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皮膚的基礎理論_第1頁
1緒論、皮膚的基礎理論_第2頁
1緒論、皮膚的基礎理論_第3頁
1緒論、皮膚的基礎理論_第4頁
1緒論、皮膚的基礎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ompanyLOGO美容皮膚科學美容皮膚科學 (Cosmetic Dermatology)學習的基本要求難點:皮膚的解剖結構 重點:皮膚的解剖結構,皮紋及其皮膚的線掌握:皮紋與皮膚的線掌握:表皮與真皮的分層掌握:皮膚的解剖結構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美容皮膚科學的定義及范疇 美容皮膚科學的定義p是一門以皮膚科學為基礎、以醫學美學為指導,運用現代醫學診療技術和美容手段,旨在維護、改善、修復和塑造人體皮膚的健與美的新興醫學交叉學科。p它是皮膚科學與美學、美容學、化妝品學等學科有機結合的產物,目的是為提高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美容皮膚科學的體系結構p基礎理論p臨床實踐p專業教育基礎理論

2、p研究美容皮膚科學的有關基礎理論建設,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美容學、美容皮膚科學等;p研究美容皮膚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建設,如美學、美容心理學、美容倫理學等;p研究美學、美容學、皮膚科學有機結合方法、途徑。臨床實踐n 美容皮膚內科學n 美容皮膚外科學n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n 皮膚護理與保健美容學n 美容皮膚心理學的咨詢技術n 皮膚物理化學美容治療技術n 皮膚護理美容操作技術與方法n 損容性皮膚病診療技術與審美評價專業教育n醫學教育中美容皮膚科學的教育,n皮膚美容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第二節美容皮膚科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n20世紀80年代:形成相對獨立的學科n90年成立專業組織n

3、處于初始階段;落后于國外同行(理論、設備、原材料);落后于皮膚科專業的其它領域、落后于美容市場的要求。n學科展望:春天已到來、前景一片燦爛 近年來我國美容皮膚科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美容皮膚科的發展n正常皮膚生理、美學數據開始采集整理;n皮膚美容外科異軍突起;n無創皮膚檢測技術接近國際水平;n激光美容走在世界前列;n化妝品研究與皮膚科學結合日益緊密;n中醫中藥成為民族特色;第三節美容皮膚科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n與醫學美學的關系 一個是理論基礎、一個是前者的應用與 實踐n與美容醫學的關系 主要組成部分n與皮膚科學的關系美容皮膚科是其重要的分支學科之一第四節第四節美容皮膚科學特點及學習路徑美容皮膚科學特點

4、及學習路徑n一、熟悉了解皮膚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知識;n二、掌握常見皮膚病臨床診斷和處理;n三、掌握皮膚美容技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n四、理論聯系實際。第二章第二章 美容皮膚科學基礎理論美容皮膚科學基礎理論 第一節第一節 皮膚胚胎學皮膚胚胎學n皮膚覆于人體的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n皮膚的重量約為體重的16%,成人皮膚的面積約為1.52平米。n表皮來源于外胚層,真皮來源于中胚層。n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構成。n表皮由表及里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皮層、基底層(生發層)。n真皮由淺及深可分為乳頭層、網狀層。內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附屬器官。 第二節第二節

5、 皮膚解剖與組織學皮膚解剖與組織學一、表皮一、表皮n 表 皮(epidermisepidermis):屬于復層鱗狀上皮,主要由角質形成細胞和樹枝狀細胞兩大類細胞組成。n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的主要組成成分,占表皮細胞的95%以上。n角質形成細胞由深向淺按分化程度有序排列,最終形成富含具有保護作用的角質細胞而脫落,角蛋白的有序排列是皮膚抵抗外界物理、化學、微生物損害的重要因素。n角質形成細胞間以橋粒相連接,n橋粒是由相鄰的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膜各自發出的卵圓形的致密的突起,主要由跨膜蛋白和橋粒斑蛋白構成。通過相鄰細胞間張力細絲網形成連續的牢固的網狀結構。具有很強的抗張力。n角質細胞間由深至淺橋粒逐漸消

