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技術手冊范本_第1頁
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技術手冊范本_第2頁
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技術手冊范本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5%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外業調查根本知識森林資源二類資源外業調查工作量大、技術含量高,為了便于各外業調查工組進行小班調查、四旁樹與城鎮零星樹樣地調查、農田林網控制面積調查和古樹名木調查,并熟練地準確地填寫各調查記錄,現依據?細那么?并現結合專家授課中的幻燈片容以與外業調查的先后順序,對二類資源外業調查根本知識作如下總結, 力求增強自身業務水平, 提高工效。總結材料中如有錯誤的地方, 敬請各位專家與批評指正。2、當樹高太小時小于5米,不宜用測高器測高,可 采用長桿直接測高3、對于闊葉樹應注意確定主干梢頭位置,以免測高值 偏高或偏低。第二局部 羅盤儀在四旁樹調查中的應用一、羅盤儀主要構件

2、示意圖1、羅盤刻度示意圖第一局部如何使用測高器一、根本使用 方法在測高器的指 針盤上,分別有幾 種不同水平距離的 高度刻盤如15m2、羅盤各構件示意圖20m 30m 40m。使用時,先要測量測點至樹木水平距離, 且要等于刻盤上的相應數字。測高時,按動儀器反面啟動按 鈕,讓指針自由擺動,用瞄準器對準樹梢,即按下制動鈕后 固定指針,在刻盤上讀岀對應于所選水平距離的樹高值。二、不同地形上的使用方法平地上:H樹全高 =HBc仰視值+ Hae眼高。HBc 仰視值=ABtg a,其中:AB水平距離;a仰角。在坡地上觀測時,選擇角度,先觀測樹梢,求得 hi;再觀測樹基,求得h2 o假設兩次觀測符號相反仰角為

3、正,俯角為負,那么樹木全高H= hi + h2假設兩次觀測符號一樣,那么 H= hi-h2三、使用布魯萊斯測高器,注意點:1、選擇的水平 距離應盡量接近樹 高,在這種條件下 測高誤差比擬小。 其測高精度可到達二、羅盤儀操作一羅盤儀的架設與整平1、架設支架、安裝羅盤儀:羅盤儀的水平制動螺旋和螺旋套要旋松,用羅盤儀的螺旋套把羅盤儀與支架連接起來,并旋緊。2、羅盤整平雙手輕輕握住羅盤儀的圓盤,根據氣泡在兩個柱形水準 的位置對羅盤進行整平。如果氣泡偏離柱形中線,用雙手將 氣泡偏向的一端輕輕降低, 直至氣泡居中;然后旋緊羅盤儀 的螺旋套,旋松磁針制動螺旋。二按坐標方位角測量引線1、確定羅盤指向。根據引線

4、坐標方位角旋轉羅盤, 使指北針指向引線坐標 方位角讀數,讀數時,觀測者一定要站在指南針有銅絲固 定的那一端的一端,順著指北針進行讀數。 羅盤指向確定 后,旋緊方向緊鎖螺絲。2、定位瞄準:粗定位:觀測者目視羅盤儀望遠鏡上的三角槽口、 三角 尖口,指揮跑桿者跑到大致引線位置上。精定位:觀測者調節焦距,直至能清晰地看到目鏡中的 十字絲與物鏡中的花桿, 如果能觀測到花桿尖頭部位, 那么通 過向上轉動目鏡直至看到花桿尖頭。查看十字絲的豎直絲有 沒有位于花桿尖頭中間,如果目鏡中的花桿位于豎直絲的左 邊,那么指揮跑桿者向左稍微移動; 如果目鏡中的花桿位于豎直絲的右邊,那么指揮跑桿者向右稍微移動,直至豎直絲位

5、于花桿的中部。3、測水平距離在本次二類資源調查中,用皮尺量距。豎盤讀數a? 5 o時,利用公式進行測算水平距。即水平距 =KX L X cos2 a K指視距常數,L指視距。三測量結束后的操作按照“兩緊四松一蓋兩收操作。“兩緊指:1、旋緊磁針制動旋以防磁針磨損,2、 旋緊調焦距以便于羅盤儀放入小箱中。“四松指:1旋松方向緊鎖螺絲,2旋松俯仰緊鎖螺 絲,3旋松方向微調螺絲,4旋松俯仰微調螺絲。“一蓋指蓋上物鏡蓋。“兩收指:1收起小垂球,2 收起支架。三、羅盤儀在四旁樹調查中的應用1、樣地的定位和測設樣地采用GPS直接定位定位方法見 GPS使用方法。 對定位點用PVC管水泥路等硬質地塊用噴漆作標志

6、。2、四旁樹調查中圓形樣地的測設以該公里網點為中心,以 14.57m為半徑,圍成的圓形 即為樣地調查的圍其樣地面積為0.0667 hm2。界外木的判定:方位角0°179°圍的邊界木為調查樣木;方位角180°359°圍的邊界木為界外木。3、四旁樹調查中方形樣地的測設對四旁樹樣點落在河中或房中等一些特殊情形, 省林勘 院主任說,采取以該公里網點為正方形的中心點, 根據具體 地形,確定其中一個點后, 進行羅盤儀測設其他點, 進而測 定界外,界外木。除測設的樣地為正方形外, 其他要求與樣 圓調查一致。正方形樣地測設示意圖公里網點為中心0邊長為25.82cm圖中各

