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_第1頁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_第2頁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_第3頁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_第4頁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效應的分解 2013年05月27日 13:37 來源: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12期 作者:郭云南 徐謙 劉明艷 字號打印 糾錯 分享 推薦 瀏覽量 105內容摘要:關鍵詞:作者簡介:【內容提要】本文考慮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間的關聯性,并將這兩種渠道同時納入內生增長框架,擴充為包含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人力資本部門、研發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四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同時,運用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分析經濟體系達到穩態時對金融外生沖擊的敏感度,并將這兩種渠道的傳導效應進行分解與對比。結果發現,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且經濟體系對金融發展的變化存在一定的時滯。面對金融外生

2、沖擊,物質、人力和研發資本及總產出的增長率均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發展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大渠道促進經濟增長,但兩種渠道效應的差異性取決于人力資本部門和研發部門的生產效率及兩種要素在最終產品部門中的產出彈性的大小。【關 鍵 詞】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傳導機制 內生增長 比較靜態【作者簡介】郭云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講師;(北京 100029);徐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劉明艷,中國銀監會北京監管局。一、引言在經濟增長理論方面,經濟學家一直尋找著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如制度(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 2002;姚洋,

3、2009等)、人力資本積累(Lucas, 1988; Galor and Weil, 2000; Galor and Moav, 2002; 2006; Galor et al., 2006;蔡昉,2004;2009;喬萬尼·阿里吉,2009)和技術進步(Solow, 1956;Romer, 1986;劉琛、盧黎輝,2006;趙勇、雷達,2010;武志,2010),在理論界得到了肯定,并在實證界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良好的制度設計能保護產權,有助于研究開發和知識技能的擴散,已經成為早期歐洲經濟騰飛及全球巨大生產技術差異的關鍵因素。同時,經濟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人口紅利”也掀起了經

4、濟增長的浪潮,產業化過程中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及其對人力資本形成、技術進步、人口轉型等的影響,直接作用于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此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足以體現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金融發展不僅決定著經濟增長水平,但經濟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金融發展,這種復雜關系使得人們爭論的焦點從金融發展是否促進經濟增長逐漸轉向為金融的功能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如Levine(2004)從微觀視角總結金融具備五大功能。第一,生產可能投資項目的信息并進行資本配置;第二,監督企業并進行公司治理;第三,分散和管理風險;第四,動員儲蓄;第五,便利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正是基于金融的這些功能,以及結合各種經濟增

5、長的直接決定因素,分析金融功能與這些直接決定因素之間的聯系,進而為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搭起一座穩固的橋梁。只要這些金融功能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即可通過這些渠道間接地作用于經濟增長。目前,理論和實證上集中于分析金融發展通過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兩大渠道促進經濟增長(Levine, 2004; Galor and Moav, 2002; 2006; Galor et al., 2006)。渠道I:金融發展能帶來技術進步。由于市場不完全及產生的巨大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對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產生訴求,金融市場和中介提供五大功能服務,增加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對金融發展產生新

6、的需求,從而促進金融發展。渠道II:金融發展也能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主要在于良好的金融發展體系能為借貸提供便利,緩解了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和流動性約束(施建淮、朱海婷,2004)。然而,眾多文獻從靜態的角度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這種分析方法雖然能得到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相關關系,及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最終結果經濟的穩定絕對水平或穩步增長率,但極易忽視金融發展水平的變化如何引導經濟體系(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及總產出)向穩態的絕對水平或增長率演進的動態變化過程,及經濟體系對金融外生沖擊的敏感性。另外,以往文獻往往將金融變量納入到內生增長模型,考慮其中一種渠道,要么人力資本積累,要么技術

7、進步,可能忽略了傳導渠道間的相關性(如人力資本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研發)。相比以往的研究,本文存在兩點創新:(1)考慮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間的關聯性,將兩種渠道同時納入內生增長模型的框架,分別研究金融發展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傳導途徑,并分解與對比兩種渠道的傳導效應;(2)運用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尋求經濟體系達到穩態時對金融外生沖擊的敏感度。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結合Romer(1986)研發模型和Lucas(1988)人力資本模型,擴充為包含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人力資本部門、研發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四部門增長模型。第三部分為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經濟系統達到穩態時,各相關參數變化,如

8、金融部門、研發部門或人力資本部門生產函數的產出彈性,對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等傳導機制及各部門產出的均衡路徑的影響。第四部分,分解和對比兩種渠道(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的效應。指出在什么條件下,兩種渠道的效果有所差異。第五部分為結束語。二、四部門內生增長模型(一)金融人力資本研發模型假設經濟體系中共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研發部門、人力資本部門和金融部門。要素投入為資本和勞動力,其中資本包括物質資本、研發資本(知識或技術的投入)、人力資本和金融服務。金融服務也即金融發展水平,即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實證上采用金融相關率(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股票或債券資產規模、股票市場價值與銀行信貸總額

