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_第1頁
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_第2頁
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_第3頁
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_第4頁
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專題10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知識點等級要求In種群的特征V種群的數量變動V群落的結構特征V群落的演替V生態系統的結構V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V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V生態系統的穩定性V、知識建構祥方法il翻法預測影埔種背的懾念種群空的節征一出生率和死匚率年齡組成I卜性別比例 II -”型塔七群遮的慨念非生物的痢質和枇中互用陵生力”中用長蛭J替 次皆演智卞志耳疏的站塔d生態系城的成分I特直生態系筑的時能不可分割相互依存華回福對,逐望運球I隹系,地返引懊回邈通司-aaTHWI促高生存房第的寤西廠上中博總的野關 一侑傳遞卜T廣魚縣I)1帝信臣孑慢畫活動的正常進行,不開信息

2、士覆1 -I生物種帚,一不開,息傳四信息傳曲在生態 一系軍中的作用|遍節主灼在相間美看.舁書三戀系等的整定竹見怖網在在讓生五中的啟卬、考點分析一個種群的個體數目多少也叫種群的大小。種群大小決定與三個因素:起始種群個體數量;出生率和遷入率;死亡率和遷出率。種群數量的變動首先決定于和的對比關系,在單位時間內,前者與后者的差就是種群數量的增長率。種群數量的變化包括增長、穩定、波動、下降等。其中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有兩種情況,見下表:題目 曲線、曲線條件特點后無最大值曲線形成原因“j”型曲線理想條件連續增長; 增長率小 變無無種內斗爭; 缺少天敵1t達到一定-E數量保持種內斗爭加“S”型曲線料 3有限條

3、件相對穩定; 增長率先 增大后降至0有(K值)居U;捕食者數 量增加0注意:兩種曲線的起點都不是從0開始;在“ S”型曲線中,K/2時種群增長速度最大,資源再生能力最強。3.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1 .種群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種群的各種數量特征與種 群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情 況可概括為右圖。2 .種群數量增長及其數學模型(曲線圖):種群的數量是指在一定面 積或體積中某種群的個體總數。種群密度決定種群動態的變量|死亡率年凝組成性別比例I減該探究實驗是新考綱中新增的實驗,等級要求為C級。在復習時要從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數學模型構建等方面予以關注。特別是培養液的配制、計數方法、記錄

4、表的設計、坐 標圖的繪制及分析等內容。4 .群落的結構特征一個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不是隨機地聚集, 而是存在著復雜的種間關系,并且在群落中占 據著不同的空間。復習時要能夠學會分析群落中各種生物間的關系,理解相應的坐標圖及相關實例。了解群落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原因。 學會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不是種類) 豐富度的研究方法。5 .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是新教材中新增內容,復習時要注意從群落演替的過程去理解群落演替的兩種 類型,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學會從起點、時間、速度、影響因素等方面對這兩種演替 類型進行比較。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6 .生態系統的結構要點是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5、無機環境為生物群落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物質 和能量;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者是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但是有些植物如苑絲子等一些寄生型植物屬于異養型生物屬于消費者。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菌、硫細菌等自養型生物也是生產者;消費者是生態系統中最為活躍的成分, 但不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 消費者只是包括異型生物中的捕食者 或寄生型,不包括腐生型生物;分解者屬于異養型中的腐生型,其中也包括了蚯蚓、蛻螂、 禿鷹等生物;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食物鏈總是以生產者開始的, 消費者在食物網中可占有多個消費級別

6、和營養級別, 兩種生物之間有可能在種間關系存在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并存。食物網的復雜程度取決于生物的種類而不是生物的數量。7 .能量流動的過程及對能量流動的特點的理解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維持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能量的源頭為陽光,進入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流動的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生物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著能量。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的逐級遞減,能量只能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流動,而不能逆轉,在向下一營養級流動的過程中由于生物總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最終被分解者利用)及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其傳遞效率只有10%-20%。因而,生物所占的營養級越高,消耗的

7、能量越多,能量最終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8.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物質可以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往復運動。物質循環過程中生產者和分解者的作用不容忽視。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同時進行的,能量是動力,物質是載體。學生可以通過碳循環作為典例加深對物質循環的理解。9.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在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傳遞與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具有密切的關系。項目區別聯系來源途徑特點范圍共同把生 態系統各 組分聯系 成一個統 一的事 體;調節 生態系統 的穩定性。能量流動太陽能食物鏈或 食物網單向流動,逐 級遞減食物鏈各營

8、養級 生物間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反復出現,循 環流動群落與無機環境 之間信息傳遞生物或無機環 境多種途徑信息發生生 理或行為的 變化生物與生物之間 或生物與環境之 間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并能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10.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迅速喪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常與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聯系起來的,因此,把握食物鏈,尤其是食物網中各生物之間

