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_第1頁
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_第2頁
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_第3頁
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_第4頁
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11 前前 言言.31.1 評估任務由來評估任務由來.31.2 評估執行技術標準評估執行技術標準.31.3 評估的目的任務評估的目的任務.32 評估工作概述評估工作概述.52.1 項目概況項目概況.52.2 城鎮建設規劃概況城鎮建設規劃概況.52.3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52.4 評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評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72.5 評估范圍及評估級別的確定評估范圍及評估級別的確定.93 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條件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條件.133.1 位置交通位置交通 .133.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133.3 氣象、水文氣象、水

2、文 .153.4 地層巖性地層巖性 .183.5 地質構造及區域穩定性地質構造及區域穩定性 .193.6 工程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 .213.7 水文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 .223.8 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 .233.9 小結小結.25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254.1 地質災害類型、特征及分布狀況地質災害類型、特征及分布狀況 .254.2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地質災害發育特征.574.3 地質災害發育與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604.4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標準.624.5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634.6 地質災

3、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小結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小結.685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695.1 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 .695.2 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 .785.3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小結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小結.816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816.1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原則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原則 .816.2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方法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方法 .826.3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

4、區.837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地質災害防治措施.897.1 滑坡滑坡(滑塌滑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907.2 危巖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危巖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917.3 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91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27.4 塌岸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塌岸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928 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928.1 場地適宜性評價原則場地適宜性評價原則.928.2 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929 結論及建議結論及建議.949.1 結論結論 .949.2 建議建議 .95理縣某城鎮規劃

5、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1 前前 言言1.1 評估任務由來評估任務由來理縣某鄉鎮羌寨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和民族內涵,保持著原真性和完整性,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受“汶川 5.12 地震”影響,鄉政府及附屬設施損失嚴重,為此,理縣人民政府批準對羌寨和政府及附屬設施進行建設用地重新規劃,以便保護羌寨的文化遺產價值。受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國土資源局委托,xxx 公司承擔對理縣某鄉規劃建設用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1.2 評估執行技術標準評估執行技術標準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依據如下:(1)理縣某鄉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委托書 (2008.11.27) ;(2)理縣某鄉規劃

6、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同 (2008.11.27) ;(3)規范、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文件: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國務院令第 394 號,2003.11)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2003 年 3 月)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DZ0245-2004) ;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469 號) ;關于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川國土資發2004240 號)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試行) ;建設用地審查批報管理辦法 (國土資源部)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

7、(國土資源部令第 27 號) ;1.3 評估的目的任務評估的目的任務1.3.1 評估目的根據理縣某鄉規劃建設用地的發展空間和評估范圍內地質災害易發情況,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評估區地質、水文工程地質、地質災害等有關地質環境資料的基礎上,開展評估區及周邊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評估區已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4石流等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進行初步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其危險性和對工程危害的范圍與程度作出評估。 對羌寨規劃建設過程中可能誘發或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穩定的斜坡變形等的

8、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作出預測評估;對建設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害隱患和潛在不穩定斜坡變形的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作出預測評估。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以及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及防治效益,對規劃建設場地的適宜性做出評估,提出防治地質災害的對策、措施和建議。以便更加安全、合理利用規劃建設場地,避免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危害和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合理地利用工程建設用地,協調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地質依據。1.3.2 評估的主要任務(1)調查某鄉規劃建設用地及其周邊范圍的地質環境條件,對其復雜程度做出評價。(2)對某鄉規劃建設用地區域

9、進行綜合工程地質調查,通過野外綜合地質測繪手段,初步查明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范圍及穩定狀態、危害對象特征,通過對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及危險性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進行分析,判定其成因及性質、穩定和危險程度,對已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評估。(3)根據某鄉的規劃建設需要,預測某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和影響,評估是否會誘發或加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以及地質災害對規劃建設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并對地質災害的類型、范圍、危害程度及危險性進行評估。(4)綜合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和潛在的地質災害產生因素,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分析,按災害體對評估區的危險性大小對評估范

10、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根據上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和分級,對規劃建設場地做出適宜性評估,適宜性評估應當包括自然條件下的適宜性與采取了防治措施以后的適宜性兩個方面。(5)針對某鄉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對其有影響的地質災害體提出各種地質災害體相應的防治措施建議。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52 評估工作概述評估工作概述2.1 項目概況項目概況某鄉城鎮規劃建設用地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某鄉境內,其東接某鄉西溪溝,西至某鄉裕豐巖,南北兩側至斜坡坡腳,規劃區內有 G317 國道通過。規劃建設用地主要由謝溪溝規劃區、羌寨規劃區、某鄉政府規劃區和某鄉裕豐巖規劃

11、區四部分組成,規劃占地面積約 0.41km2。其具體情況如下:規劃區東經北緯規劃面積(km2)謝溪溝規劃區103273010327493133123133240.08羌寨規劃區103265710327363133223133370.20某鄉政府規劃區103264510326583133293133380.03某鄉裕豐巖規劃區10326610326393133373133510.102.2 城鎮建設規劃概況城鎮建設規劃概況某鄉在 2005 年編制過羌寨居民安置區修建詳細規劃 ,規劃范圍主要是針對羌寨新區和老區,由于 5.12 地震的影響,理縣部分資料遺失,則該規劃資料未能收集到,其具體規劃內容不

