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寧安鐵路鐵路測量監理實施細則修11919_第1頁
新建寧安鐵路鐵路測量監理實施細則修11919_第2頁
新建寧安鐵路鐵路測量監理實施細則修11919_第3頁
新建寧安鐵路鐵路測量監理實施細則修11919_第4頁
新建寧安鐵路鐵路測量監理實施細則修1191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修訂版新建寧安城際鐵路工程測量監理實施細則目 錄1 工程測量的特點及其技術標準11.1本工程概況及測量特點11.2主要依據技術標準12 測量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12.1 測量監理工作范圍22.2 測量監理工程的重點23 測量監理工作流程34 測量監理工作控制要點、目標及監控手段34.1 測量工作控制要點34.2.1 一般控制要點34.2.2 線下工程施工測量控制要點44.2.3 線下工程竣工測量控制要點114.2.4 無砟軌道安裝測量控制要點134.2.5 構筑物變形監測監理控制要點154.2 測量監理工作控制目標304.3 測量監理監控手段304.3.1 方案的審批與批準314.3.2 工序控

2、制314.3.3 現場旁站314.3.4 平行檢測325 測量監理工作措施335.1 組織措施335.2 技術措施336 測量具體旁站部位及工序341 工程測量的特點及其技術標準1.1本工程概況及測量特點本標段為監理第四標段(NAJZ-4 標),對應施工標段為NASZ-5標,包含以下工程:(1)包含新建南京至安慶鐵路DK80+500- DK156+000(計75.5正線公里)范圍內站前及站后全部工程(不含DK80+500- DK156+000鋪軌工程);(2)寧蕪上行線改建線下工程和既有寧蕪線改建線下工程(不含鋪軌及T型梁架設);(3)新建皖贛鐵路與寧安城際同步實施線下工程(蕪湖站至弋江段DK

3、84+950DK100+200)。2. 主要工程量本標段主要工程量為:路基土石方598.9萬斷面方,特大橋64953延長米,大中橋1469延長米,隧道2192成洞米,“四電”75.5正線公里。 本段的測量有以下特點:(1)鐵路無砟軌道對測量精度要求高,同時也對測量監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2)本段項目繁多,且計算量大、細部尺寸多,所以,對施工單位的計算成果,必須對照圖紙認真復查;(3)施工段落較多,測量工作顯得特別繁重,容易出錯。監理工程師應加強督促施工單位質檢員對所做測量工作勤查勤檢,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群策群力、確保萬無一失。(4)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周期長、任務重、

4、對觀測數據的精度要求高。1.2主要依據技術標準(1)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2)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897-2006);(3)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TB10054-97);(4)建筑沉降變形測量規程(JGJ/T8-2007)(5)新建寧安城際鐵路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評估實施細則(寧安公司2010);(6)客運專線鐵路無砟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鐵建設2006158 號)(7)關于發布新建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維護基點測設指導書的通知(工高函2011124號)2 測量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2.1 測量監理工作范圍(1)線下工程施工測量監理線下工程施

5、工測量的主要內容有施工控制網復測、施工控制網加密、線路施工測量、路基施工測量、橋涵施工測量等。(2)線下工程竣工測量監理線下工程竣工測量的主要內容有線路中線貫通測量、路基竣工測量、橋涵竣工測量等。(3)無砟軌道安裝測量監理無砟軌道安裝測量的內容主要有建立CP基樁控制網、加密基樁測量、無砟軌道安裝測量、道岔安裝測量、軌道銜接測量、線路整理測量以及軌道竣工測量等。(4)構筑物變形測量監理構筑物變形測量的主要內容有路基沉降變形觀測、橋涵沉降變形觀測以及過渡段沉降變形觀測。2.2 測量監理工程的重點(1)在施工準備階段,依據鐵路工程無砟軌道的特點,高精度測量是無砟軌道施工的重要保證,因此,建立高精度的

6、工程測量控制網是本工程的重點,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施工測量階段、竣工測量、無砟軌道安裝測量及構筑物變形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在施工階段,對現場施工放樣精度的控制是本階段的監理重點。同時對現場放樣數據的復核、以及對關鍵部位的平行檢測也是本階段的監理重點。(3)無砟軌道建成后不可調整的特點,要求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基本穩定后才能進行無砟軌道的鋪設,線下工程沉降觀測是控制工程進度的關鍵工序,因此也是監理測量工作的重點。接控制網、點樁基準控制網、點復測申請使用基準控制點設置工程控制樁(加密)申請使用工程控制樁工程放樣計算施工放樣參與交樁、復核基準控制網、點復核審批使用基準控制點復核工程控制

7、樁審批使用工程控制樁放樣計算復核放樣復核、抽檢測量變型量測量測成果審核施工前準備熟悉圖紙,核對原始資料竣工測量竣工測量審核3 測量監理工作流程4 測量監理工作控制要點、目標及監控手段4.1 測量工作控制要點 一般控制要點(1)監理總站、監理組根據監理合同約定和工程項目的規模和復雜程度,配置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設備和儀器,設備和儀器應能滿足相應的精度要求。(2)測量監理工程師檢查施工單位測量人員的資格,測量儀器和設備的鑒定情況,審核施工單位的測量方案。(3)測量監理工程師應熟悉圖紙,參加設計交底,對圖紙定線的原始資料進行復核,如發現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建設單位,協同設計單位研究解決。(4)測量監理

