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1頁
《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2頁
《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 國 鐵路總 公司 企 業標準鐵總建設2 0 1386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Interimprovisionforengineeringdesignofrailwaynaturaldisas terandforeignobjectinvasionmonitoringsystem2013- 0 7 - 2 2 發布 2013- 0 7 - 2 2 實施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中國鐵路總公司企業標準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Interimprovisionforengineeringdesignofrailwaynaturaldisas terandfor

2、eignobjectinvasionmonitoringsystem鐵總建設2 0 1386號主編單位: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批準部門:中國鐵路總公司施行日期:2013年0 7月2 2日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年北京關于發布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的通知鐵總建設2 0 13J86號現發布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自 2013 年 7 月 22 日起施行。本標準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負責解釋, 由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中國鐵道出版社組織出版發行。中國鐵路總公司二0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八 、亠前言本暫行規定是根據原鐵道部關于印發 2009 年鐵路

3、工程建設標準編 制計劃的通知(鐵建設函 200934 號)的要求,在總結現行標準的 基礎上,以原鐵道部 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總體技術方 案(暫行)(鐵科技 201335 號)為依據,吸納、總結我國京津、 武廣、鄭西、石太、長吉、溫福、福廈、甬臺溫、京滬等高速鐵路、客運 專線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的建設、 運營經驗, 以及 前期相關研究成果編制而成的。本暫行規定由 9 章組成,其內容包括總則、基本規定、鐵路局中心系 統、現場監測設備、網絡及安全、傳輸及供電線路、 運行環境、接口設計、 其他。本暫行規定的主要技術內容如下:1明確了本暫行規定的適用范圍。 2明確了自然災

4、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采用鐵路局中心系統、現場 監測設備兩級架構。3規定了鐵路局中心系統的設置、功能、主要設備配置等要求。4規定了監控單元及風、雨、雪、地震、異物侵限各類現場采集設 備的設置及設備配置等要求。5明確了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內部各級之間,與其他相關 系統之間的組網方案, 并對網絡安全、 防病毒管理及口令認證等系統安全 內容進行了規定。6明確了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機房、電源、接地及防雷等 運行環境要求。7規定了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與信號、牽引供電、防洪管 理信息系統、綜合視頻監控系統、運營調度管理系統、氣象部門、地震部 門、鐵路時間同步系統之間的接口要求。8規定了維護

5、工區設置、 備品備件及維修用儀器儀表的設置原則等。本暫行規定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負責解釋。在執行本暫行規定過程中, 希望各單位結合工程實踐, 認真總結經驗, 積累材料。 如發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 請及時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交鐵 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市河北區中山路 10 號,郵政編碼: 300142),并抄送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路乙29號,郵政編碼 100038),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暫行規定主編單位: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本暫行規定主要起草人員: 孫樹禮、樊艷、李樹德、趙樹學、 孫海富、 馮敬然、王志斌、黃乃斌、付偉、苗俊杰、劉洋、沙玉林、季

6、惠梅。本暫行規定主要審查人員: 束維京、張翠兵、 張季良、王強、蔡申夫、 徐鶴壽、戴賢春、王彤、楊捷、肖琨、李乾社、沈志凌、李偉、李巖。目次2基本規定3鐵路局中心系統4現場監測設備5網絡及安全6傳輸及供電線路7運行環境8接口設計9其他本暫行規定用詞說明 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暫行規定條文說明1 總則1.0.1 為統一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以下簡稱“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標準,制定本暫行規定。1.0.2 本暫行規定適用于新建、改建鐵路的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1.0.3 設計速度 200km/h 及以上鐵路應設置災害監測系統;設計速度200km/h 以下鐵路應設置雨量監