12、詳。某鄉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在 5.12 汶川大地震后,羌寨和政府、學校、醫院等機關毀壞嚴重,次生災害以嚴重影響到重建工作的進展,使某鄉城鎮建設和旅游資源的發展受到限制,給某鄉的經濟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等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阿壩州理縣人民政府擬對某鄉城鎮進行重新規劃建設。目前某鄉尚未編制新的城鎮規劃,經阿壩州理縣建設局了解,某鄉城鎮規劃建設僅有一些初步的發展思路,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擬規劃的某鄉城鎮建設區域為東臨某鄉西溪溝,西至某鄉裕豐巖,南北兩側至斜坡坡腳。主要分布在某鄉細溪溝組、羌寨新區和老區、某鄉政府和裕豐巖等區域的雜古腦河流域的一級階地上;二是擬將某鄉城鎮建設成以旅

13、游為主的旅游城鎮。2.3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評估區前人已作過區域性地質測量、水文地質普查、環境地質調查、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等多項地質工作。本評估主要參考資料如下,具體見表 1-2。(1)1970-1981 年四川省地質局第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提交了茂汶、灌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20 萬) ,主要反映了區內地層時代、巖性、構造、地質條件,地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6下水類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補、逕、排特征等內容;(2)1980 年 7 月四川省地質力學編圖組提交了四川省構造體系圖及說明書 (1/65萬) ,主要反映了區內構造體系特征;(3)198

14、0 年 12 月四川省地質局、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質編圖組提交了四川省構造體系與地震分布規律圖及說明書 ,主要反映了區內構造特征及地震分布規律等內容;(4)1976 年成都地質學院提交了四川省挽近構造形跡圖及四川地震危險區劃圖 ;(5)1978-1980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 00939 部隊提交了茂汶、灌縣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 (1/50 萬) ,主要反映了區內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類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補、逕、排特征等內容;表表 1-2 前人主要地質工作成果一覽表前人主要地質工作成果一覽表類型成果名稱比例尺工作單位工作時間區域地質測量小金、馬爾康、茂汶、灌縣4 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20 萬四川

15、省地質局第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1970-1981四川省構造體系圖及說明書1/65 萬四川省地質局地質力學編圖組1980.7四川省構造體系與地震分布規律圖及說明書1/100 萬四川省地質局、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質編圖組1980.12構造地質與地震四川省挽近構造形跡圖及四川地震危險區劃圖1/65 萬成都地質學院1976區域地質區域水文地質小金地區、馬爾康地區、茂汶灌縣地區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50 萬中國人民解放軍 00939 部隊19781980區域環境地質四川省阿壩州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報告1/20 萬地礦部 909 水文地質工程質隊1999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岷江流域上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調查

16、報告1/5 萬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990地質災害調查、排查四川省理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1/10 萬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2005.6地質災害評估理縣羌寨旅游規劃安置區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化探隊2006.6經濟規劃及其它理縣志理縣縣志辦公室1997.9(6)1999 年地礦部 909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提交了四川省阿壩州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報告 (1/20 萬) ,主要反映了區內的工程、水文和環境地質條件,并初步查明了區內的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及危害特征;(7)1990 年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提交了岷江流域上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

17、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7調查報告 (1/5 萬) ,主要反映了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并初步查明了區內的地下水類型及特征;(8)2002 年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提交了岷江上游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報告 (1/25 萬) ;(9)2005 年 6 月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提交了四川理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 (1/10 萬) ,基本查明了理縣已發地質災害點和隱患點分布狀況、發育分布規律、地質災害種類。(10)2006 年 6 月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化探隊提交了理縣羌寨旅游規劃安置區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基本查明了理縣某鄉羌寨區域內已發地質災害點和隱患點分布狀況、發育分布規律、地質災害

18、種類。前人所做的地質工作以區域性基礎地質研究為主,全面地反映了區內的地形地貌、地層時代與層序、地質構造與巖性組合、地下水類型及其補給、逕流和排泄特征等地質環境條件方面的內容,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等,其成果資料可以參考利用,已為本次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資料。但由于所收集的資料當時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范圍的局限性,詳細的資料還要通過本次野外調查取得。2.4 評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評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2.4.1 評估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本次評估工作按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DZ0245-2004)總的原則、指導思想、要求進行。工作以野外地面調查為主,并參考收集的相

19、關資料,且嚴格按照目前國家的規范、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文件執行。本次評估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前期準備階段:主要收集評估區有關的地質環境資料,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氣象、地形地貌、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第四紀地質、地震、植被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同時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利用程度的分析。項目主要人員進行實地踏勘,對評估項目及地質環境條件進行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確定評估范圍、評估級別,確定工作方案,明確技術要求,編寫工作大綱。野外調查階段:采用手持 GPS、全站儀等新技術、新方法,在充分收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路線穿越與重點追索相結合、調查與訪問相結合,以

