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真題答案_第1頁
2008年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真題答案_第2頁
2008年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真題答案_第3頁
2008年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真題答案_第4頁
2008年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真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8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試題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每小題 2分,共 90 分。1A2D3C4A5D6D7B8D9B10B11C12D13C14B15C16A17B18C19A20D21C22B23B24A25C26D27C28B29C30B31D32A33D34A35A36B37A38D39D40C41A42A43C44B45B二、辨析題:每小題 10 分,共 30 分。46答案要點:錯誤。 ( 2 分)教師個體專業化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 業知識、 專業能力、 專業品質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展過程。 教師資格證書是國家 頒發給個人,允許其從事教師職業的一種資格

2、憑證。 (4 分)從事教師職業首先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 但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并不等于成了一個成熟的 教育專業人員,教師個體專業化是一個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4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47答案要點:錯誤。( 2 分) 教育目的是預期的教育結果,是國家、教育機構、家長、教師等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總要求。 廣義的教育目的還包括培養目標、 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總 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 2 分)教學目標是在某一階段 (如一節課或一個單元) 教學過程中預期達到的具體結果, 是教學工作的依據和評 價標準。(2

3、 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 這是確保教學有效的基本條件, 但是 僅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沒有總的教育目的作為指導,教學工作就會失去意義和方向。(4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48答案要點: 錯誤。( 2 分) 雖然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都認為知識是個體對經驗的建構, 但在知識的實質以及知識的建 構過程方面,兩人仍存在著明顯的理論上的差異。 (2 分)通常將皮亞杰的知識建構觀稱為認知的或個體的建構主義。 認知建構主義者認為, 知識 以心理結構的形式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之中, 這種知識是通過同化、 順化等過程, 為個體所建 構起來的。( 3 分)維果茨基的

4、知識建構觀則稱為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 知識在得以內化之 前,以各種社會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之中, 而知識的內化則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 結果。( 3 分)三、簡答題:每小題 15 分,共 90 分。49答案要點:體諒模式是英國學者麥克費爾等人創建的一種側重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 4分)該模式強調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 引導學生學會體 諒,學會關心。 (4 分)該模式通過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會情境問題的教材(生命線),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道德學習。 (7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50答案要點:(

5、1)共同點:三者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綜合課程。( 3 分)(2)不同點:三者對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程度不同。(3 分)相關課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但不打破原來的學科界限;( 3 分)融合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把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知識合并成一門課程;( 3 分)廣域課程將各科材料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系統的教學,與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 (3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51答案要點:(1)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理論的探索應尊重兒童的心理活動規律。(4 分)( 2)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應

6、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律,按照 “要素教育 ”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內容的心理學化。 (4 分)(3)以教學程序與學生認知過程的協調為基本要求,實現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 學化。(3 分)(4)教育者要適應兒童的心理時機,調動兒童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兒童獨立 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分)52答案要點:(1)美國進步教育運動未能與美國社會的持續變化始終保持同步,未能較好地適應美 國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5 分)(2)進步教育理論和實踐存在局限性,如:過分強調兒童個人自由,忽視社會和文化 發展對教育的決定與制約作用。 (5 分)(3)改造主義教育和一些保守主義教育流派的抨擊與批

7、判,加速了進步教育的衰落。( 5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53答案要點:(1)優點:便于了解到真實的信息; (3 分)便于獲得較完整的資料; (3 分)便于進行 多次觀察。( 3 分)(2)缺點: 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 ( 3分)觀察的樣本數少, 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強。 ( 3 分)【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54答案要點:( 1)是否式。示例:你是班主任嗎 ?A.是B.否(2)單項選擇式。示例:你最喜歡下列哪一類體育活動 ?A.球類B.田徑 C.游泳D.體操E.武術F.其他(3)多項選擇式。示例:你比較喜歡看哪些電視節目 ?(

8、限選三項)A.新聞類B.影視劇類C.體育類D.廣告類E.談話類F.歌舞類 G.少兒類H.其他( 4)量表式(等級式) 。示例:我覺得我在班里很重要。A.非常符合B.比較符合C.不太符合D.非常不符合(5)排序式。示例: 請將下列行為依其對科學素質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結果寫在左邊的括號內。( )能堅持觀察活動。( )能將所學的科學知識用于生活實際。( )能動手進行科技制作。( )能識別迷信與偽科學的謬誤。( )能從自己身邊做起,參與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驹u分說明】 只要考生答出上述 5 種格式中的 3 種并舉例恰當, 即可得滿分。 每種格式答出名稱給2分,視舉例情況再酌情給 13分。