7、測系統,并合理利用既有雨量監測系統。1.0.4 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應遵循統一規劃、 統一標準、資源共享的原則, 并符合安全、可靠、先進、可擴展的要求。1.0.5 鐵路防災應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主動防護 工程為主,配套設置災害監測系統。1.0.6 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中涉及的主要設備、 設施等應符合國家及行業 有關準入規定,并應符合相關技術條件的要求。當采用新技術、新工藝、 新材料、新設備時,應符合國家及行業有關規定。1.0.7 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除應執行本暫行規定外, 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 關技術標準的規定。2 基本規定2.0.1 災害監測系統應實現對鐵路沿線風、雨、雪

8、、 地震及上跨鐵路的道路 橋梁異物侵限的實時監測,為調度指揮及維護管理提供報警信息,具備條 件時提供大風、地震監測預警信息。2.0.2 災害監測系統工程設計應根據鐵路沿線氣象、 地形地貌、 地質等自然 條件及工程特點合理確定災害監測系統的監測對象及設置原則。2.0.3 災害監測系統應采用鐵路局中心系統、 現場監測設備兩級架構, 包括 鐵路局中心系統、現場監測設備及系統網絡等。圖 2.0.3 災害監測系統構成圖3 鐵路局中心系統3.0.1 鐵路局中心系統主要包括服務器、存儲系統、 網絡及安全設備、 時間 同步設備、監測終端、復示終端等。3.0.2 鐵路局中心系統的服務器、存儲系統、網絡及安全設備

9、、時間同步設 備等設置于鐵路局所在地的鐵路局中心機房,監測終端設置于鐵路局調度 所、相關維護管理單位等,復示終端設置于鐵路總公司調度指揮中心。3.0.3 鐵路局中心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 收集管轄范圍內風、 雨、雪、地震及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的異物侵限等 現場監測數據。2 與相鄰鐵路局中心系統交換相關監測、報警及預警信息。3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監測、報警、預警信息及運營管理建議,并傳送至相關監測終端、復示終端。4 向管轄范圍內的監控單元下發相關控制命令。5 統一實現與鐵路局運營調度管理系統、 防洪管理信息系統、 綜合視頻監控系統等外部相關系統之間信息交換。6 具備與氣象、地震等部門

10、相關系統的接口條件。7 對鐵路局中心系統、現場監測設備及網絡進行實時監測及集中監控管理。8 將災害監測、設備監測報警信息發送至移動通信終端。9 實現對鐵路局中心系統、 管轄范圍內現場監測設備及系統網絡等的時間 同步。10監測終端應實時顯示監測、報警及運營管理建議等信息,并進行相關 報警處置、運維處置。3.0.4 鐵路局中心系統的服務器應包括數據庫服務器、 應用服務器、 通信服 務器、接口服務器、維護管理服務器及短信服務器,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 定:1 數據庫服務器可按路網規劃設置, 宜采用小型機服務器, 應配置為雙機集 群工作方式,并具備可擴展性。2 應用服務器、 通信服務器宜按線設置, 可根據

11、各線現場監測設備數量采用 合設或分設方式,宜采用PC服務器,應配置為雙機集群工作方式。3接口服務器根據接口的具體需求可采用合設或分設方式,宜采用PC服務器,可配置為雙機集群工作方式。4維護管理服務器宜采用PC服務器,可配置為雙機集群工作方式。5短信服務器宜采用PC服務器,宜單臺配置。3.0.5 鐵路局中心系統的存儲系統可按路網規劃設置, 宜采用基于存儲區域 網絡(SAN架構。存儲系統設備應冗余配置,并具備可擴展性。3.0.6 鐵路局中心系統的監測終端包括調度監測終端及維護管理監測終端, 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調度監測終端應設置于鐵路局調度所列車調度臺、 綜合設施調度臺、 供電 調度臺等處。