20、現有的地質災害為重點,對某鄉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與受威脅程度進行地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8質災害調查與評估。本次評估調查工作以地質環境調查為主,重點查明評估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現象和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等內容,特別要查明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的類型、分布、規模、活動特征、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主要地質環境要素、所有地質災害及其隱患地段有調查點加以控制。調查點使用專有記錄本進行詳細描述,描述內容包括:位置、地質地貌部位、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特征、植被情況、災害體的穩定性及其發展趨勢、危害對象

21、及危害程度。調查記錄做到目的明確、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數據無誤、術語準確等。重點調查點附素描圖、平面圖、剖面圖和照相資料,調查點之間采用沿途描述。地質災害點或地質災害隱患地段除進行野外記錄外,分災種填表,做到一點一表。室內資料整理階段:嚴格按目前國家的規范、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文件執行,首先對野外調查資料和搜集的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研究,進一步細化評估報告。文字報告要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語言簡練,分析入理,結論正確,建議合理,格式規范。所附圖表均采用計算機成圖。本次評估工作流程見圖 2.4-1。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9圖圖 2.4-1 評估工作程序圖評估工作程

22、序圖2.4.2 評估完成工作量表表 2.4.2 完成工作量一覽表完成工作量一覽表 項目單位工作量備注工程地質測繪km212.3評估區面積km25.30調查點個29資料收集套9地質剖面m/條3798.6/29資料收集主要包括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資料,1:20 萬小金、馬爾康、茂汶、灌縣 4 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50 萬小金地區、馬爾康地區、茂汶灌縣地區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等。2.5 評估范圍及評估級別的確定評估范圍及評估級別的確定2.5.1 評估范圍的確定依據工程特點、委托書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試行)中的相關要求: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10某鄉城鎮規劃

23、建設用地位于阿壩州理縣東部地區,地貌單元上為高山河谷地貌,地形切割強烈。本次評估范圍的確定以某鄉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為基礎,結合場址區的地質環境條件,斜坡調查延伸至坡體相對平緩處(或第一分水嶺),評估區長度約6.90km,寬約 0.75km,評估面積約 5.2km2。2.5.2 評估級別的確定評估區內河谷深切,最低點位于雜谷腦河谷底,高程約 1445m,規劃建設用地位于雜谷腦河一級階地上;南北兩側為斜坡,最高點位于規劃建設用地北側斜坡,高程約 2333m,相對高差約 888m,地貌類型為侵蝕深切河谷地貌,評估區域內微地貌單元主要為陡坡、陡崖、階地、河谷等;兩側斜坡坡度均大于 35;在評估區域內

24、雜古腦河的平均坡降約 18.4;而河谷切割深度均大于 20m。總體而言,評估區地形、地貌類型為復雜。評估區內出露的地層為志留系板巖、千枚巖,第四系一級階地沖洪積層及崩坡積層組成,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巖土體性質差異中等;巖體多呈薄層狀結構,一般發育 23 組裂隙,其結構面或組合面對斜坡有不利影響,地質構造復雜,受地質構造影響,評估區內巖體產狀變化較大,巖層傾角多大于 45,偶見斷層或破碎帶。總體而言,評估區地質構造、巖體結構類型等復雜。評估區域內地表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程度較大,主要表象為農業灌溉水渠的滲漏,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其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程度中等

25、;在區內存在 5 處滑坡、6 處危巖崩塌、3 條泥石流溝、2 處不穩定斜坡,其不良地質現象所占的比例大于 20%;且評估區域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5g,大于0.05g。總體而言,評估區內水文地質條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不良地質現象所占的比例等均為復雜。評估區內人口相對集中,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為:人為滲水,當地來自高山的“自來水”管網老化滲漏及居民生活和農灌水隨意排放等,其大量滲漏和排放的地表水沿松散斜坡滲漏,誘發了區內的 HP1、HP2、HP3、HP4 滑坡;工程建設,由于公路建設和民房恢復重建過程中,存在大量對原始斜坡的挖方切坡改造,改變了原始斜坡的穩定平衡狀態,誘發了滑坡、崩塌、不

26、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植被破壞:區內斜坡表面大部分地區植被不發育,植被覆蓋率一般在 50%以下,隨著人口大量繁衍,導致毀林開荒,農耕過度墾植,降低水土涵養,引發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災害。綜上所述,人類工程活動總體來說為中等,生產建設中對地質環境破壞大。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11綜上所述,理縣某鄉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評估區域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詳見表 2.5-1):表表 2.5-1 評估區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劃分表評估區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劃分表劃分標準劃分結果 判定因素地質環境復雜地質環境中等地質環境簡單評估區基本情況劃分等級綜合等級地形地貌單元種類221大于 2

27、種復雜復雜地形坡度(度)35103525102520102020m復雜復雜地質巖層傾角(度)451045251025128120.050.050.05復雜復雜不良地質現象占調查區面積的比值(%)20520305301581530153030復雜洞頂圍巖厚度3 倍洞跨無隧道施工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采空區占調查區的面積(%)351035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其崩塌規模約 8.88 萬 m3,屬于中型崩塌(圖 4.1.2-1)。目前存在的危巖體相對高度約 120m,大于 100m,為特高位危巖。由于受裂隙組合控制,其可能發生的崩塌類型為滑移式或傾倒式崩塌。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

