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精品文檔.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一、夏朝從二里頭文化遺址看,當時的農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鏟、石鐮,以及蚌鏟、骨鏟、蚌鐮和木制耒、耜等。 1 夏代的農業生產比過去有了大的發展,史記.夏本紀說禹在治水的同時“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氵一絲土)。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這說明禹在治水的過程之中推廣了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夏代已有農田的排灌溝渠,論語.泰伯載孔子的話說禹“盡力乎溝洫”。史記.夏本紀則說禹“浚吠(quan)澮(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鄭玄說“吠澮,田間溝也”。這就是說禹
2、疏浚田間吠澮使之達于河流。這里就有排與灌兩方面的問題。 夏代在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其他地區農業經濟也在發展之中,如分布在黃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時間上大約與夏同時的齊家文化就是如此,齊家文化因1924年發現于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遺址有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永靖大何莊和秦魏家等350多處。齊家文化的經濟生活也以農業為主,部落、氏族居民過著較穩定的定居生活,主要農作物是粟,大何莊遺址出土的陶罐中就發現了粟。生產工具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為石鏟、骨鏟,有的石鏟用硬度強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鐮。加工谷物用石磨盤、石磨棒、石
3、杵。夏朝的北方,約在今內蒙赤峰一帶、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分布著一種首先發現于內蒙赤峰夏家店村遺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考古資料說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部族先民以農業生產為主,過著定居生活。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有打制石鋤、磨制石鏟、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1 二、西周西周時期,盛行耦耕,即二人為一組,合力而耕。這樣,既較省力,動作又快,當是耕作方法的一個進步。金屬農具的應用和耦耕的推廣,使開墾荒地的規模越來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詩句,反映了成千上萬的人大規模耦耕的景象。 當時人們不僅能進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綠肥和制造堆肥。“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間耨鋤的荼寥和
4、雜草漚作綠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長得更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對防治蟲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時期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春秋時期是我國農具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階段,即是鐵農具和牛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春秋時期的農業生產技術比原始農業有很大的進步,因而農具也有所改進,種類增加,雖然仍以木、石、骨、蚌農具為主,也出現了青銅農具(晚期還出現了鐵農具)。整地農具有耒、耜、耰、鏟、鍤、鋤、犁等,中耕農具有錢、 等,收獲農具有钅至、艾、鐮等,加工農具為 磨盤、杵臼等。耒耜是當
5、時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說:“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 立。”顯然,耒耜是兩種獨立使用的整地農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從采集經濟時期挖掘 植物的尖木棍發展而來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橫木便于踏腳,入土容 易。再后木耒由單尖變為雙尖,成為雙齒耒。單尖木耒的刃部發展成為扁平的板狀刃,就成為 木耜。鏟是一種直插式整地農具。鏟和耜是同類農具,在原始農業的生產工具中并無明顯的區 別。各地出土的商周石鏟、骨鏟和銅鏟,都是考古學家們根據其形狀類似現代的鐵鏟而套用 的,實際上其中一些較大型的鏟都應該是耜。現在一般將器身較寬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 形的稱為鏟,
6、而將器身較狹長、刃部較尖銳的稱為耜春秋時期的農業已經擺脫了原始農業那種刀耕火種的粗放狀態,建立起較均衡的農 牧業生產結構,田間生產技術有較明顯的進步,突出表現在一整套農業工具的齊備,能夠滿足 大田作業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尤其是牛耕和鐵農具的出現,更是我國農業歷史上的重大成 就。它為戰國時期我國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的真正形成打下了堅實的 基礎,因此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應該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戰國時期生產工具方面所出現的革命性變革,主要是鐵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春秋末年已經有了鐵器,但不普及。進入戰國后,無論農業還是手工業,都已離不開鐵工具。在孟子書里已提到鐵耕。管子則以為:農夫必須
7、有鐵制的耒、耜、銚,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他們就不能成其事。據所知,河南、陜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過戰國鐵工具,可見當時使用鐵器的區域異常廣闊。而且鐵工具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如有鋤、臿、鐮、铚等農具,也有斧、鑄、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一種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樣的差異。在青銅器時代,銅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到戰國時,不僅木、石工具漸漸消失,就是青銅工具也日益減少。銳利而堅固的鐵工具大量地使用于農業和手工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漢朝 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
8、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后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于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
