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職業語文教學設計比賽獲獎合歡樹教學設計_第1頁
中職職業語文教學設計比賽獲獎合歡樹教學設計_第2頁
中職職業語文教學設計比賽獲獎合歡樹教學設計_第3頁
中職職業語文教學設計比賽獲獎合歡樹教學設計_第4頁
中職職業語文教學設計比賽獲獎合歡樹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幾時才懂愛合歡樹教學設計設計亮點1.時空視角,深讀文本不惑之年的作者回看成長中的三個階段,才發現自己對母子親情的理解始終是“錯位”的:少年自負,青年自閉,壯年自責,母愛的詩意與卑微在當時都被“我”忽略或誤讀了,而當時空都被拉遠后,作者才慢慢從這幾段失衡的母子關系中,在愛與誤,成長與悔恨之間參悟了母愛和生命的真諦,以“了死生”的文字講述了一段“幾時懂愛”的心路歷程。涵詠文字,咂摸文本是教學之始。2.開放有界,出入文本本設計由兩個開放的主問題作引領分別解讀情感的“悔恨”和手法的“象征”,又分別對主問題進行了分層解讀,這就使課堂的討論既關注學生自我的表達與建構,又有了言論的邊界,不至于陷入脫離文本的

2、“多元解讀”。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學之體。3.躬省自身,體悟文本從被誤認為“含羞草”而養在瓦盆中,到發現是一株有生命力的“合歡樹”,母親“養樹”與“養人”的過程有著一種天然的融合,于是她才逐漸明白“愛不僅是呵護,還要放手”,而“我”也是在歲月流轉的過程中才慢慢讀懂了母親這種“愛的方式”,所以“愛”的能力是需要時間學習的。由人知己,使學生讀有所悟,這是教學之法。設計理念1.由“文章意識”向“文體意識”轉變王榮生教授說:“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強調了教學內容確定的重要性。而文體意識的確立,是正確而深入地進行文本解讀的必要前提。因此從“散文是揭示作者秘密”的文體特征出發,解讀作

3、者情感的秘密就成了本課的重點,而解讀象征手法的秘密則是本課的難點。由文體特征來確定教學內容,是本次設計的出發點。2.由“知識傳授”向“組織學習”轉變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必須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的最重要任務不是“上課”,而是“組織學習”,以深入淺出的“主問題”設計,引領學生主動而有序地進行生本、師生、生生對話,從而實現“由外而內的制造方式”向“由內而外的建構方式”的學習行為轉變,這是本次設計的落腳點。文本分析合歡樹選自高教社基礎模塊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與欣賞,多角度地理解“人性美”。合歡樹通過對往事的追憶,還原再現了母親的苦難與堅忍以及她對兒子“毫不

4、張揚”的愛;作者在獨自咀嚼命運多年之后,借“合歡樹”這一由實入虛的意象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與歉疚,更在歲月流轉中獲得了對母親、母愛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因此對本文第一層次的顯性解讀是“母愛深沉”,而第二層次的隱性解讀則是“愛的悔悟”,若能讀出文體形式的質樸、白描,則是進入了本文閱讀的第三層次了。學情分析1.“母愛”是個概念名詞從學生平時的習作來看,90后的孩子對親情的體驗,多半是與物質相關的,所以雖然常寫“母愛”,但情感體驗非常粗糙。站在當下自我的立場,學生幾乎無法主動去觀察和思考“母愛”表現形式的卑微與內涵的偉大。所以對于合歡樹,學生讀出顯性的“母愛”是不難的,但這還僅僅是個抽象的概念,而要讓“

5、母愛”的體驗走進學生的心靈,具體化、生動化、情感化,則要通過對“我的悔悟”的解讀,引導學生自我反省,在“非詩意”的親情面前睜開眼。2.“象征”是種含蓄手法對于合歡樹出現位置和成為標題的理由,小孩出現的目的和意義,這些象征涵義的解讀,是學生自讀時的疑點和盲點,也是本堂課的難點。所以要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半部分對人的“追悔”和后半部分對樹的“情怯”之間的因果聯系,才能幫助學生讀懂作者借用象征手法想要表達的對母愛和生命的獨特感悟,挖掘出物象背后的深層內涵。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梳理三個階段的母子關系,學習從關鍵詞句的篩選與歸納中解讀作者的情感; 2.通過對“合歡樹”在文中的深刻寓意的解讀,學