28、性評估報告 正 文29形成機制分析該崩塌主要由板巖組成,巖層產狀 34757687,受構造影響,裂隙發育,表層巖體破碎,結構松散,主要發育三組裂隙:LX1 產狀為 1321392234,延伸長度2.0m,間距 0.5-1.3m,微張,最大約 15cm;LX2 產狀為 14 31524855,延伸長度約1.2m,間距 1.6m,微張;LX3 產狀為 2102277885,延伸長度約 1.5m,間距 1.0-2.0m,微張,最大約 5cm;根據調查,崩塌巖體曾沿 LX1 裂隙面面發生過滑移,在危巖帶后緣形成多條與 LX1 平行的裂縫,裂縫上寬下窄,縫寬最大約20cm,近乎貫通。受 “512”汶川大

29、地震影響,巖體卸荷更加強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巖體內部構造應力已處于極限平衡狀態,巖體局部有沿裂隙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趨勢,并在坡腳處堆積大量倒石堆。按崩塌(危巖)離開母巖的方式分類,該崩塌的破壞類型為滑移式崩塌。穩定性評價根據上述結構面,并結合邊坡坡向和巖層產狀的相對位置關系繪制該斜坡的極射赤平投影圖(見圖 4.1.2-2) ,對該危巖崩塌進行定性的穩定性評價。從極射赤平投影圖可以看出:巖層走向與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巖層內傾,斜坡不會沿層面發生大規模滑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0動。LX1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1 結構面傾角小于斜坡傾角,斜坡可

30、能會順該裂隙面產生整體滑動,屬不穩定結構。LX2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2 結構面傾角略大于斜坡傾角,斜坡順該裂隙面產生整體滑動的可能性不大,屬較不穩定結構。LX3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屬于穩定結構。LX1 與 LX2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屬于穩定結構。LX1 與 LX3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呈小角度相交,傾角小于斜坡坡角,屬于不穩定結構,邊坡巖體在兩組裂隙的切割下,易發生小規模的楔形滑動。LX2 與 LX3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呈小角度相交,但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屬于穩定結構。通過上述分析,斜坡主控結構面 LX1 穩定

31、性較差,斜坡巖體有可能沿 LX1 結構面整體失穩或由 LX1 與 LX3 結構面組合形成楔形體局部失穩破壞。通過上述定性分析,危巖崩塌在自重狀態時處于欠穩定狀態,在自重+暴雨和自重+地震狀態時處于不穩定狀態。說明該危巖崩塌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但在暴雨或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會加劇危巖滑移,形成整體滑移崩塌。危巖崩塌位于規劃建設用地后緣,現狀條件下威脅對象主要是羌寨老區 2 戶民房,共計 9 人。據調查,該崩塌產生的落石,對部分民房已造成損壞,現場可見的落石滾落距離約 20m,落石最大直徑約 30cm。WB3 危巖崩塌類型及特征該危巖崩塌位于某鄉規劃建設用地曾頭溝溝口左側、羌寨老區后緣山脊上(

32、見照片4.1.2-2),崩塌物源主要為志留系茂縣組第三段(Smx3)板巖、千枚巖。巖體受構造裂隙和地震卸荷影響,極其破碎,結構松散,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前緣堆積成倒石堆,其后部形成大面積危巖帶。據調查,危巖帶頂高程 1626m,崩塌方向 222,高約 200m,平均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1寬約 80m。厚度約 3m,危巖帶體積約 48000m3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其崩塌規模約 3.6 萬 m3,屬于中型崩塌(圖 4.1.2-3)。目前存在的危巖體相對高度約 65m,介于50100m 之間,為高位危巖。由于受裂隙組合和巖層產狀控制,其可能發生的崩塌類型為滑

33、移式或傾倒式崩塌。形成機制分析該崩塌物源主要由板巖組成,巖層產狀 34757687,受構造影響,裂隙發育,表層巖體破碎,結構松散,主要發育二組節理裂隙:LX1 產狀為 3523412,延伸長度2.0m,間距 0.5-1.3m,微張,最大約 7cm; LX2 產狀為2252373845,延伸長度約 1.1m,間距 1.0-2.0m,微張,最大約 4cm;根據調查,崩塌巖體主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折裂并沿 LX2 結構面發生滑移崩塌。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響,巖體卸荷更加強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巖體內部構造應力已處于極限平衡狀態,斜坡上部巖體局部發生傾倒折裂,局部巖體沿裂隙或組合面向下有