12、其中,列車調度臺、供電調度臺監測終端應按調度臺配置, 每個調度臺配置 1 套;綜合設施調度臺監測終端宜按管轄范圍合理配置。2根據運營維護管理的具體需求, 應在相關維護管理單位設置 1套監測終端, 監測終端應能實現對管轄范圍內災害監測系統的監測管理。3.0.7 鐵路局中心系統的復示終端應設置于中國鐵路總公司調度指揮中心 行車調度臺、供電調度臺等處,實現對鐵路局調度所列車調度臺、供電調 度臺災害監測系統監測終端的復示。3.0.8 鐵路局中心系統局域網設備應配置雙以太網交換機, 廣域網設備應配 置雙路由器、路由接口轉換等設備。核心網絡設備宜按路網規劃設置,并 具備可擴展性。3.0.9鐵路局中心系統的

13、時間同步設備應設置NTP服務器,且冗余配置,同步于鐵路時間同步系統二級時間節點母鐘。3.0.10 鐵路局中心系統與既有災害監測系統之間應實現互聯互通,并符合 有關數據傳輸規約標準的規定。3.0.11設計速度200km/h以下的鐵路雨量監測系統根據運營管理需求及工 程實際情況,可接入災害監測系統的鐵路局中心系統。4 現場監測設備4.0.1 現場監測設備應設置在鐵路沿線,包括監控單元及現場采集設備。4.0.2 監控單元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監控單元應鄰近現場采集設備集中設置, 設置于鐵路沿線災害監測系統機 房內。2 監控單元應實時接收、 處理其管轄范圍內各類現場采集設備的數據, 并將 監測、

14、報警數據傳送至鐵路局中心系統。3 異物侵限報警時, 監控單元應能聯動觸發信號系統動作; 地震監測報警時, 監控單元應能聯動觸發信號系統、牽引變電系統動作。4 監控單元應具有自檢功能及對現場采集設備工作狀態的監測功能。5 監控單元處理主機及風、異物、地震監測模塊等應冗余配置,雨、雪監測 模塊宜單套配置。4.0.3 風速風向現場采集設備包括風速風向計及數據傳輸單元等設備, 其設 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 設計速度 300km/h 及以上鐵路沿線近 20 年極大風速值超過 15m/s 的區段 應設置風速風向監測點;設計速度250km/h及以上鐵路沿線近20年極大風 速值超過20m/s的區段應設置風速風向

15、監測點;設計速度 200km/h鐵路沿 線近20年極大風速值超過25m/s的區段應設置風速風向監測點。2 鐵路沿線山區埡口、峽谷、河谷、橋梁及高路堤等區段宜設置風速風向監 測點。3山區埡口、峽谷、河谷等區段風速風向監測點設置間距宜為1km-5km橋梁、高路堤等區段宜為5km- 10km。4 風速風向計應按雙套配置,并采用相同類型的設備。5 風速風向計可安裝于接觸網支柱上等處。4.0.4 雨量現場采集設備包括雨量計及數據傳輸單元等設備, 其設置應符合 下列規定:1鐵路沿線應設置雨量監測點。2雨量監測點應設置于路基地段及艱險山區鐵路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及 危巖、落石或崩塌地段等處所。3有砟軌道線路連

16、續路基區段雨量監測點設置間距宜為15km-20km,無砟軌道線路連續路基區段雨量監測點設置間距宜為20km- 25km。4 雨量計宜單臺配置。5 雨量計應安裝在無遮掩的場所。4.0.5 雪深現場采集設備包括雪深計及數據傳輸單元等設備, 其設置應符合 下列規定:1 鐵路沿線近 20 年最大積雪深度 3cm 及以上的區段應設置雪深監測點。在 我國 0 度等溫線(秦嶺淮河)以北地區,雪深監測點平原區域設置間距 宜為30km,山區宜為20km。2 雪深監測點宜均勻布設, 曲線路塹地段、 線路方向與當地冬季主導風向交 叉角度較大的低填方地段、挖方地段、隧道口等處易產生風積雪處可適當 增設。3 雪深計宜單

