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的詞類活用 (1)一、使動用法,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動詞使動用法:“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詞使動用法:“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春風又使江南岸綠”。名詞使動用法:“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當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復生”;“肉骨”相當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復生的意思。二、意動用法,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形容詞意動用法:“漁人甚異之。”“異之”是“認為它奇怪”的意思。名詞意動用法:“孟嘗君客我。”“客我”是“以我為客”。三、名詞用如動詞,如:“驢不勝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
2、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齊軍既已過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四、名詞用作狀語,現代漢語只有時間名詞才能作狀語,普通名詞用作狀語的很少見。但在古漢語中,普通名詞也可以用作狀語。這是古漢語常見的現象。如表示方位或處所:“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北”表示方位。“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即“郊外”,表示處所。“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表示工具或依據:“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可譯為“用箕畚運到”。又如:“失期,法當斬。”“法當斬”是“依法應殺頭”的意思。表示對人的態度:“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的意思。表示
3、比喻:“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條狼像狗那樣坐在前面”的意思。古代漢語詞類活用 (2)、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即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做什么”的意思。如鄭伯克段于鄢:“莊公寤生,驚姜氏”,句子中的“驚”,并不是說主語莊公本人吃驚,而是說使賓語姜氏受了驚嚇。實際上,使動用法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遞進結構的內容,用“動賓”表示“使賓動”的意思。現代漢語一般不用使動用法,而是用遞進結構來表示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本來屬于形容詞或名詞。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動
4、詞時,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2、動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多見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了賓語。例如: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來”“活”“生”本來都是不能帶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在這三個例句中全都帶上了賓語,賓語分別有“之”和“死”(死者),它們的意思是“使賓語來、使賓語活、使賓語生”,而不是主語本身“來、活、生”。有時侯,不及物動詞的后面不帶賓語,但從上下文看,這個不及物動詞仍然用作使動用法。如: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這個“來
5、”是“使遠人來”的意思。再如: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病”為使動用法,但省略了賓語“之”,下文幾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為遞進結構,有兼語“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比較少,但也存在。如: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單看這一句看不出有使動用法,但如結合上下文就不難知道。這一句不是主語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主語晉侯使賓語趙盾飲酒。“飲”是個及物動詞,在這里作使動用法,意為“使喝”。再如: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食、見”兩個動詞原來也是及物動詞,此處作使動用,從上下文看,分別是
6、“使之食”“使其二子見”的意思。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和及物動詞的一般用法從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須認真分析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來確定。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常常用作使動,它的意思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這樣,形容詞也帶了賓語。例如: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值。(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孟子滕文公下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
7、告子下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貴”,等等。“高、尊、富、正、篤、睦、和、遠、輕、苦、勞、空乏、強”等形容詞用作使動以后,都帶上了賓語,作謂語動詞。最后一例的“貧”字也是形容詞用作使動,但是并沒帶賓語,不過與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較,我們能夠看出“貧”是“使之貧”的意思,在這里也是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后代詩詞中時有所見,增加了詩詞的生動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形容詞“綠”在詩句中是“使變成了綠色”的意思。3、名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中,名詞有時也用作使動,從意思看,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
8、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史記晉世家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例一“生死”與“肉骨”為對,“生死”不是并列結構,而是動賓結構,“生”是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死者復生”;同樣,“肉骨”也是動賓結構,“肉”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白骨長肉”。例二“國”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異姓立國”。例三“王”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我成為王”。用作使動用法的名詞有時后面也可以省略賓語。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士)“臣”和“友”是名詞活用作使動,但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9、,“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兩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這種省略的賓語,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體會和補足。二、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和使動用法的區別是,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意動用法則是主觀上的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如: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兩例中“小”都帶了賓語,都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但第一例是“使之變小”,顯然是使動用法。第二例“小魯”“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魯變小、使天下變小的意思,而是主觀上感覺到魯國變小、天下變小了。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
10、。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事實上不一定具有這個性質或狀態。例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小國寡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國策齊策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莊子秋水例一的“甘、美、安、樂”本來是形容詞,這里活用為意動,意思是“以為甘、以為美、以為安、以為樂”;例二的三個“美我”是“認為我美,以我為美”;例三中的形容詞“少、輕”也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少、認為輕”。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動的形容詞都帶了賓語。形容詞用如意動,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賓語。
11、2、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當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讬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例一的兩個“夫人”是名詞活用作意動,它帶上了賓語“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詞用作意動,全句的意思是“以風為友,以雨為子”;例三的“侶、友”都是這種用法,并且分別和后面的名詞構成了動賓結構。對于意動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認為”這個意義特點,這樣,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義的使動用法區別開來,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關系的動賓結構區別開來。