7、點坐標數值為:“0 橫0726000“1 0725987.縱3546000 ;3546013;072601307259872:33546013'3545987'“ 4 0726013“ 543545987;507260003546013;607259873546000;7 07260133546000'“8 072600083545987°第三局部GPS使用必備知識外業調查中,我們要盡可能帶全資料,又要盡量地少帶 資料。現將GPS使用的幾個關鍵點歸類如下:一、熟記GPS參數與其設置GPS使用的前提是必須使 GPS保證正確的參數。主要操 作步驟為:在“主菜單界面

8、中,點擊“設置、“單位,在“位置顯示格式中選擇并點擊“ User UTMGrid ,在彈 出的相應界面中進行相應的操作;在“地圖基準中,選擇 并點擊“ User,在彈出的相應界面進行相應的操作。三度帶40度帶三度帶40度帶經度起始118.5 ;終止 121.5DX93.5 m中央經線E120°DY-75.5 m投影比例+1.0000000DZ14.5 m東西偏差+500000.0mDA3.0m南北偏差0.0mDF+0.00000000GPS參數80坐標3度帶表、熟記GPS正常使用方法1、導航至四旁樹樣地的公里網絡點:在“標志航路點界面中,輸入要導航的坐標。如擬調查樣地坐標是 4072

9、6 ,3546,先 輸入 GPS的坐標0726 000,3546000, 然后點擊“導航導航小于10米。導航到達目的地,在 原地不動靜等約3分鐘,誤差為1米時,就到達導航定位的 目的。2、 導航至類型抽樣樣地的西南角點:導航方法同上。3、測量長度:對寬度比擬一致,但長度很長的帶狀林,可以利用GPS測量其長度。主要步驟:在“旅行計算機界 面中,選擇“重置,然后選擇“重置旅行數據、“重置里 程表,并把上述數據歸零,然后手持GPSGPS頭部與前進的方向一致直線走至目標終點后,記錄 GPS上的數據。4、求測面積。對于不規那么的地塊,最常用的是直接繞 測法。主要步驟為:依次點擊“主菜單、“工具、“面積計

10、 算、“開始后,沿不規那么的地塊行走一圈回到起始點,點 擊“停止,記錄下面積數據。如果沒有行走至終點,但目前已行走點與起始點是一條直線的情況下, 也可以點“停止 因為GPS默認把該點與終點連起來組成閉合圖。對于約1畝地的 小林地,必須點擊“航跡/設置航跡記錄/記錄設置/間隔 后,設置成00hrs00min01sec °5、航跡保存。要求各工組必須在可能的情況下用航跡 保存每一個樣地位置, 包括三個步驟:1找到樣地并到西 南角樣樁位置。2 在衛星信號好的情況下,調出“航跡 界面,點擊“開按鈕。3在原地不動等待2-3分鐘后, 點擊“關按鈕,此時關閉了航跡記錄開關。待緩存百分數窗口顯示的數

11、據大于 90 %且小于99%時,點擊 “存儲 按鈕,點擊彈岀的存儲窗口的“全部容按鈕,此時在航跡 窗口中會看到添加了一條當前時間的航跡。確定保存緩存容以后,點擊“去除“確認窗口中“是按鈕6、GPS待機:在外業調查中,如每個小班的調查間隔 的時間不長,不要關閉GPS GPS右側下方鍵,可在衛星界 面中,點擊上方左邊的,點擊彈出菜單中的“關閉GPS。外業調查需使用 GPS時,可在衛星界面中,點擊上方左邊的, 點擊彈出菜單中的“翻開 GPS。第四局部 如何讀取地形圖1、讀圖名 圖名通常是用圖最重要的地名來表示。從 圖名上大致判斷地形圖所在的圍。2、 認識地形圖的方向除了一些圖特別注明方向外,一般地形

12、圖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或者根據經緯度定方向。3、 認識地形圖圖幅所在位置從圖框上所標注的經緯 度坐標可以了解地形圖的位置4、了解比例尺 在本次調查中所用的比例尺是 1:10000,即圖上的1cm的水平距離相當于實地 100m的水平 距離。從而,通過比例尺可了解圖面積的大小, 地形圖的精 度以與等高線的距離、特定地物道路、河流等的長度。5、 了解等高線結合等高線的特征讀圖幅平原特征,以與海拔和相對高度。樣地的海拔也可用 GPS測得在衛星 界面中。第五局部如何運用RS開展森林資源調查利用遙感圖像勾繪小班步驟:一、建立目視判讀標志;二、初步勾繪小班邊界;三、現地校正調查小班;四、進行 其它補

13、充調查;五、航片勾繪小班轉繪 GIS系統。一、建立目視判讀標志 P48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這些影 像特征是判讀時識別各種物體的依據將衛星影像特征與實地情況對照獲得相應影像特征,并記錄各地類與樹種組的影像色調、光澤、質感、幾何形 狀、地形地貌與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建立目視判讀標志小班面積劃分的細致程度,只要其面積到達區劃標準就 要單獨劃岀。輪廓明顯、容易區劃的必須區劃。 然后區劃界線不清的 小班,其輪廓用虛線勾繪。在外業調查時校對、修正。設計調查路線:除沿村、鎮界線進行調查以外, 還要深 入到每個小班進行調查。三、現地調查與小班校正調查人員在當地熟悉情況的干部群眾配合下,