8、工程師對施工單位施工測量的內、外業資料進行檢查,對其內、外業成果資料的正確性和完整性進行復核,采取抽查或旁站的方法對測量過程進行檢查,必要時進行獨立復測。(5)測量監理工程師應特別注意相鄰合同標段搭接處測量結果及資料的符合性,必要時應組織相鄰合同標段進行貫通測量和跨標段聯測。(6)督促施工單位在測量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級復核制,完成交樁復測、控制測量、施工放樣測量、竣工測量以及導線網、導線點和水準點保護工作。 線下工程施工測量控制要點.1 測量交樁監理控制要點開工前,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參加由建設單位主持的勘察設計單位向施工單位進行的現場交樁工作,并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一起簽署交接樁文

9、件記錄。勘察設計單位向施工單位交樁的范圍應包括:(1)交接的主要測量成果有:CP控制樁成果表及點之記;CP控制樁成果表及點之記;水準點成果表及點之記;線路曲線要素表。(2)交接的控制樁有:CP控制樁;CP控制樁;勘測水準點樁。測量監理工程師應按照招標文件和規范要求檢查交樁數量、精度,簽署手續及各種數據應齊全。若重要樁位丟失,不能滿足施工測量需要時,應向建設單位報告。.2 控制網復測監理控制要點(1)施工前,施工單位應對勘測設計單位交接的控制樁進行復測。復測的控制樁應包括全線CP控制點、CP控制點、水準點。(2)施工復測時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儀器和精度應符合相應等級的規定。(3)導線和水準控制網復

10、測應重點注意與相鄰標段的搭接。(4)控制導線網復測應從施工標段外至少一個導線樁起測,逐一進行測量,直到下一個施工標段內至少一個導線樁。(5)水準點控制網復測應從施工標段外至少一個水準點起測,逐一進行復測,直到下一個施工標段內至少一個水準點。尤其是相鄰標段處至少有一條公用導線邊和兩個同側水準點。(6)CP控制點的施工復測應按現行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執行。(7)CP控制點、水準點施工復測的精度和要求應符合相關規定。當復測結果與設計單位提供的勘測成果不符時,應重新測量。當確認設計單位勘測資料有誤或精度不符合規定要求時,應與設計單位協商,對勘測成果進行改正。復測結果與設計單位勘測成果的不

11、符值滿足下列規定時,應采用設計單位勘測成果: CP控制點的的復測滿足X、Y坐標差值不大于±2cm的要求; CP控制點的復測應滿足表1的要求;表 1 線路控制網復測限差要求水平角導線方位角閉合差距離(mm)導線長度閉合差5(5)2mD1/40000注:mD為儀器標稱精度。 水準點復測限差應滿足表2的要求。表2 水準點復測限差二等精密水準三等四等6122030注:L為測段長度,單位為km。(8)施工單位復測工作完成后,及時編制完整的復測報告,報測量監理工程師復查,監理工程師根據復查結果編寫復查報告,報公司工程管理部、現場指揮部確認并存檔。.3 施工控制網加密監理控制要點(1)施工控制網加

12、密測量可根據施工要求采用同級擴展或向下一級發展的方法。施工控制網加密前,應根據現場情況制定施工控制網加密測量技術設計書。(2)施工控制網加密測量可采用導線或 GPS 測量方法施測,施工控制網加密必須就近附合到 CP或 CP控制點,采用固定數據約束平差。(3)加密控制點應布設在堅固穩定、便于施工放線且不易破壞的范圍內,并按規定埋石。(4)采用導線加密時,導線邊長以 200400m 為宜,按五等導線的精度要求施測;(5)加密高程控制測量應起閉于線路水準基點,按精密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施測(見表4)。表3三角測量、導線測量等級和測角精度測量等級一二三四五測角中誤差()0.71.01.82.54.0表4

13、各等級水準測量精度(mm)水準測量等 級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M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MW限 差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往返測不符值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二等水準1.02.0644精密水準2.04.012884三等水準3.06.02012128四等水準5.010.030202014 注:表中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為km。(6)施工控制網加密完成后,應提交下列成果資料:測量技術設計書;加密測量成果(含點之記);外業測量觀測數據資料;平差計算資料;加密測量技術報告。.4線路測量的監理控制要點(1)線路施工測量的內容:線路施工測量是將線路中線(包括直線和曲線)按設計

14、的位置進行實地測設。在地面按設計的位置放出中線上的直線控制點、曲線交點或副交點、直緩、緩圓、曲中、圓緩、緩直等樁橛以及中線加樁,并在施工前設置護樁。(2)中線測量應督促承建單位在中線上釘設公里樁和加樁,并宜釘設百米樁。曲線控制樁應單獨測設,不得與曲線同時測設。(3)橫斷面測量應視地形、地質情況和設計要求,結合施工放線和土方體積計算的需要,合理選定橫斷面位置和數量(填挖零點斷面必須測繪)進行測量。(4)計算方法和精度應符合規范要求。監理工程師應審核測量結果,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抽檢。.5路基施工測量監理控制要點(1)路基施工測量的內容:路基測量包括路堤、路塹施工放樣測量、地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樣、樁板