17、臺配置。4 雪深計可安裝于接觸網支柱上,實現對軌道板、軌枕等積雪深度的監測。4.0.6 地震現場采集設備包括地震加速度計及強震動記錄器等設備, 其設置 應符合下列規定:1鐵路沿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1g 及以上的區段應設置地震監測點。2地震監測點設置應符合P波監測的需求,布設間距宜為 25km。3 地震加速度計、強震動記錄器應雙套配置, 2 臺地震加速度計間距不宜小 于 40m。4.0.7 異物侵限現場采集設備包括異物侵限現場監測裝置、 現場控制器等設 備,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計速度大于160km/h區段內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處應設置異物侵限現場 采集設備。2 現場控制器應鄰近異物侵限監

18、測裝置, 設置于鐵路用地界內, 且不得侵入 鐵路建筑限界。3 異物侵限現場監測裝置宜采用雙電網傳感器, 設置于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 兩側。4 雙電網傳感器的設置范圍應結合工程特點及現場的實際情況, 根據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防撞護欄的防撞性能、鐵路軌面至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橋面 的高度、鐵路線路與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的交叉角度、上跨鐵路的道路橋 梁上機動車的走向等因素計算確定。5 雙電網傳感器應采用結合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的安裝方式, 不具備條件時 可采用獨立結構安裝方式。雙電網傳感器的安裝方式應具備維修條件。4.0.8 工程設計中, 現場監測點的布設應根據鐵路沿線氣象、地形地貌、地 質等自然條件,并結合

19、工程特點及現場實際情況綜合確定。5 網絡及安全5.0.1 災害監測系統應獨立組網。5.0.2 災害監測系統網絡包括局域網、廣域網及監控單元接入網絡等。5.0.3 災害監測系統局域網、廣域網設計應采用基于 TCP/IP 技術的網絡體 系結構,統一分配 IP 地址和域名。5.0.4 災害監測系統局域網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局域網設置于鐵路局中心機房、鐵路局調度所及維護管理單位。2 鐵路局中心機房局域網網絡帶寬不宜低于 1000Mbit/s ,鐵路局調度所及 維護管理單位局域網網絡帶寬不宜低于 100Mbit/s 。3 鐵路局中心機房、 鐵路局調度所局域網應采用雙網結構, 維護管理單位局 域網可采

20、用單網結構。4 各局域網應能實現集中監控,支持遠程管理。5.0.5 災害監測系統廣域網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在鐵路局中心機房設置鐵路局中心系統廣域網核心節點, 根據需要在鐵路 局調度所、車站、維護管理單位及既有災害監測系統等處設置廣域網接入 節點。2 相鄰核心節點之間應采用雙星型組網結構,主備用通道帶寬均不宜小 于 4Mbit/s 。3 鐵路局調度所接入節點與核心節點之間應采用雙星型組網結構,主備 用通道帶寬均不宜小于 10Mbit/s 。4 車站接入節點與核心節點之間宜采用雙星型組網結構, 主備用通道帶寬均 不宜小于 2Mbit/s ;車站接入節點與核心節點之間可采用雙環型組網結構,主備用

21、通道帶寬均不宜小于4Mbit/s,每隔4個6個車站宜增加1條迂回 通道與核心節點互聯。5 維護管理單位接入節點與核心節點之間宜采用雙星型組網結構, 主備用通 道帶寬均不宜小于 2Mbit/s 。6 既有災害監測系統接入節點與核心節點之間宜采用單點接入、 雙星型組網 結構,主備用通道帶寬均不宜小于 4Mbit/s 。7 鐵路局調度所、 車站及既有災害監測系統接入節點至核心節點之間的廣域 網主備用通道宜采用通信傳輸系統提供的不同物理路由數字通道;維護管 理單位接入節點至核心節點之間的廣域網宜采用通信傳輸系統提供的數字 通道。5.0.6 災害監測系統監控單元接入網絡宜采用通信傳輸系統提供的以太網 透

