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項目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改)_第1頁
第六項目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改)_第2頁
第六項目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改)_第3頁
第六項目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改)_第4頁
第六項目部沉降變形觀測實施方案(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建鐵路貴陽至廣州線GGTJ-2標第六項目部(DK145+105DK152+000)線下工程變形觀測實施方案編制:審核:批準: 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貴廣鐵路工程指揮部2010年6月目錄1、概述41.1、工程概況41.2、區段地質概況42、編制依據63、沉降觀測職責74、沉降變形觀測人員、儀器配置75、沉降變形觀測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85.1、沉降觀測的重要性85.2、沉降變形觀測管理制度86、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內容及控制要求86.1、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內容86.2、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控制要求96.3、評估區段內線下工程分布范圍和測點分布情況96.4、觀測斷面工程屬性信息匯總表107、沉降觀

2、測技術方案137.1 路基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13路基沉降觀測斷面設置原則14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型式14觀測點的設置原則18觀測元器件與埋設技術要求19路基沉降觀測儀器要求22路基沉降觀測的頻度及沉降觀測要求227.2 橋涵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23沉降觀測的內容24觀測標的設置原則24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28觀測技術要求297.3 隧道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33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原則33觀測元件埋設34觀測技術要求35隧道變形評估方法及判定標準357.4 過渡段工程沉降變形觀測技術要求36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原則36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37觀測技術要求377.5 區段工程沉降評估378

3、、沉降變形測量388.1 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388.2 變形監測網技術要求38垂直位移監測網建網方式38施工單位建立沉降變形觀測網39水平位移監測網建網方式39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408.3 沉降變形測量點的布置要求408.4 測量工作基本要求428.5 測量工作具體要求439、沉降變形觀測資料的提交與數據管理4410、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計劃和時間4511、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質量及安全保證措施4511.1、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安全保證措施4511.2、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質量保證措施46沉降觀測實施方案1、概述1.1、工程概況管段里程DK145+105DK152+000,全長 689

4、5 m,該區段全部位于貴州省三都縣交梨鄉境內,屬于貴廣鐵路GGTJ-2 標范圍,由中鐵隧道集團貴廣鐵路第六項目部負責施工,成都大西南監理有限公司貴廣鐵路項目部GGJL-1標第六監理組負責監理,中鐵二院負責設計。管段DK145+105DK152+000共有路基工點4個,橋梁4座,隧道2座,涵洞1座,其中路基工點為DK147+778+950,DK148+315+400, DK148+557+644,DK148+712+809,路基全長434m,橋梁工點分別為老寨1號中橋DK147+710+778 ,老寨1號大橋DK147+950DK148+315 ,老寨2號大橋DK148+400DK148+557

5、 ,老寨2號中橋DK148+644DK148+712 ,橋梁全長658 m;隧道工點分別為DK145+102 DK147+700, DK148+819DK152+000,隧道全長 5776 m。1.2、區段地質概況(1)、莫家寨隧道隧道區地質構造復雜,位于區域性成礦斷裂帶交梨逆斷層與牛場逆斷層之間,期間次級斷層與褶皺密集發育,隧道區位于丹寨三都汞礦帶的中部之交梨礦田處,據區域資料,該礦田東西寬4km,南北長20km,產鉛鋅礦、黃鐵礦、汞礦等礦產,礦產賦藏于其間次一級的各小斷裂構造及構造轉彎處、羽狀裂隙及層狀裂隙等;隧道區構造線走向為近南北向,與線路夾角在6090° 之間。受該區域構造