14、攜帶調查 區域1: 1萬遙感圖像、1 : 1萬地形圖和GPS赴實地進行 外業調查。將地形圖和遙感影像結合起來進行調查,可調查局部遙感影像上顯示不岀的林地區域。根據航空像片的區劃對象與地形圖所標地物的相互關 系,現地確定各種界線的準確位置,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小班 進行校正,逐塊準確勾繪出小班界線。勾繪困難時,可測設假設干GPS點,利用GPS空制點在圖 上勾繪小班準確界線。四、其他補充調繪野外調查同時,對地形圖或遙感像片上變化了的地形、 地物、地類界線進行補充調繪,并將變化區域在遙感圖像和 地形圖上表示岀來。經核對修正的鄉鎮、場、村界線,應與相鄰調查組 與時聯系拼接,務求一致。五、航片勾繪小班信息轉

15、入電腦GIS系統利用GIS系統將在電腦上勾繪的遙感圖象小班界線與 配置好的地形圖進行匹配,疊加在一起,形成森林資源信息 管理系統。第六局部小班調查小班是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統計和經營、管理的基 本單位,小班劃分應盡量以明顯地形地物界線為界, 同時兼 顧資源調查和經營管理的需要。小班調查一要勾繪準確,確保小班面積誤差不超過 5% 二要堅持技術標準,保證地類、林種、森林類別、優勢樹種 等重要因子確實定科學合理。小班調查方法步驟: 一看;二分;三勾;四校;五填一、看:航片、地形圖、土地現狀圖與所能找到的其 它圖件、資料。事半功倍=信息量豐富的圖紙+有經驗的林業工作者+熟 悉地形的當地向導二、分:先

16、易后難一容易區分的先分開;先大后小一 林班、小班、細班。具體步驟共包含五點。一林班的劃分和命名林班的面積一般為100 hm主要根據:1、形狀;2、大小;3、色調;4、陰影;5、 組合圖案等方面建立判讀標志。例如:1、在空間分辨率較低低于1m的遙感圖像上,植物 的形態結構不明顯,彳很難區分喬灌草。 2、當遙感圖像的空間分辨 率高于1m圖像能反映植物的形態結構,這時,可以從陰影、紋理 幾個方面來區分喬灌草。3、喬木一般比擬高大,陰影明顯;灌木 比擬低矮,陰影不明顯;草地沒有陰影。4、喬木紋理比擬粗糙,灌木其次,草地比擬平滑。一一幻燈片 P188頁。二、利用航片勾繪小班 轉繪行政界線根據1 : 10

17、000地形圖上所區劃的行政界線,將縣市、區界、鄉鎮、場界、村界逐一調繪到遙感像片平面圖 上,并加以注記。主要是為準確劃分小班做準備 初步勾繪小班根據建立的實際地物與遙感圖像 形狀、大小、色調等 之間的對應關系,按森林經營區劃土地種類勾繪小班輪廓。結合森林分布圖、1:10000地形圖、年度造林小班圖等 檔案資料,初步勾繪小班輪廓。左右林地面積較大的鄉,可按自然界線或行政區劃劃分假設干 林班,以山頭或村名命名。少林平原地區,鄉以下可不再劃分林班 。林班圍和命名原那么上與上期普查一致 1985-1989。二小班劃分原那么1. 鄉鎮、場、林班不同;2. 權屬不同國有、集體;3. 森林類別公益林、商品林

18、與林種不同用、防、薪、 特、經;4. 生態公益林的事權等級國家、省級、市級、縣級 與保護等級特殊、重點、一般不同;5. 林業工程類別不同江防、丘崗、綠通、城森、野保、樹、經濟林、林苗、竹業、森旅等十大工程;6. 地類不同純林、混交林、竹林、特灌等16個地類;7. 林地經營目的公益林、商品林類型不同;8. 森林起源不同天然、人工;9. 齡組不同幼、中、近、成、過;10. 純林和混交林分別劃分小班,優勢樹種組比例 相差二成以上單劃小班;11. W齡級以下相差一個齡級、叩齡級以上相差兩個齡級、經濟林生產期不同均單劃小班;12. 商品林郁閉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個郁閉 度級0.10,灌木林相

19、差一個覆蓋度級。13. 無林地和需要改造的林分按立地條件類型劃分小 班;坡向不同時按陰坡、陽坡、半陰半陽坡劃分小班;坡度 超過36°的地段單獨劃分小班。14. 立地類型道路、河流、崗地等、林分經營類型公 益林、商品林或經營措施類型不同集約、粗放單獨劃分 小班。15. 林下造林的地段單劃小班。16. 不同年齡的速生豐產林單劃小班。17. 被道路、河流等重要人工、自然界線分隔時一般應 單劃小班。18. 非林業用地一般不劃小班。但如被包含于林地圍, 應劃分小班便于求面積。小班調查時的兩個注意點:1小班區劃的最小面積原 那么上為0.0667hm21畝;2小班區劃要依據林種、繪制 根本圖所用的

20、地形圖比例尺和經營集約度來具體確定。三細班劃分對于面積在0.0667 hm2以上而在根本圖上無法區劃時, 應再在小班劃分細班。細班各項調查因子仍按小班調查要求 調查記載。細班劃分原那么7條:權屬不同; 地類不同;林種不 同;優勢樹種組不同;起源不同;齡組不同;林分郁閉度不同時,商品林郁閉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個郁閉度級,灌木林相差一個覆蓋度級。四小班調查中八種特殊情況的處理P471、 與原調查小班界線的銜接與處理 :盡量沿用原有的 小班界線。但對上期劃分不合理、因經營活動等原因造成界 線發生變化的小班,應根據小班劃分條件重新劃分。2、 與生態公益林小班界線的銜接與處理:小班界線原那么

