ki-67在不典型類癌的陽性率高于典型類癌,與預后有關。支

19、持細胞S-100陽性。 鑒別診斷: 副神經節瘤-CK陰性,支持細胞S-100陽性,神經內分泌標記陽性。 類癌-CK陽性,支持細胞S-100陽性。 血管球瘤-SMA陽性,神經內分泌標志陰性。 8、唾液腺型癌例:上皮肌上皮癌-由肌上皮細胞(梭形細胞、透亮細胞或漿細胞樣形態的細胞)和含量不等的導管形成上皮所組成的腫瘤。導管內層嗜伊紅細胞:CK7,EMA,MNF116陽性。 導管外層透亮細胞以及實性成分:Vim,SMA,S-100陽性。三、良性上皮性腫瘤 例: 腺瘤1、肺泡狀腺瘤襯覆型肺泡上皮,表達CK(廣譜)、CEA、SP和TTF-1。間質細胞呈灶性SMA、Act陽性;TTF-1、des、

20、proSPB、proSPC和CC10陰性。 2、狀腺瘤含有型肺泡細胞和Clara細胞,故CK(廣譜)、Clara細胞蛋白、TTF-1和表面活性蛋白陽性,也可表達CEA。NE標志陰性。 3、唾液腺型腺瘤(粘液腺腺瘤、多形性腺瘤、其他) 4、粘液性囊腺瘤四、淋巴增生性腫瘤1、MALT型(黏膜相關淋巴組織)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由具有形態學異質性的小B細胞組成的結外淋巴瘤,類似單核細胞和/或小淋巴細胞的腫瘤細胞在肺內布滿浸潤,散在有免疫母細胞和中心母細胞樣細胞。在一些病例中可見漿細胞分化。典型病變為腫瘤細胞浸潤支氣管黏膜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變。有時腫瘤間質內有淀粉樣變。腫瘤細胞為單克隆B細胞,CD20、

21、CD79a和bcl-2陽性。大多數病例表達重鏈,少數為或。CK可使淋巴上皮病變著色;腫瘤內可有少量反應性T細胞。 鑒別診斷: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MALT淋巴瘤呈浸潤性生長,使肺泡間隔增寬、機構破壞,淋巴上皮病變更常見。B細胞Ig輕鏈限制,Ig重鏈基因重排(PCR檢測)。 2、布滿性大B細胞淋巴瘤大腫瘤性B細胞增生,細胞核相當于或大于巨噬細胞核,或比正常淋巴細胞大兩倍。腫瘤細胞表達B細胞表型(CD20、CD79a),伴反應性T細胞。在冰凍組織切片中可檢測到Ig輕鏈表達。 五、間葉性腫瘤1、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低-中級別血管性腫瘤,由上皮樣內皮細胞構成的短條索和巢分布于黏液透亮基質

22、中。腫瘤具有突出的上皮樣特征,明顯的胞漿內空泡,在肺泡內和血管內生長以及中心透亮壞死。CD31,CD34,Ulex europaeus(荊豆),F8RA,Fli-1(DNA結合轉錄因子ETS家族的成員之一),SMA陽性;CK(±);EMA,CEA陰性。 、 血管肉瘤高級別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瘤細胞表達CD31、CD34、F8、Fli1、FKBP12(與神經鈣蛋白相互作用的胞液FK506結合蛋白),Vim強陽性、CK灶性陽性。 、 胸膜肺母細胞瘤-腫瘤細胞Vim陽性;橫紋肌母細胞樣細胞MSA和desmin陽性。 、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是廣義“炎性假瘤”一種,由多種成分混合而成,如膠原

23、、炎癥細胞以及形態溫存、顯示肌纖維母細胞分化的梭形細胞。同義詞有:炎性假瘤、漿細胞肉芽腫、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纖維黃色瘤等。梭形細胞Vim、SMA陽性。Myogenin、myoglobin、CD117(c-kit)和S-100陰性。約1/3病例呈局灶性CK陽性(可能是由于肺泡陷入)。值得留意的是40%病例表達ALK1和p80。P53陽性很罕見,有報道稱可能與腫瘤復發和惡變有關。 、 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一種類似于平滑肌細胞的不成熟短梭形細胞廣泛浸潤于間質而形成的病變,常伴有囊性變。表現為平滑肌分化和表達,SMA、desmin和Vim陽性。然而,與正常平滑肌細胞不同的是,LAM可表達HMB45。一些