9、,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六、隋唐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南北方自然條件不同,因此所用的工具也有所區別。南方主要以翻車、龍骨車、曲筒等為主。而北方則主要應用桔槔、轆轤、滑車等。到了唐代后,又發明了筒車、高轉筒車、立水井等更為先進的灌工具。 “江東犁”和南方水田地區的耕作技術江東犁是適應南方稻田整地作業而出現的。據陸龜蒙耒耜經的描述,江東犁由十一個零件組成,這十一個零件包括:犁鑱、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盤。其中除犁鑱和犁壁是由金屬鑄造而成的以外,其它皆由木制而成,具體形制和功用如下:序號零件名稱形制功用犁鑱長一尺四寸,寬六寸起垡,即切開土塊和切斷草根犁壁長
10、寬各約一尺,略呈橢圓形覆垡,即翻轉犁起的土塊,并將雜草和植物殘株壓于土下犁底,即犁床。長四尺,寬四寸,其前端嵌入犁鑱固定犁的位置并穩定犁體。壓鑱寬四寸,長二尺固定犁壁,并緊壓犁鑱于犁底,因此也有固定犁鑱的作用。策額長一尺六寸固定犁壁犁箭,即犁柱。高三尺,下端貫穿在策額、壓鑱和犁底的孔中,并把它固定在一起,上端貫穿貫穿犁轅,并將犁轅的位置固定犁轅長九尺,形象車蓋中間隆起的部分。轅的一端與犁梢相連,另一端與犁盤相連,中間適當位置鑿孔,套在犁箭上是承受牽引的主要部分犁評長一尺三寸,形如長槽,套在犁箭與轅相并交向上延伸的部分之上。評的底面平滑,便于進退,上面的前端較厚(高),后端較薄,中間刻成若干梯級
11、控制耕地的深淺犁建是一根彎曲的木插簫限制犁轅、犁評,不致于從犁箭上端滑脫。大小要求適度。犁梢,即犁柄,長四尺五寸,形狀象船的尾部向上向后翹起的部分。裝于犁底后端,并在往上的一尺五寸處,鑿一孔與犁轅的后端的榫頭相接,再上略向后傾斜,末端的粗細以便于手握為度犁梢實際上是操作桿,用以控制犁鑱入土的寬窄和深淺。犁盤,長三尺,略彎曲,中間一點和犁轅的前梢系連可以轉動,便于犁身擺動和行進時掉轉方向。筒車,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
12、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于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干竹木制小筒, 有達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動主輪; 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導入渠田。七、宋朝南宋曾之謹撰農器譜三卷、續二卷,記述耒耜、耨博、車戽、蓑笠、輊刈、筑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十項農具和有關器物,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馬。碎土工具有穋碡、礪硨、耖。糧食收成后,稻谷揚凈使用的是揚扇。踏犁在農業中發揮較大作用是在宋代。為解決耕牛不足的困難,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別在黃淮地區和河北地區兩次推廣踏犁。八、明清明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類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經達到
13、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高度。新出現或有所改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農具人力“代耕架”的應用。它大致創始于唐代,到明代有較大的發展。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總督陜西,遇連年旱災,耕牛嚴重缺乏,農業生產進行困難,于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觀索玩,量為增損,易其機發”,制成五種“木牛”,分別稱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這些耕具適應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條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三、四畝。天啟年間(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并撰有代耕圖說及附圖.從代耕圖說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兩頭分別設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裝一
14、轆轤,在轆轤中段纏以繩索,索中間結一小鐵環,環與犁上曳鉤,連脫自如。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動.三人合作,田地兩頭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則使一來一往.屈大均說:“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杠桿原理,從現代機械角度看,它們雖有些簡單笨拙,但在耕地機械上畢竟是一大進步。代耕架暫可解決耕畜缺乏的問題,此外,如灌溉農具撥車和風力水車,稻谷脫粒農具稻床等,也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或在以前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農用機具。清朝,出現了“深耕犁”。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綱中提到“有淺耕數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說明當時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堅重犁之別。深耕犁的發展,反映了耕作技術的提高。小型農具在清代進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滅茬的農具輥軸,作用是把田間雜草和秧苗同時滾壓入泥,過宿之后,秧苗長出,而草則不能起。致富紀實一書中談到種植雙季稻時使用的一種農具,在早稻收割后,“不再犁田,鋪石灰一道,用匍蓘將禾兜打落,便可插秧”。道光年間(18211850),貴州遵義一帶出現一種名為“秧馬”的農具,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小語種考試的復習時間管理策略及試題及答案
- 濱城區六年級試卷及答案
- 北京自考考試卷及答案
- 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復習計劃設計試題及答案
- 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趨勢及答案
- 深度剖析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結構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金融分析師考試的成本控制與管理試題及答案
- 深入理解畜牧業的試題及答案集2024年
- 2024網絡編輯師考試的內容深度與試題及答案
- 網絡編輯師資格證書相關試題及答案解析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鋼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
- 反詐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286題)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件專家版6第六講 五胡入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
- 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標準
- 品質周報表(含附屬全套EXCEL表)
- 商鋪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 MQ2535門座起重機安裝方案
- 一針療法高樹中著精校版本
- 第六課-吸煙者的煩惱-《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上)課件
- 地下車庫建筑結構設計土木工程畢業設計
- 卸船機差動減速箱簡介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