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第八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會議報告PPT課件_第1頁
WHO第八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會議報告PPT課件_第2頁
WHO第八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會議報告PPT課件_第3頁
WHO第八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會議報告PPT課件_第4頁
WHO第八屆麻風病專家委員會會議報告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當前全球麻風病形勢 2009年底:現癥患者數:211,903例 2009年全年新發現病例數:244,796例麻風病登記病例數和新發現病例數2009年底全球麻風病患病率分布圖2、新發現病例 所有WHO地區麻風病流行形勢均有下降尤其是東南亞區和非洲區 該下降趨勢的發生由于下列原因:病例發現的政策發生了變化部分國家的病例發現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2003-2009年全球新發現病例數趨勢2009年全球麻風病發現率分布圖3、新發現病例趨勢 全球及大部分國家的新發現病例均在持續下降 并不是所有國家的新發現病例數都的持續下降受病例發現運動的影響 對全球新發現病例最高的16個國家的分析,顯示占全球新發現病例總

2、數的93%10年里共下降了71.9%,平均每年下降12.9%8個國家下降得很快 占全球新發現病例總數的64% 10年里共下降了78%,平均每年下降15.2%8個國家下降得比較慢 占全球新發現病例總數的29% 10年里共下降了27.7%,平均每年下降3.2%沒有證據證明有疫情上升4、新發現病例概況 兒童最高:32%(科摩羅島);最低:0.6%(阿根庭)兒童患者下降 受BCG的影響兒童患者上升 受學校普查影響(選擇性上升) 性別提供一部分性別平等的證據女性比 最高:60%(中非共和國);最低:6.5%(埃塞俄比亞)男性中多菌型患者的比例較高4、新發現病例概況 型別(MB)最高:95%(菲律賓);最

3、低:32%(科摩羅) 級畸殘麻風病防治工作質量的指標最高:23%(中國);最低:1.5%(利比里亞)5、對麻風病流行形勢的評價 上世紀80年代WHO推行的聯合化療對全球現癥病例的下降功不可沒 上世紀全球麻風病現癥病例數持續下降從1985的530多萬下降到了1999年的80余萬 本世紀麻風病現癥病例數達到一個平臺期現癥病例從十年前的80多萬,逐漸下降到了2004年的20余萬近5年來一直保持在20余萬現癥病例全球麻風病年底現癥病例趨勢(1985-2009年) 5、對麻風病流行形勢的評價 上世紀全球麻風病新發現病例的趨勢全球麻風病新發現病例最初處于平臺期上世紀末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年新發現病例達80余

4、萬 這與WHO在上世紀末推行基本消滅麻風的策略,發現大量隱藏病例有關本世紀以來,麻風病新發現病例出現了急劇下降并于2006年后達到了另一個平臺,其新發現病例數僅為上世紀末的1/3,保持在25萬例左右 其原因除MDT的貢獻以外,不能排除人為原因的下降。 全球麻風病新發現病例趨勢(1985-2009年) 1、麻風病的定義 臨床仍然是麻風病診斷的主要手段實驗室檢查(查菌、病理和PCR方法)可用于明確診斷 部分國家不能開展 診斷的可靠性存的一定的問題 必須將診斷質量作為督導和技術指導的重要工作 一旦懷疑存的過度診斷開展調查以確定問題的大小2、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分為五級I、TT、BT、BB、BL、LL

5、1981年MB:LL、BL、BBPB:BT、TT、I 1987年將所有查菌陽性者歸類為MB 1993年沒有條件開展查菌的地方: 1-5塊皮損歸類為PB 5塊以上皮損歸類為MB不明確時: 歸類為MB3、傳播、感染和潛伏期 目前認為人類,尤其是多菌型患者,是唯一重要的傳染源 與流行區的普通人群相比,接觸多菌型患者后發病的危險高5-10倍接觸少菌型患者后發病的危險高2-3倍密切接觸者的危險性不明 感染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以通過破損的皮膚傳播 從侵入部位到發病皮膚和神經的機理仍然不明 從感染到出現臨床癥狀的潛伏期各不相同可短至2-5年可長至5-10年4、麻風病的傳染性 麻風病患者的傳染性決定于其體內的