21、上保持不變,將其事先轉繪到外業調查底圖之上。事權等級、保護等級、林種原那么上按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時的容確 定,但小班的林分因子應按本次規定重新調查。小班面積以本次計算機求積為準。小班號以行政村、林場的林區或林班 為單位重新統一編號。在調查表1?小班調查記錄?“附記欄中注明原生態 公益林小班號。對原生態公益林小班面積區劃確實過大、存在明顯不合理的,允許在原生態公益林小班圍增劃小班或適當進行調 整。3、 廠礦企事業單位和城鎮居民小區等綠化程度高,且 郁閉度在0.60以上,可以在地形圖上勾繪為同一小班,但必須記載2個細班,區分岀廠房、城鎮居民點的面積與綠化 占地面積。廠礦企事業單位和城鎮居民點喬、灌

22、、草獨立且連續面積在0.0667 hm2以上,必須單獨區劃小班。在廠房、居民小區四周連續面積在上述面積以上但不易 區劃的,可以不上圖,但必須實測各類型的占地面積并填寫 ?小班調查記錄?,以廠礦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為小班, 分別細班記載各調查因子。 廠礦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四周 連續面積缺乏上述規定的仍作為四旁樹調查。4、為方便區劃,隔著圍墻的相連兩行以上林帶可以劃 為同一小班進行調查。5、喬灌混合小班應分別細班記載喬、灌各調查因子。 但喬灌混交的,在同一垂直投影下只記上一級的投影面積, 即只記喬木樹冠下不記灌木。四旁樹樣圓已區劃為片林、帶林的四旁樹不再調查。6、對連片面積1公頃以上含1公頃的桑

23、園,嚴格按?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操作細那么?的相關技術規定進行調查和小班勾繪。對連片面積為0.067公頃以上含0.067公頃至1公頃的桑園,在保證精度的根底上,可以村民組 為單位開展調查統計, 作為一個小班標記上圖, 標注在村民 組此類桑園相對集中的位置,并在“小班調查記錄卡片上 詳細列出相應副小班臺帳。一林辦業20211號7、對銀杏、柿子等樹種,外業調查按照?細那么?執行。8、 喬木林帶和灌木林帶兩行以上包括兩行,林帶寬 度超過4m 灌木3n連續面積0.0667以上的人工造林地 塊?省營造林綜合核查方法?第九條、林業 200420號文。道路包括溝、堤、渠兩旁各植樹一行,且行距w4m可以作為

24、造林地塊的“林帶,否那么不算造林地塊。河道公路兩側造林,如果“兩平行林帶的帶距w 8m,可按片林調查林 帶之間間隔的寬度上限為 8m,兩塊林地相隔w 8m可合并為 一個小班,否那么分為兩個小班林業200315號文。五小班的編號小班編號以林班為單位進行,所有小班均應編號。調查 時先臨時編號。再按自西向東、由北往南的順序在圖面和 ?小 班調查記錄?上同時統一編上新號。舊號暫時不擦,編號結束經檢查確無缺漏、重復小班, 方可擦除舊號。小班號原那么上可與上期普查一致;如小班界變動較大, 也可重新編號。生態公益林小班在?小班調查記錄? “附記欄中注明 原生態公益林小班號。細班編號-3號小班:3-1、3-2

25、三、勾:利用地形圖、航攝像片與其它的相關資料在室先勾繪小班。分兩步:林班的區劃一行政界線的區劃 :根據1 : 10000地形圖 上所區劃的行政界線, 將縣市、區界、鄉鎮、場界、 村界逐一調繪到像片平面圖上,并加以注記小班輪廓勾繪:界線清楚的先劃定,區劃界線不清的小 班,其輪廓用虛線勾繪。在外業調查時校對、修正。各地類小班要按規定要求設置 GPS點,特別是航空像片 拍攝后的新造林地更要注意 GPS點的測設。四、校方法:對坡勾繪、現地目測、實際丈量、設GPS點。目的:逐塊校正勾繪小班界線, 確定各種界線的準確位幾個注意點:野外調查同時,對圖或像片上變化了的地形、地物、地 類界線進行補充調繪。區縣界

26、線應以最近期勘界資料為準,如沒有最新資 料那么一般按原劃定的界線。對有爭議而一時不能解決的地區,暫按原劃定的行政界 線調查,并在調查簿中注明。經核對修正的鄉鎮、場 、 村界線,應與相鄰調查組與時聯系拼接,務求一致。五、填填表格:八個方面一小班調查因子卡片填簡稱,熟記!分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小班按地類調查或記載不同調 查因子,詳見附錄9?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各地類小班需調 查因子一覽表?。凡調查因子的“容欄有“一一的,不 填寫。凡已被正式列入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并接受生態效 益補償的小班,其界線、面積和有關調查因子如無明顯錯誤, 應按原劃分為準。空間位置:記載該小班所在的市、縣市、區、鄉鎮、場、村

27、分場、林班號、小班號、小地名等。1、面積:面積精度為0.01 hm2。2、地貌:低山、丘陵、平原。3、海拔:記錄 GPS衛星界面下的“高度欄數據。4、坡向:東、南、西、北、無坡向等。5、坡度:平、緩、斜、陡、急、險。6、坡位:脊、上、中、下、谷、平地。7、 土壤種類:黃壤、黃棕壤、棕壤、黃褐土、褐土、沼澤土、 水稻土、潮土、 砂黑土、鹽土、紫色土、石灰土、基性巖土。8 土壤質地:砂土、砂壤、輕壤、中壤、重壤、粘土9、 土壤厚度等級:厚、中、薄。P30 上面見P2910、植被:記載下層植被的優勢和指示性植物種類11、覆蓋度:單位為cm。12、 植被平均高度:單位為cm。13、地類: 以“純、混、

