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學真題分類匯編2我們身邊的物質綜合2推斷題3框圖推斷題有條件無答案_第1頁
2019年中考化學真題分類匯編2我們身邊的物質綜合2推斷題3框圖推斷題有條件無答案_第2頁
2019年中考化學真題分類匯編2我們身邊的物質綜合2推斷題3框圖推斷題有條件無答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 年中考化學真題分類匯編 2 我們身邊的物質綜合 2 推斷 題 3 框圖推斷題有條件無答案18 邵陽 32X 是常見的碳酸鹽,可發生如下列圖的變化,局部生成 物省略。根據以下列圖答復以下問題。1C的化學式是。2寫出圖中反響的化學方程式:,該反響基本類型是。 18 云南 25(4 分 A、B、C、D 四種化合物,均含有同一種金屬元 素,它們的轉化關系如右圖所示局部物質已略去。己知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請答復以下問題:(1) B 的一種用途是(2) C 的化學式為;(3) B轉化為D的化學方程式為18甘肅14. 9分A B、CD E是九年級化學中常見的五種物 質。C是人體胃液中可以幫助清化

2、的物質,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 分,其相互反響及轉化關系如以下列圖所示,“一“表示示相連的兩物 質之間能發生反響,“T表示一種物質能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局部 反響條件、反響物、生成物已略去。1寫出以下反應 的 化 學 方 程 式。C與D 的 反 應B轉化為A的反應C 轉化為 A 的反響:該反響屬于反響 填 基本反響類型。 2 B 與E 的反響是填“吸熱或“放熱八、反應。 3 寫出E物 質的一種用途18 梧州24 A 一G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I 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F是白色沉淀;A和G, D和E的相關信息重疊局部表示兩種物質的共同點及它們的相互轉化關系如以下列圖 圖 中 反 應 條 件 均 已 略

3、 去 。 請 答 復 以 下 問 題 :1寫出物質E的化學式, F 的化學式。2寫 出反應 的 化學方程式在該化學反響中, A 發生的是反響。18 達州45.5 分A-I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A 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其兩種元素質量比為 3:1 ,在空氣中不完全燃燒,生成 物中C和D的元素組成相同,C的固態常用于人工降雨,F是黑色 粉來,G是紫紅色固體,H是紅色粉末,它們之間存在如下列圖的關 系:請答復以下問題 :(1) A、E的化學式分別為,;(2) 在化學變化中,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響物是復原劑,元素化合 價降低的反響物是氧化劑。D和H發生的反響中, 氧化劑;(3) 1生成G的化學方程式。1

4、8樂山44. (5分)在下面物質轉化的關系圖中,A B、C D是初 中化學中常見的單質 ;甲、乙是酒精燃燒時產生的兩種物質 ; 丁是 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G為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能使 紫色石蕊溶液變藍 ; J 是赤鐵礦的主要成分。(1) 寫出化學式:乙是,G是;(2) 寫出H與J反響的化學方程式:;(3) J 溶解于稀鹽酸中,溶液呈黃色,反響完全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參加足量純潔的D的粉末,溶液逐漸變成淺綠色,寫出有關變化的方程式:。18綿陽(3)AG七種物質之間具有如以下列圖所示轉化關系。已 知:A是一種含鐵的礦石的主要成分,其中金屬與非金屬元素的原 子個數比為1:2 ; B中鐵的質量分

5、數為70% C是有刺激性氣味的無 色氣體,它是形成酸雨的物質之一;F可溶于G的稀溶液并產生氣 體,該氣體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理想燃料。請答復以下問題 : A的化學式為 ,A轉化為B時金屬元素的化合價升高,那么A中非金屬元素的化合價是 。 B與CC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 。 CD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 B與G的稀溶液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 。18黔南11.(7分)AH內初中化學常見物貭。己知 A屬于鹽,常用作建筑材料,E是赤鐵礦石的主要成分,F可用于中和酸性 土壤, H 的溶液呈淺綠色。它們的轉化關系如下列圖 (反響條件 未完全棕標出 ) 。(1) 寫出A的化學式、F的名稱:A, F;(2) 寫出反響、的化

6、學方程式:反響 ,反響 ,其中反響屬于四種根本反響類型中的 反響;(3) 比擬D與G的活幼性強弱美系:DG填“ >或“<);(4) 少量氣體B通入F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產生,其化學方程式為 。18荊門 38.(6 分) AI 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物貭,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以下列圖 , 局部產物己略去。己知 A 是人體胃酸的主要成 分,B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為液體,F為氣體,I能與A反 應生成個數比力1: 2的+2價、+3價鐵鹽。(1) 寫出以下物質的化學式 C、 H 。(2) 上述中屬于化合反響的是 、屬于分解反響的是(3) 寫出GH的化學反響方程式 。(4) 寫出I和A反響的化學反響

