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教案[001]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1.gif)
![小學科學課教案[001]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gif)
![小學科學課教案[001]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3.gif)
![小學科學課教案[001]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4.gif)
![小學科學課教案[001]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25958a0f-ec4a-4401-96c8-b3477397cb53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擺的研究【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及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過程及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復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窘虒W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窘虒W難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窘虒W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重中輕鏍帽各一等。【教學過程】 一、引入: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
2、動的快慢都一樣嗎?2、師出示自制單擺問:擺的快慢你覺得及什么有關呢?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二、用擺做實驗: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及什么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討論: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3、學生小組實驗研究搜集數據。4、集體匯報。問:擺的快慢及擺錘輕重有關嗎?擺的快慢及繩長有關嗎?5、小結。三、擺的快慢及什么有關:1、師:擺的快慢及什么有關?什么樣的擺擺動的慢,什么樣的擺擺動的快,我
3、們是怎樣知道的?2、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進行推測。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4、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師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白天和黑夜 3. 晝夜交替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晝夜的產生和變化的原因。主要教學內容有:一、從同一地區白天和黑夜的現象入手引發學生思維。二、通過模擬實驗來了解晝夜的成因。三、推算晝夜區域和某地時間。四、列舉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集中晝夜成因觀點,進行人類探索晝夜成因的科學史教育。預期教學效果 1、能用地球儀、手電筒模擬晝夜的形成。2、知道晝
4、夜變化是地球自轉的結果。3、能夠根據地球自轉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時間。4、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的主要內容,意識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晝夜變化的成因。難點:根據已知條件推算出某地的時間課 題 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聲音有高低、強弱、悅耳和嘈雜的不同。2、知道什么條件下,物體會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3、知道聲音的高低及什么有關。4、使學生了解噪聲危害身體健康,懂得要保護環境。重難點 能通過實驗驗證聲音有強弱高低之分,并了解聲音的高低及什么有關。教學準備1、能反映出各種各樣聲音的掛圖或錄音、錄像。 2、大鼓、哨子、豎笛、橡皮筋、二胡、盛
5、有不同理水的燒杯。教學目標:過程及方法:經歷“假設及搜集證據”這個科學探究過程;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能夠做實驗、查資料等方法驗證假設。知識及技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體會科學研究中要尊重事實。教學流程:1、引入(1)(出示標題)看了標題,你能猜一猜這個單元我們要研究什么內容嗎?(2)聽一聽,周圍有沒有聲音,都是些什么聲音?2、準備階段(1)利用周圍的物體制造聲音,把你制造聲音的方法記錄在活動記錄上。(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體,只利用自己的身體,你能發出多少種聲音來?(3)置身于這樣一個聲音王國里,你想研究什么問題?3、
6、假設階段:根據平時的識和經驗,對聲音的產生原因作出假設。4、實驗階段(1)設計實驗驗證假設。(2)匯報驗證結論,通過再實驗,總結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3)反思:說一說你的研究都經歷了哪些過程?5、驗證階段(1)提問:我們能“看見”聲音嗎?(2)作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諝馐菚鲃拥膯?教學目標過程及方法:1、能有依據地對空氣具有流動性作出假設,并能自行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會記錄。2、能借助煙霧觀察空氣的流動,并能描述。知識及技能:1、知道空氣是流動的及流動的常見原因。2、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3、了解風的成因。4、了解人類對熱空氣的利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科學給人類
7、帶來好處。教學準備1證明空氣的流動:氣球,塑料袋,紙,扇子,小風車,蠟燭,火柴。2熱空氣比冷空氣輕:(1)大小相同的兩個紙袋,支架,橫桿,蠟燭,火柴。(2)有關孔明燈,熱氣球的多媒體課件。3尋找空氣流動的路徑:透明水槽,線香,火柴。教學過程1探究空氣是否會流動(1)對“空氣是否流動”作出假設。(2)證明空氣會流動的實驗:讓學生用氣球,塑料袋等做實驗,把重點放在熱風車實驗上。(3)分析討論實驗現象:說明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流動的常見原因;把手放在燭火周圍不同位置有什么感受。2探究熱空氣上升的原因(1)出示實驗器材,組織學生討論:兩只紙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點燃蠟燭后兩只紙袋又有什么不同?可能會發生
