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藥基礎知識一一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配伍【第一節四氣】1、含義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用以說明藥物作用性質。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于熱、涼次于寒。此外,在寒熱溫涼之外,還有平性”,平性”的含義是指藥性平和,寒熱之性不甚明顯,但實際上仍有偏溫、偏涼之不同。2、確定依據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即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病證寒熱為基礎。凡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
2、性,也稱寒涼藥,多具清熱降火、涼血解毒、滋陰退熱、泄熱通便、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止痙、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凡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屬于溫性或熱性,也稱溫熱藥,多具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暖肝散寒、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通經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3、所示效用四氣,從本質上而言,只有寒熱二性。寒涼藥如黃苓、黃連、黃柏、大黃等;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癥(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溫毒發斑、血熱吐J®、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痰火咳嗽、高熱神昏、熱極生風、脈洪而數等陽熱證)溫熱藥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癥(四肢厥冷、脫腹冷痛、面色蒼白、中寒腹痛
3、、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陽痿早泄、宮冷不孕、陰寒水腫、風寒痹痛、血寒經閉、虛陽上越、亡陽厥脫等陰寒證)。注意:應用藥物必須對證,如不對證,藥物的偏性會對人體造成傷害。4、具體表述寒、熱、溫、涼、平是對藥物四氣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區別,這是對中藥四氣程度的進一步區分。5、陰陽屬性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6、臨床應用據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的藥物:寒證一熱藥;熱證一寒藥據病證的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的藥物。如:大寒證(亡陽證),須選大熱藥(附子、肉桂)等;微寒證(脾胃虛寒證),選溫性藥(煨姜)寒熱溫涼還有程度上的差別,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
4、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反傷其陰,當用涼藥而用寒藥易傷其陽。如治療寒熱錯綜的復雜病證,則又當寒熱藥并用。如治療真寒假熱證,則當用熱藥,真熱假寒證,又當用寒藥。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癥狀,這時用紫蘇、生姜煎了湯飲服后,可以使病員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癥狀,說明紫蘇、生姜的藥性是溫熱的。如果生了療瘡、熱療、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這就是熱的癥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來治療,可以得到治愈,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第二節五味】1、含義五味是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它
5、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此外還有淡味和澀味,但長期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習稱五味。2、確定依據五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苜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后來由于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熱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實際口嘗卻并無辛味。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療表證;后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于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
6、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并無咸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咸味。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藥物的滋味,二是藥物的作用。由于藥物滋味和作用并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并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3、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過食、偏嗜五味對五臟系統都有損害。*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麻黃、薄荷;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如木香、紅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往往也標上辛”,亦稱辛香之氣,除有能
7、散、能行的特點外,還包含了芳香辟穢,芳香化濕,芳香開竅等作用。辛味藥多辛散燥烈,易耗傷氣陰(津),故氣虛、陰(津)虧,表虛多汗等不宜用。*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的作用。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等。某些甘味還具有解藥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說,如甘草、綠豆等。換言之,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淡味”附于甘,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意或仁等。甘味多膩滯,易助濕礙脾,脾虛濕滯勿用甘味滋補,古人有中滿忌甘”之說。*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于體虛多汗,久瀉久
8、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所致諸證。如五味子澀精、斂汗,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等。換言之,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澀味”附屬于酸,亦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但酸味與澀味相似而不盡相同,如酸能生津開胃、酸甘化陰等,皆是澀味所不具備的。酸能斂邪,故有實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堅。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黃通下瀉火為通泄,杏仁降氣平喘為降泄,桅子清熱瀉火為清泄;燥即燥濕,用于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故苦味藥相應地分為苦寒燥濕和苦溫燥濕二類,如黃連苦寒用于濕熱證,蒼術苦溫用于寒濕證。堅
9、陰含義有二,一是通過瀉火而達到存陰的目的,如黃柏、知母用于腎陰虧而相火亢盛之證。二上指堅厚腸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黃邊有厚腸止泄作用。換言之,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此外,藥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藥有開胃進食的作用,但服用過量,反能傷胃,臨床上對蘆薈、穿心蓮等極苦的藥物,多采取入丸、裝膠囊吞服等用法,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避免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因苦能燥,易傷陰津,陰津不足者不宜用。*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腸作用,多用于痕癰、瘤瘤、痰核等病證。如海藻、昆布消散痕癰,鱉甲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此外,咸味還能入腎補腎,如紫河車、鹿茸、蛤蛤等能補腎壯陽益精。咸又