12、三、名詞用如動詞實際上,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也屬于名詞用如動詞。除了這兩種用法外,名詞還可以在其他情況下用作謂語動詞,這時它并不起使動或意動的作用,但詞義一般也產生一些變化。名詞用如一般動詞比起用作使動和意動更普遍。例如: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例一“肘”本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是“用肘搗”的意思;例二“水”是名詞用作動詞,意為“游泳”;例三的“侯”用如動詞,有“做諸侯”的意思;例四的“面、腋”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古漢語中不僅普通名詞可以用作動詞,方位名詞也
13、常常用作動詞,如: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地,坐而下脫。(徐宏祖游天都)三例中的方位名詞“東”“西”“前”都用作動詞,詞義分別變為“往東、往西、向前”。四、名詞作狀語現代漢語只有時間名詞才能作狀語,普通名詞很少作狀語。古代漢語不但時間名詞可以作狀語,普通名詞也可以作狀語。由于名詞的這種作用和副詞相似,所以有的人稱之為名詞用如副詞。普通名詞作狀語,有的表示處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對待人的態度,有的表示比喻。1、表示方位或處所。例如: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夸父逐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荀子勸學大月氏復西走。漢書張騫傳范雎至秦,王庭
14、迎。范雎說秦王群臣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例一的“北”、例二的“上、下”、例三的“西”表示方位,例四的“庭”、例五的“面”表示處所。2、表示工具或依據。例如: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范雎說秦王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嚷,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陀傳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失期,法當斬。陳涉起義“橐、劍、箕畚、船”都是表示工具的,用在動詞前,作狀語;例六的“法”是“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據,作“斬”的狀語。3、表示對人的態度。例如: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君為我呼入,
15、吾得兄事之。鴻門宴東向坐,西向坐,師事之。韓信破趙之戰張蒼德王陵,及蒼貴,常父事王陵。史記張丞相列傳“犬馬畜伋”意為“把伋當作犬馬畜養”;例二、例三、例四的“兄、師、父”是“用對待兄長、老師、父親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用在動詞“事”前,作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4、表示比喻。例如: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國策秦策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狐鳴呼曰:“大楚興,陳涉王。”陳涉起義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聊齋志異狼“人立”就是“像人一樣站著”,“蛇行”是“像蛇一樣爬行”;“翼蔽”是“像鳥翅一樣遮擋
16、著”;“狐鳴”是“像狐貍一樣叫”;“云集”是“像云一樣聚集”,“景(影)從”是“像影子一樣跟著”;“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樣坐在前面”。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意為“像一樣”,因而,這一種用法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這種用法還保留在現代漢語的一些成語或詞語中,如“土崩瓦解”、“星羅棋布”、“瓜分”、“蜂擁”、“響應”。此外,和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的時間名詞也作狀語,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長驅到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齊策但是,時間名詞作狀語時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古漢語中“歲、月、日”等時間名詞作
17、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具體來說,有下面幾三種情況:第一,“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數或經常。如: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第二,“日”字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如: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賤妾守空房,相見常日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如:日
18、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左傳昭公十六年現代漢語單個的時間名詞“年、月、日”則沒有這些用法。五、詞類活用的條件一個詞是不是活用作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處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么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等。下面從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作簡要的說明。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那么其中一個名詞常常活用為動詞,另一個名詞做它的賓語或主語。如:擅爵人,赦死罪。(賈誼治安策)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起義這
19、三例都有兩個名詞連用的結構,前二例是前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后面帶上賓語,構成動賓結構;后一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后一個名詞活用作謂語動詞,構成主謂結構。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起義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劉向新序節士)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錯論貴粟疏)“所”字是輔助性代詞,經常放在動詞前面,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名詞放在“所”字后邊也就活用作動詞,“罾”本是一種魚網,“所罾”就是“所網到的”,例二的“寶”本來也是名詞,用在“所”字之后,活用為動詞。同樣,“所”字后邊的形容詞也變為動詞,例三的“
20、貴、賤、卑、尊”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論語公冶長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例一“妻”在能愿動詞“可”之后,名詞活用為動詞;例二名詞“相”前有能愿動詞“欲”,后有名詞“甘茂”,“相”活用為使動;例三“窮”在能愿動詞“能”之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西門豹治鄴)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晁錯論貴粟疏)兩句中的“皆”和“不”是副詞,后面的“衣”和“農”
21、活用為動詞。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晁錯論貴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高之,下之,小之,臣(當作巨)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例一例二的“衣、臣妾、劉豫”本來都是名詞,但這里都帶上了代詞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三的“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詞,都活用作動詞,后面帶了代詞賓語“之”。6、名詞后邊帶介詞結構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句踐滅吳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22、例一的“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駐扎,“于廬柳”是介賓短語,作“軍”的補語,表示地點;例二“女于王”是給王當妾,“于王”是介賓結構作補語,名詞“女”活用作動詞,“女于大夫”“女于士”與此相同;例三的“前”是方位名詞,后面帶了介賓結構“于席”,“前”活用作動詞。7、名詞用“而”連結時,活用作動詞。如: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項王乃復引兵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連詞“而”的語法作用之一就是連結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它不能連結名詞,如果有用“而”連結名詞的現象,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例一的“蠶”和“衣”本來也都是名詞,這里用“而”連結,它們都活用作動詞,而且“蠶”同時還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兼有名詞
23、活用作動詞的兩個條件;例二中方位名詞“東”用“而”連結,活用作動詞。需要指出的是,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不同。所謂詞類的活用,是說某詞本屬于某一詞類,只是在句中臨時具有別一詞類的性質,并不是說這個詞分屬于兩個詞類,否則就成了詞的兼類了。 文言文倒裝句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二、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三、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復習重點)四、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子耶,言伐莒者?