8、什么現象?為什么?(2)演示實驗,分析結果,形成“熱空氣比同體積冷空氣輕,所以熱空氣會上升”的結論,同時實驗也證明冷空氣會下降。(3)使用孔明燈,熱氣球的多媒體課件,同時提出“它們是什么”,“是誰發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等問題,簡介孔明燈,熱氣球發明或發展史。(4)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驗,進一步認識冷空氣會下降:觀察打開的冰箱,會看見什么現象?冰糕冒出的“白煙”3.探究空氣流動的路徑(1)想像: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怎樣流動的?教室和倒扣在桌面上的水槽里的空氣是怎樣流動的?空氣看不見,怎樣才能知道它流動的路徑呢?(2)出示實驗器材,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法。(3)分組實驗,同時提出觀察及記錄要求。能夠
9、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及技能: 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
10、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
11、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復述故事。
12、(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2.1光和影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2、明白判
13、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及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過程及方法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四、
14、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過程1、引入引導語:對于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秘密。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條件?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3、關于“光源”的教學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點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
15、,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嗎?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及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5、回顧和總結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六、作業設計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七、板書設計2.1光和影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
16、墻面、地面等)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影子的特點: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及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2.2陽光下的影子 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過程及方法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并收集相關的數據。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據作
17、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4、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解釋人們為什么能用影子計時。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系和有規律的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據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日晷的圖片或課件分組實驗: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指南針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四、課時安排2課時五、教學過程1、復習引入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
18、的變化情況,并讓學生說說理由。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2)學生認真閱讀科學書上的說明,明白觀察的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我們的身體1、身體的結構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 人體根據外觀特征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做事情的不同人體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2、 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直接觀察到,內部的特點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觀察到。過程及方法:1、 能夠應用觸摸、手捏、聽等觀察方法并結合體驗活動,了解身體內部的結構。2、 能夠根據觀察目的的不同,選擇及之相適應的觀察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1、 能夠在
19、對人體的觀察活動中,將想象及實際的觀察區分開,保證觀察活動的真實性。2、 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及和諧之美。二、教學重點: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三、教學難點:觀察身體內部器官。四、教學準備:空白紙、放大鏡、尺子、人體基本結構圖等。五、活動過程:(一)引入:動物的本領和它們的身體特點有關。1、提出問題: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蟲能手,青蛙為什么善于捕蟲?老鷹為什么能抓住機靈的老鼠?啄木鳥為什么能吃到樹干中的害蟲?2、放映錄像帶:青蛙的眼睛、后腿、舌頭具有善于捕蟲的特點,膚色用偽裝來保護自己;老鷹有堅硬而帶彎鉤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適于捕捉老鼠;啄木鳥的嘴尖
20、尖的適合啄食隱藏在樹干中的蟲子,爪子兩趾在前兩趾在后,適于抓住樹干。3、小結:動物的本領和它們身體的特點有關系。4、引出課題:人有哪些本領?人為什么這樣有本領?今天我們來觀察自己的身體。(二)觀察人的身體。1、觀察身體的外形。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讓學生觀察到人體可以分成頭、頸、軀干、四肢幾個大的部分外,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把這些大的部分再劃分為小的部分。如軀干部還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體是左右對稱的。(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從頭頂開始,通過鼻尖畫一條線,把人的身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人體是對稱的。這里要求學生具體說出怎樣對稱。通過討論,