7、方程式 。18荊州17. 4分4分如下列圖,A是金屬氧化物,B是金屬 單質,C是黃色溶液,D是淺綠色溶液,E是紅褐色沉淀,反響是物 質F與氧氣、水發生的化合反響,請答復以下問題:JLSi.rE 1( LJ1:sT114 14-1寫出C的化學式。2化學反響的根本類型是。3寫出反響和的化學方程式: : 。18深圳11.以下列圖為AG初中常見物質的轉化關系,其中 A 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根據以上信息答復以下問題:(1) 寫出A的化學式:,其常見用途為任寫一條。(2) 反響的現象為屬于反響填根本反響類型。出 反 應 的 化方程5)Na20與CaO的化學性質相似,以下物質中填標號能與Na2O發生化學反響

8、。a. Mg b.N2 c.稀鹽酸 d.NaCl固體,該反響(3) 寫出反響的化學方程式13. 2021XX市,題號13,分值5AI是初中化學接觸到的物 質,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如以下列圖所示。其中B、F 為氣體, B 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F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H、I 為兩種白色沉 淀, I 既難溶于水又難溶于稀硝酸。請答復: 1 A 的化學式; F 的一種用途。2反響的化學方程式,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根本反響類型為。【思路分析】此題屬于物質推斷題。由 A能與氫氧化鈉反響生成氣體 B, B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可知 B為氨氣,A中含有NH4+由A 和稀硫酸反響生成氣體F, F能使紫

9、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可知 F為二氧 化碳,A中含有CO32-,所以A為碳酸銨或碳酸氫銨。由碳酸銨和氫氧 化鈉反響生成碳酸鈉、水、氨氣,碳酸銨和硫酸反響生成硫酸銨、 水、二氧化碳可知,D為水,C為碳酸鈉,E為硫酸銨。由于硫酸銨和 G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知 G中含Ba2+,由于碳酸鈉和G 生成氫氧化鈉,可知 G中含有OH-,故G為氫氧化鋇。碳酸鈉和氫氧 化鋇反響生成碳酸鋇和氫氧化鈉,所以 H為碳酸鋇;硫酸銨和氫氧化 鋇反響生成硫酸鋇、水和氨氣,故 I 是硫酸鋇。【解題過程】由A能與氫氧化鈉反響生成氣體 B, B能使無色酚酞試液 變紅色,可知B為氨氣,A中含有NH4+由A和稀硫酸反響生成氣體

10、 F,F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可知 F為二氧化碳,A中含有CO32- ,所以A為碳酸銨或碳酸氫銨。由碳酸銨和氫氧化鈉反響生成碳酸 鈉、水、氨氣,碳酸銨和硫酸反響生成硫酸銨、水、二氧化碳可知,D為水,C為碳酸鈉,E為硫酸銨。由于硫酸銨和 G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 白色沉淀,可知G中含Ba2+,由于碳酸鈉和G生成氫氧化鈉,可知 G 中含有0H-,故G為氫氧化鋇。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響生成碳酸鋇和 氫氧化鈉,所以H為碳酸鋇;硫酸銨和氫氧化鋇反響生成硫酸鋇、水 和氨氣,故I是硫酸鋇。1A的化學式為(NH4)2CO3 F二氧化碳,一種用途是滅火;2反響是碳酸銨和氫氧化鈉反響生成碳酸鈉、水、氨氣,反響的 化學

11、方程式為:(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反響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響生成碳酸鋇和氫氧化鈉,反響的化學 方程式為:Na2CO3+Ba(OH)2二BaCO+2NaOH兩個反響都是兩種化合 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響,根本反響類型為復分 解反響。故答案為:1(NH4)2CO3;滅火;2(NH4)2CO3+2NaOHNa2CO3+2H2O+2Nl;H3 Na2CO3+Ba(OH)2=BaCO+2NaOH 復分解反響。全【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 方程式;復分解反響的判斷18遂寧12.學習化學需要熟悉物質的性質、用途及物質間的相互轉 化關系。以下列圖A一H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G是農業上常用來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種堿的溶液, F 是鐵銹的主要成分。“一表示物質間 能轉化,“一表示相連的物質能發生反響;圖中局部反響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