6、影響,隧道區巖層產狀扭曲。(2)、老寨1號中橋橋梁樁底持力層為泥質灰巖夾頁巖。樁底持力層為泥質灰巖和白云巖、灰巖夾頁巖.(3)、老寨1號大橋本橋不良地質為巖溶,特殊巖土為軟土.橋梁樁底持力層為泥質灰巖夾頁巖,泥質灰巖夾鈣質頁巖, 鈣質頁巖夾泥質灰巖。(4)、老寨2號大橋本橋不良地質為巖溶,特殊巖土為軟土.橋梁樁底持力層為泥質灰巖夾頁巖。(5)、老寨2號中橋本橋不良地質為巖溶,特殊巖土為軟土.橋梁樁底持力層為泥質灰巖夾頁巖。(6)、大寨隧道進口及1號斜井隧道穿越地層: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粉質粘土);古生界寒武系上統三都組、都柳江組、下渣拉溝組(泥質灰巖夾頁巖,白云巖、泥質灰巖夾頁巖,巖質頁巖、頁

7、巖夾灰巖);震旦系上統燈影組、下統南沱組(灰質頁巖、白云巖,礫巖、含礫砂巖夾板巖);元古界前震旦系上板溪群龍里組、清水江組(變質砂巖、板巖)。 (7)、路基工點、DK147+784+950段路基該測區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層。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三都組地層。<2>粉質黏土:灰黃色、褐黃色,硬塑狀,含約20%的強風化質泥質灰巖質角礫。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層。<3>泥質灰巖夾頁巖: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隱晶質結構,鈣泥質膠結,節理裂隙發育:全風化(W4),呈褐黃色、灰黃色,巖體呈土狀偶夾殘留碎塊;強風化層(W3),呈灰黃色,風化節理發育,巖體破碎呈碎塊狀,地表風化后貌

8、似頁巖風化層;弱風化帶巖體相對較完整,地表,地相愛巖溶現象均不發育。、DK148+315+400段路基段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層。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三都組地層。<3>粗角礫土:褐黃色,潮濕,松散,角礫含量約占60%,成分以泥質灰巖、頁巖為主,強風化狀。<4>泥質灰巖: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隱晶質結構,鈣泥質膠結,節理裂隙發育:全風化(W4),呈褐黃色、灰黃色,巖體呈土狀偶夾殘留碎塊;強風化層(W3),呈灰黃色,風化節理發育,巖體破碎呈碎塊狀,地表風化后貌似頁巖風化層;弱風化帶巖體相對較完整。<5>頁巖:深灰色,青灰色、粉細粒結構,鈣泥質膠結,薄層

9、狀,頁理發育,巖心成薄片狀,全風化(W4),褐黃色,原巖結構清晰,偶夾碎塊;強風化(W3),褐灰色,風化裂隙發育,呈碎塊狀;弱風化(W2)、DK148+557+644段路基該測區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層。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三都組地層。<1>粉質黏土:灰黃色。褐黃色,硬塑狀,含約20%的強風化質泥質灰巖質角礫,13m,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層。<2>泥質灰巖夾頁巖: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隱晶質結構,鈣泥質膠結,節理裂隙發育:夾薄層深灰色鈣質頁巖;弱風化帶巖體相對較完整,全風化(W4),呈褐黃色、灰黃色,巖體呈土狀偶夾殘留碎塊;強風化層(W3),呈灰黃色,風化節理發育

10、,巖體破碎呈碎塊狀,地表風化后貌似頁巖風化層;弱風化帶巖體相對較完整,地表,地相愛巖溶現象均不發育。、DK148+712+809段路基該測區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層。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三都組地層。<2>粉質黏土:灰黃色、褐黃色,硬塑狀,含約20%的強風化質泥質灰巖質角礫。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層。<3>泥質灰巖夾頁巖: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隱晶質結構,鈣泥質膠結,節理裂隙發育:全風化(W4),呈褐黃色、灰黃色,巖體呈土狀偶夾殘留碎塊;強風化層(W3),呈灰黃色,風化節理發育,巖體破碎呈碎塊狀,地表風化后貌似頁巖風化層;弱風化帶巖體相對較完整,地表,地相愛巖溶現象均