6、細菌量 單劑量的利福平可將麻風桿菌量控制在不具有感染性的水平 在流行病學上有理由認為:開始MDT后,即可忽略麻風病患者的傳染性5、危險因素 麻風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由于潛伏期長,幼兒很少發病 一般來說,男性多于女性這可能是因為偏倚,或某些情況下女性患者被隱藏起來男性患者中有更高比例的MB患者(可能與接觸頻率有關) 接觸麻風病患者是危險因素 低社會經濟水平與麻風病相關 雖然有基因遺傳學說,但對人群危險性意義非常小因此不能將麻風病看成是有遺傳因素的疾病家庭聚集性主要是因為接觸,而不是基因 氣侯(寒冷和溫暖)尚需研究一般認為高緯度地區麻風病的消失,與其社會經濟水平提高有關6、麻風病與HIV的相互關系

7、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 有HIV感染的麻風病患者對MDT反應良好 HIV感染在行為學上可能有不同,故在管理期間應密切注意7、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不均衡全球85%的患者集中在7個國家印度是最大的麻風病流行國家 國家內麻風病分布也不均衡印度 93%的患者集中在15個州(共35個州)巴西 53%的患者集中在17%的人口中印度尼西亞 83%的患者集中在14個省(共33個省)8、診斷延遲 沒有證據表明文化和環境對診斷延遲有影響 平均延遲在2年左右(幾個月到20年不等) 低流行情況下更長的延遲更高的MB比更多的畸殘1、加強病例發現 所有級別的政府承諾是病例發現的關鍵 通過提高麻風病服務的質量加強病

8、例發現 主動發現已不具有優勢但是某些情況下仍然非常有用 加強被動發現將是病例發現的方向通過強化警惕性2、提高麻風病服務質量 提高服務質量的目的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滿足需求吸引患者前來檢查 促進病例發現 提高服務質量的內容可及性強MDT的可獲得性并發癥和副作用的處理畸殘預防CBR尊重患者權利消除種族和性別偏見 提高服務質量的方法提高醫務人員的能力功能良好的轉診中心 咨詢社區警惕性3、接觸者檢查 接觸者是比較容易接觸的人群發現病例和/或提供化學預防 接觸者主要指家庭內接觸者4、國家級的能力建設 疾病負擔的下降資源下降競爭性疾病,如結核、AIDS有經驗醫務人員的流失 必須保證國家級的專業能力5、麻風病

9、防治一體化 提高社區意識 綜合性衛生服務的能力建設 確保常規督導和技術指導 保證足夠的轉診中心 保證MDT及其它物資的供應6、轉診系統 是高質量麻風病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處理并發癥和副反應應形成網絡7、社區意識和教育 社區意識確定社區的特殊人群確定有用的形式和可靠的信息設計核心信息確定傳播方式 教育提高對疾病和規劃認識刺激市民的責任心促進需求消除錯誤認識降低歧視和偏見提高社區的主人翁意識建設積極的態度和行為為受累者提供支持8、特殊人群 高流行區首先要關注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麻風病規劃 低流行區有時需重新評估以確定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低流行區能力建設同樣重要 未覆蓋人群克服地理上的、社會上的、經濟上

10、的、文化上的障礙 城市人群重點關注貧民區的人群1、標準聯合化療方案 藥物組成利福平、氯苯吩嗪、氨苯砜 分類成人多菌型成人少菌型兒童多菌型兒童少菌型2、二線抗麻風藥 氧氟沙星 二甲基四環素(米諾環素) 克拉霉素3、有希望的抗麻風藥 莫西沙星 利福噴丁 Diarylquinoline PA-824 linezolid4、統一短程聯合化療研究 所有患者治療6個月 全球入選5000例患者(MB、PB各2500例) 尚無研究結果5、氧氟沙星和利福平聯合方案 利福平600毫克氧氟沙星400毫克,每天服用4周 不推薦使用6、特殊情況下的治療 對利福平不耐受的患者氯苯吩嗪50mg(氧氟沙星400mg、米諾環素