15、結構路基施工放樣。(2)路基施工測量精度要求:地基加固工程中各類群樁基礎的樁位,應根據設計要求在已測設的地基加固范圍內布置,為控制地基不均勻沉降,要求相鄰樁位距離限差不大于50mm。樁板結構路基施工放樣時要求樁位及承載板平面控制點的線路縱、橫中誤差不應大于10mm;樁頂及承載板高程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2.5mm。(3)路基定測橫斷面間距一般為 20m,不同線下基礎之間過渡段范圍應加密為510m。在曲線控制樁、百米樁和線路縱、橫向地形明顯變化以及大中橋頭、路基支擋及承載結構物起訖點等處,應測設橫斷面。(4)應檢查施工單位根據定測成果或復測后的改動成果測設的線路中線。(5)對路堤邊樁,擋土墻

16、和護坡等邊線,涵洞中線及其他建筑基線等放樣工作應進行檢查。施工單位在工程開工前應填寫施工放樣報驗單經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方可開工。(6)對路基的分層填筑和碾壓,應進行標高的抽查(誤差允許±5cm),抽查長度應不小于施工路基長度的1/3。(7)鋪設無砟軌道的路基,施工單位沿線路在路基施工地段布置地質勘察橫斷面,間距及沉降觀測地質點嚴格按設計要求設置,并定期進行沉降觀測并繪制沉降曲線,監理工程師復測。待沉降基本穩定符合設計要求后,將沉降觀測資料經監理工程師確認后,報送公司工程管理部,由公司工程管理部組織相關專家(或咨詢單位)進行評估是否具備鋪設無縫線路或無砟軌道條件。路基沉降穩定后,施工

17、單位應對設置的基樁進行測量調整標高,施工單位完成基樁的測量后,報駐地監理復測,確認合格后由駐地監理報送咨詢單位審查批準。工程建成竣工,基樁及其測量成果資料在工程驗交中交與運營養護單位,為維修養護提供測量依據。.6 橋梁施工測量監理控制要點(1)橋梁施工前,應對橋梁的平面控制網、水準點、線路中線等進行復測。復測時監理工程師應按規定比例抽檢。(2)特大橋、大橋施工水準點測設按四等水準測量精度,在橋頭兩岸各設不少于兩個水準點,其余橋涵按五等水準測量精度設置水準點。(3)測設墩臺中心時,可以從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進行,也可自中間墩向兩端測設,但距離和方向應起閉于橋頭控制點。曲線橋和不同跨距的橋應注意縱橫向

18、偏心距。(4)每分項工程的位置、結構尺寸、高程均是施工測量的控制重點,施工單位應按要求進行測量,經監理工程師復測確認合格方可進行施工。總監理工程師每月進行現場抽查和對駐地監理工程師資料檢查。(5)灌注樁、橋梁基礎及涵洞均為隱蔽工程,施工單位對施工放線、成品檢測的測量工作完成后,經監理工程師復測確認合格,由監理工程師報送總監理工程師,經總監理工程師審核批準后方可對隱蔽工程進行隱蔽。(6)單位工程完成后,施工單位按要求進行測量,經監理工程師復測確認合格報總監理工程師審查。.7 施工放樣測量監理控制要點(1)施工前,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單位完成好施工放樣工作。放樣前應要求施工單位事先通知測量專業監理

19、工程師和相關專業監理工程師參加。放樣時,監理工程師應對照施工圖和相關數據,現場認真檢查、核對施工放樣,做好相關記錄和必要的測量記錄、驗算,并要求施工單位訂設和保護好中心定位樁、特征點樁。放樣完成后,要求施工單位提供施工測量放樣報驗單(兩份)連同相關測量放樣記錄、計算資料(含圖表),作為開工報告的附件資料報送監理部審核。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認真審核、驗算,看是否與設計相符,并提出審核意見;若測量放樣時監理工程師不在現場,則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會同相關專業監理,并通知施工單位測量人員一起到現場檢查、核對。重點工程總監理工程師或副總監理工程師(站長)也應同時參加。若有疑慮,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組織抽

20、檢,確保測量放樣無誤。未經監理工程師簽認的放樣結果,禁止施工。(2)橋梁工程的放樣定位要求施工單位一次測設完成全部墩臺、樁基的位置,再做相互間相關位置檢查。并做好全部樁位的保護。對施工應被破壞且隨時又要求用中心點位檢查施工位置是否正確的定位樁,應設置騎馬樁、護樁,以便及時恢復中心點位,檢查施工位置是否正確。(3)有些構筑物不僅要求放樣中心位置,還應放樣輪廓控制點、線,如涵洞的方位和輪廓點;路塹開挖、路基填筑要根據開挖深度,填筑高度以及坡率,確定開挖線和填筑范圍。(4)根據不同施工階段或工序,施工中應隨時檢查該階段或該工序構筑物所處的中線位置、輪廓、高程,使其與設計相符。鋼筋砼多層施工的構筑物,