10、入血,如犀角、玄參味咸入血分而有涼血的作用。但咸味藥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藥有傷脾胃,如芒硝,脾虛便清者慎用。總之,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咸味。4、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5、氣味配合四氣和五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氣味配合原則有二:一為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二為一藥中氣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二個或更多。味越多,說明其作用越廣泛。氣味配合規律有二:一為氣味均一,二為一氣二味或多味。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氣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黃、紫蘇均味辛性溫
11、而發散風寒;氣同味異,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發汗清熱,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牡蠣咸寒能育陰潛陽;味同氣異,功效有別,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涼清熱生津,黃茂甘溫能補氣升陽,山藥甘平能平補脾肺腎;一氣多味,作用廣泛,如白術苦甘,苦能燥濕,甘能補脾。6、關于四氣五味四氣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藥的藥性特征,開創了先標明藥性,后論述藥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
12、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基礎。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茜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后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氣和味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13、,每一種藥物既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某些藥物還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味。氣和味構成藥物的性味,而從藥物的性味又可反映出藥物的一定的功能。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在治療表癥的時候,都選用辛味發散的藥物,再根據表寒癥及表熱癥之分來選用辛溫藥和辛涼藥。在遇到熱性病引起津液缺少,口渴喜飲等癥狀時,就從甘寒清熱生津的藥物中來選用,如鮮蘆根、天花粉等,而不宜用苦溫燥濕類的蒼術、厚樸等,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同味不同或昧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用上也都有相同和相異之處。如,
14、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散風熱。黨參甘溫,可以補中益氣,而蘆根甘寒,能夠清熱生津。我們不能把藥物的氣和味孤立看待,應該有機地聯系應用【第三節升降浮沉1、含義升降浮沉即指藥品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說明藥物的作用性,以指導臨床用藥。升指升提舉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發散,沉指下行泄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氣味陰陽歸屬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據機體升降出入障礙的不同病位病勢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為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2、確定依據*藥物的質地藥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與藥物的質地有關,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
15、多是升浮的,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麻疹等升浮作用;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的,如拿苗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亦有少數例外: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等。*藥物的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藥物的性味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品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涼,味酸、苦、澀、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藥物的效用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具有升陽舉陷、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
16、都能上行向外,藥性是升浮的;如麻黃、桂枝、黃茂等,凡味屬苦酸咸,氣屬寒涼,而具有瀉下通便、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收斂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物,則下行向內,藥性都是沉降的。如大黃、芒硝、山楂等。但有少數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顯,或存在著既升浮又沉降的雙向性”,如川苜能上行頭目”(升浮)以祛風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調經。掌握藥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4、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5、影響因素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地輕重、炮制方法、配伍應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
17、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即1)炮制和2)配伍,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如大黃瀉熱通便主治下焦熱結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療目赤腫痛上焦熱證;知母主清肺胃之火,鹽炒知母則主瀉下焦腎火。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藥物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減弱。故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
18、,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生相應的變化。6、臨床應用各種疾病常表現出不同的病勢: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向外如盜汗、自汗,向內如病邪內傳等。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里如里實便秘,在上如目赤頭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消除或改善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需要分別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趨向。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麻疹、托毒排膿、涌吐、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里,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
19、腫、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里、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有少數藥物的作用趨向表現為雙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黃既能發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第四節歸經】1、含義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聯系起來,用以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范圍,從而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選擇用藥的依據。如酸棗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歸心經;麻黃止咳平喘,歸肺經;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痙止痛,歸肝經。有一些藥物,可以同時歸人數經,說明該藥對數經病變均有治療作用。如山藥