11、100mg、克拉霉素500mg)中的任何兩種,每天服用共6個月,再加上氯苯吩嗪50mg(氧氟沙星400mg、米諾環素100mg)中的任何一種,每天服用共18個月(如有可能,可將氧氟沙星替換成莫西沙星400mg) 對氯苯吩嗪不耐受的患者可將氯苯吩嗪替換成氧氟沙星400mg或米諾環素100mg(氧氟沙星可替換成莫西沙星400mg)ROM方案:利福平600mg氧氟沙星400mg+米諾環素100mg,每月一次,共24個月 對氨苯砜不耐受的患者停用氨苯砜即可,不需作其它調整7、治療的依從性 服務機構必須為患者提供支持讓患者了解麻風病讓患者了解治療 獲得患者的家庭和社區的支持 對依從性差者進行干預8、彈性

12、治療 對不能按時就診的患者,如住得較遠經濟上困難出遠門沒時間 可采用靈活的治療方法一次給較多的藥讓其到離其最近的衛生機構拿藥實行有陪伴的MDT(家屬或其他人) 出現任何問題,必須及時上報9、聯合化療后復發 高菌量患者復發比例高 可能的原因持久菌再感染耐藥治療不徹底/不規則單療高菌量(BI)皮損數目多 再次聯合化療即可10、耐藥監測 治療方案近期將不會有太大改變 耐藥將是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利福平耐藥 已有耐利福平、氧氟沙星、氨苯砜的報告 當前耐藥可能不是問題 但系統地收集相關信息將對未來有重要意義11、MDT供應管理 MDT供應體系不間斷高質量免費對所有患者1、麻風反應和神經炎 麻風反應I型I

13、I型 神經炎NFI(神經功能損傷) 它是復雜的病理和免疫學過程確診時神經炎高達20%不可忽視無痛性神經炎的發生2、麻風反應和神經炎處理的原則 麻風反應皮質類固醇已有用環孢菌素、硫唑嘌呤、甲氨碟呤治療II型麻風反應的報告沙利度胺可用于II型麻風反應的治療 要注意其致畸性 神經炎皮質類固醇 麻風反應和神經炎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一旦有類似的癥狀出現,立即就診轉診機構擔負重要作用3、嚴重麻風反應處理指南 嚴重I型反應長達3-6個月的皮質類固醇治療還在抗麻風治療的患者要繼續抗麻風冶療 嚴重的結節性紅斑反應強的松(不超過1mg/kg)治療12周還在抗麻風治療的患者要繼續抗麻風冶療已經停止抗麻風治療的患者不需

14、繼續抗麻風冶療用解熱鎮痛藥對癥處理可同時加用氯苯吩嗪(有報告指出聯合皮質類固醇并不能增加療效) 100mg,一天三次,不超過12周;減至100mg,一天二次,12周;再減至100mg,一天一次,12-24周研究 將分子生物學方法用于耐藥研究、疾病傳播研究 新診斷方法的研究(免疫學) 新的聯合化療研究 神經炎預防的臨床試驗(可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 開展化學預防和免疫預防工作 應用性研究提高可持續性提高質量社區教育咨詢社會問題 麻風病的社會問題包括公平、社會公正、人權性別歧視受累者的參與性歧視和偏見咨詢殘疾和康復 問題的大小目前缺乏殘疾的詳細資料新指標殘疾率某種程度上可以描述問題的大小 麻風病殘疾

15、的分級0、1、2 殘疾的預防、限制和處理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是最佳的方法提高病例管理服務質量是殘疾預防的另一重要途徑 自我護理咨詢在自我護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區康復 住院治療一般不需住院治療麻風病的預防 初級BCG免疫接種BCG的保護效率可持續數10年 接觸者的免疫預防已成為南美部分國家的國家政策 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為接觸者提供BCG接種 接觸者的化學預防研究表明均有效可聯合免疫預防共同開展由各國自行決定1、消除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麻風病 該目標于1991年的世界衛生大會上提出成績:全球的麻風病患病率下降了90% 當前有三種觀點觀點一:該目標尚未實現 因為只有每個國家都達到這個目標時,才能算實現;沒有達到該目標的國家應該繼續努力觀點二:該目標尚未實現 因為必須將該目標放在次國家水平,因為部分國家的國家水平已經達到,但許多次國家水平并未達到觀點三:該目標已經實現了 因為這是一個全球的目標,而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目標2、基于病例發現和殘疾預防的新目標 該目標于2009年的全球規劃會上提出2級殘疾率 當前有三種觀點觀點一: 在全球水平和國家水平,達到百萬分之一(至2020年)觀點二: 與2010年相比,至2015年下降35%觀點三: 在全球水平,達到百萬分之一(至20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