34、滑移崩落的趨勢,并在坡腳處堆積。按崩塌(危巖)離開母巖的方式分類,該崩塌的破壞類型主要為滑移式崩塌,局部地段有傾倒式崩塌。穩定性評價根據上述結構面,并結合邊坡坡向和巖層產狀的相對位置關系繪制該斜坡的極射赤平投影圖(見圖 4.1.2-4) ,對該危巖崩塌進行定性的穩定性評價。從極射赤平投影圖可以看出: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2巖層走向與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巖層內傾,斜坡不會沿層面發生大規模滑動。但由于巖層傾角近直立,在巖體自身重力彎矩作用下,向臨空面發生彎曲折裂并產生傾倒崩塌。LX1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屬穩定結構。LX2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35、 LX2 結構面傾角略大于斜坡傾角,斜坡順該裂隙面可能產生整體滑動失穩,屬不穩定結構。LX1 與 LX2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屬于穩定結構。斜坡主控結構面 LX2 穩定性較差,斜坡巖體有可能沿 LX2 結構面整體失穩發生滑移式崩塌;或巖體在身重力彎矩作用下,向臨空面發生彎曲折裂并產生傾倒式崩塌。上述定性分析可知:該危巖崩塌在自重狀態時處于欠穩定狀態,在自重+暴雨、地震或風力狀態時處于不穩定狀態。說明該危巖崩塌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但在暴雨、地震或風力等其他外力作用下會加劇危巖滑移或傾倒破壞,形成整體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傾倒崩塌。該危巖崩塌位于羌寨規劃建設用

36、地后緣,現狀條件下威脅對象主要是羌寨老區 8 戶民房,共計 42 人。據調查,該崩塌產生的落石,對坡腳部分民房已造成損壞(見照片4.1.2-2),現場可見的落石滾落距離約15m,落石最大直徑約 1.7m。WB4 危巖崩塌類型及特征該危巖崩塌位于羌寨北東側斜坡前緣 (見照片 4.1.2-3),崩塌物源主要為志留系茂縣組第三段(Smx3)板巖、千枚巖。巖體受構造裂隙和重力卸荷影響,極其破碎,結構松散,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坡腳已堆積成倒石堆,其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3后部形成大面積危巖帶。據調查,危巖帶頂高程 1680m1750m,崩塌方向188195,高約 110m,

37、平均寬約 220m。厚度約 5m,危巖帶體積約121000m3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其崩塌規模約 2.78 萬 m3,屬于中型崩塌(圖 4.1.2-5)。目前存在的危巖體相對高度約 70m,介于 50100m 之間,為高位危巖。巖土受構造裂隙組合和坡體卸荷裂隙控制,可能發生的崩塌類型為滑移式崩塌。形成機制分析該崩塌物源主要板巖組成,巖層產狀 34757687,受構造影響,裂隙發育,表層巖體破碎,結構松散,主要發育二組節理裂隙:LX1 產狀為 3523412,延伸長度2.0m,間距 0.5-1.3m,微張,最大約 7cm; LX2 產狀為 2252373845,延伸長度約 1.1m,間距

38、 1.0-2.0m,微張,最大約 4cm;根據調查,崩塌巖體主要在沿 LX2 結構面發生滑移崩塌。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響,巖體卸荷更加強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巖體內部構造應力和結構面的抗力已處于極限平衡狀態,若外界作用力的影響,巖體沿裂隙面向下有滑移崩落的趨勢,并在坡腳處堆積。按崩塌(危巖)離開母巖的方式分類,該崩塌的破壞類型主要為滑移式崩塌。穩定性評價根據上述結構面,并結合邊坡坡向和巖層產狀的相對位置關系繪制該斜坡的極射赤平投影圖(見圖 4.1.2-6) ,對該危巖崩塌進行定性的穩定性評價。從極射赤平投影圖可以看出:巖層走向與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巖層內傾,斜坡不會沿層面發生大規模滑

39、動。但由于巖層傾角近直立,在巖體自身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4重力彎矩作用下,向臨空面發生彎曲折裂并產生局部傾倒崩塌。LX1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屬穩定結構。LX2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2 結構面傾角略大于斜坡傾角,斜坡順該裂隙面可能產生整體滑動失穩,屬不穩定結構。LX1 與 LX2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屬于穩定結構。通過上述分析,斜坡主控結構面 LX2 穩定性較差,斜坡巖體有可能沿 LX2 結構面整體失穩發生滑移式崩塌;或巖體在身重力彎矩作用下,向臨空面發生彎曲折裂并產生局部傾倒式崩塌。根據現場調查

40、和上述定性分析可知:該危巖崩塌在自重狀態時處于欠穩定狀態,在自重+暴雨、地震或風力狀態時處于不穩定狀態。說明該危巖崩塌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但在暴雨、地震或風力等其他外力作用下會加劇危巖滑移或傾倒破壞,形成整體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傾倒崩塌。在調查期間,于 2008 年 11 月 14 日下午由于風力外力作用該處發生崩塌(見照片 4.1.2-4)。該危巖崩塌位于羌寨規劃建設用地北東側邊緣,現狀條件下威脅對象主要是羌寨新區耕地。據調查,該崩塌產生的落石,對坡腳耕地和樹木已造成損壞(見照片 4.1.2-5),現場可見的落石滾落距離最遠約 60m,落石最大直徑約 1.1m。2)不穩定斜坡理縣某城鎮規劃建