6、習象征手法的作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畫“母子天平”,合作探究“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2.通過創設情境,用續寫、仿寫的方式,學習表達自己對親情、生命的感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切體會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學會在生活中細膩地感受愛,準確地表達愛。教學重難點1.重點:通過對母子情感“錯位”的解讀,體味作者對愛的追悔。2.難點:通過對合歡樹及孩子的賞析,品味象征手法內斂而充滿張力的言語效果。教學課時一課時預習作業自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并在文中為自己的觀點圈劃相關依據1.算一算:作者寫作本文時大概幾歲?2.數一數:在文中作者寫了幾個自己?3.寫一寫:請各用一個詞概括作者回憶的每個自

7、己。算一算數一數寫一寫_歲的我第1個自己在_段_的自己【設計意圖】1.提供視角。通過“算年齡”,提示學生本文是作者年近不惑,回首往事才有的感悟,為課堂解讀作者為什么會最后說“悲傷也成享受”提供閱讀視角。2.梳理選材。通過“數自己”,幫助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能對三個時間段的母子關系引起有意關注,為課堂解讀“幾時懂愛”的歷程確定討論區間。 3.推進思考。通過“寫自己”,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選材的必要性,為課堂解讀本文的隱性主旨“愛的追悔”作鋪墊。教學過程授課步驟授課內容學生學什么設計意圖一、時空視角類比導入(2分鐘)(課前播放劉若英的后來)聽后來,似乎酸楚中有一絲堅強,嘆息中有一點悔悟:“后來,我總算學

8、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后來,像一面鏡子,可以看清曾經的自己,可以讀懂曾經的故事,但卻沒有了可以改變“曾經”的機會,于愛情如此,親情,亦如此。1.確定本文閱讀視角。2.對人們情感認識滯后性的“共情”。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立足“后來的我”,回憶“曾經的我”,解讀“悔悟的我”。二、批文入情解讀悔悟(12分鐘)(一)錯位的親情“我”讀自己你對幾歲的史鐵生印象最深?為什么?(你的觀點+文本依據+小組討論)【教學預估】預估一:十歲的我理由:那時的我倔強、自負、聰明、好勝母親年輕、漂亮、自信、活力(我們倆各自美好:最幸福)預估二:二十歲的我

9、理由:那時的我絕望、自私、迷茫、厭生母親蒼老、惶恐、隱忍、孤獨(我痛在顯處,母苦在隱處:最后悔)1. 通過圈劃關鍵詞句,梳理概括文本內容。1.主問題下的討論分層,讓學生解讀既有自我,又有邊界。授課步驟授課內容學生學什么設計意圖二、批文入情解讀悔悟(15分鐘)預估三:三十歲的我理由:那時的我成名、自責、痛苦、逃避母親離世(我深陷孤苦,無法傾訴:最痛苦)(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畫“母子天平”,梳理文本內容)20母逝子悲母苦子殘母美子聰1030【教學落點】1.在回憶中,“我”看見了怎樣的自己? (預習反饋:寫什么)2.“后來” 的“我”為什么會想起這幾個“自己”?(選材依據:為何寫)3.“最深刻”的理

10、由是什么?(細讀手法:怎么寫)小結:年屆不惑,“我”終于在悔悟中懂得了“愛”“母子天平”,梳理作品中母子情感重量變化的過程及原因,理解作者“愛的追悔”。 “錯位”,來梳理作者“愛的覺醒”的過程。三、情動辭發解讀象征(15分鐘)(二)追憶的通道“我”讀樹對于曾經住過的小院,去還是不去,我為什么會糾結好幾年?【教學預估】去:(重游故地,回味也是一種安慰) 2.看看母親處過的人(聆聽往事,嘮嗑也存一種溫情)3.看看母親種過的樹(見證希望,遺憾也有一種彌補)4.看看樹下的孩子(空間相似,心卻隔一道鴻溝)1.通過對作者矛盾心情的解讀,學習他在文本結構和文題選擇上的匠心獨運。1.用“矛盾”心理激趣,引導學

