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_第1頁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_第2頁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_第3頁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_第4頁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端午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端午節的來歷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來,屈原 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 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 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 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 他懷著難以抑制的 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無前 229 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 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 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 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 惶撤離京城, 秦兵攻

2、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 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 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 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 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 同時 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 以便藥昏蛟龍水獸 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 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 “初”相同,稱 “端 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 五月正是“午” 月。又

3、因午時為 “陽辰 ”,所以端五也叫 “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 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 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 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 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 我 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 俗說屈原投江以后, 當 地人民傷其死, 便駕舟奮力營救, 因有競渡風俗; 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 屈原,但多

4、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 的粽子樣。端午節的傳說農歷五月初五, 俗稱“端午節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 “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 看, “端午 ”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 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 吃粽子, 賽龍 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 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 “詩人節”,以

5、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 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端午節的傳說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 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 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 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 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 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

6、舟 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 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端午節的傳說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為濤神, 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端午節的傳說三,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 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 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 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 斷發紋身“以像龍

7、子”的習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 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端午節的傳說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 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藥,以蠲除 毒氣?!贝蟠鞫Y中記, “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 傳說也很多。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 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 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8、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 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梢姀南惹匾院螅巳站鶠椴患?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 順理成章的事。端午節的傳說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 “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 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 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 玉燭寶典 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 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

9、容,如 “踏百草”、“斗百草 ”、“采雜藥 ”等, 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 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 “日葉正陽, 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 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 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端午節的習俗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 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比較普遍的活 動有以下種種形式: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 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 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10、。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 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 ,“龍舟競渡 ”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 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 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 “龍船節 ”,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 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 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

11、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 每年端節都 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 1736 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 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 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 年,賽龍舟 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 “屈原杯”龍舟賽。 1991 年 6 月 16 日 (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 “龍頭祭 ”。 “龍頭”被抬 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 “上紅”(披紅帶

12、)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 “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 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 60 余萬人,可謂盛況 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端午節的習俗: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 “角黍 ”、“筒 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 “角黍 ”; 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 稱“筒粽”。東漢末年,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因水中含堿, 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

13、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 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 “益智粽 ”。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 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 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 文獻中就記載有 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 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 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 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 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

14、、棗子、胡桃 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 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 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端午節的習俗: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端午節的習俗: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 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 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 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 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 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 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 神通竅、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