41、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5X1 不穩定斜坡位于羌寨北側斜坡前緣、WB3 和 WB4 危巖崩塌之間,主要出露為志留系茂縣組第三段(Smx3)板巖、千枚巖。巖體受構造裂隙、重力卸荷和 5.12 汶川大地震的影響,極其破碎,結構松散,局部裂隙面已貫通,形成大面積危巖帶(見照片4.1.2-67)。據調查,危巖帶頂高程 1660m,坡向 176,高約 85m,平均寬約 300m。厚度約 3m,危巖帶體積約 76500m3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目前存在的危巖帶的最大相對高度約 90m,介于 50100m 之間,為高位危巖。由于受裂隙及裂隙組合、坡體卸荷和地震作用的影響,其可能發生的崩

42、塌類型為滑移式崩塌。根據現場調查:該危巖帶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但在暴雨、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會加劇危巖帶破壞,易形成整體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傾倒崩塌。X1 不穩定斜坡位于本規劃建設用地羌寨規劃區后緣。現狀條件下威脅對象主要是坡腳下部部分羌寨民房和耕地。3)泥石流曾頭溝泥石流泥石流的特征曾頭溝泥石流堆積區位于羌寨規劃區的北西側(見照片 4.1.2-8 和圖 4.1.2-7),主溝全長 11.19km,其溝口地理坐標為東經 1032703,北緯 313335,高程約 1493m,溝尾高程約 3734m,垂直高差約 2241m,溝槽斷面呈“V”型,溝口斷面為“U”型,流域面積約 38km2。該泥石流

43、溝的冬季平均流速約 0.8m3/s,夏季平均流速約 1.3m3/s。在前緣堆積區有羌寨內部公路通過,泥石流溝的穿越方式均為小橋涵,其斷面尺寸約 12.0m7.0m。該泥石流溝目前無任何防護治理措施。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6泥石流的固體物源量該條泥石流溝主要的固體物源為泥石流溝溝床堆積體及崩滑體、坡洪積體、殘積體。總的松散堆積物面積約 8.95 km2,總的松散堆積物方量約為 44.76104m3,5.12 汶川大地震后,溝內小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發育(據調查:在曾頭村二組發育一滑坡,預計方量約 12 萬 m3,其主要誘發因素為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若本滑坡下

44、滑失穩,將形成堰塞湖,且為泥石流準備豐富的物源) ( 見照片 4.1.2-12),預計溝道內新增物源約 27.8104m3,近期最易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固體物源主要為溝床堆積體、坡洪積及崩坡積等物質,物源方量約 36.28104m3。根據現場對泥石流溝溝床堆積體及崩滑體、坡洪積體、殘積體的調查可知,溝床堆積體及崩滑體、坡洪積體、殘積體的土源和堆積物的組成均以角礫、碎石為主,局部夾雜有塊石和孤石,為不良級配特征的固體物源。誘發泥石流的氣象、水文條件該條泥石流水源主要包括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其中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構成溝床的基本逕流,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發因素,泥石流的匯水區,位于山脊兩分水理縣某城鎮

45、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7嶺之間,呈槽狀,面積約 38km2。兩分水嶺之間大的地表水匯集區,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大氣降水的補給,因基巖地層以千枚巖及板巖為主,其節理、裂隙較發育,在泥石流溝溝內有多處地下水(下降泉)終年出露,但流量不大,只能補給當地局部居民生活用水。該區降水量集中在 59 月為 424.9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71%,而 10 月次年4 月降雨量僅 173.1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29%,月平均降雨量呈雙峰型分布,最大月平均降水量為 96.2mm(5 月) ,最小月平均降水量為 3.6mm(12 月) 。日最大降雨量559mm,時最大降雨量 2

46、23mm,10min 最大降雨量 181mm。上述降雨量均大于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DZ/T0220-2006)所規定的可能發生泥石流的 H24(D)、H1(D)、H1/6(D)的界限值,具備誘發泥石流的氣象、水文條件。同時在降雨過程中,易誘發山體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為泥石流活動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泥石流的運動特征根據現場調查, 泥石流容重 約21kN/m3,粘土含量 10。由形成流通區至堆積區,溝 床比降由367下降到96,平均縱坡為 268。泥石流的危害特征本泥石流溝于 1952 年左右發生過泥石流,規模較大,沖毀溝口羌寨的木橋;2000年和 2006 年分別發生過小型泥石流,

47、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的財產損失。曾頭溝泥石流的危害對象是 溝口羌寨古堡、居民合計 10 戶 60 人和耕地果園等。預計在規劃區的影響范圍為0.04km2,預計損失總值 大于1000萬元。泥石流的發展期及活動頻率5.12 汶川大地震后,使得整個溝道兩側發生數個大小不等的巖土體滑坡、崩塌,近期最易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固體物源增加,預計固體物源方量約 36.28104m3,并且暴雨是這條泥石流溝發生的主要激發因素。一旦發生大暴雨,將會形成更大規模泥石流。預計在規劃區的影響范圍為 0.048km2。綜合判定,該泥石流溝中等易發,為中頻泥石流。曾頭溝泥石流的發展趨勢主要依據泥石流所處發展階段來判斷,根據曾