24、病例存在ER和PR。 、 滑膜肉瘤(單向型、雙向型)-原發于肺的間葉性梭形細胞腫瘤,可有程度不等的上皮分化區域(組織學類似軟組織的同名腫瘤)。Vim、CK和/或EMA陽性(梭形細胞很少陽性),CK7和19陽性可與其他梭形細胞肉瘤鑒別。瘤細胞可表達bcl-2和CD99,1/3病例S-100陽性。CEA、CK20、TTF-1、CD34和desmin陰性。 、 肺動脈肉瘤發生于大的肺動脈的肉瘤,有兩型:管腔內型呈息肉樣向管腔內生長,通常顯示為纖維母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分化。瘤細胞Vim布滿強陽性,osteopontin(骨橋蛋白)、desmin和內皮細胞標志(F8、CD31和CD34)陽性。管壁型在管

25、壁內浸潤生長,組織學類似軟組織平滑肌肉瘤。 、 肺靜脈肉瘤-發生于肺靜脈的肉瘤,表現為平滑肌肉瘤特點,Vim、desmin和actin陽性。40%病例有特別的keratin反應性。六、混雜性腫瘤1、硬化性血管瘤-發生在肺部的良性上皮腫瘤,組織學上有顯著的共同表現:呈實性、乳頭狀、硬化和肺泡內出血4種形式。增生的肺泡型細胞呈立方形,被覆在乳頭結構的表面。間質的上皮樣細胞為圓形,形態較全都。瘤組織內可見膽固醇裂隙、慢性炎癥、黃色瘤細胞、含鐵血黃素、鈣化、分層狀的卷軸樣螺紋、壞死和成熟脂肪組織。 免疫組化,如下表: 免疫標記 表面細胞 多角形/圓形細胞 AE1/AE3 + - MNF116 + -

26、CAM5.2 + + CK7 + + CK20 - - EMA + + CK5/6 - - Calretinin - - ChgA - - Syn - - Leu7 - - SP-A + - pro-SP-B + - Clara細胞蛋白 + - TTF-1 + + Vim ± + S-100 - - CEA ± - F8 - - 雌二醇受體 - + 孕酮受體 - + 鑒別診斷: 類癌:CgA、Syn布滿性強陽性,TTF-1陰性。 2、透亮細胞瘤-亦稱“糖瘤”,可能來源于血管外周的上皮樣細胞。腫瘤細胞胞漿透亮或嗜酸性,內含豐富的糖原。無肌膜的薄壁竇狀血管具有特性。HMB-45

27、,HMB50陽性;SY,CD57,CD34,NSE,S-100局灶性陽性。Keratin陰性。HE學問總結染料分類:堿性染料、酸性染料、中性染料 備注:染料的酸堿性是由于染料分子在水溶液電離后所帶的電荷性質打算的,與水溶液的酸堿性無關。酸性染料:伊紅、酸性品紅、苦味酸、剛果紅、甲基藍、水溶性苯胺藍、橙黃-G。堿性染料:蘇木紅、亞甲藍、孔雀藍、中性紅、甲基綠、孔雀綠、甲苯胺藍、沙黃等中性染料:瑞氏染料、姬姆薩染料。染料原理:物理作用:毛細作用、吸附作用、吸取和溶解作用、分子間作用力。化學作用:離子鍵、共價鍵、氫鍵。媒染與促染媒染染料:本身與組織作用較弱或者根本不起作用,只有將這類染料先與媒染劑結合,生成色沉淀后才能用于組織染色、常見的蘇木精和卡紅。媒染劑:主要是金屬離子的鹽類、金屬原子的含氧酸 最常見的是蘇木素染料的媒染劑,硫酸鋁鉀 染料+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