6、失,這樣角質層就既不斷的形成又不斷地有規則的脫落,使表皮厚度處于穩定平衡狀態。n根據分化階段和特點(形態、大小、排列)可將表皮分為五層,由深至淺分別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和角質層。n 角質層n 透明層n 表皮 顆粒層n 棘 層n 基底層(一)角質層n是表皮的最外層,由515層已經死亡的扁平、無核的角質細胞及細胞間質組成。n角質細胞是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的終點。角質細胞包埋于細胞間質之中,Peter Elias教授20世紀70年代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磚墻結構” 。n是皮膚吸收外界物質的主要部位,占皮膚吸收的90%,因角質間隙以脂質為主,故皮膚吸收也以脂溶性物質為主。n角質層具有防止水分丟失的重

7、要功能,正常情況下角質層的含水量為10%20%。n溫度升高或角質損傷等因素使經表皮水分丟失(TEWL) 增加。溫度下降角質細胞含水量下降,并可發生皸裂。n正常情況下經皮水分流失量為25g/h/m2。(教材P13有錯誤!參考資料附圖)n角質層還對紫外線、微生物及理化因素具有防御作用。n角質層細胞間質主要由脂質和少量天然保濕因子構成。n來源于顆粒層、棘細胞層的角質形成細胞板層小體合成的脂質以胞吐作用的方式釋放到角質細胞的間隙,能以共價鍵與角質細胞相結合,這些脂質就稱為結構脂質。n結構脂質的主要成分:神經酰胺50% 、膽固醇25%、游離脂肪酸10%20%。n結構脂質的特點:n有親水極和親油極;n在角

8、質細胞間和周邊自動排列成雙分子層;n是防止水分和大多數化學物質進出皮膚的強大屏障。天然保濕因子(NMF)n天然保濕因子(NMF):是存在于角質層內能與水結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質的總稱。是絲聚合蛋白水解后成的游離氨基酸;是水溶性的高效吸濕性分子化合物。n天然保濕因子(NMF)的作用:幫助角質細胞吸收水分;維持水合功能;促進酶的代謝反應;促進角質層分化成熟。n導致NMF減少因素:過度使用洗滌劑、濕度降低、紫外線照射、年齡增大等。NMF中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和乳酸鹽占較大比重,在角質層保濕上起重要作用,但其本身無保濕性,在皮膚內形成鈉鹽,方能發揮保濕效果。皮脂膜n皮脂膜:是潤澤脂質(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9、、角質細胞崩解產生的脂質共同組成)與汗腺里分泌出來的汗液乳化形成覆蓋于皮膚表面的一層透明的弱酸性薄膜n(結構脂質的標志性成分:神經酰胺)n作用:保濕、調節PH、保持表皮完整、促進吸收、抗微生物。(二)透明層n透明層是在角質層與顆粒層之間有23層扁平、境界不清、無核、嗜酸性、緊密相連的細胞。n胞質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質,形成防止水及電解質、化學物質通過的屏障。n僅見于掌跖的表皮。(三)顆粒層n顆粒層:位于棘細胞上方,由13層梭形細胞組成。胞內有較多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強嗜鹼性的透明角質顆粒,故名顆粒層。n在顆粒層上部,被膜顆粒增多,并向細胞膜移動,漸與胞膜融合,釋放結構脂質(四)棘細胞層n棘細胞