28、竹、疏、特灌、灌、未造、未封苗、采、火、無立木、荒、沙、宜、輔、審、草、水、未、建當中之一者填寫。地類全稱與解釋見P9 10514、林種:疏林等地類不填林種。當一個小班可劃分為幾個林種時,按林種優先順序進行劃分。名勝古跡和革命紀 念林、風景林、環境保護林、護岸林、護路林、其他防護林、 水土保持林、水源修養林、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林種:水源?防風、農防、護岸、護路、其它護、環保、風景、名勝、速、用、果、經蠶桑。P16 105。15、林地權屬:國有、集體。 P10616、林木權屬:國有、集體、個人、其它。17、林地使用權:國有、集體、個人、其它。18、林木使用權:國有、集體、個人、其它。19、

29、 森林類別:公益林、商品林。P12、10620、事權等級:生態公益林地分別按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進行記載。P12、10621、 保護等級:生態公益林地分別按特殊、重點和 一般 3 類。 P15 10722、單位性質:對生態公益林地按國有林場省級、國有林場市級等25類進行記載。P15 10623、生態區位:對生態公益林地按“省湖高郵湖、邵伯湖、寶應湖、省河京杭大運河、長江、淮河入江水 道、省蝕、省道"等進行記載。P13、97、10724、 所屬區位:對 生態公益林地記載其具體地點的 名稱。凡所屬區位的名稱已列入附錄 3 如京杭大運河、 長江等均應嚴格據此填寫。其它區位,也應記載其規

30、名稱。 P13-16、9725、 沙化程度:對生態公益林地:無、輕度、中度、 較重、重度。P16、10726、 生態功能等級:對生態公益林地按好、中差 3類。P39業整理時計算。27、管護形式:對生態公益林地 按統一管護、分戶管護、其它管護、未落實P16、 10728、是否納入補償:是、否生態公益林地29、森林起源:天然、人工。 P30、10730、工程類別:江防、丘崗一綠通、城森、野保一樹、經濟林、林苗、竹業、森旅、其他。P40、10731、 林層:單林層、復林層。P3432、群落結構:完整、復雜、簡單 P3433、樹種結構:反映的主要是喬木林分的組成,以蓄積量占的 比例來定。如口 I針葉純

31、林單針樹種蓄積A 90%H闊葉純林單闊樹 種蓄積A 90%、旦針葉相對純林單 65-90%、衛闊葉相對純林單 65-90%、工針葉混交林針A 65%、衛針闊混交林單 35-65%、叩 闊葉混交林闊A 65%。P35 108。34、優勢樹種組:分林層記載優勢樹種 組。P23 108。35、 樹種組成:一般按各組成樹種蓄積所占比例,但幼林一般以株數和郁閉度相結合來確定。用十分法表示樹種組 成。確定樹種組成時,比例較高的樹種應列在前面,列于首位的是優勢樹種。P2436、自然度:據干擾的強弱程度記載。37、落葉層厚度級:按小班枯枝落葉層厚度等級劃分標準記載厚度等級。厚 ? 5cn、中 2-4.9cm

32、八差? 2cn、。P30 10838、平均年齡:分別林層記載優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平均年齡由林分優勢樹種組的平均木年齡確定平均木是具有優勢樹種組斷面積平均直徑的林木。39、 齡級無代碼,也不填漢字:齡級=齡級年限,如 果結果為2.1,取上限數,即為 3。喬木樹種齡級按優勢樹 種組查表6、7、8確定。竹林的齡級記竹度。P25 5640、齡組:幼、中、近、成、過。對林分小班根椐優勢 樹種的平均年齡查表 6、7。一一 P25、10841、平均胸徑:分別林層,記載優勢樹種組的平均 胸徑。精確到 0.1cm。P6242、平均樹高:調查記載優勢樹種組的平均樹高。對優勢樹種組最接近平均胸徑的一株樹測高。灌木

33、林設 置小樣方或樣帶估測灌木的平均高度。精確到0.1m。P56 6243、郁閉度:目測小班林冠在地面上垂直投影的覆蓋程度。高 0.70、中、低。P3244、經濟林產期:按小班經濟林實際產期記載 產前期、初產期、盛產期、衰產期。P27樹種產前期初產期盛產期衰產期經濟壽命蘋果3-6年7-1015-4040-6040年梨子3-5年10-1516-90100-150100年葡萄1-2年2-34-3030-5030 年桃2-3年3-67-1516-1716 年茶葉3-44-1010-303040枇杷4-56-1010-3040-504045、經濟林產量:對已實現投產的經濟林,調查記載經 濟林產品的每公頃

34、產量,求積后推算小班產量。46、灌木覆蓋度:灌木林記載覆蓋度,用百分數表示。其等級分為:密 70%、中50-69%、疏30-49%。P32、10947、立地類型:根據小班有關立地因子查立地類型表 確定小班的立地類型名稱。如平原 -潮土。 P7248、 造林類型:根據小班立地類型和適地適樹要求,查造林類型表確定小班的造林類型名稱。P7449、森林經營類型:根據小班林分現狀和所需的經營措施,對防護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查專業表3?經營措施類型表一?,對經濟林、竹林查專業表 4?經營措施類型表二?確定小班的經營措施類型。P7450、森林災害類型:森林病害、森林蟲害、火災、氣候災害、其它災害、無災