21、學生明確:人體的左邊和右邊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僅大小、長短、粗細、顏色、形狀而且位置都是一樣的,即一一對應的)(2)讓學生親自體驗身體左右對稱這種結構的好處?;顒樱后w驗用兩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圍廣;活動:讓學生體會兩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準確;活動:讓學生先用兩只手系紅領巾,接著用一只手系紅領巾,讓學生體會兩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靈活;活動:讓學生體會如果兩只腳不一樣長,彎腰、上臺階、轉向都會很不方便,身體也不易保持平衡。(這些活動生動有趣,又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體器官左右對稱的優越性。當然從人體外部來看,結構上還有不少特點,但對小學生來說觀察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不便觀察,
22、所以也就把重點放在身體的左右對稱這個特點上。從教學的情況來看,選擇這個觀察點,不僅符合學生的水平,而且選擇的體驗活動,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參及,學生很有興趣,也使課堂氣氛很活躍。)3、觀察身體的內部。(1)教師用解暗箱的游戲引入(突破難點)。教師準備一個牛皮紙袋,里面有一個塑料瓶,瓶里裝半瓶水,另外還有其它的如夾鉗、鐘表等物品。教師讓學生想辦法推測里面的物品,并說出自己這樣猜測的理由。學生通過用手摸、捏、搖、聽等方法最后終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著教師出示一幅畫,上面畫有一個人體外表的輪廓,告訴學生人體好比剛才那個紙袋子,外面由皮膚包裹著,看不見里面,讓學生想辦法推測內部有什么。這時學生的思路打開
23、了,想出了許多好辦法:有的說,用耳朵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從而可以知道心臟的位置;有的說,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說,說話時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動的聲帶;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說,吃飽飯后,脹起來的地方是胃;有的說,餓的時候,肚子咕咕叫,這里可能是腸子;有的說,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頭;最后讓學生根據大家用看、摸、聽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綜合想象一下人體的內部是什么模樣?(皮膚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著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經怎樣分布)4.身體怎樣工作: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體活動,讓學生在對活動的體驗中,利用泡泡圖的方式把活動中多個身體部分共同參及
24、的情況表現出來。思考:如果按照人體工作的類型劃分,我們更深夜靜可以怎么看待人體的組成呢?(三)課的延伸。問題:直立行走是人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請查閱資料了解人體具備什么樣的結構特點,使其能直立行走?(四)作業附板書設計:觀察我們的身體頭頸軀干四肢我們的考察計劃一、教材設計說明本單元為“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由考察前,我們要和考察計劃展示會兩個活動標題組成?!坝媱澕敖M織”是本學期探究能力的訓練要項,本單元旨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這一活動載體,使學生了解計劃及組織的重要意義,初步體驗怎樣計劃及組織,這是本單元探究能力培養的“二級目標”。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我們將計劃及組織能力
25、的培養內容進一步具體化、系統化,使教材設計和教師的教學能有的放矢。在設計和編寫本單元教材時,我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發展的規律,著力凸顯“計劃及組織”的指導過程,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計劃及組織的過程,體會計劃及組織的意義,講究訓練的漸進性和系統性。教材首先設計了“合作方塊”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參及準備、實施和反思的過程,體驗計劃及組織的重要意義。然后通過“考察計劃展示會”這一活動著力指導學生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幫助學生體驗計劃及組織的過程及方法。為了充分展開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教材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是組織學生討論“考察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及組織工作呢?”并用小組討論的場景圖
26、和記錄討論結果的例子展開這一教學過程;第二是分組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并組織“考察計劃展示會”,教材里呈現了四個不同內容的例子,組織學生圍繞“計劃及組織”的內容有哪些,我們應該怎樣做好考察前的計劃及組織工作等問題,討論及總結,同時教材用“計劃及組織項目清單”的形式展開指導和訓練;第三是在學生明確“計劃及組織”的內容和方法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制定完整的考察計劃,并評出最佳考察計劃,促進他們評價和反思自己的計劃及組織能力。1 考察前,我們要要點合作方塊游戲活動;初步經歷計劃及組織過程的鍛煉。目標(1) 通過游戲活動體會計劃及組織的重要意義,培養合作精神。(2) 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經歷計劃及組織的鍛
27、煉。怎樣進行(1)引入活動本單元結合季節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走出校園考察的活動情境,旨在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利用考察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考察計劃。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計劃及組織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塊”游戲活動。教學時,一定要精心準備活動材料,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玩得高興,玩得有序,玩出體會。(2)關于“合作方塊”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教學過程:游戲準備:準備大小相同的紙,剪刀,每位學生取一張,分別剪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規則圖形,然后分組裝成一袋,小組之間交換,作為拼圖用的