21、應進行三步測量控制。第一步檢查(復核)下層已施工部位的中心、輪廓、高程,并測量標定好施工層的模板定位線;第二步是在模板、鋼筋安裝定位好后,檢察模板內輪廓線,在模板內側標定好砼澆注到的位置。第三步是在拆模后測定所澆注砼的中心輪廓、高程是否與設計相符。(5)對路基沉降變形等構筑物需進行沉降、位移、變形觀測時,應審核施工單位的沉降、位移變形觀測方案、基準點、工作點、變形觀測點的設置位置、精度、觀測周期等。最后認真檢查測量數據和成果、結論意見,并提出監理工程師審核意見。 線下工程竣工測量控制要點.1線路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1)檢查路基竣工測量的限差。(2)在有橋、隧地段的線路竣工測量,中線貫通應以

22、橋為依據向兩端進行引測貫通,同時還應檢查該直線上建筑物是否超限,路基中線最大偏差是否在允許范圍內。(3)竣工測量時,水準點應移設于接近線路的穩固建筑物或在橋梁墩臺上,水準點間距不應大于2km。(4)復核加設的線路中樁和設置水準點、地界樁等。.2路基竣工測量控制要點路基竣工測量主要是橫斷面竣工測量,應在路基沉降穩定后進行。橫斷面間距直線地段一般為50m,曲線地段一般為20m。橫斷面竣工測量應在恢復中線后采用全站儀或水準儀進行測量。路基橫斷面測點應包括線路中心線及各股道中心線、路基面高程變化點、線間溝、路肩等。路基面范圍各測點高程測量中誤差應為±5mm。路基面竣工測量成果應作為工序交接和

23、無砟軌道混凝土支承層施工和變更的依據。.3 橋梁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橋涵竣工測量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在橋梁墩臺施工完畢、梁部架設以前,應對全線橋梁墩臺的縱、橫向中心線、支承墊石頂高程、跨度進行貫通測量,并標出各墩臺縱、橫向中心線、支座中心線、梁端線及錨栓孔十字線,將測量結果移交梁部架設單位,其位置偏差應滿足表4的要求。表5 橋梁墩臺允許偏差項目偏差(mm)墩臺縱、橫向中心距設計中心的距離±20梁一端兩支承墊石頂面高程差4支承墊石頂面高程0-10第二階段是在梁部架設完成后,應對全線中線進行貫通測量,并在梁面標出橋梁工作線位置。檢查橋面平整度、相鄰梁端的高差,橋梁長度和梁縫寬度,將

24、測量結果移交軌道安裝單位,其位置偏差應滿足表5的要求。表6 梁部允許偏差項 目偏 差(mm)CRTSs軌道結構其他軌道結構梁全長±20±20梁面平整度3mm/4m3mm/m相鄰梁端橋面高差1010涵洞主體工程施工完畢,涵頂涵側填土前,應對涵長、孔徑、板頂高程等進行測量,并據此推算涵頂填土厚度,確定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無砟軌道安裝測量控制要點無砟軌道安裝測量主要有加密基樁測量、無砟軌道安裝測量、道岔安裝測量、軌道銜接測量、線路整理測量以及軌道竣工測量。.1 加密基樁測量要點無砟軌道安裝之前,應依據基樁控制網(CP)進行基樁加密。加密時可采用光學準直法和精密水準測量方法,逐一

25、測定加密基樁的位置和高程,并標定點位;加密基樁間距應根據施工方法確定,一般在510m范圍設置一個;加密基樁一般設置在線路中線上,也可設置在線路中線的兩側;道岔區應在岔心、岔前、岔后位置及道岔前后100200范圍內增設控制基樁,其位置一般在直股和曲股的兩側,可按坐標直接測設,也可按岔心和直股與曲股線路方向測設,并應埋設永久性樁位。.2 無砟軌道安裝測量控制要點無砟軌道類型不同,需測設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底座施工測量、支承層的施工測量以及軌排或軌道板安裝測量。底座的測設主要是利用控制基樁放樣并控制模板安裝位置,平面采用坐標法,高程放樣按精密水準測量要求測設。混凝土支承層施工測量應以CP控

26、制點為依據,進行模板或基準線樁放樣,使用混凝土攤鋪機進行混凝土支承層攤鋪作業時應設置基準線或導向鋼索。軌排安裝測量分為軌排粗調和軌排精調測量。軌排粗調時以加密基樁為調準基準點,控制軌排中線放樣誤差和鋼軌頂面高程放樣誤差;軌排精調應在鋼筋綁扎和模板安裝結束后進行,軌排精調時利用控制基樁或加密基樁為調整基點,使用軌檢小車或全站儀+水準儀進行調整。軌道板安裝測量主要是控制軌道板的安裝定位。.3 道岔安裝測量控制要點道岔安裝測量的任務是測設中線控制點、軌排粗調測量和精調測量。根據道岔控制基樁在底座或支承層混凝土上施測岔前、岔心、岔后點位中線控制點,直股應布置不少于5個中線控制點,側股不少于2個控制點。