35、害。P35、10951、 森林災害等級:無、輕、中、重P36、10952、 樹冠脫葉:無、輕、中、重P36、10953、 樹葉褪色:無、輕、中、重P36、10954、林權證號:55-57、林木、經濟林、散生木株數:一般以10X 10m小樣方進行現場調查,計算每公頃株數。林木株數,大樹 和幼樹的株數均包括在。58-59、林分毛竹、散生毛竹株數:一般以10X 10m小樣方進行現場調查,計算每公頃株數。60、雜竹株數:一般以2 X 2m小樣方進行現場調查, 計 算每公頃株數。61-64、每公頃蓄積:包括活立木蓄積、喬木林蓄積、 疏林蓄積、散生木蓄積。二 角規測樹調查記載見第七局部蓄積調查成片林小班蓄

36、積機械布設假設干角規點,按成片林小班蓄 積調查方法采用角規調查記載。樹要5行以上。三 帶狀林段帶樣方調查記載見第七局部蓄積調查帶狀林蓄積機械布設假設干段帶樣方,按帶狀林小班蓄積 調查方法采用測樹鋼圍尺進行抽樣調查。調查記載樣方的長、寬,分別樹種按徑階檢尺登記株數。四用材近成過熟林調查記載1、林木質量:對用材近成過熟林小班分別調查記載商 品用材樹、半商品用材樹、薪材樹的株數占該小班林木總株 數的百分比。2、徑級組:對用材近成過熟林小班分別調查記載小徑 級組6-12cm、中徑級組14-24cm、大徑級組26-36cm、 特大徑級組38cm與其以上株數占該小班林木總株數的百 分比。五用材林與一般公益

37、林的異齡林調查記載對用材林與一般公益林的異齡林小班調查記載其大徑 木的蓄積比。六小班規劃意見現場提岀小班規劃初步意見,確定該小班今后的經營 方向生態公益性、商品性和營林規劃措施。七 附記:記載公益林小班原小班號和其它情況。八 其它:1、調查者:由記錄者簽名。2、調查日期: 記錄小班調查的年月日。第七局部小班蓄積量調查計算一、成片林小班的蓄積調查P58有蓄積量的小班采用角規繞測方法進行,按斷面積蓄積標準表進行計算。標準表與其適用樹種參見附錄4?省樹種組斷面積蓄積量標準表適用圍?和附錄5?省主要樹種每公頃斷面積、蓄積量標準表?P99 100。在角規繞測的同時測樹高。即角規繞測調查無蓄積量小班以10

38、X 10m小樣方調查每公頃株數、平均 高、平均胸徑、年齡、郁閉度與生長狀況。株行距明顯的片林可以量測株行距, 計算株數,實測平 均胸徑,查一元材積表P101、102求算片林蓄積。即帶狀 林調查一角規繞測方法1、角規點設置角規調查點的數量根據小班面積大小確定。分布不均的喬木林、竹林、疏林,可酌情增加調查點。布設時先按小班 預估面積和形狀確定調查走向和間距。第一點隨機設置,其余點等距離布設。各點在小班應根本上分布均勻。面積大的 小班要設幾條調查線。小班面積與角規點數:3 hm以下,1個;4 7 hm,1 2 個;812 hm50,即 L=50 X D 實測。 角規測樹方法1角規測量記數方法:每公頃

39、斷面積測定采用常數為1 桿或線長50cm缺口寬1cm的角規觀測樹的胸高部位。 每相割1株代表1m/hm胸高斷面積,每相切1株代表0.5,23 個;12 hm2 以上,34 個。 一一P59角規觀測點不要設在小班邊緣,要防止觀測圍超岀小班 界,假設出界,觀測點應向小班部移動。角規的最大有效距離等于角規點周圍最粗樹胸徑乘以hmf/ hmi胸高斷面積。相割、相切示意圖:2難以確定相割或相切的應進行控制檢尺。量觀測點至樹干中心的水平距 L與胸徑D實測單位均用cm。 控制檢尺方法的公式與圖示如下:D理論量測水平距LL 2L=t D 理論=L X 1 十 50=1cm 角規長 1cm50100D實測D理論

40、時,計數為1 ; D實測=D理論時,計數為 0.5 ;D實測D理論時,計數為0。3胸徑小于5cm的樹不計數。4記住第一株繞測樹,作岀標記,以免漏測或重測。5角規測樹必須分別樹種記數,在每個角規點上按順時、逆時針方向各繞測一次, 10個斷面積株以下的不 得有誤差;10個斷面積以上的誤差不得超過 1個斷面積。 在誤差圍取2次繞測平均數。6觀測時應對準胸高部位:山坡從上坡起算高度,樹高1.3m處,1.3m以下分叉木按實際株數觀測,1.3m以上含1.3m分叉的按1株計算。1.3m出現明顯膨大,有癭 瘤、分叉等異常現象時,繞測部位應提高至正常部位。7 報樹名和株數同步進行:如1、刺0.5等。3、 測量樹

41、平均高P58平均高:在一個角規點上,凡被角規測到的樹種,均需 在角規點附近用測高器測該樹種的平均木高每樹種組一株,精確到0.1m。平均高分別樹種進行計算。小班各角規 點的樹高平均值即為平均高。平均木是具有優勢樹種組斷面積平均直徑的林木。假設角規點上測到的樹木中缺少某樹種,求該樹種平均值 時,此角規點不參與計算。坡度:丘陵山區小班,還須用測3在求平均蓄積時,在 1個角規點假設無蓄積,以 0 參與求算平均蓄積。5、混交林小班進行角規測量的結果計算P61在混交林小班中,按組成樹種分別計算G、M、M平均、H平均、M小班。計算方法和公式根本上與純林小班同,但求時 用小班所測角規點總數,而求平均樹高時用實