10、層:位于基底層上方,一般由48層多角形、有棘突的棘細胞構成,胞核較大呈圓形,相鄰細胞之間以突起的橋粒相連,由里及表棘細胞漸趨扁平。n最深層的棘細胞具有分裂功能,參與表皮的損傷修復。n棘細胞及顆粒層細胞內卵圓形雙層膜包被的板層狀顆粒稱為Odland小體,板層小體、板層顆粒或被膜顆粒。 (五)基底細胞層n位于表皮的最深層。由一層排列呈柵欄狀的立方形或圓柱狀細胞組成。其長軸與基底膜帶垂直。n可分裂、產生新的角質形成細胞,故又叫生發層n生發層:表皮細胞的分裂增生與抑制維持在適度的比例,使新生的細胞與脫落的角層細胞保持平衡,以保證其生理需要的厚度。n表皮通過時間:角質形成細胞由基底層移動行至顆粒層約需1

11、4天,再移行至角質層表面并脫落又需要14天,共約28天,這個時間稱為表皮通過時間或更替時間。n基底層細胞底部借助半橋粒與基底膜帶相附著,將表皮與真皮緊密連接。n表皮干細是基底層相對未分化的、被保護的、具有細胞分裂潛能且分裂極為緩慢的細胞,又稱慢循環干細胞。包括干細胞,過渡期增殖細胞和定向細胞(分裂后細胞)。 (六)樹枝狀細胞 n樹枝狀細胞約占表皮細胞的5%,包括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Merkel細胞。n此類細胞不產生角蛋白,細胞間無橋粒 。 黑素細胞n黑素細胞起源于外胚層的神經嵴,含有酪氨酸酶的細胞器稱黑素小體,是進行黑素合成的場所。n樹枝狀突起伸向鄰近的基底層細胞和棘細胞,輸送黑素顆粒,形

12、成表皮黑素單元。不同膚色人種的黑素細胞數量大致相等。膚色不同在于黑素小體大小、種類、數量和分布不同。其數量、大小、種類、分布決定了不同種族皮膚顏色的差異。黑色素的代謝全過程黑色素的代謝全過程:酪氨酸:酪氨酸多巴多巴多巴醌多巴醌黑色黑色素素 酪氨酸酶酪氨酸酶 氧化氧化 聚合聚合:黑色素顆粒由黑素細胞樹突轉運至角:黑色素顆粒由黑素細胞樹突轉運至角 質形成細胞。質形成細胞。:黑色素隨角質細胞代謝至體外。:黑色素隨角質細胞代謝至體外。n人類皮膚有兩種黑素亞型:優黑素(褐色或黑素)由酪氨酸合成。褐黑素(黃紅色)由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n黑素細胞功能:n1、決定皮膚顏色;n2、防止皮膚曬 傷:具有吸收和反

13、射光線,保護深部組織免受輻射損傷的作用。朗格漢斯細胞n朗格漢斯細胞:源于骨髓,位于棘層具有免疫活性。也稱為Birbeck 顆粒。n功能:識別、處理與遞呈抗原及吞噬功能麥克爾細胞(Merkel cell)n多分布于基底層細胞間,在感覺敏銳部位分部密度較大,借橋粒與角質形成細胞相連,但不隨其向上遷移n胞質中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產生神經介質,是一種皮膚內分泌細胞。二、真皮n真皮來源于中胚層,由纖維、基質和細胞成分組成。以纖維為主,膠原纖維與彈力纖維交織在一起,形成致密的板層結構,纖維之間有少量的基質和細胞成分。對維持皮膚的彈性、光澤、保濕和張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容貌年輕的關鍵因素。n真皮內除有毛

14、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膚附屬器以外,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肌肉。n真皮從上至下分為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之間無明顯界限。網織層乳頭層緊貼表皮的薄層疏松結締組織,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頭。厚,致密結締組織, 纖維粗密,交織成網 。 真皮內的細胞nA、成纖維細胞:能產生各種膠原、彈力蛋白和基質、膠原酶。nB、巨噬細胞: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謝產物、色素顆粒、異物等能力,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nC、肥大細胞: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組織中,以真皮乳頭層為最多,其胞漿內的顆粒,能貯存和釋放炎性介質等。 真皮內的纖維nA、膠原纖維:為真皮的主要成分,集合組成束狀。在乳頭層纖維束較細,排列緊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相互