27、.4 軌道銜接測量控制要點區間無砟軌道施工宜采用單一作業面。當采用多個作業面時,應做好各施工作業面銜接測量。銜接測量的主要內容是設置貫通作業面,并在貫通作業面設置共用中線及高程控制點,在距貫通作業面不小于200m范圍內,作為兩作業面施工測量的共用控制點。.5 線路整理測量控制要點線路整理測量主要內容:線路整理測量前應對CP控制點進行復測;需要設置臨時鋪軌基樁時,應以CP控制點為基準測設于線路中線上;鋼軌調整宜采用軌檢小車測量,也可采用全站儀+水準儀測量;線路中線整理測量完成后,應編制線路、道岔調整后的坐標、高程成果表。.6 軌道竣工測量控制要點竣工測量之前,應進行維護基樁測量。維護基樁測量應注

28、意:維護基樁應根據維修檢測方式布設,并充分利用已設置的基樁;利用已設置的基樁作為維護基樁時,應對其進行復測;需要增設中線維護基樁時,應檢測CP控制點,并根據CP控制點進行線路中線和維護基樁測量;維護基樁的復測和增設的測量精度應不低于相應軌道結構加密基樁的精度要求,且滿足線路維護要求。軌道鋪設竣工測量主要檢測線路中線位置、軌面高程、測點里程、坐標、軌距、水平、高低、扭曲,應采用軌檢小車測量。軌檢小車測量步長宜為1個軌枕間距。竣工測量完成后,應提交成果資料。 構筑物變形監測監理控制要點構筑物變形測量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變形監測網、設置變形監測點以及變形觀測。(1)變形監測網的建立1)變形監測網包括水平

29、位移監測網、垂直位移監測網,要滿足以下要求:水平位移監測網可采用獨立坐標系統按三等平面監測網建立,并一次布網完成。不能利用CP和CP控制點和監測網,至少應與一個CP或CP控制點聯測,以便引入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平面坐標系統,實現水平位移監測網坐標與施工平面控制網坐標的相互轉換。垂直位移監測網可根據需要獨立建網,精度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控制,高程應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網系統。不能利用水準基點的監測網,在施工階段至少應與一個施工高程控制點聯測,使垂直位移監測網與施工高程控制網高程基準一致;全線二等水準貫通后,應將垂直位移觀測網與二等水準基點聯測,將垂直位移監測網高程基準歸化到二等水準基點上。垂直

30、位移觀測網應布置成閉合環狀、節點或符合水準路線等形式。2)變形觀測等級及精度應符合表7的規定。表7 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變形測量等級垂直位移測量水平位移觀測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mm)相鄰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mm)變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mm)一 等±0.3±0.1±1.5二 等±0.5±0.3±3.0三 等±1.0±0.5±6.0四 等±2.0±1.0±12.03)水平位移觀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符合表8的規定。表8 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等 級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

31、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作業要求一 等±1.5300±0.71/250000宜按照國家一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150±1.01/120000宜按照國家二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二 等±3.0300±1.01/120000宜按照國家二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150±1.81/70000宜按照國家三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三 等±6.0350±1.81/70000宜按照國家三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200±2.51/40000宜按照國家四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四 等±12.0400&

32、#177;2.51/40000宜按照國家四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4)沉降變形觀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符合表9的規定。表9 垂直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等 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每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監測已測高差較差(mm)使用儀器、觀測方法及要求一 等0.30.070.150.2DS05型儀器,視線長度15m,前后視視距差0.3m,視距累積差1.5m,宜按國家一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二 等0.50.130.30.5DS05型儀器,宜按國家一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三 等1.00.30.60.8DS05或DS1型儀器,宜按暫行規定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四

33、等2.00.71.42.0DS1或DS3型儀器,宜按暫行規定三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2)變形測量點的布設變形測量點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觀測點。1)基準點的布設:每個獨立的監測網應設置不少于3個穩固可靠的基準點,且基準點的間距不應大于1km。2)工作基點的布設:工作基點應設在比較穩定的位置。對觀測條件較好或觀測項目較少的工程,可不設立工作基點,在基準點上直接測量變形觀測點。3)變形觀測點的布設:變形觀測點應設在能反映變形特征的變形體上(具體位置詳見以下各專業變形觀測)。(3)變形測量變形觀測采用二等水準測量,觀測精度不低于±1mm,讀數精度0.1mm,觀測點采用DS05型儀器

34、觀測,觀測方法按國家一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變形測量前應對所使用的儀器和設備進行檢驗校正,每次觀測時,應注意采用相同的圖形或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使用同一儀器和設備,由固定的觀測人員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觀測條件下工作。1)水平位移測量采用前方交會法時,交會角應在60°120°之間,并宜采用三點交會。采用經緯儀投點法和小角法時,對經緯儀的垂直軸傾斜誤差應進行檢驗。當垂直角超出±3°范圍時,應進行垂直軸傾斜改正。采用極坐標法時,其邊長應采用全站儀測定。當采用鋼尺丈量時,不宜超過一尺段,并應進行尺長、拉力、溫度和高差等項改正。采用視準線法時,其測點埋設偏離基準