22、傳通道構成雙星型網絡,實現監控單元至車站之間的數據傳輸,主備用 通道帶寬均不宜小于 2Mbit/s 。5.0.7 災害監測系統的網絡及信息安全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災害監測系統應采用身份認證、 防病毒等安全技術, 并在廣域網接入節點 至核心節點之間,采用防火墻和入侵檢測系統。2 與其他信息系統接口, 應采用防火墻或安全隔離設備, 以保證與其他系統 的安全隔離。3 安全系統應具有管理機制和安全控制手段, 應具備事故監控和網絡安全保 密等技術措施。5.0.8 中國鐵路總公司調度指揮中心災害監測系統復示終端局域網通過廣 域網接入鐵路局中心系統,廣域網宜采用通信傳輸系統提供的不同物理路 由數字通道構

23、建。5.0.9 根據運營管理需求及工程實際情況, 設計速度 200km/h 以下的鐵路雨 量監測系統可參照災害監測系統的網絡結構型式組網,也可利用公眾移動 通信網進行數據傳輸,條件具備時可利用 GSM-F網進行數據傳輸。6 傳輸及供電線路6.0.1 現場采集設備至監控單元之間可采用信號電纜或光纜進行信號傳輸, 監控單元至信號系統、牽引變電系統之間宜采用信號電纜進行信號傳輸。6.0.2 現場采集設備應由監控單元處設置的電源集中供電。 根據現場采集設 備供電的具體需求,可采用信號電纜、獨立敷設電力電纜等供電方式。6.0.3 信號電纜、光纜及電力電纜的規格及防火性能要求應符合相關技術標 準的規定。6

24、.0.4 信號電纜芯數及線徑應根據信號傳輸需求、 供電需求等合理確定, 光 纜芯數應根據信號傳輸需求合理確定,信號電纜芯數、光纜芯數應適當預 留容量。電力電纜線徑應根據負荷需求計算確定。6.0.5 光電纜宜敷設于通信信號電纜槽內。 條件不具備時, 應根據現場的具 體情況采取溝、槽、管等防護措施。6.0.6 在災害監測系統信號電纜、光纜及電力電纜埋設、 鋪設地點, 應設置 易于識別的警示和保護標識。7運行環境7.0.1災害監測系統鐵路局中心機房宜共用鐵路局所在地的機房設施,條件不具備時可設置專用機房,并配套設置監控室、值班室。監控單元設備應 設置于災害監測系統機房內,宜與其他生產房屋合并建設,并

25、宜鄰近通信 機房。7.0.2災害監測系統機房標準應符合鐵路房屋建筑設計標準TB10011有關規定。7.0.3鐵路區間災害監測系統機房的室外地面高程應符合設計洪水位或內 澇水位重現期為50年的標準基礎上,增加0.5m安全高程。7.0.4鐵路局中心機房內設備布置應符合 電子計算機房設計規范GB50174 有關規定。監控單元機房內設備布置應符合設備維護的要求,設備機柜兩 側距墻間距不宜小于0.8m,設備機列前后距墻間距不宜小于 1m7.0.5災害監測系統設備供電負荷等級應符合鐵路電力設計有關規范 TB10008的規定。7.0.6災害監測系統電源設備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鐵路局中心機房應設置雙套在線式

26、不間斷電源(UPS,互為備用,UPS負荷容量應按照近期設備配置及其用電量計算,每套UPS蓄電池組供電時間應不小于 15mi n。2監控單元應配置雙套電源,互為備用,每套電源蓄電池組供電時間應 不小于1.5h。3鐵路局調度所監測終端、中國鐵路總公司調度指揮中心復示終端等處 應配置1套在線式不間斷電源(UPS,UPS蓄電池組供電時間應不小于30mi n。4維護管理單位設置的終端及網絡設備等處應配置1套后備式UPS UPS蓄電池組供電時間應不小于 30mi n。7.0.7災害監測系統防雷及接地設計應符合現行鐵路防雷及接地相關標準 及下列規定:1鐵路局中心系統設備應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統。2條件具備時