15、交織。在網狀層纖維束較粗,排列較疏松,交織成網狀,與皮膚表皮平行者較多。由于纖維束成螺旋形,固有一定伸縮性,但缺乏彈性。nB、彈力纖維:具有較強的彈性,在網狀層下部較多,多盤繞在膠原纖維束上及皮膚附屬器官周圍。除賦予皮膚彈性外,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官的支架。nC、網狀纖維:被認為是未成熟的膠原纖維,它環繞于皮膚的附屬器及血管周圍。 真皮內的基質n是一種無定形的、均勻的膠樣物質,它的主要成分是粘多糖,還有一些蛋白質、鹽分和大量水分。充塞于纖維束及細胞間,為皮膚各種成分提供物質支持,并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真皮層含全部皮膚組織中60%的水分,使皮膚富于濕潤和彈性,若低于60%,皮膚為缺水性的干性皮膚

16、。三、表皮與真皮的連接n半橋粒n基底膜帶(BMZ):是位于表皮與真皮之間,在PAS(過碘酸一雪夫)染色條件下呈紫紅色均質帶。n基底層細胞底部借助半橋粒與基底膜帶相附著,將表皮與真皮緊密連接。 基底膜帶n電鏡下基底膜帶可分為四層:n胞膜層:即基底細胞真皮側胞膜n透明層:主要為板層素及其異構體n致密層:主要為型膠原,有少量板層素n致密下層:也稱網板,主要成分是型膠原基底膜帶n除使真皮與表皮緊密連接外,還具有滲透和屏障等作用。n表皮無血管,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即通過基底膜帶進入表皮,而表皮的細胞產物又可通過基底膜帶進入真皮。n一般情況下,基底膜帶限制分子量大于40000的大分子通過,但當其發生損傷時,炎

17、癥細胞、腫瘤細胞及其他大分子物質均可通過基底膜帶進入表皮。四、皮下組織n皮下組織源于中胚層,由疏松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組成,又稱皮下脂肪層,位于真皮下方,且與肌膜相連,與真皮無明顯界限。n脂肪小葉中充滿著脂肪細胞,細胞漿中含有脂肪,核被擠至一邊。小葉間隔將脂肪細胞分為小葉,間隔的纖維結締組織與真皮成分相連續。皮下組織中有大的血管網、淋巴管和神經、小汗腺和頂泌汗腺,四、皮下組織n皮下組織其厚薄因體表部位、年齡、性別、內分泌、營養和健康狀態等有明顯差異,女性胸部、臂部皮下脂肪較多,使身體呈現特有的優美曲線。n此層還分布有汗腺、毛根、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皮下脂肪層具有防止散熱、儲備能量和抵抗外來機械性

18、沖擊以及參與體內脂肪代謝等功能。五、皮膚的厚度n皮膚的厚薄與種族、年齡、性別、職業、部位及營養有關。n人體皮膚厚薄不一,一般在0.5-4mm左右。真皮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n被覆身體大部分區域皮膚薄而有毛,掌跖和指(趾)屈側面較厚、無毛、相對固定、能耐受較強的機械性摩擦。六、皮紋、皮嵴、皮野n皮膚受附著于深部組織的纖維束牽拉所形成多溝紋稱皮溝。n皮溝之間大小不等的細長隆起稱為皮嵴。n不同走向的皮溝在皮膚表面所形成的菱形或多角形的微小區域稱為皮野。n皮嵴上的凹點即為汗腺開口。n指(趾)屈側的皮溝、皮嵴有序排列所構成特殊的渦紋狀圖樣稱為指紋。其樣式由遺傳因素決定,除同卵雙生子外,個體之間均存在差異。 七、皮紋和線系統n1861年Langer若在人體新鮮尸體皮膚上隨機的戳洞,受皮膚膠原纖維牽拉的影響,這些洞不是呈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