35、線的距離不應大于2cm,對活動站標的零位差應進行測定。2)垂直位移測量垂直位移測量觀測點的精度和觀測方法應符合表10的規定。 表10 垂直位移測量觀測點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等 級高程中誤差(mm)相鄰點高差中誤差(mm)觀測方法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一 等±0.3±0.15除宜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外,尚需設雙轉點,視線15m,前后視視距差0.3m,視距累積差1.5m0.15二 等±0.5±0.3宜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0.30三 等±1.0±0.5宜按暫行規定二密水準測量0.60四 等±2.0±1.0

36、宜按暫行規定三密水準測量1.40垂直位移測量的各項記錄,應注明觀測時的氣象和荷載變化情況。(4)測量成果整理1)由測量監理工程師采用與施工單位觀測人員“換手復測”的方式同步進行。2)平行觀測數量要求:一般地段為施工單位總測數的10%,地質復雜、沉降變化大以及過渡段為施工單位總測數的 20%。3)平行觀測地段應集中選擇關鍵地段進行,避免太過分散,要求獲取某測段完整的沉降觀測資料與施工單位同測段的觀測資料進行比,由各監理、設計單位根據設計資料共同確定平行觀測段落。4)監理工程師“換手復測”要求:必須與施工單位觀測采用相同的水準路線,可利用施工單位的測量儀器,但必須獨立觀測,以校核施工單位觀測成果,

37、嚴禁直接利用施工單位的置鏡觀測來讀取數據。5)對原始觀測資料和各項記錄表格要隨觀測進度及時整理;6)如發現測量數據與施工單位存在較大誤差,應及時查找原因。7)每一項工程變形測量任務完成以后,施工單位應形成下列綜合成果資料,在竣工驗交時一并移交接收單位。施測方案與技術設計書;控制點與觀測點平面布置圖;標石、標志規格及埋設圖;儀器檢驗與校正資料;觀測記錄手簿;平差計算、成果質量評定資料及測量成果表;變形過程和變形分布圖表;變形分析成果資料;變形測量技術報告。.1 路基沉降變形觀測監理控制要點(1)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標準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設計指南(鐵建設函2005754號)規定:1)一般地段路基工后

38、沉降量15mm;2)長度大于20m的沉降均勻的路基地段,允許最大工后沉降量為30mm,但調整軌面高程后豎曲線半徑應滿足Rsh0.4V2sj;3)路橋、路隧連接處沉降差異造成的錯臺5mm;4)路橋、路隧過渡段或任意兩段路基沉降造成的折角應1/1000。(2)路基沉降觀測的內容路基沉降觀測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條件確定觀測范圍和內容,主要內容有:路基面的沉降觀測;地基沉降觀測;軟土和松軟土地基路堤段邊樁位移觀測。路基沉降觀測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觀測為主。(3)路堤地段從路基填土開始進行沉降觀測;路塹地段從級配碎石頂面施工完成開始觀測。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不少于6個月的

39、觀測期。觀測數據不足以評估或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延長觀測時間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根據觀測結果,分析評價地基的最終沉降量完成時間,及時調整設計措施使地基處理達到預定的控制要求,同時作為竣工驗收時控制沉降量的依據;(4)沉降觀測設備的埋設是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的,施工單位的填筑施工要與設備的埋設做好協調,做到互不干擾、影響。觀測設施的埋設及沉降觀測工作應按要求進行,不能影響路基填筑質量;路基施工不能影響到觀測設備。(5)觀測點應設在同一橫斷面上,有利于測點看護,便于集中觀測,統一觀測頻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6)觀測點及觀測元器件的埋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要

40、求,且標識準確、埋設穩定。觀測期間應對觀測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施工機械的碰撞,人為因素的破壞,務必使觀測工作能善始善終,取得滿意成果;(7)各類路基工點的沉降觀測斷面及點的設置、觀測元器件布置按設計圖紙要求,具體布置見設計圖;(8)每個工點觀測斷面及觀測類型設置數量,埋設沉降觀測元器件的種類、數量,根據設計圖要求由設計、監理、施工方在現場確定。(9)路基沉降變形觀測頻次鋪設無砟軌道前路基變形觀測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間的觀測,主要觀測路基填土施工期間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腳邊樁的水平位移。第二階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設計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預壓期的變形觀測,該階段應對路基面沉降

41、、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進行系統的觀測。路基沉降觀測頻次:所有元器件埋設后必須測試初始讀數;在路堤填筑前必須進行復測,作為初始讀數。路基沉降觀測頻次見表11。表11 路基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填筑或堆載一般 1次/天沉降量突變 23次/天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1次/3天堆載預壓或路基施工完畢第1個月1次/周第2、3個月 1次/10天3個月以后1次/2周6個月以后1次/月冬季:凍結期與凍融期觀測頻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無砟軌道鋪設后第1個月1次/2周第2、3個月1次/月312個月1次/3月(10)路基工后沉降預測與評估1)沉降預測路基沉降預測應采用曲線回歸法。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根據路