9、的變化關系尤為重要。食物鏈越短,生產者越多,生物種類越多,生物關系越復雜,營養結構越穩定。 四、典例解析1. (07?理綜I )下列有關種群增長的 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最終呈S型 B .達到K值時種群增長率為零C.種群增長受自身密度的影響D.種群的增長速度逐步降低解析:由于空間和資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通常呈“ S”型。對于“ S”型曲線 來說,種群數量的增長速度是先逐漸升高,當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群增長速度最大,然后開始降低,達到 K值時,增長率降為0。種群增長除受環境因素影響外,還受自身密度的制約,隨種群密度的增加,種內斗爭會加劇,種群

10、數量增加減少。答案:D2. (07?理綜)下圖縱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魚類的食物分布狀況,曲線甲、乙、丙分別 表示三種魚的數量變化。下列對此圖的分析,錯誤的是()。底柩生物胃中魚類的1分布A.海洋中的魚類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此圖表明魚類對食物的競爭狀況 C.此圖表明海洋中魚類的捕食狀況 D.此圖表明海洋中魚類的共生關系 解析:由圖可知,丙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 乙既吃浮游生物, 也吃底棲生物,甲主要以底棲生物為食。因而能說明海洋中的魚類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也能表明魚類對食物的競爭狀況 和魚類的捕食狀況,但此圖無法表明海洋中魚類具有共生關 系。 答案:D3. (07?上海)回答下列有關生態的問題。

11、種群數呈生物與無機環境的相互關系。請據圖(1)下圖表示在一個湖泊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 中所列關系回答。湖泊中浮游植物一小魚一大魚的食物鏈,屬于關系。夏天湖水深處光量減少,而湖表層浮游植物因光增強而增加,屬于 關系。湖水礦質營養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數量減少,屬于 關系關系。夏天湖水深處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動旺盛,屬于(2)右圖表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3小_3一美洲獐一怛中一浣麓若狼被捕殺,數量首先會減少的是 。 孑若美洲獅的食物 2/3來自鹿,其余來自浣熊,則 青草、幽一只美洲獅體重每增加3Kg ,至少需要消耗青草 彪 .一Kg。解析:湖泊中浮游植物一小魚一大魚的食物鏈,屬于生物間

12、的相互關系; 夏天湖水深處光量減少,而湖表層浮游植物因光增強而增加,屬于無機環境對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對無機環境的反作用關系;湖水礦質營養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數量減少, 屬于無機環境對生物的作用關系; 夏天湖水深處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動旺盛,屬于生物對無機環境的反作用關系生態 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生態系統多層次的自我調節,是通過生物與無機環境、生物與生物的相互聯系和作用而實現的。鹿和蝗蟲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是食物的競爭者;能量流動“至少”的計算,應該按能量流動效率的10%還是20%來計算,需要認真審題

13、。答案:(1)生物間的相互;無機環境對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對無機環境的反作用;無機 環境對生物的作用;生物對無機環境的反作用;(2)蝗蟲;175。五、隨堂練習1 . (07?廣東)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對種群數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國的人口將逐漸步入老齡化階段B . 2003年,廣東省人口的出生率為 1.329 %C.橡樹種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樹種群死亡率較高2 .為了保護魚類資源不被破壞,并能持續地獲得最大捕魚量,根據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應使被捕魚群的種群數量保持在K/2水平。這是因為在這個水平上()。A.種群數量相對穩定B .種群增長量最大C.種群數量最大D

14、.環境條件所允許的種群數量最大3 .有兩種植物共同生長在一個盆中,當兩種植物被分開種植時,一種死掉,另一種生長要好得多,它們之間的關系是()。A.競爭 B.互利共生C. 寄生 D. 種內互助4 .森林里,松鼠、貓頭鷹等多在上層活動,大山雀、柳鶯等在灌木叢活動,而獐、野豬則在地面活動,這種現象反映了()。A.種群密度B.適應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結構D.群落的水平結構5 . (07?山東)下列選項中不能演替為森(樹)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草原B.大興安嶺火災后的林區C.沂蒙山區的裸露巖地D.黃河三角洲的棄耕地6 .“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該詩句中的青蛙所屬生態系統成分應該為

15、()。A.初級消費者B.次級消費者C.第一營養級D.第二營養級7 .當一條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從生態學角度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完成了物質循環B.蛇破壞了生態平衡C.青蛙不能適應環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8 .某草原上長期生活著野兔、狐和狼,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經測定,各種生物所含能量如或表(能量單位:kJ,(km2a)-1)。則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可表示為()。生物種類草兔孤狼所片能用9. 9 XI第1. 5X1 伊2X108L 3X1伊B.草一兔一狼一狐A .草一兔一狐一狼狼D. 草一兔八狐9 .如右圖表示某生態系統食物網的圖解,貓頭鷹 至少消耗A約()。A. 100

16、kg B. 44.5kg C. 25 kg D. 15 kg10 .連接生命世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兩個重要環節是()。體重每增加1kg ,A.生產者和非生物成分B .生產者和分解者C.消費者和非生物成分D .生產者和消費者11 .(多選)下列對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作用或應用的描述正確的是()。A.施放性引誘劑,誘捕害蟲B .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C.影響生物種群的繁衍D .播放某些猛禽的鳴叫聲以驅趕小鳥12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要說明了草原的(A.恢復力穩定性較強B.抵抗力穩定性較強C.恢復力穩定性較弱D.抵抗力穩定性較弱13 .下圖為種群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增長曲線,