28、卡片。游戲規則:小組成員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時,就完成了任務。率先拼完的小組獲勝。游戲要求:游戲前,小組先討論協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游戲時小組成員都從袋內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戲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討論和總結經驗及教訓,并進行集體交流,特別強調認真作好活動計劃及組織工作的重要性。(3)制定考察活動計劃走出教室去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這是令學生歡欣鼓舞的事。教師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啟發談話“剛才的游戲活動,我們已經體會到認真作好計劃及組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考察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及組織工作呢?”引導學生分成小組,一
29、起商議,并作好記錄。由于這是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的第一課,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們對制定考察計劃的方法做了適當指導,它是以卡通對話和樣張的形式體現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一編寫意圖。這節課的下半時教學重點是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培養學生的計劃及組織能力。如果教學時間不足,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并告訴他們下節課要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從而調動他們參及的積極性。2 考察計劃展示會要點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出計劃及組織項目清單。地球在變臉1 從“天圓地方”說起課標要求:通過科學學習,知道及科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的交流合作能力。教學目標:1、通過本
30、課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狀。2、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3、通過小組合作,能制造出簡單的地球模型。教學重點:認識地球形狀及地球內部的構造。難點:制作地球模型。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年齡小,對地球的認知淺顯的特點,可引用古代及現代有關地球的科學資料,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地球,再利用地球儀模型,強化學生對地球的認識。教具:地球儀、資料卡片教學過程: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a、古時候,不同地區人們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課件: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被稱為“天圓地方說”。b、古人為什
31、么會對地球形狀有那樣的認識?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會不會有同樣的認識呢?讓學生自由發言。二、表達及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的呢?地球的形狀是人們通過那些事實及證據推測出來的?出示教學課件: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了結論:“大地是球形的?!?519年,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經過長達3年艱苦的海上航行,勝利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F在,宇航員從太空中拍攝的照片也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三、觀察及提問:教師拿出地球儀,讓學生觀看:你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自己的家鄉嗎?說一說在地球儀上你還發現了什么?看到地球儀你還
32、能提出什么問題?小組內交換意見。四、搜集資料。關于地球內部的有關資料請同學們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資料卡: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百萬年,地球的內部到底是什么樣子呢?科學家通過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發等,間接地揭示了地球內部的奧秘。一般認為地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處厚度不一,陸地厚度平均約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7千米。下一層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態巖漿的發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體。大多數地震是由地幔活動造成的。地球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3470千米左右,溫度約3000攝氏度,最高可達5000攝氏度。地核又分為外層地核
33、和內層地核,根據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可能是固態物質。地球“變臉”帶來的教學目的: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了解常見的礦產資源。教學重點: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教學準備:鐵架臺、線、一罐飲料、彩筆、白紙條、透明膠帶、剪刀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閱讀引入地貌在變化過程中,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和其他生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閱讀65頁的內容。二、表達及交流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搜集來的資料。2.自學66頁的內容。了解天然氣、石油、煤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我國能源的分布情況。3.拓展活動鑒別本地的巖石大家了解周圍的巖石嗎?利用雙休日在家或學校附近搜集不同類型的巖石
34、。我們要像科學家那樣對巖石的破碎程度、外觀、硬度、條痕和遇酸反應等進行檢測。4.自學68頁的內容。第二課時一、鑒定巖石把學生搜集的巖石,通過從破碎程度、外觀、條痕、硬度、遇酸醋反應幾個方面去鑒定。二、把學生搜集的巖石整理成巖石標本盒。三、拓展活動1.地震的測量2.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過程及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