42、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不少于3個月的實際觀測數據作多種曲線的回歸分析,確定沉降變形的趨勢,曲線回歸的相關系數不應低于0.92。沉降預測的可靠性應經過驗證,間隔不少于3個月的兩次預測最終沉降的差值不應大于8mm。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最終的沉降預測時間應滿足下列條件:S(t)/S(t=)75%式中 S(t)預測時的沉降觀測值;S(t=)預測的最終沉降值。注:沉降和時間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為起始點。2)沉降評估設計預計總沉降量與通過實測資料預測的總沉降量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路基沉降的評估應結合路基各觀測斷面以及相鄰橋(涵)隧的沉降預測情況,路基工程設計、地基加固和路堤填筑施工質量檢測

43、情況等綜合進行。預測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應大于15 mm。.2 橋涵沉降變形觀測監理控制要點(1)橋涵變形控制標準自無砟軌道鋪設后,橋梁墩臺的均勻沉降量不應超過15mm,相鄰墩臺的沉降量差不應超過5mm。徐變上拱度:終張拉60天后,L50m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不應大于7mm;L50m梁體跨中徐變變形不應大于L/7000或14 mm。涵身整體沉降:要求無砟軌道鋪設后的工后沉降量與相鄰段的路基相一致,且15mm。涵節間的差異沉降:要求控制涵節間的沉降量,且沉降差不得大于5mm。涵路差異沉降:要求涵身沉降與過渡段的沉降應基本一致。當不一致時,其形成的沉降差不得大于5mm。(2)橋涵沉降觀測的內容橋涵沉降

44、觀測主要有:橋梁墩臺基礎的沉降和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徐變變形的觀測,涵洞洞身及洞頂填土的沉降觀測。 一般情況下,應對每個橋梁墩臺、每個涵洞進行觀測,并對每孔預應力混凝土梁進行徐變變形觀測。對于巖石地基、嵌巖樁基礎的橋涵可選擇典型墩(臺)、涵進行觀測。對原材料變化不大、預制工藝穩定、批量生產的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徐變變形觀測可每30孔選擇1孔進行。采用移動模架施工的橋梁,重點對前三孔進行觀測,根據結果合理設置支架的拱度。(3)橋梁變形觀測點的布置要點橋墩變形觀測點布置:橋墩沉降觀測點可在墩頂、墩身或承臺上布置,每個橋墩的測點總數應不少于4個;觀測點的設置應避免后期梁部架設后對觀測的影響;觀測點應設置

45、永久鋼標固定。橋臺沉降觀測點布置:橋臺變形觀測點應布置在道砟槽頂面,觀測點設置在橋臺頂前后截面,每個橋臺的測點總數應不少于4個;觀測點應設置在防撞墻外側,避免后期橋上軌道施工的影響;觀測點應設置永久鋼標固定。橋梁梁部變形觀測點布置:橋梁梁部變形觀測點應設在橋梁支點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測點數量應不少于6個;觀測點應設置在防撞墻外側,避免后期橋上軌道施工的影響;觀測點應設置永久鋼標固定。涵洞變形觀測點布置:涵洞應設置沉降觀測點,測點數量不少于4個;對于分節涵洞,測點應設置在軌下涵節的兩側邊墻上;對于整體涵洞,測點可設置在出入口帽石上。 (4)橋梁變形觀測精度、階段及觀測頻次要點觀測精度:橋涵基礎沉

46、降和梁體徐變變形的觀測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1mm。橋梁墩臺基礎施工完成至無砟軌道鋪設前,應系統觀測墩臺沉降。墩臺沉降觀測階段及頻次見表12。表12 墩臺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 測 頻 次備 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墩臺基礎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墩臺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臺回填時,測點應移至墩身或墩頂預制梁橋架梁前全程1次/周預制梁架設全程前后各1次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橋位施工橋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結構施工中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橋機(運梁車)通過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進行2次通過前

47、后的觀測橋梁主體工程完工無砟軌道鋪設前6個月1次/周巖石地基的橋梁,一般不宜少于2個月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次/天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個月1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個月1次/3個月1324個月1次/6個月注:觀測墩臺沉降時,應同時記錄結構荷載狀態、環境溫度及天氣日照情況。自梁體預應力張拉開始至無砟軌道鋪設前,應系統觀測梁體豎向變形。預應力張拉前為變形起始點,變形觀測的階段及頻次見表13。表13 梁體豎向變形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 測 頻 次備 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梁體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預應力張拉期間全程張拉前后各一次測試梁體彈性變形橋梁附屬設施安裝全程安裝前后各一次測試梁體彈性變形預

48、應力張拉完成無砟軌道鋪設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次/天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個月1次/月殘余徐變變形(長期觀測)412個月1次/3個月1324月1次/6個月注:測試梁體豎向變形時,應同時記錄梁體荷載狀態、環境溫度及天氣日照情況。涵洞施工完成至無砟軌道鋪設前,應系統觀測涵洞的沉降。涵洞沉降觀測的階段及頻次見表14。涵洞頂填土沉降的觀測應與路基沉降觀測同步進行,觀測頻次參見表11。表14 涵洞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 測 頻 次備 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涵洞基礎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涵洞主體施工完成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觀測點移至邊墻兩側洞頂填土施工全