48、頭溝泥石流的溝谷形態、松散固體物源狀態與儲量、溝槽變形等特征,并簡易定性判斷,曾頭溝泥石流是暴雨及地質事件形成的新型泥石流,現處于發展期(見表 4.1.2-6)。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8表表 4.1.2-6 泥石流溝發展期的識別泥石流溝發展期的識別識別標記形成期(年期)發展期(年期)衰退期(老年期)停歇或終止期主支流關系主溝侵蝕速度支溝侵蝕速度主溝侵蝕速度支溝侵蝕速度主溝侵蝕速度+0.5m0.2m無或成負值松散物貯量510 萬 m3/km210 萬 m3/km215 萬 m3/km230m 高邊坡堆積H30m 邊坡堆積H32=152515泥沙補給不良地質現象在擴

49、展中不良地質現象發育不良地質現象在縮小控制中不良地質現象逐步穩定中強切蝕、朔源沖刷、溝槽不穩強切蝕朔源沖刷發育、溝槽不穩定中弱切蝕、朔源沖刷不發育、溝槽趨穩平衡穩定溝槽變形縱向切蝕為主縱向切蝕為主,橫向切蝕發育橫向切蝕為主無變化溝坡變陡陡峻變緩緩溝形裁變取直順直束窄彎曲展寬自然彎曲、展寬、河槽固定植被覆蓋率在下降3010%以荒坡為主覆蓋率60%觸發雨量逐步變小較小較大并逐步增大4.1.3 某鄉政府規劃建設用地區域根據本次地災評估調查,對本建設用地有影響的地質災害為 2 處危巖崩塌和 3 處滑坡。由于本規劃區涉及的災害點較多,現按各災種分述如下: 1)危巖崩塌WB1 危巖崩塌類型及特征該危巖崩塌

50、位于建設用地北東側雜谷腦河左岸,距離建設用地 105m 左右,崩塌體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39主要出露為志留系茂縣組第三段(Smx3)板巖、千枚巖,受構造裂隙和地震影響,巖體破碎,局部已形成崩塌,堆積于下部平壩處。其后部巖體形成大面積危巖帶,危巖帶頂高程 1610m,坡度約 43;下部較陡,坡度約 60,崩塌方向 212。危巖帶縱向長約 100m,平均寬約 230m(見照片4.1.3-1,圖 4.1.3-1),體積約37000m3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其潛在崩塌規模約 3.7 萬 m3,屬于中型崩塌。目前存在的危巖體相對高度1550m,為中位危巖。形成機制

51、分析該崩塌體主要由板巖、千枚巖,巖層產狀 35573,受構造影響,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主要發育兩組節理裂隙:LX1 產狀為 14538,延伸長度 0.1-2.3m,間距 0.15-0.7m;LX2 產狀為 22028,延伸長度 1.0-1.8m,間距 0.4-0.8m。在裂隙組合切割作用下,可能發生小規模的契形體滑動,目前在坡腳處見少量倒石堆堆積。受“512”汶川大地震影響,巖體卸荷更加破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巖體內部構造應力基本處于極限平衡狀態,巖體有沿裂隙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趨勢。按崩塌(危巖)離開母巖的方式分類,該崩塌的破壞類型為滑移式。穩定性分析根據上述結構面繪制赤平投影圖(見圖 4

52、.1.3-2)可以看出: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40巖層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邊坡不會沿層面發生大規模滑動。LX1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邊坡不會順裂隙面產生滑動,屬于較穩定結構。LX2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傾向與邊坡坡向基本一致,屬較不穩定結構。LX1 與 LX2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近一致,傾角小于邊坡坡角,屬于不穩定結構,邊坡巖體在兩組裂隙的切割下,易發生小規模的楔形滑動。巖層層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組合跡線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反,屬于穩定結構。巖層層面在裂隙 LX2 的切割下,其組合跡線傾向與邊坡坡向基本一致,屬于不穩定結構。通

53、過上述分析,巖體主控結構面穩定性較好,危巖崩塌不存在大規模的整體失穩,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但由于結構面的組合與邊坡的相互關系,在外力或其他動力作用下局部可能沿裂隙組合面(LX1 和 LX2)發生小規模的契形滑塌。現狀條件下危巖崩塌的威脅對象主要為下部農田和雜谷腦河。由于該崩塌距離建設用地約 105m,且其下部存有沖積平壩和雜谷腦河,對崩落的塊體能起到阻擋作用,當地居民反應,該崩塌產生的落石,最遠崩落至雜谷腦河,沒有崩落至建設用地范圍的歷史發生。WB5 巖崩塌類型及特征危巖崩塌位于建設用地南東側邊界處,緊靠建設用地,崩塌體主要出露為志留系茂縣組第三段(Smx3)板巖、千枚巖。巖體受構造裂隙和地