27、,鐵路沿線災害監測系統設備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3無綜合接地系統時的接地要求1)鐵路沿線災害監測系統室內設備應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方式;單獨設置 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 4Q。2)鐵路沿線災害監測系統室外設備宜利用相關接地裝置或單獨設置接地裝 置,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10Q。4進、出建筑物的信號電纜、電力電纜應設置適配的信號線路、電源線路浪 涌保護器,室外現場采集設備應設置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應可靠接地。8 接口設計8.0.1 災害監測系統與信號系統接口設計應符合 下列規定:1 監控單元異物侵限、 地震報警繼電器采用 AX 安全型繼電器 (常態吸起), 繼電器應采用獨立電源回路供電。2 監

28、控單元聯動觸發信號系統的異物侵限、 地震接口繼電器, 其控制回路應 采用雙斷方式。3 災害監測系統應對監控單元異物侵限、 地震報警繼電器及信號側的異物侵 限接口、地震接口繼電器前后接點回采,實時監測該繼電器狀態。8.0.2 災害監測系統與牽引變電系統接口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監控單元地震報警繼電器采用 AX 安全型繼電器(常態吸起),獨立 電源回路供電。2 監控單元向牽引變電所兩路高壓進線電源回路各輸出三組無源接點 信號:第一組為無源常開接點(無地震報警時打開),直接驅動高壓斷路 器跳閘;第二組為無源常開接點(無地震報警時打開),通過綜自裝置驅 動高壓斷路器跳閘;第三組為無源常閉接點(無地震

29、報警時閉合),通過 綜自裝置報警。8.0.3 鐵路局中心系統與鐵路防洪管理信息系統、運營調度管理系統、綜合 視頻監控系統等互聯,應采用以太網接口、 TCP/IP 協議。8.0.4 鐵路局中心系統與氣象部門、 地震部門系統等互聯宜采用以太網接口、 TCP/IP 協議。8.0.5鐵路局中心系統與鐵路時間同步系統路局二級時間節點母鐘互聯應采 用以太網接口、 NTP 協議。8.0.6綜合視頻監控系統應綜合雪深監測點、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處所及其 他區間視頻監控的需求,合理設置視頻采集點,實現對雪深監測點、上跨 鐵路的道路橋梁等處所的雪深、異物侵限情況的視頻監控。視頻采集點應 配置帶云臺的攝像機。8.0.

30、7 橋梁設計應在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上預留異物侵限監測裝置的安裝條 件及檢修通道。9 其他9.0.1 災害監測系統設計應根據運營維護管理需求,合理設置維護工區。9.0.2 災害監測系統設計應考慮為保證系統正常運行替換易損設備所需的 備品備件要求,合理配置維修用儀器儀表及專用工具,備品備件配置應符 合有關標準的規定。本暫行規定用詞說明執行本暫行規定條文時, 對于要求嚴格程度的用詞說明如下, 以 便在執行中區別對待。1 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 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均應這樣做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 表示允許稍有選

31、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 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用詞,采用“可”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 工程設計暫行規定 條文說明 本條文說明系對重點條文的編制依據、 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執行過程中應注 意的事項等予以說明,不具備與標準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僅供使用者作為理 解和把握標準規定的參考。為了減少篇幅,只列條文號,未抄錄原條文。 1.0.3 本條依據原鐵道部鐵道部關于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有關設 施設置要求的通知(鐵建設 2012149 號)有關內容確定,其有 關內容如下:1艱險山區鐵路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及危巖、落石或崩塌地段 應以