24、(言伐莒者,子耶?)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 (室美哉!)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美哉,我少年中國! (我少年中國,美哉!)以上例子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疑問句; 感嘆句;舊詩詞合韻律。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
25、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6、。”(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賓語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大王來何操
27、? (大王來操何)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與誰歸)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賓語前置標志)3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后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余唯視利)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
28、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唯利是圖。 (唯圖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只急迫地進德修業)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于趙)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于趙)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
29、:“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定語后置有下面四種情況:1中心語+定語+者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求可使報秦者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子孫三夫)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者人馬甚眾)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亦具體而微者雁蕩)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簫者客)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當其時,
30、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大四海,有幾人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云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鏗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
31、盡粟一石。 (千里馬)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國之孺子之游者。 (國之游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數量詞作定語時,數量詞大多數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例如 :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嘗貽余核舟一。 (嘗貽余一核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 一雙玉斗)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余騎,數萬卒)一食或盡粟一石。 (
32、一食或盡一石粟)4、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
33、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介賓短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請奉命于孫將軍求救)貧者語于富者曰 (貧者于富者語曰)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于長勺戰)以勇氣聞于諸
34、侯。 (以勇氣于諸侯聞)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于朝廷戰勝)故燕王欲結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結)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臣頭今與璧俱于柱碎矣)設九賓于廷 (于廷設九賓)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趙豈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 不于時拘,于余學。)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內空。 (魏惠王兵數于齊秦破,國內空。)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且于其墓之門立石)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至于負者于途歌,行者于樹休。)第二種: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也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在今譯時,一般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形似酒
35、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以山龜鳥獸之形飾)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試之以足。 (何不以足試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咨臣以當世之事。 (以當世之事咨臣)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種:用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乎”通“于”。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乎”字結構或作狀語,或作補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文言文中的判斷句 (1)判斷句
36、是判斷人或事物的名稱、類別或屬性的句子。是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句子。上古漢語中,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而是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者,也。這是判斷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頓,“也”表判斷。例: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2)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3)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4)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5) 亞父者,范增也。6)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7) 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8)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9) 子瑜者,亮兄瑾也。10)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11) 噌吰者
37、,周景王之無射也。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原因(實際上是因果復句),釋為“之所以是因為”。例:1)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上3)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同上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6)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7) 勝之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釋原因的判斷句,如:“良庖歲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歲更刀(者),割也”。2,也。例:1)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2) 妾,洞庭龍君之
38、女也。柳毅傳3) 吾君,龍也。柳毅傳4) 毅,大王之鄉人也。柳毅傳5) 此錢塘也。柳毅傳6) 此天子氣也。7)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8)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赤壁之戰9) 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10) 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11)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12)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13) 此帝王之資也。14) 我,子瑜友也。15)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16) 夫吳之越也,仇讎之國也。17) 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18) 千金,重幣也。戰國策注:有些句子表面上是“者,也”形式,實際上也是“,也”的判斷形式。例:1)
39、此三者,吾遺恨也。2)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這幾條都是用兵的大忌啊!)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使敵人的軍隊降服,而不是用戰爭。)4)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后兩句中的“者”都和前面的詞或詞組組成了名詞性詞組,成為“者”字結構,所以也是“,也”形式。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1)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2) 登虎丘者六。虎丘記3) 環村居者,皆獵戶。4) 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4,。即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例