9、之比、銀行集中度等指標來反映(如林毅夫等,2003;盧峰、姚洋,2004;沈坤榮、張成,2004)。要素投入按照各部門生產的需要在各部門間按照比例進行配制。首先,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生產最終產品,包括消費品和投資品,便于分析,設定生產函數形式為CobbDouglas形式:    其次,研發部門的產出是新知識或新技術。良好的金融體系,能提高轉化為投資的儲蓄,以保證企業穩定的資金來源,進而激發企業技術進步,于是研發部門的生產函數不僅取決于物質資本、勞動、人力與研發資本,而且還依賴于金融服務的投入,同樣用CobbDouglas形式對研發部門的生產進行描述:最后,金融部門的生

10、產方式。金融部門的產出是新的服務,如金融規模的增量或金融結構的升級,統稱為金融服務增量,其取決于物質資本(基礎設施等)、勞動力,而且還依賴于現有的金融規模或金融結構。如金融相關率(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股票或債券資產規模、股票市場價值與銀行信貸總額之比、銀行集中度等。注意,在此并未直接將研發資本作為金融部門的投入要素。原因在于:其一,研發部門生產的新知識或技術的用途主要在于提高最終產品產量,偏向于生產最終產品而不是服務。金融部門屬于第三產業,其產出是新的服務。現金融部門雖然均有研發部,其性質僅限于微觀視角的行業內部,而非等同于此模型中的宏觀視角的研發部門;其二,在一定程度上,用于

11、生產最終產品的現有生產技術或知識也能創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務,但絕大多數是通過提高現有金融發展水平,從而間接地產生新的金融服務。如因特網技術的發展,減少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使得人們的金融交易更加便利,便利的金融交易能誘使人們進行更多的交易(存貸款額增加)。在此也并未直接將人力資本作為金融部門的投入要素。原因有二:其一,隨著教育水平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能有效提高金融中介或市場的功能,如搜集信息和甄別項目風險的能力增強,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設計出更多合理的契約工具等,推動金融發展水平,進而間接地創造新的金融服務;其二,具備高素質的高管的引進,能有效地降低金融體系的管理成本,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等,從管理方面

12、推動金融的運作效率,從而間接地發展新的金融服務。總的來說,金融中介或市場中的職員或高管素質的提高,只是通過有效地提高現有金融發展水平,進而創造新的金融服務。假設金融部門金融服務增量的刻畫為:(二)經濟體系的平衡增長路徑為研究整個經濟體系的均衡狀態,首先,由物質資本增量、研發資本增量、人力資本增量及金融服務增量方程構成動態方程系統;其次,給定外生和不變的人口增長率n(n0),組建經濟體系中這四個變量的增長率;最后,考慮動態方程系統的穩定性和存在性,求解總產出、物質資本、研發資本、人力資本及金融服務的平衡增長路徑。將(6)式兩邊取對數,并兩邊同時對時間求導數,得到為考察各變量平衡增長路徑的存在性,

13、便于分析,可將金融服務和人力資本的增長率轉化為物質資本和研發資本的增長率來研究。令(7)式等于0并稍作變形,可得到:兩者有且僅有一個相交點,即經濟體系的動態均衡點。無論初始點處在何處,物質資本增長率和研發資本增長率將收斂于各自的穩態增長率。如圖1所示,物質資本和研發資本將在E點達到動態均衡,各自的增長率也逐漸趨于穩定。通過(7)式也容易計算出金融服務、人力資本和產出的穩態增長率。圖1物質資本和研發資本的平衡增長路徑三、比較靜態分析金融部門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了金融發展水平,由于分配到各部門的金融服務的比例沒有改變,增加了人力資本部門、研發部門及最終產品部門的金融服務投入。假設金融發展通過人力資

14、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那么從技術進步角度看,良好的金融體系保證企業穩定的資金來源,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發明,從而創造更多的新知識或新技能,加快知識存量的增長速度。從人力資本積累看,完善的金融體系減緩人們對于收入沖擊下的預防性儲蓄,降低流動性約束,從而能使更多的資金流向教育投資,帶動了人力資本存量的穩步增長。從產品生產部門來看,隨著金融發展的不斷完善,生產者的技能、勞動素質和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將生產出更多消費品和投資品,不斷提升總產出的增長速度。于是,最終金融部門效率的提升使得總產出的穩定增長率得到大大提高,金融發展確能促進經濟增長。但金融發展是否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

15、假設還有待驗證。從經濟意義上說,人力資本積累或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不僅取決于兩種要素在各生產部門中的投入比例,而且也取決于兩種要素在各生產部門中的產出彈性。一方面,人力資本不僅是人力資本部門、最終產品部門的關鍵要素,而且是研發部門不可或缺的投入。當人力資本積累增加,生產者通過現有的教育水平和知識積累,在生產或學習中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經驗積累,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能進行更多的技術進步或發明活動,促進知識或技能的不斷提升。所以,人力資本的積累不僅能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間接得通過積累知識或技術進步來引導經濟。相比之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只存在直接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