35、特征的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窘虒W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窘虒W準備】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窘虒W過程】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的“植物需要陽光”。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
36、需要的共同點嗎?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磮D: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及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的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的特征。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的?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
37、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植物的共同特點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過程及方法: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
38、觀察大樹。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在觀察過程中,培養及他人合作的習慣。【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窘虒W過程】一、引言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二、
39、看照片上的大樹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你能發現幾點?)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三、回憶中的大樹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及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
40、?(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四、觀察真正的大樹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新課標第一網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
41、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過程及方法: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態度、價值觀:能
42、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窘虒W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教學準備】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窘虒W過程】一、觀察樹木的方法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
43、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二、觀察記錄一棵樹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 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整理:分小組根據觀
44、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板書設計:樹的相同之處:它們都長在泥土里都需要陽光、水都有樹干、樹皮都有樹葉、果實教學后記:一、導入
45、、播放flash 蘇軾水調歌頭師:在前一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所以月球及地球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在古代,當人們舉頭望明月的時候,衍生出無盡的遐想,從而寫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詩篇,月亮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和相思。現在,我們依然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同學們肯定也看過月亮吧,那么你所看到的月亮是怎樣的形狀呢?同學們不妨來畫一畫吧!師:哪些同學愿意上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看到的月亮?師: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真不錯,畫出了這么多月亮,而且都畫得很認真。老師也忍不住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月亮的樣子,同學們,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展示月相圖片)師:的確,月亮的形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不斷地變化。我
46、們把這種月球的圓缺形態叫做月相。、引出課題:月相師:看著這些月相圖,同學們能提出什么問題呢?師:老師也很想知道月相是怎么形成的,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月相的成因吧!學生畫月亮,教師巡視。生展示。生:偷偷地在改變。生: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月亮不一樣呢?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探究活動、月相形成的原因。師:探究的基本步驟是怎樣的呢?師:很好,為了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及探究,老師現在將大家分成幾個小組,希望各個小組成員通力合作,積極探索,共同填寫好探究成果報告單??匆豢茨膫€小組表現最優秀!好不好?那接下來我們就要建立假設。同學們,你們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月
47、相的變化呢?、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視頻資料)月球繞地球公轉師: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師:那么你們的假設是請各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發言。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到了很多的細節,也提出了一個合理的假設。那么實際情況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設想的這樣呢?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模擬月相變化的小游戲吧。、設計方案,著手實驗小游戲模擬月相變化小游戲師:在大家行動之前,老師想先邀請三位同學上來和我配合一下玩一玩這個游戲,其他小組的同學要仔細看示范,并且要明確游戲中的注意事項。教學演示教師手托一半涂黑的排球繞扮演地球的同學轉動,邊轉邊提醒扮演地球的同學應緊隨月球觀察看到的形狀,并及時告訴記錄員進行記錄;還要提醒扮演太陽的同學要