49、程荷載變化前后1次或1次/周架橋機(運梁車)通過全程前后至少進行2次通過前后的觀測涵洞完工無砟軌道鋪設前6個月1次/周巖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個月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次/天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月1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月1次/3個月1324個月1次/6個月注:測試涵洞沉降時,應同時記錄結構荷載狀態、環境溫度及天氣日照情況。(5)橋涵沉降觀測結果的分析、評估參照客運專線鐵路無砟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5.3評估方法和判定標準”進行觀測結果的分析評估。1)評估前應收集的資料橋涵沉降及變形觀測資料。橋涵地段線路縱斷面圖、工程地質縱橫斷面圖、橋涵設計圖紙和說明書、沉降計算報告

50、(包括不同階段的設計沉降值與時間的關系曲線)、預應力混凝土梁徐變變形計算報告等相關設計資料。施工過程、施工核查、施工記錄和原材料檢驗情況等施工資料。施工質量控制過程和抽檢情況等監理資料。2)橋涵下部結構變形評估橋涵基礎沉降分析評估應采用曲線回歸法。對于預制梁橋,基礎沉降應按墩臺混凝土施工后、 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階段進行;對于原位施工的橋梁及涵洞,基礎沉降應根據實際施工狀態及荷載變化情況,劃分多個階段。根據橋涵實際荷載情況及觀測數據,應作多個階段的回歸分析及預測,綜合確定沉降變形的趨勢,曲線回歸的相關系數應不低于0.92。首次回歸分析時,觀測期不應少于橋涵主體工程完工后3個月;對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

51、質的橋涵,不應少于1個月。利用兩次回歸結果預測的最終沉降的差值不應大于8mm。兩次預測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少于3個月;對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涵,不應少于1個月。橋梁主體結構完工至無砟軌道鋪設前,沉降預測的時間應滿足以下條件:S(t)/S(t=)75%式中:S(t) 預測時的沉降觀測值;S(t=) 預測的最終沉降值。設計預測的總沉降量與通過實測資料預測的總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處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涵,當墩臺沉降值趨于穩定且設計及實測沉降總量不大于5mm時,可判定沉降滿足無砟軌道鋪設條件。3)預應力混凝土橋梁上部結構的變形評估:終張拉完成時,梁體跨中彈性變形不宜大于設計值的1.05倍。

52、扣除各項彈性變形、終張拉60d后,L50m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實測值不應大于7mm, L50m梁體跨中徐變變形實測值不應大于L/7000或14mm。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根據梁體變形的實測結果,確定梁體的實際彈性變形及徐變系數,并按下式估算無砟軌道的最早鋪設時間t:()- (t). 彈性允許式中:() 根據實測結果確定的混凝土徐變系數終極值;(t) 根據實測結果確定的鋪設無砟軌道時混凝土徐變系數;彈性 實測梁體終張拉后的彈性變形;允許 L50m時為10mm;L50m時為L/5000或20mm。預測的橋梁基礎沉降和梁體徐變變形應滿足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設計指南的要求,預測的涵洞基礎工后沉降不應大于

53、15mm。.3 過渡段沉降變形觀測監理控制要點(1)過渡段觀測內容過渡段沉降觀測有路橋、路隧、路涵、堤塹等過渡段不均勻沉降觀測。過渡段沉降觀測應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勻沉降觀測為主,沉降觀測期與路基相同,不少于6個月。(2)觀測點布置與觀測頻次1)可在線路兩側設置地基和路基觀測樁,或在線路中心設置沉降板;在過渡段范圍內宜沿線路斜向對角線連續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沉降管口設置沉降觀測樁。2)過渡段必須在不同結構物的起點設置沉降觀測斷面,距結構物起點5m10m、20m30m、50m處分別設置觀測斷面。剖面沉降宜沿線路斜向連續觀測。3)沉降觀測裝置的具體埋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埋設穩定。觀測期間應對觀測

54、裝置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4)沉降觀測水準的測量精度不低于1mm,讀數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觀測的精度不低于8mm/30m。5)沉降觀測的頻次不低于表11路基沉降觀測頻次的規定。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或數據異常時,應及時觀測。(3)過渡段沉降觀測結果的分析、評估1)評估前應收集的資料過渡段不同結構物的基礎沉降觀測資料。過渡段區域的工程地質縱橫斷面圖、設計圖紙和說明書、沉降計算報告(包括不同階段的設計沉降值與時間的關系曲線)等相關設計資料。施工過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級配、地基和壓實檢驗情況等施工資料。施工質量控制過程和抽檢情況等監理資料。2)過渡段沉降觀測結果的分析、評估過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評估應沿線路方向考慮各觀測斷面和各種結構物之間的關系綜合進行。 對線路不同下部基礎結構物之間以及不同地基條件或不同地基處理方法之間形成的各種過渡段,應重點分析評估其差異沉降。過渡段沉降的預測、評估方法參照路基部分。過渡段不同結構物間的預測差異沉降不應大于5mm,預測沉降引起沿線路方向的折角不應大于1/1000。4.2 測量監理工作控制目標測量過程符合規范,測量數據真實準確,測量結果滿足規范精度要求,資料清晰完整。明確質量控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