17、據圖回答問題。生青數個年第百分比(以各該動物最長 年齡為looyJ10千/電 生育數個生M數個C(以各謨動物最長 年齡為100%)o Q 10每千曲立 生育數個(以各該動物最長年齡為100%)A(以各該動物最長每齡為 1.00% )D(1) A曲線呈“ J”型,表示種群在環境中的增長。(2) B曲線呈“ S”型,表示種群在 環境中的增長,陰影部分表示 。用達 爾文進化理論解釋,這是 的結果。(3)若“S”曲線表示某個鼠群遷入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后的增長曲線,那么, K點以后,曲 線出現平區的原因是。(4)根據種群變動的曲線,解釋為什么投藥滅鼠在短期內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會鼠災泛化石燃料濫的原因。對

18、此,應采取哪些有效措施14.右圖為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成分。請據圖回答:(1)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之間不斷循環的過程。Y的細胞結構與丙中圖示生物不同,(3)大氣中的CO2在甲中圖示的(2) X與甲中圖示生物類群的能 量來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為Y的細胞結構最主要的特點是 。處(在ad中選擇)合成有機物;含碳有機物 在甲中圖示的 處(在ad中選擇)可以分解為 CO2。(4)化石燃料除燃燒外,還可以通過 途徑產生CO2。15.近年來在防治稻田蟲害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如構建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在該系統 中,雖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蟲和雜草,但魚的活動可起到除蟲

19、、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紅萍 葉片內的藍藻固氮可促進紅萍和水稻生長;培育轉Bt基因抗蟲水稻,減少蟲害。此外,些水稻遭遇蟲害時會釋放某些物質,引來天敵消滅害蟲,科學家稱之為稻田三重營養關系。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指出在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中存在哪些種間關系。(各舉一例) 在稻田三重營養關系中,水稻通過 信息引來天敵,防治害蟲。轉Bt基因抗蟲水稻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蟲害問題,因為 畫出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不考慮與人的聯系)。六、能力拓展1 . (07?江蘇)海洋漁業生產中,合理使用網眼尺寸較大的網具進行捕撈,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下列不正確的解釋是()。A.更多幼小的個體逃脫,得到

20、生長和繁殖的機會B.減少捕撈強度,保持足夠的種群基數C.維持良好的年齡結構,有利于種群數量的恢復D.改變性別比例,提高種群出生率2 .外來物種侵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可能會()。 其種群數量在一段時間內呈“ J”型增長 其種群數量增長不受天敵制約其種群可能會威脅到境內物種多樣性其種群會由于不適應環境而被淘汰A. B. C. D. 3. (07?廣東理科基礎)群落不斷發展變化,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著演替。下列關于演替的 敘述,正確的是()。A.初(原)生演替歷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況下,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使生物多樣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優勢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顯著變化D.在森林遭受火災后的地段

21、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個例子4 .下圖(一)中所示的生物間關系,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流動的方向;圖(二)在坐標系中表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圖(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關系配對正確的一組是()。A.一甲B.一甲C.一丙D.一乙5 .下列哪個食物鏈(網)中鷹的個體數量最多()。A.C.草一昆蟲一青蛙一蛇一鷹小鳥一草I 田鼠 鷹J兔B.草一昆蟲一田螺一食蟲鳥一鷹D.昆蟲 f 食蟲鳥田鼠6 .某池塘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為:浮游植物一浮游動物一魚一水鳥。假如水鳥只依靠吃魚來增加體重,那么每增加體重1千克,至少該生態系統內的浮游植物的量為()。A. 50千克B

22、. 125千克 C. 625千克D. 1000千克7 .假若某生態系統有四種生物,并構成一條食物鏈a-b-c-d ,在某一時間分別測得這四種生物a、b、c、d所含的有機物總量分別為m1、m2、m3、m4。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四種生物中所含的能量歸根到底來自于a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8 .在一段時間內,若 b種群數量增加,則 a種群數量下降,d種群數量增加C.若mi 5m2,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D. d個體所含的有機物的質量一定比c個體所含的有機物的質量小8 .設計生態農業時,增加食物鏈的目的不是()。A.實現光合產物的分層多級利用B.實現能量的重復再利用C.實現廢物的

23、資源化D.減輕環境污染9 .狼依據兔留下的氣味進行捕食,兔依據狼的氣味或行為特征躲避獵捕。這說明()。A.生命活動必須依靠信息的傳遞B.信息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傳遞D .信息傳遞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10.(多選)某硫鐵礦廢水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嚴重危害當地農田、作物和人類健康,當地政 府對此展開了綜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將食用作物改種為(A.飼料作物B.觀賞作物C.能源植物D.纖維植物11稻一鴨一萍共作是一種新興的生態農業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紅萍(滿江紅)適生于蔭 蔽環境,可作為鴨子的飼料,鴨子能吃有害昆蟲并供肥,促進水稻生長,對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態系統,下列敘述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