54、震卸荷影響,極其破碎,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前緣堆積成倒石堆,其后部形成大面積危巖帶。據調查,危巖帶頂高程 1576m,崩塌方向 40,高約25m,平均寬約 85m(見照片 4.1.3-2,圖4.1.3-3)。厚度約 6m,危巖帶體積約19000m35000m3,屬特大型危巖帶,其潛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41在崩塌規模約 1.9 萬 m3,屬于中型崩塌。目前存在的危巖體相對高度約 60m,介于50100m 之間,為高位危巖。由于受裂隙組合控制,其可能發生的崩塌類型為滑移式。圖 4.1.3-3 WB5 巖崩塌示意圖(平面和剖面)形成機制分析該崩塌主要由千枚巖、板巖組成,

55、巖層產狀 34884,受構造影響,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主要發育三組節理裂隙:LX1 產狀為 8014,延伸長度1.0m,間距0.5-1.3m,微張,最大約 2cm;LX2 產狀為 2086,延伸長度約 1.5m,間距 1.6m,張開 2-10cm;LX3 產狀為 20587,延伸長度約 1.3m,間距 1.0-2.0m,張開約 2-5cm;根據調查,崩塌巖體曾沿裂隙面組合面發生過滑移,目前在坡頂出現彎曲拉裂跡象,形成多條與 LX2、LX3 平行的裂縫,裂縫上寬下窄,縫寬最大約 20cm,近乎貫通。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響,巖體卸荷更加破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巖體內部構造應力已處于極限平衡

56、狀態,巖體有沿裂隙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趨勢,并在坡腳處堆積大量倒石堆。按崩塌(危巖)離開母巖的方式分類,該崩塌的破壞類型為滑移式。地質災害穩定性根據上述結構面繪制赤平投影圖(見圖 4.1.3-4) 。從極射赤平投影圖可以看出:巖層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邊坡不會沿層面發生大規模滑動。LX1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邊坡不會順裂隙面產生滑動,屬于較穩定結構。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42LX2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傾向與邊坡坡向基本一致,屬較不穩定結構。LX3 走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傾向與坡向相反,屬于穩定結構。LX1 與 LX2 切割巖體,組合

57、線傾向與坡向近一致,傾角小于邊坡坡角,屬于不穩定結構,邊坡巖體在兩組裂隙的切割下,易發生小規模的楔形滑動。LX1 與 LX3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相反,屬于較穩定結構。LX2 與 LX3 切割巖體,組合線傾向與坡向近一致,傾角小于邊坡坡角,屬于不穩定結構,邊坡巖體在兩組裂隙的切割下,易發生小規模的楔形滑動。巖層層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組合跡線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反,屬于穩定結構。巖層層面在裂隙 LX2 的切割下,其組合跡線傾向與邊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屬于較穩定結構。巖層層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組合跡線傾向與邊坡坡向相反,屬于穩定結構。通過上述分析,邊坡主控結構面穩定性較好,邊

58、坡巖體不存在大規模的整體失穩。但由于結構面的組合與邊坡的相互關系,局部存在小規模的崩塌。因此,危巖崩塌在自重狀態時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自重+暴雨和自重+地震狀態時處于不穩定狀態。說明危巖崩塌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但在暴雨或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會加劇危巖滑移,形成整體滑移崩塌。危巖崩塌位于建設用地后部,現狀條件下威脅對象主要是下部的小學和派出所。據學校老師反應,該崩塌產生的落石,最遠到學校廁所,滾落距離約 10m,落石最大直徑約 30cm。2)滑坡HP5 滑坡滑坡空間形態滑坡位于建設用地后部,平面形態呈長舌狀,主滑方向 5,滑坡后緣出露為志留系板巖,高程約 1653m,前緣位于機耕道上部,海拔

59、高程約 1521m,滑體坡度 2027,滑坡軸長約 305m,理縣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正 文43平均寬度約 163m,平面面積 47760m2,滑體厚度約 2530m,按平均 28m 計算,滑坡體積為 133.7104 m3,為深層牽引式大型滑坡(見照片 4.1.3-3、圖 4.1.3-5) 。滑坡組成特征滑體主要由碎石土組成,結構松散,碎石含量 65%左右,粒徑 6-14cm,棱角狀,成分主要為千枚巖、板巖,充填為灰白-灰黃色粉土。滑床為志留系千枚巖、板巖,薄層結構,巖層產狀為 34575。滑坡形成機制分析滑坡滑體主要為碎石土,結構松散,土體抗剪強度較低,物理性質差。下

60、伏基巖傾向與坡向基本一致,為順向坡,對滑體產生的阻滑力極小。前緣修建公路,造成前緣坡腳切坡,臨空面加大,破壞了原有平衡,加上降雨及地表水體入滲,增大了土層的含水量和容重,降低其抗剪強度,同時也軟化了土層與基巖的接觸面,促進了滑坡的活動變形,最終導致滑坡發生。綜上,人為切坡、地表水入滲等是引發滑坡的主要因素。滑坡的穩定性據當地居民介紹,該滑坡曾在 70 年代發生過整體滑動,之后再未見大的滑動,但最近幾年,在每年 5-6 月間,由于后山寨子出現集中灌溉果林、農田等,滑坡有輕微蠕滑跡象,當集中灌溉結束后,滑坡又趨于穩定,充分說明水對滑坡的不利影響。調查還發現,在滑坡中部的多處民房,除因受“512”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