32、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為主,配套設置雨量監測系統。2時速 200 公里客貨共線鐵路應設置防災安全監控系統。3時速 200 公里以下鐵路路基地段應設置雨量監測系統。4時速 200 公里客貨共線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原則上參照高 速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的設計原則和要求執行; 艱險山區鐵路及時 速 200 公里以下鐵路路基地段雨量監測系統應結合線路特點及現場 地質、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確定, 并參照高速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 雨量監測系統的設置要求執行。“合理利用既有雨量監測系統” 主要指合理利用鐵路局既有雨量 監測系統中心級設備。2.0.1 根據原鐵道部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總體技術方案(暫行)

33、(鐵科技 201335 號)第 1.3 條規定“災害監測系統是鐵路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對高速鐵路沿線風、雨、雪、地震及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的異物侵限應實現有效、準確、實時監測,為調度指揮及維護管理提供報警、 預警信息, 有效防止或減少災害對 高速鐵路列車運行安全的影響” ,因此確定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 監測系統的監測對象為風、雨、雪、地震及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異物 侵限。本暫行規定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主要指城市道路、 公路及鄉村道 路橋梁,不包括人行天橋。預警是指在災害發生之前, 根據以往規律或觀測得到的可能性前 兆,發出緊急信號,報告危險情況,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準備不足 的情況下發生,從而最大

34、程度的減低危害所造成的損失的行為。 目前, 日本、法國等高速鐵路有大風監測預警應用, 日本高速鐵路有地震監 測預警應用。我國高速鐵路、客運專線鐵路正在開展大風監測預警、 地震監測預警相關技術研究, 根據運營管理的需求, 結合大風監測預 警、地震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情況, 在條件具備時實現大風監測預警、 地震監測預警功能。3.0.1 根據原鐵道部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總體技 術方案(暫行)(鐵科技 201335 號),鐵路局中心系統構成 如下圖所示。說明圖 1 鐵路局中心系統構成示意圖3.0.2 “鐵路局所在地的鐵路局中心機房”是指鐵路局所在地的調度 所、機關辦公綜合樓或大型車站等適宜

35、地點。3.0.34相關控制命令包括:根據地震報警處置需求,鐵路局中心系統向 相關監控單元下發報警聯動觸發控制命令、 報警解除控制命令; 根據 異物侵限報警處置需求, 鐵路局中心系統向相關監控單元下發臨時通 車、調度恢復等控制命令; 根據運營維護需求,鐵路局中心系統向相 關監控單元下發遠程試驗操作命令等。5 根據原鐵道部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總體技術 方案(暫行)(鐵科技 201335 號)的規定,災害監測系統構 架及接口關系如下圖所示。說明圖 2 災害監測系統架構及接口關系示意圖 10報警處置是指異物侵限報警、地震監測報警后,相關調度臺監 測終端進行的報警解除、臨時通車、調度恢復等

36、操控功能。運維處置是指對異物侵限、地震監測子系統運營維護過程中,相 關調度臺監測終端、維護管理終端等進行的遠程試驗等操控功能。 3.0.61本條關于“綜合設施調度臺”崗位設置是依據原鐵道部關于規 范高鐵調度崗位設置及工作職責的通知(鐵運 2011180 號)確 定的。考慮到存在未設置綜合設施調度臺的情況, 可根據運營維護管 理情況為工務調度等配置調度監測終端。4.0.25 監控單元是現場監測設備的核心組成部分,監控單元處理主機是 監控單元的核心部件;風、 異物、地震監測模塊均與列車運行密切相 關,其中風監測模塊的數據處理、報警判定直接涉及列車運行處置, 異物侵限監測模塊聯動觸發觸發信號系統動作

37、, 地震監測模塊聯動觸 發信號系統、牽引變電系統動作。因此,為提高監控單元的可靠性, 減少對行車的影響,規定監控單元處理主機及風、異物、地震監測模 塊等應冗余配置。4.0.31近 20年極大風速值主要參照國外高速鐵路風監測布點原則,工 程設計時近 20 年極大風速值應依據我國氣象臺、站的有關氣象歷史 數據確定。不同速度目標值鐵路風速風向監測點的設置原則是依據現行原 鐵道部鐵路客運專線技術管理辦法(試行)(300350km/h)(鐵 科技2009212 號)、原鐵道部鐵路客運專線技術管理辦法(試行) (200250km/h)(鐵科技2009116號)中有關動車組列車遇 大風行車限速的有關規定確定