42、際測到該樹種 的角規點個數計算。然后用各個樹種的 W均和M小班分別相加, 得每公頃總蓄積和小班總蓄積。二帶狀林小班的調查與計算P611、帶狀林的調查方法凡帶狀林包括帶狀疏林小班,應調查小地名、立地 條件、樹種、平均高、郁閉度、每公頃株數、生長狀況與小 班長寬,求岀面積,并將小班標于地形圖。有蓄積小班,還 應以每木檢尺方法作小樣方,查一元材積表P102求得蓄積量和疏密度。2、小班面積確實定量測小細班寬度時,應從樹根起兩邊各增加半個株 距或行距。然后,計算其面積。長和寬,面積分別精確 到0.1m, 0.0001hm高器測岀角規點周圍的坡度。4、 純林小班進行角規測量的結果計算P61當角規點坡度大于

43、5°時,立木斷面積測定值要進行改 算,按平均坡度查表 24?角規調查坡度改正系數表?一一 P60。平均坡度測定以實測角規點位上、下垂直,反復觀測2次,相差不大于1度,取平均值計為角規點平均坡度。改正系數:Seca。1計算公式為:G實改斷面積=G實測斷面積X 坡度系數Seca表P60M實改蓄積量=M標準蓄積量G標準斷面積X G實改斷面積2上述計算中,各數據應精確到: H H平均:0.1m; Sec a: 0.01 ; G : 0.001 m ; 3M小班平均:0.1 m ; M地理坐標;根據地形圖記載樣地間距:2X 1km樣地所在地:詳細填寫小地名:樣地所在地的小地名高標準農田林網:林

44、網網格單格面積在16.7hm2 250畝以下并到達有關綠化標準。宜建林網網格單格面積超過 26.7hm2 400畝或應建林網尚無 林網的地區,屬宜建林網地區代號W。三、農田林網調查容調查容:調查農田中已建成的一、二、三級林網面積, 林網樹木的蓄積由帶狀林調查或四旁樹調查得到。調查方法:由鄉鎮熟悉情況的同志協助,在地形圖上用鉛筆勾繪岀林帶,經實地校核后用綠色標岀。單行的完整林 帶用“T表示,二行和二行以上的完整林帶用實線表示, 缺株斷垅林帶用虛線表示。林網控制面積的求算:林帶線劃好后,在圖上按林網分 級標準,劃分林網控制網格,連片的同級面積劃分為一個小 班。林網小班編號與注記:以鄉為單位,按自北

45、向南、由西 向東的順序,在圖上給林網小班編號, 并求算面積,最后在 圖上加注相應的小班注記。 段帶樣方量測方法與此一樣 。3、段帶樣方的面積與布設方法1 段帶樣方數量確實定:根據小班面積,查?小班蓄積調查角規點樣方的數量要求?表23確定P59。2段帶樣方的調查:在林帶中垂直截取標準行1至數行且面積不少于 133吊,長寬量測同“ 2。然后分樹 種組進行每木檢尺徑階,記載于帶狀林小樣方調查表調 查表1,在段帶樣方對各樹種組測岀平均木胸徑精確至 0.1cm和樹高精確至 0.1m。三疏密度的計算各樹種的疏密度根據各樹種的每公頃蓄積與其平均高平均高的求算參見角規調查局部,查相應的標準表算得。第八局部四旁

46、樹調查一、四旁樹的概念大四旁:零星或窄帶狀分布于農田或道路、溝渠、河道兩側,尚未到達片林或帶狀林標準的樹木小四旁:村莊房前屋后達不到林分標準的零星樹木城鄉鎮零星綠化樹木:城鄉鎮建成區圍,凡達 不到片林或帶狀林標準的樹木,不管其所有制如何,均作為城鎮零星綠化樹木進行調查建成區:城市行政圍,實際建成或正在建成的、 相對集 中分布的地區。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局部, 以與分散到近郊 區、但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的其他城市建設用地 我國的城市建成區一般不包括市區面積較大的農田和不適 宜建設的地段。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中,四旁樹和城鎮零星樹木資源包括喬木、竹類、經濟樹與灌木叢、球、綠籬在,采用機械抽樣調查推算的方

47、法,以縣市、區域的所有四旁樹為抽樣總體,用1 : 1萬地形圖公里網進行系統抽樣,機 械布設半徑14.57米、面積0.0667公頃的樣圓進行調查。 調查樣地數確實定、確定樣地數理論值的抽樣公式P69在一個總體,調查樣地數的理論值N按系統抽樣公式N=1+1O%X tl/e2求出,式中:t為可靠性指標可靠性95% 時,t=1.96 ; C為變動系數;e為相對誤差,精度 85%, 即:e=± 15%1、變動系數C的求算,采用全距法求得。踏查全縣市、區,找岀其圍四旁樹和城鄉鎮樹 木最大每公頃蓄積面積只占調查總體面積萬分之二的不 算和最小每公頃蓄積往往為0,并估計全縣市、區平均每公頃蓄積,用以下