16、增長的作用比技術進步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兩種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程度同時受到各產出彈性的約束。如與研發部門或人力資本部門產出效率相關的各投入的產出彈性,及研發資本或人力資本在最終產品部門的產出彈性等參數。當人力資本部門的產出效率更高,通過基礎設施投入、人才引進等更有效地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并且能充分提升人才在最終產品部門中的生產效率,則相比技術進步引導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可能更大。反之,研發部門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新科技不斷涌現,且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更強的推動力,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可能強于人力資本積累。四、兩種渠道的比較: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從模型建構上

17、看,考慮包含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研發部門、人力資本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四部門內生增長模型,研究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兩條渠道: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具體為,當金融發展水平增加時,表現為現有金融服務在金融部門中的產出彈性v,3增大,將分別引發與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相關的生產參數的變化,從而影響(8)式中物質資本和研發資本增長率變化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進而影響整個經濟體系的均衡點。所以,通過將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兩大效應分解,并依據其帶來的動態系統(8)式中截距和斜率的變化幅度,對比兩大渠道的效應。具體步驟為:五、結束語本文綜合Romer(1986)和Lucas(1988)的內生增長模型,考慮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

18、進步兩種渠道之間的關聯性(人力資本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研發),將兩種渠道同時納入模型分析,擴充為包含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人力資本部門、研發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四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分別研究金融發展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途徑,并將兩種渠道的傳導效應進行分解與對比。運用比較靜態分析方法,當經濟體系達到穩態時,外生的參數變化,如金融部門、研發部門或人力資本部門生產函數的產出彈性,對系統動態均衡路徑及各部門產出的均衡增長率的影響,并描繪出經濟體系向穩態演進的動態變化過程。結果發現,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經濟體系對金融發展的變化可能存在一定的時滯。面對金融發展參數的外生沖擊,經濟體系

19、并不能迅速做出反應,而是由初始增長率逐步向新的穩態增長率演進,物質、人力和研發資本及總產出的增長變化均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發展的確能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大渠道促進經濟增長,但兩種渠道效應的差異性取決于人力資本部門和研發部門的生產效率及兩種要素在最終產品部門中產出彈性的大小。本文模型有以下兩點政策含義:第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內生關系對中國金融抑制提出了要求。金融抑制往往降低資本效率并增加了金融風險。如過低的實際利率,增加投機動機,投資過熱及資產泡沫便產生了。政府可考慮放松金融控制,弱化政府主導的金融發展局面,使得金融發展遵循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提高金融效率。第二,金

20、融發展對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渠道的依賴性,為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參考。從區域間看金融發展差距,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及中、西部地區之間。從區域內部看金融發展差距,主要集中在城鄉之間。金融體制不缺為“有錢人”服務和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缺的是為社會低層次和低水平地區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及財政支持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區或鄉鎮應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如勞動或資本密集型等),發展以人力資本投資或研發投資為主的產業,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而帶動經濟增長。否則,金融資源會在利益的支配下,流向生產力較高的東部地區或城市,使自身陷入低水平的經濟發展

21、陷阱。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假定儲蓄率是外生的,且沒有考慮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間的不對稱,及人力資本與研發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異質性。這將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參考文獻】1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兼論充分就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2蔡昉、王德文、曲明: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3盧峰、姚洋:金融壓抑下的法治、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4劉琛、盧黎輝:VAR框架下外商直接投資時滯效應的動態分析,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5林毅夫、章奇、劉明興;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

22、以制造業為例,世界經濟2003年第1期。 6喬萬尼·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第1版),路愛國、黃平、許安結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7施建淮、朱海婷:中國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及預防性動機強度:19992003,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8沈坤榮、張成:金融發展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跨地區動態數據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9武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分析,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10姚洋:作為制度創新過程的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趙勇、雷達:

23、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生產率促進抑或資本形成,世界經濟2010年第2期。 12Acemoglu, Daron, Johnson, Simon, and Robinson, A. James, "Institutional Causes, Macroeconomic Symptoms: Volatility, Crises and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2002. 13De Gregorio, J., "Borrowing Constraints,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quo

24、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37, pp49-71. 14Galor R, O. and Moav, O., "Das Human-Kapital: A Theory of the Demise of Class Structur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 pp85-117. 15Galor, O. and. Weil, D. N., "Popul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 From the Malthusian Regim

25、e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0, pp806-828. 16Galor, O. Moav, O. and Vollrath, D., "Inequality in Land Ownership,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Promot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Working Paper, 2006. 17Galor, O. and Zeira, J., "Income Distribution 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