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8資料_第1頁
b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8資料_第2頁
b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8資料_第3頁
b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8資料_第4頁
b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8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配筋率是指用鋼筋的截面積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積再乘以100%。鋼筋的截面積可以查鋼筋手冊。4根螺紋18 :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紋20:18.85 平方厘米,配筋率:( 10.18+18.85) /40*80 =0.009,配筋率 0.9%。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 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計算公式:p=A (s) /bh (0)。此處括號內實為角標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配

2、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 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 主要指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9)第9.5.1條: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 小于表9.5.1規定的數值。第8.2.3條解釋:P -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取 p =As/(bh0);對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取P =(Ap+As)/(bh0)o第10.1.8條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 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 15%

3、,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 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 250mm,直徑不宜小于 6mm;對集 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注:當有實踐經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 限制。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9)第10.3.1條: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5%。柱的最大配筋率為5%04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于3%寸,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

4、徑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閉環式;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9)第6.3.3條:梁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且計入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 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 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 0.3。3梁端箍筋加密區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3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1柱縱向鋼筋的最小總配筋率應按表6.3.8-1采用,同時每一側配筋率不應小于0.2

5、%;對建造于IV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筑,表中的數值應增 加 0.1。注:采用HRB400級熱軋鋼筋時應允許減少 0.1,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 C60時應增加0.1 o 2柱箍筋在規定的范圍內應加密,加密區的箍筋間 距和直徑,應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況下,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8-2采用;注:d為柱縱筋最小直徑;柱根指框架底層柱嵌固部位。2)二級框架柱的箍筋直徑不小于 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時, 除柱根外最大間距應允許采用 150mm;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采用 6mm;四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 8mm

6、0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 2的柱,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6.3.9柱的縱向鋼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1宜對稱配置。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于 200mm。3柱總配筋率不應大于5%04 一級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側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5邊柱、角柱及抗震墻端柱在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 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06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1.7配筋率1 .7.1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1.1.1.1 不考慮地震的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1)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構件的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表1-75及表1

7、-76規定的數值。表1-75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面面積計算;軸心受拉構件及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 應按構件的全截面計算;受彎的梁類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 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邊緣面積( bf?b) 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的受壓鋼筋”或“一側的受拉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2 .當溫度、收縮等因素對結構有較大影響時,構件的最小配筋率應按 上述規定適當增加;3 .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當采用 HRB400級、RRB400 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定減少0.1;當混凝土強度為 C

8、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大0.1;4 .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表1-76受彎構件、偏心受拉構件、軸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2)對于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適 當降低,但不應小于0.15%。1.7.1.2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表 1-78 =300N/mm 2 (=360N/mm 2)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 注:1.表中不帶括號的數據為按 HRB335類鋼筋 fy=300N/mm 2計算

9、;表中帶括號的數據為 RRB400類鋼筋 fy=360N/mm 2 計算; 2.本表是表1-77的具體化。1.7.1.3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最小配筋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按式(1-24)計算,具體數值不應小于表 1-79規定的數值,同時,應滿足每一側配筋率 不小于0.2%;對IV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應按表中數值增加0.10o?min= AS?AS bh (1-24) 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數值增加0.1。1.7.2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配筋率 1.7.2.1不考慮地震的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率不考慮地震的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

10、筋百分率?max(%)表1-80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百分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大配筋百分率?max(%)如表1-81所不。表1-81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大配筋率鋼筋混凝土柱縱向鋼筋的最大配筋率如表1-82所示。注:當按一級抗震等級設計,且剪跨比不大于2時,柱一側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且應沿柱全長采用復合箍筋。當柱一側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 1.2%時,其沿柱 全長箍筋含箍特征值應增加 0.015。1.7.3 其他構件配筋率1.7.3.1深梁 中最小配筋率深梁的縱向受拉鋼筋、水平分布鋼筋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AsAsh,?sh?bhbs

11、v,?svAsvbshsv為水平分布鋼筋的間距,sh為豎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應小于表 1-83規定的數值。注:當集中荷載作用于連續梁頂部1/4高度范圍內且0大于1.5時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應增加0.05。1.7.3.2 牛腿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鋼筋混凝土柱牛腿承受豎向力所需的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如表1-84所示。注:表中序號1的“0.200和45t/y”具體數值詳見表1-78中抗震等級三、四的“跨中”欄內數值。1.7.3.3 剪力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剪力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如表1-85所示。1)當V> 0.7ftbh0時,抗剪箍筋的配筋率(?sv=2)在

12、彎剪扭構件中, 箍筋的配筋率(?svW應小于0.28Asvbsh)尚不應小于0.24ft/fyv ,具體見表1-86。Asvbs,其中Asv為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全部截面面積)ft/fyv ,具體見表1-86。表1-86梁中最小箍筋配筋百分率梁內彎曲受拉鋼筋和梁內受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按表1-75及表1-76取用;受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tl,min (?tl,min二Astl,minbhTftVbfy,其中,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或 T行截面的腹板寬度;當T/ (Vb) >2時,取T/ (Vb) =2;受扭縱向受力鋼筋的間距不應大于200mm和梁截面寬度;在截面四角必須設置受扭縱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