48、公式求得變動系數Co最大每公頃蓄積-最小每公頃蓄積6 x樣本平均數X 100%2、理論抽樣比和實際抽樣比的求算調查樣地數理論值求出后,以 N除以全縣市、區公里網坐標點總數,得到理論抽樣比,然后整化為實際抽樣比, 如4X 2、2X 1、1 x 1km等,確定實際要求調查的樣地數3、實際抽樣比計算例如假設某縣四旁樹和城鄉鎮樹木最大每公頃蓄積為15畝x 18ni/畝=270n3,最小每公頃蓄積為0,平均每公頃蓄積 26.1m3,貝U C=270-0 -6 X26.1 X100%=172.4%N=1+10%X 1.962 X 1.7242-0.152=558.3假設該縣公里網坐標點數為1300個,由1

49、300/558.3=2.3推出實際約每2個公里網點抽取1個抽樣點。因此實際抽樣比為2 X 1kmo4、全市四旁樹樣地間距確實定各縣市、區根據上述方法,先測算岀本地區的實際 抽樣比,在此根底上,省質量檢查小組負責市質量檢查的工 作人員,統計岀市大多數縣市、區一樣的樣地間距,并 將此結果作為全市各縣 市、區開展四旁樹調查的樣地間 距。三、 樣地的定位和測設見羅盤儀和GPS操作局部四、樣地的調查方法 P70在樣地,僅對達不到最小區劃面積未達有林地標準 的四旁樹和城鄉鎮樹木進行調查。方位角 0°179°圍 的邊界木為調查樣木;方位角180°359°圍的邊界木為界

50、外木。一填寫樣地相關因子總體名稱:寶應縣市、區四旁樹總體地形圖圖幅號:根據地形圖記載。樣地號:外業調查過程中,先編流水號;待外業調查結 束后,再由各縣市、區按照 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順序 從1開始編號。但凡按照樣地間距抽查到的公里網交叉點, 不管其是否需要開展四旁樹樣地調查,均要對該樣地先編流 水號。外業結束后,再編正式號。樹,假設樣地落在片林、帶狀林小班,那么要注明該樣地已落 在片林、帶狀林;二是詳細記載樣樁所埋的位置;三是對樣地的樹種進行描述o立木類型分為 大四旁、小四旁和城鎮 三類權屬是指林木權屬,包括 國有、集體、個人和其它立木類型、權屬不同時,要分頁進行填寫二樣地調查與記錄1、按權屬

51、、樹種組以與大四旁、小四旁、城鎮零星樹木分別進行調查。2、凡胸徑 5.0cm的喬木樹種,分樹種進行實測,填寫 樹種名稱與代碼,并分徑階填寫株數;胸徑 5.0cm幼樹只 查點株數,不分樹種。3、灌木經濟樹和其它灌木,查點株叢數,桑園等 栽植過密或叢生的,1米圍折合1株叢,分樹種填寫樹 種名稱與代碼與株數。灌木經濟樹種見下表P22,不管其是否到達檢尺標準,均不作檢尺記錄果樹林蘋果、桃、柑桔、獼猴桃、匍萄、黑莓、山楂等食用原料林油茶、花椒、胡椒、茶葉等林化工業原料林棕櫚等其它經濟林蠶桑、紫穗槐、杞柳等4、由女貞、黃、冬青、木槿、側柏等樹種構成的綠籬,不分樹種,實測長度、寬度。5、四旁樹株數的統計標準

52、:包括樣地到達和未到達檢 尺胸徑的四旁樹株數之和,未到達檢尺胸徑的四旁樹,要求 針葉樹樹高 0.5米,闊葉樹樹高 1米;原生喬木一株算 一株,毛竹一株算一株;萌生喬木、灌木、淡雜竹一叢算一 株;胸高1.3米以下分杈木,達檢尺胸徑的每一個杈算一株; 1.3米以上分杈木僅算一株。四、總體四旁樹、城鎮綠化樹木株數、蓄積的推算匯總時,應先對原始調查數據和計算結果核算正確無 誤,再將樣地的調查數據推算到全總體。應分別樹種組按徑級組統計總體所有樣地的四旁樹、城鎮樹木總株數、總蓄積。徑級組劃分為小徑級組6 12cm、 中徑級組1424cm、大徑級組2636cm、特大徑級組 38cm4 級。以樣地實際抽樣比和

53、樣地調查結果,分別求岀全總體大 小四旁和城鎮樹木的總株數、總蓄積以與不同樹種組、徑級 組的株數、蓄積精確到株、m并計算占地面積六、強調幾個方面:1、同一工組的調查人員負責本區域的四旁樹樣地調查與小班區劃調查,做到兩者不重不漏2、四旁樹樣地落在片林、帶狀林小班,那么只需開展小 班區劃調查,但要編四旁樹樣地號, 并在樣地說明中要注明 該四旁樹樣地已落在片林或帶狀林3、喬木樹種的徑階采用 2cm徑階距,并采用上限排外法,即:胸徑5.06.9cm為6徑階,7.08.9cm為8徑階, 依次類推。確定徑階的記憶口訣是:“只取整數,單數加1,樣地說明:但凡屬于調查的四旁樹樣地,都要認真地填 寫樣地說明。主要填寫三個方面的容:一是樣地是否有四旁雙數不加。第九局部農田林網調查一、農田林網的相關概念:農田林網:大面積耕地上由許多垂直相交的主副林帶構 成的方形林網。防護效果顯著優于單條林帶,窄林帶小網絡 的防護效果又顯著優于寬林帶。大網格的我北平原營造的窄林帶小網格農田林網, 主林 帶間距200m左右,副林帶間距 300-500m,每條林帶由4-8 行樹木組成,林帶占地較少。主林帶指農田林網中面向主要害風方向、 對風害起主要 防御作用的林帶,防護效果以垂直于主要害風方向的最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