40、:1)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2)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3) 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4) 此人力士。信陵君5) 晉鄙,嚄唶宿將。同上6) 此子賢者。同上7) 相如素賤人。8) 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5,耳。例:1) 此亡秦之續耳。2) 田橫,齊之壯士耳。上兩例可以算判斷句,但不能說用“耳”做標志的,(個人不同意課本上的說法)注意:A:“(者),者也”形式,前一個“者”是判斷句中表提頓的“者”,后一個“者”是個指示代詞,是句子的中心語,表明以上是名詞性結構,義為“的人(事、物)”。例:1) 彼童子之師,受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2)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41、,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3)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過,“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者”可做語氣詞B:有“者”“也”不一定是判斷句。例:1)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主謂短語作謂語)2) 古者丈夫不耕。(“者”表時間)3)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嘆)4) 叱者何也?(“也”表疑問)5) 莫用眾人之議也。(也表祈使)C:古漢語中,判斷句有時有用“是”作判斷動詞(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當于今天的“是”,但很少見。例:1)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2)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3) 臣是凡人,偏在遠都。赤壁之戰4) 萍水相逢,
42、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5)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6)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古漢語中的“是”大都用作代詞,例:1)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鏗然有聲之石”,可譯為“這樣的石頭”)2) 是說也,人常疑之。(指代前所述的石鐘山命名的由來的一種說法,可譯為“這種說法”)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復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4)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指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過失。)6利用副詞“乃”“為”“即”“則”“皆”等表示肯定判斷,“非”表否定判斷。例:1)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2
43、) 嬴乃夷門抱關者。3)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4) 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愚溪詩序還有“為愚丘”、“為愚池”、“為愚堂”、“為愚亭”等。5)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6)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7)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8)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9)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10)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11) 梁父,即楚將項燕。項羽本紀12)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13)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14) 所見皆死牛也。庖丁解牛15)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16)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
44、善,弊在賂秦。六國論17) 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18)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一主兩謂、兩主兩謂、兩主一謂形式的判斷句A 一主兩謂(甚至三謂)a兩謂(或三謂)都是肯定判斷謂語。如;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兩謂)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三謂)b兩謂中一是肯定判斷謂語,一是否定判斷謂語。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兩謂(或三謂)都是否定判斷。如:古之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B兩主兩謂
45、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崤之戰C兩主一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文言文中的判斷句 (2)2009-03-04 21:26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里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于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鐘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出的鐘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5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王安石游褒禪
46、山記) 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墳墓了。 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現在念“華”字念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讀錯了。 二、,也。 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這就是(石鐘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后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7、。 4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寶物。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人的心,也是千萬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 “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
48、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后面“者也”連用,也相當于“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于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們念書,學習書上的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和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五、,。 主語和謂語后面都不用語氣詞,但仍然可譯為“是”。如: 1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陳涉是以破瓦作
49、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窮人家的兒子。 2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 5此亡秦之續耳。(司馬遷鴻門宴) 這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啊! 六、用“為”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 1已后典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書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中間那個戴高帽子有許多胡須的是蘇東坡。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板,我們是被人宰割的魚肉,還辭別什么
50、? 4項燕為楚將。(司馬遷陳涉世家)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 七、用副詞“乃、則、皆、誠、非”等表判斷。如: 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就是在岳陽樓上見到的雄偉景象了。 3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買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殘的。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5六國破滅,非兵不得。(蘇洵六國論)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 以上是判斷句的幾種常見的形式,而現代漢語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
51、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但也有少數“是”作判斷詞用。如: 1作代詞用,相當于現代漢語“這”。 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在漢、魏以后,“是”作判斷動詞的逐漸增多。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關漢卿竇娥冤) 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無頭腦的心愿,確實是冤情不淺呀。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王勃滕王閣序) 一像到處隨水飄流的浮萍一樣,在座的都是不相識的異鄉人。 文言句式被動句 (1)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被動句的表示法有兩種類型。(一)一種是用一定的虛詞作為標志的被動句,這種類型主要是有以下幾種形式:1“于”表被動,介出動作的主動者。例:1) 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不能被遠近各處所容留)2)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士護理業務查房:提升技能與優化護理實踐
- 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開發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區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3月10日周中測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云南師范大學《產品U界面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龍游第二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一輪第五次階段性過關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金融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冶金資源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寄生蟲學及檢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江師范學院《工程軟件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分解
- LS/T 1201-2020磷化氫熏蒸技術規程
- JJF 1503-2015電容薄膜真空計校準規范
- GB/T 5597-1999固體電介質微波復介電常數的測試方法
- GB/T 11349.3-1992機械導納的試驗確定沖擊激勵法
- GB 15578-2008電阻焊機的安全要求
- 新疆旅游景點大全課件
- 《政治學原理》課件
- 【高效管理】團隊建設-如何邁向高績效團隊課件
- 《新托福專項進階-初級寫作》【WORD版】
- 先天性脊柱側凸的診療和治療講義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