9、四、分析論述題:每小題 30 分,共 90 分。55答案要點:( 1 )材料所揭示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機會均等是教育機會均等的一個重要方面, 大多數教師能夠意識到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實踐中卻難以做到。( 6分)( 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影響了學生在教 學過程中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 由于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面向學生集體的教學組織形式, 如何 保證學生享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一直是班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題。(9 分)(3)為了克服班級授課制的上述局限, 可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15 分) 縮小班級規模,實行小班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

10、習機會; 壓縮集體教學時間,增加個別輔導時間; 增加輔導教師,實施小班教學;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發動學生輔導同伴; 按能力或興趣分組,進行分組教學。評分說明】 關于第(1) (2)點,考生的回答若與要點意思相近,但表述不同,可酌情給分。其 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給分。 關于第(3)點,只要求考生答出 3點,每個要點5分。其他合理答案,每論及一個 酌情給13分。56答案要點:( 1 )二者的鄉村教育方案晏陽初提出 “四大教育 ”:以文藝教育攻愚, 培養知識力; 以生計教育攻窮, 培養生產力; 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三大方式 ”:學校式教育,以青少年為對象設置初級、

11、 高級平民學校和生計巡回學校; 社會式教育, 以一般群眾和農民 團體為對象開展讀書、演講等活動; 家庭式教育, 以家庭中各成員為對象的生活、 生產常識 教育。( 7 分)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統與教育機構合一的鄉農學校。學校由學眾、教員、學董、學長 組成;學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級別分村學與鄉學兩級,實行 “政教養衛合一 ”, “以教統政 ”, 將學校式教育與社會式教育合一; 學校課程分兩類, 其一為以知識教育和 “精神講話 ”為內容 的共有課程,其二為各校根據自身生活環境而設的個別課程。(7 分)( 2)二者的異同晏陽初與梁漱溟均注重鄉村教育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并將教育與鄉 村經濟、文化、道德等方

12、面結合起來共同建設, 在方式上均注意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 6 分)對中國問題的認識不同: 晏陽初對中國農村問題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中國 “社會病 ”具體表 象的歸結;梁漱溟著力從中國文化尋找中國鄉村問題的病因。(4 分)鄉村教育的理論和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不同: 晏陽初更注重鄉村具體問題的解決, 并引進現代民主意識和西方社 會治理模式;梁漱溟則主要借鑒中國古代鄉約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揚傳統道德。( 6分)【評分說明】 只寫出每個教育方案的要點而不展開論述的, 最高不超過 4 分;能從其他 方面較為合理地比較二者異同的,可以酌情給分,每點最高不超過4 分。57.1 .答案要點:( 1 )基

13、本過程( 12 分) 理解與表征階段: 將問題的情境轉化為某種內部的心理結構, 或者說形成某種問題空 間。 尋求解答階段: 在問題表征階段, 個體有可能憑借與之熟悉的問題直接提取相應的策 略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若無這種經驗, 個體便不得不制訂計劃, 如建立解決問題的子目標層 級,或選擇相應的解決策略。 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 在對問題做出表征并選擇好某種解決方案后, 個體要 執行這一計劃,嘗試解答。 評價結果階段: 在選擇并運用某種解題策略之后, 個體應對這一策略運用的結果做出 評價,這一過程包括檢查與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2)影響因素(12分)有關的知識經驗;個體的智能與動機;問

14、題情境與表征 方式;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3)舉例說明( 6 分)【評分說明】 關于第 (1)點,每個要點滿分 3 分。 如在參考答案之外按某個心理學家的觀點作答, 也可酌情給分。 關于第(2 )點,只要求答出其中的 3點,每點滿分4分。每點要求展開說明,只答 出要點未作說明者酌情給 12分。 關于第(3)點,要求例證準確。若舉例不夠準確、論證不夠充分,酌情給13分。H.答案要點:( 1 )這項研究的抽樣方法是整群抽樣(或整群隨機抽樣) 。( 4 分)( 2)這樣實驗的研究假設是: “革新應用題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 4 分)( 3)名稱:單組前后

15、測設計( 4 分)格式: O1 , X O2 或 Y1 X Y2 ( 4 分)( 4)從實驗設計來看,僅以一個班進行試驗,不設對比班,只從一個班實驗前后測試的結果得出實驗結論,會使實驗結果的說服力不夠。(4分)可以采用非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或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 或隨機分派控制 組前后測設計)對該實驗設計進行改造。 ( 4 分)改進方案描述: ( 6 分)示例一:非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研究者可以隨機選擇同年級的兩個班,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作為對比班。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同一試卷的測試, 實驗結束后, 再對這兩個班使用與前測難度相當的同 一試卷進行測試。兩班前后測平均成績的差異可以視為實驗產生的效果。示例二: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研究者可以隨機選擇同年級的兩個班并做等組處理。 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 另一個班 作為對比班。實驗結束后,對這兩個班進行同一試卷的測試。兩班測試平均成績的差異可以視為實驗產生的效果。示例三: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研究者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