38、的,有關規定摘錄如下。原鐵道部鐵路客運專線技術管理辦法 (試行)( 300350km/h) (鐵科技2009212號)中第 1 78條規定:在環境風風速不大于 15m/s 時,可以正常速度運行;環境風風速不大于 20m/s 時,運行速度不大 于300km/h;環境風風速不大于25m/s時,運行速度不大于200km/h; 環境風風速不大于30m/s時,運行速度不大于120km/h;環境風風速 大于 30m/s 時,嚴禁動車組列車進入風區。原鐵道部鐵路客運專線技術管理辦法 (試行)( 200250km/h) (鐵科技2009116號)中第 172條規定:在環境風風速不大于 20m/s 時,可以正常

39、速度運行;環境風風速不大于 25m/s 時,運行速度不大 于200km/h;環境風風速不大于30m/s時,運行速度不大于120km/h; 環境風風速大于 30m/s 時,嚴禁動車組列車進入風區。4.0.4 本條依據原鐵道部鐵道部關于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有關設 施設置要求的通知(鐵建設 2012 149 號)及原鐵道部鐵路沿 線雨量監測設備設置原則及管理辦法(辦運發 2005 65 號), 提出了鐵路沿線應設置雨量監測點。原鐵道部鐵路沿線雨量監測設備設置原則及管理辦法 (辦運 發 2005 65號)規定: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應設置雨量監測設備:1. 工務段所在地;2. 工務領工區所在地;3. 所

40、管轄區段內有列入汛期重點危險地段的工務工區所在地;4. 暴雨多發地區的工務工區;5. 需要監測降雨量的大型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常年看 守點。4.0.51 雪深監測點的設置原則主要依據原鐵道部冰雪天氣動車組列 車限速暫行規定(鐵運 201117 號)確定的,其有關內容如下:“降雪天氣,當運行區段降中雪或積雪覆蓋軌枕板或道砟面時, 無砟軌道區段限速250km/h及以下,有砟軌道區段限速200km/h及以 下;當運行區段降大雪、暴雪時,無砟軌道區段限速200km/h及以下, 有砟軌道區段限速160km/h及以下。當無砟軌道區段軌枕板積雪厚度 10cm以上時,限速200km/h及 以下;有砟

41、軌道區段道砟面積雪厚度 5cm以上時,限速160km/h及以 下。中雪、大雪、暴雪的界定標準:以氣象部門公布或工務部門觀測 為準。”在氣象學中,對于中雪的定義是 12小時內降雪量I.Omnv3.0mm 或24小時內降雪量2.5mm5.0mm或積雪深度達3cm5cni的降雪過 程,對于大雪的定義是12小時內降雪量3.0mm-6.0mm或 24小時內 降雪量5.0mnrr 10.0mm或積雪深度達5cm 8cm的降雪過程,對于暴 雪的定義是12小時內降雪量大于6.0mm或 24小時內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積雪深度達8cm的降雪過程。4.0.6 原鐵道部高速鐵路自然災害及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總體技術方 案(暫行)(鐵科技 20 1 3 35號)第 6.2.1.4 規定“地震現場 采集設備應設置于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1g 及以上的區段”地震監測現場采集設備的設置標準, 將根據原鐵道部、 中國地震局 聯合攻關的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研究科研成果等,適 時修改完善。4.0.7第 1 及第 4 款依據原鐵道部運輸局 關于印發 高速鐵路防災安全 監控系統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方案的通知 (運技基礎 2010739 號)的有關規定確定。5新建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一般都具備在道路橋梁上預留雙電網傳 感器的安裝條件。 既有上跨鐵路的道路橋梁經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