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考古詩詞復習《山中雜詩》__《竹里館》__《峨眉山月歌》___春夜洛城聞笛___逢入京使_第1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考古詩詞復習《山中雜詩》__《竹里館》__《峨眉山月歌》___春夜洛城聞笛___逢入京使_第2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考古詩詞復習《山中雜詩》__《竹里館》__《峨眉山月歌》___春夜洛城聞笛___逢入京使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外古詩詞前五首主備人:李躍輝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一、文體知識1、作者:吳均,南朝文學家。2、中心:本詩是一首寫景詩,作者借幽居時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樂,表達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閑適心境。二、譯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譯:山峰上繚繞著陣陣嵐氣云煙,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譯: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三、賞析1、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2、第一句,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

2、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第二句,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第三、四句,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3、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4、“鳥向檐上飛”一句,生動地描繪了人鳥和諧相處的情景。“云從窗里出”一句,寫出了詩人居住的

3、地勢之高峻,連云都從窗戶里出來了。全詩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和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四、寫作特點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境氛圍和背景;后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巨細相襯的藝術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合,構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境氛圍。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詩通過詩人的觀察寫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環境之中。五、考試鏈接1、吳均山中雜詩一詩中,表明詩人家住于山峰環繞、竹木茂盛的山中的兩句是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2、 吳均山中雜詩一詩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勢高峻的兩句是: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3、 吳均山中雜詩一詩中,富有情趣

4、的兩句是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一、文體知識1、作者:王維,是唐代詩人,畫家。2、體裁和內容:竹里館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二、譯文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譯:月夜,我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里,一會兒彈彈琴,一會兒吹吹口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譯: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三、賞析1、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以及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詩的

5、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2、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3、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

6、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4、詩句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四、考試鏈接1、 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詩人的活動的兩句是:獨 坐 幽 篁 里,彈 琴 復 長 嘯。2、 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兩句是: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來 相 照。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譯文“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譯: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

7、澈的水面。“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譯: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二、賞析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三、考試鏈接1、在四川樂山市北約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峽是古代成都地區赴嘉州(今樂山)及經水陸出川的交通要道,峽區河道蜿蜒。自平羌峽以下至樂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跡甚多,久負

8、盛名,站在此地你會想起李白哪句詩“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繪令詩人留連忘返的景色的詩句是: ,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點明遠游路線,抒發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是: ,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詩由五個地名串聯而成為讀者展現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圖五個地名分別是: 、 、 、 、 。四、考試鏈接答案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譯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譯: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

9、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譯: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不會勾起思鄉之情呢?二、賞析1.”聞”。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寫、敘事,末句抒發思鄉之情。這一切皆由“折柳”一詞關聯起來,而這首詩的“詩眼”是“聞折柳”。2.詩歌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親友的思念和當年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折柳曲讓詩人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猛然觸動了詩人孤獨傷感的情緒。)由于“柳”、“留”諧音,古詩中的“柳”暗含希望對方留下來之意。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0、的句子。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三、考試鏈接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點明遠游時令,敘寫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的一句是               ;明寫月映清江美景,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點

11、明遠游路線,抒發依依惜別情思的兩句是: , 。3、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形容笛聲悠揚、深遠、飄忽不定情狀的兩句是: , 。4、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的依戀和思念之情的兩句是: , 。四、考試鏈接答案1、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一、譯文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譯: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譯: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二、賞析詩寫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詩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