48、時刻盯住月球,讓它白色的一半始終朝向自己。師:三名同學和老師配合得很默契,希望各個小組也能夠明確分工、四人協作,順利完成這個小游戲。師:你觀察到月相的變化了么?你們的假設能成立嗎?課件演示:從整體上展示月相變化的過程并介紹一些月相的名稱。師:同學們的探究很成功,各小組的展示也相當精彩。不過老師還有一個小問題,試想月球是透明的,那么我們還能看到月亮的臉嗎?師:為什么呢?師:所以月相的成因完整地說是師:月相的變化到底是存在什么樣的規律呢?讓我們繼續探究。、月相變化的規律。師:其實,月相變化是連續的,我們取典型的四個月相進行研究。比如月球在新月位置時,剛好位于地球和太陽中間。這時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邊
49、背著地球,人類觀察不到,表現在視覺上就是月亮從夜空中消失了。這時正好是農歷的初一,稱為“朔”。 講出課本50頁畫出月相的名稱師: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是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這一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朔望月。我國的農歷月份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每月的朔為農歷初一,望為十五或十六。我國的一些重要節日也是根據農歷確定的。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節日是根據農歷確定的嗎?師:月相的規律比較復雜,為了使同學們更快記憶,老師介紹給你們一篇順口溜: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在日地間。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朝西面。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師:月相規律不僅跟日期有
50、關,而且它的東升西落也很有規律。課件演示月亮在上弦月、下弦月時東升西落的大致時間即夜間觀察的方位。小結 月相變化規律:師:1、上弦月出現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現在西邊的天空,且月亮的西側半邊明播放閃閃的紅星主題曲,大屏幕呈現“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鮮活畫面。(播放動畫:畫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飛行的飛機,岸邊有房屋、樹木等,遠處是初升的太陽。)師:畫面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師:平時,大家都見到過許多靜止的和運動的物體,能舉幾個例子嗎?先說靜止的物體吧!師:運動的物體呢?師評價。生:岸邊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生:飛行的飛機,航行的船只是運動的生:教室里的鋼琴、教室
51、里的墻、桌子、椅子生:行駛著的汽車、騎著的自行車、轉動的地球、跳動的心臟、走動的鐘和手表、航行的輪船生:還有風也是運動的。通過精心設計的課件,能夠讓全體學生投入其中,積極思考師:例子舉得很好!不僅固體會運動,氣體也會運動!事情真的就那么簡單嗎?讓我們再看一段電梯運行的錄像。師:讓我們把目光鎖定在電梯里的紅衣男孩,他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呢?師:有不同意見嗎?師:為什么對于同一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呢?師:分析的相當到位,非常好。我們所說的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另一物體來說,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師:我們怎樣才能發現物體的位置改變了?讓我們再看一段錄像:正在行駛的車內,誰的位
52、置發生了變化,你是怎么發現的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事先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一個標準,然后觀察所要研究的對象相對于這個標準是否發生了位置的改變,再做出判斷。這個被事先選定的標準物體,我們通常稱它為參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對象相對于這個標準物體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就說此研究對象是什么樣的?師:如果被研究的對象相對于這個標準物體的位置發生改變,我們就說此研究對象是怎樣的?師:回憶剛才觀光電梯的問題,以電梯外的人為參照物,男孩的位置改變了,男孩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師:以電梯內的人為參照物,男孩的位置沒有改變,男孩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師(播放列車運行的情景):火車從學生身邊開過,小孩坐在火車里觀察坐
53、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樹木,請你確定研究對象和參照物,并判斷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師:下面拿出你們的玩具汽車,兩個同學一組,玩一玩,并分析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師:根據以上分析,說一說怎樣描述運動和靜止?師:平時人們在描述運動或靜止時一般都沒有指明以什么物體為參照物,但參照物都是存在的。(播放動畫:飛機的相對運動 )師:以“天空的某物如白云”為參照物,運輸機和直升機的運動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師:非常好!觀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很清楚!如果以運輸機為參照物呢?師:很好!那么,如果以直升機為參照物,運輸機是向右運動,而白云是向左運動的!師:好!如果這時候我要讓運輸機給直升機加油,怎么辦?師:很好!我們這就進入飛機的空中加油問題!師:課前播放的歌曲中有歌詞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兩句歌詞是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最好寫照。先判斷哪個物體是我們要研究的物體,然后判斷第1句以( )為參照物;第2句以( )為參照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i外包合同范例
- 個人服裝代工合同范例
- 幼兒園安全專項整頓工作總結模版
- 產科的醫院感染管理
- 醫療大數據驅動的德陽城市居民健康管理服務創新
- 企業健康管理的大數據應用與創新實踐
- 專業技術團隊的管理與建設研究
- 公司買斷合同范例
- 醫療AI臨床應用的商業化路徑與挑戰
- 醫療設備采購與供應的智能化管理研究
- 網絡表情包的流行趨勢分析-全面剖析
- 2025-2030中國非調質鋼市場供需狀況與未來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研究報告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重慶機場集團限公司公開招聘46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5年浙江省寧波市一模科學試卷
- 《Python數據可視化》全套教學課件
- 河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調研卷I語文+答案
- 河南省南陽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
- 通訊遷改合同協議
- 泰語高級測試題及答案
- 土地合同轉讓三方協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