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治未病是新世紀的健康模式_第1頁
淺談中醫治未病是新世紀的健康模式_第2頁
淺談中醫治未病是新世紀的健康模式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中醫治未病是新世紀的健康模式         08-06-11 09:54:00     編輯:studa20           作者:黃永剛,李從進,胡文寬  【摘要】  中醫歷來十分重視預防、養生、治未病,在三千年前的帛書上就有記載,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基礎,后世醫家不斷加以闡述、充實,形

2、成了內容豐碩的系統工程,形成了最早的健康模式。比20世紀50年代后發達國家才真正重視健康管理模式整整早二千多年,如今醫學界大力倡導的“預防為主”戰略思想與我們祖先治未病的戰略思想體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于現代健康狀況與健康管理模式目標差距甚遠,因而在中醫治未病理論中進一步挖掘、繼承、發揚、提高這一寶藏,無疑對改變目前人們的健康狀況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醫;治未病;健康;新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目前,疾病人群占20%,亞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僅為5%。對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和行為起的作用占60%,居于主

3、導地位,醫療僅占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臟病和糖尿病、70%的中風、50%的癌癥可以避免1。5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才重視健康與健康促進,如今醫學界大力倡導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十七大后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戰略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設立了主題為“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中醫干預研究”的重點項目。衛生部部長陳竺亦指出:用中醫原始和質樸的、講究整體、注重變化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證施治理念來研究亞健康以及慢性復雜性疾病,是現代醫學向更高境界提升和發展的一種必然性趨勢2。筆者認為:盡管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人們健康狀況

4、未能與時俱進,其原因除歸結于人類對自身身體健康的忽略以外,社會對健康教育的有效干預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才能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切實注重中醫藥治未病的系統理論,讓這個數千年來對我們民族健康繁衍曾經做出杰出貢獻的奪目瑰寶在為現代人的身體健康中繼續大放異彩,充分發掘發揮和弘揚中醫藥治未病理論中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兩個方面,無疑將對現代人健康帶來極大地提高和促進。    1  未病先防  

5、;  祖國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內經“治未病”思想是非常超前的醫學思想,也是現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核心,和現代健康管理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    在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三千年前的帛書上就有記載,認為人們要想長壽,就得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最重要的是治氣,也就是堅持操練氣功導引,講究呼吸吐納,根據四季氣候變化和一天之內晝夜早晚的不同特點來進行鍛煉。起居飲食要調養適體,尤其在房事方面要注意鞏固精關,方能使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3。如十問:容成合(答)曰:“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天氣月盡月盈,故能長生”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6、黃帝內經3。黃帝內經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形成了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許多內容已大大超越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形態學方面,關于人體骨骼、血脈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記載,基本上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如食管與腸的比例是1:35,現代解剖學是1:37,兩者非常接近。在血液循環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脈”5的觀點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6。對動靜脈也有一定的認識。以上這些認識比英國哈維氏在公元1628年發現血液循環早一千多年3。比20世紀50年代后發達國家才真正重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整整早二千多年。祖國醫

7、學在總結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中,黃帝內經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形成“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 7。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談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9。    1.1  順應天時    1.2  調攝精神  中醫學認為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關系。突然強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復、持續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氣內虛,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過

8、程中情志波動又能使疾病惡化。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有利于恢復健康。正氣存內,對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8所以,調攝精神,可以增強正氣抗邪能力,預防疾病。這是古人在生活實踐中認識了人和自然的有機聯系以后,掌握了人體疾病的發生與飲食起居、精神狀態的密切關系,從而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適應自然的變化規律,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1.3  加強鍛煉  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    “正氣存內

9、,邪不可干” 3,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因此增強體質是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的關鍵。    孫思邈 : 隋唐著名醫藥學家。他積畢生精力,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為拯救人民疾苦,八十年如一日,足跡遍及川、陜一代的太白、終南、峨嵋、五臺等山區。勞動人民奉他為“神人”,士大夫稱其為“真人”。他逝世后,人們在五臺山建立藥王廟,敬奉他為“藥王”。至今前往瞻仰這位偉人故居古跡的人們仍然絡繹不絕9。孫氏十分重視養生,其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孫氏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論,是最早、最超前的預防醫學思想。養性:孫氏認為“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主張常保持情緒穩定和精神愉快,“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勿汲汲于所欲,勿悒悒懷忿恨” 9。并對養性之術,提出了“十要”、“十二少”,忌“十二多”。十要為養性之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引導,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其“十二少”忌“十二多”無不反映儒家中庸之道。認為適當的運動對人體保持健康是必要的,如果運動太少或過度,均無益健康,故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勞,及強所不能堪耳”9,他所提倡的適當活動,包括華佗五禽戲,天竺國按摩十八勢,老子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