20、能補腎固精、健脾止瀉、養肺益陰,歸腎、脾、肺經。因此,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應用范圍,藥物的歸經不同,治療的范圍也就不同。2、理論基礎藥物的歸經是以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3、確定依據*藥物的特性藥物歸經與五味”的聯系:味酸能入肝;味苦一一能入心;味辛一一能入肺;味甘一一能入脾;味咸能入腎。這種歸納,雖然對一部分藥物是符合的,但不能作為規律性來認識。*藥物的療效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癥;肝有病變時,常出現脅痛、抽搐等癥;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神志昏迷等。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用麝香、菖蒲
21、能蘇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人心經。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4、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肺、脾、肝、腎等臟腑的名稱,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少陰、太陰等,有時也將二者結合起來,如少陰心經等。5、臨床應用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如頭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質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葛根、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柴胡善治少陽經頭痛,吳茱萸善治厥陰經頭痛,細辛善治少陰經頭痛,治療時必須考慮到藥物的歸經特點方可提高療效。歸經學說主要闡明藥物作用的定位,與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構成了中
22、藥位一體”的藥性基礎,對于完整地解釋藥物的作用原理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還須注意,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第五節有毒與無毒1、含義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生的原因,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2、確定依據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含有毒成分。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過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
23、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如人參、知母等皆有產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3、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藥物的毒性與品種、入藥的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用量、使用時間的長短、在皮膚粘膜施用面積大小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時,應從上述環節進行控制,避免中毒的發生。4、引起中藥中毒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品種混亂、誤服毒藥、用量過大、炮制失度、劑型失宜、管理不善、療程過長、配伍不當、辨證不準、個體差異5、使用有毒藥的注
24、意事項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要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的各個環節,杜絕偽品。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第六節中藥的應用1、配伍含義與目的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增強治療效果、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減少不良反應。2、七情配伍:七情配伍,除單行外,論述的是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七種性效變化規律,故叫做藥性七情”:1)單行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清金散單
25、用一味黃苓治輕度的肺熱咳血等。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清熱瀉火的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茜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甚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黃苓與攻下瀉熱的大黃配合時,大黃能提高黃苓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和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
26、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旗子,因萊旅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變化關系(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3)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
27、用毒性藥或劇烈藥時必須考慮選用(4)另一些本來單用無害的藥物,卻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則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齊I。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3、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組方原則,是七情配伍的發展。1)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又稱主藥。2)臣藥:是協助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
28、物,又稱輔藥。其意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3)佐藥:有三個意義。一是佐助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癥狀的藥物;二是佐制藥,用于主藥有毒,或藥性峻烈須加以制約者,即因主藥之偏而為監制之用”之義。這兩種一般稱為正佐”法;三是反佐藥,用于因病勢拒藥而加以從治者,如溫熱劑中加入少量寒涼藥,或于寒涼劑中加入少量溫熱藥以消除寒熱相拒,藥不能進的現象。4)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引導它藥直達病所的藥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為引等;二是調和藥性的藥物,如方劑中常用甘草、大棗以調和藥性等。4、用藥禁忌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用藥禁忌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1)配伍禁忌:是對一般情況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藥物,若在一起配伍應用很可能會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包括:*十八反諸藥: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貝母、括簍、半夏、白菽、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一一本草明確的指出了十八種藥物的配伍禁忌;半簍貝菽芨攻烏一一半(半夏)簍(瓜簍)貝(貝母)菽(白菽)芨(白芨)攻擊或與烏(烏頭)相對,也就是說,半夏、瓜簍、貝母、白菽、白及不能與川烏、草烏一起配伍應用;藻戟遂芫俱戰草一一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情侶收入明細協議書
- 營區物業管理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如何做好合規管理
- 公安現場協議書范文
- 盜竊對方和解協議書
- 少先隊活動課程組織生活
- 100以內三數加減法混合運算能力檢測模擬題帶答案
- 新生兒衣原體感染的健康宣教
- 培訓機構述職大會
- 輕度精神發育遲滯的健康宣教
- 2025年AR眼鏡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 日常小學生防性侵安全教育課件
- 浙江首考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歷史 含解析
- 市政城市環境管理
- 2025辦公樓租賃合同書范本
- 2025年高考英語二輪復習測試04 從句綜合+語法填空(測試)(原卷版)
- 春季肝膽排毒課件
- 第12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 教案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新課標
- 《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方案》培訓
- 警車安全駕駛課件大全
- 16J914-1 公用建筑衛生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