11、生在開放有度的主問題探討中,學習象征手法的運用與作用。授課步驟授課內容學生學什么設計意圖三、情動辭發解讀象征(15分鐘)不去:1.院里有母親住過的房、母親處過的人、母親種過的樹(觸景生情,回憶痛徹心扉)“我”的影子 (物是人非,悔恨無處安放)【教學落點】1.“看樹”還是“不看樹”,糾結的原因是什么?(合歡樹的象征義)2.樹下的“孩子”是曾經的“我”嗎?(孩子的象征義)3.在逃離又回歸的過程中,“我”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悲傷也成了享受”的解讀)小結:糾結多年,“我”終于在坦然中領悟了“愛”的解讀,學習象征手法深入淺出地表明意蘊的作用。2.通過矛盾心理的多角度解讀,感悟作者由母愛到人生,由

12、個體到群體的生命自醒。四、字間存情解讀照應(8分鐘)(三)懂愛的時光“我”讀母親作者讀懂“被愛”用了幾十年,那么如果“去愛”一個人呢,需不需時間學習?1.學生自由說(35人)2.擴充閱讀: (一)母親(起初)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種在花盆里長;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梳理母親“種樹”過程和方式的變化,解讀照應的“養人”觀念的轉變過程。1.通過重組文本,引導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文字組合可達成不同的表達效果。授課步驟授課內容學生學什么設計意圖四、字間存情解讀照應(8分鐘)(二

13、)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小結:養樹多年,“母親”終于在融通中學會了“愛”過對比閱讀,發現“愛與被愛”都需要學習,理解愛中所蘊含的理解、辨識與體悟的意味。“草”至樹的辨識過程和從盆栽而至移植地上的種養過程,理解希望與愛的含義及方式的掌控。五、流轉情長躬省吾愛(3分鐘)(四)課堂的回響我見“我”(播放親子的照片組合,背景配樂時間都去

14、哪了伴奏)母親歷經絕望才懂得如何去愛,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史鐵生年屆不惑才讀懂母愛,領悟的,是無邊的悔恨;老師也是身為人母才懂親情的無私,體會的,是深深的愧疚;那么同學們呢?在每個有限的生命區間里,我們幾時才懂愛?在習以為常的親子之愛面前,我們何時才懂愛呢?【作業選擇】作業一:找找相似的自己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選自朱自清背影)1.通過經典情景再現,引起學生對自己在親子關系中“錯位”的思考,嘗試改變不必要的“倔強”,做一個“懂愛”之人。1.通過情景創設

15、,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的思考,反躬自省,內化主旨。授課步驟授課內容學生學什么設計意圖五、流轉情長躬省吾愛(3分鐘)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那么請你也寫一寫“曾經的自己”,字數不限。作業二:說說后來的自己生命之于每個人都是單趟的旅行。沿途的風景,究竟什么是最值得珍藏的,或許只有“后來的我”才能說得清楚。當光陰流轉,翻開記憶的老照片時,或許我會說:現在我_歲了,原來沒有的_,有了;原來沒有的_,有了

16、;原來沒有的_,有了,于是,我覺得_。可是原來有的_,沒有了;原來有的_,沒有了;原來有的_,沒有了;所以,我覺得_。以上兩個作業,可以選擇完成。2.通過時空轉換,從“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填空中,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2.從 “以今視昔”的閱讀視角,轉換到 “以今思明”的暢想視角,幫助學生進行借鑒式的成長。合歡樹板書設計302010母逝子悲母苦子殘母美子聰我設計感悟1. 深度解讀是基礎黃厚江老師說過:“好課=文本解讀+問題設計+課堂機智”,由此可見做好文本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本文的教學經常會以母愛為主題,其實解讀是很表層的,隱含在文本背后的“我的悔悟”才是文脈所在,如果讀不出這一點,學生對文章標題、文本結構和象征手法的運用是很難真正理解的,所以從文體特征出發,做好深入的文本解讀,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2. 問題設計是關鍵尊重學生主體不僅僅通過外顯性的小組合作來呈現,更重要的是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看到學生的本質不是知識的單向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