11、不發育。2、編制依據、貴廣鐵路公司2010 年4 月16 日召開貴廣鐵路無砟軌道線下工程變形觀測技術交底會議紀要2010年第13期、鐵建設2006158 號客運專線鐵路無碴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下稱評估指南)、工管技200977 號文客運專線鐵路變形觀測評估技術手冊、鐵建設2009196 號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 106012009)及條文說明。、鐵建設200785 號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16-2007)。、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貴廣鐵路相關設計圖紙。、其它相關規范、規定及標準。

12、3、沉降觀測職責(1)、必須嚴格按有關規范、設計文件及貴廣公司的要求采集沉降變形觀測原始數據做,對觀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精確性負責;(2)、負責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建立及其保護工作,負責各種監測設備、儀器、管線的購置與埋設及其觀測設施的保護工作;(3)、按規定監測項目和頻率使用固定的儀器設備,按固定的觀測線路,進行變形與沉降全過程監測和記錄,并按規定格式和內容提交觀測數據,確保其真實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負責觀測數據庫的數據的質量檢核和錄入工作;(5)參與沉降變形觀測及評估方案的制定與修訂工作,參與和配合建設單位或評估單位組織的沉降變形觀測評估工作。4、沉降變形觀測人員、儀器配置根據我項

13、目部的實際情況,我項目部成立以項目總工程師為組長的沉降變形觀測小組。沉降變形觀測小組人員配置序號姓名組別職稱職務備注1鄧志剛工程師總工組長2郝 輝助理工程師工程部長3卜軍良助理工程師測量主管4石曉龍測工5蘇雷斯 測工沉降變形觀測小組儀器配置序號儀器名稱規格型號技術指標出廠編號檢定日期有效日期1電子水準儀DS050.3mm7316502010年6月2011年6月2銦鋼尺2米2010年6月2011年6月3沉降板50cm×50cm4剖面沉降管5、沉降變形觀測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5.1、沉降觀測的重要性高速鐵路對路基、橋涵、隧道等線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異沉降提出了嚴格要求。貴廣高速鐵路設計為無

14、砟軌道,必須保證軌道具有持久、穩定的高平順性,以保證旅客行車的安全性、平穩性、舒適性。設計時對土質路基、隧道、橋梁墩臺基礎及預應力混凝土梁等均進行了沉降變形計算,采取了相應的加固處理措施。而影響沉降計算的因素較多,沉降計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無砟軌道工后沉降。施工期間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系統的沉降變形動態觀測。通過對沉降變形觀測數據進行系統綜合分析、預測、評估,驗證或調整設計措施,以保證設計預測沉降與實際沉降更為接近,使路基、橋涵、隧道工程達到規定的變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終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異沉降,合理確定無砟軌道開始鋪設時間,確保客運專線無砟軌道結構的鋪設質量。5.2、沉降變形觀測管理制度

15、依據施工的二等水準點及加密控制點建立沉降變形觀測網,為確保數據精度及準確度,確保數據匯總的及時性,計劃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辦法:觀測元器件埋設確認制度沉降變形觀測技術交底制度觀測元器件保護制度觀測基準點、工作點復測制度變形觀測數據復檢制沉降變形觀測獎罰制度沉降變形觀測質量報告、調查和處理制度沉降變形監理測資料管理辦法建立項目部工區人的管理體系,明確各個部門、參與人的職責,層層落實。對測試元器件的埋設、保護、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各個環節進行明確規定,責任落實到人。6、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內容及控制要求6.1、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內容路基:根據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條件,進行路基面的沉降

16、變形觀測、路基基底沉降觀測、路堤本體的沉降觀測。橋涵:橋各墩、臺;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徐變上拱變形;涵洞沉降觀測。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復雜地質區段沉降觀測。過渡段:路橋、路隧、路涵、堤塹過渡段沉降觀測。(過渡段設置目的是為了保證列車的安全平穩運行,要求動力學性能不同的結構物之間平順連接,主要有兩方面要求:一是幾何形位的平順連接,二是不同結構物之間的動力特性要平穩過渡)。6.2、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控制要求路基: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不少于6個月的觀測和調整期,工后沉降一般不應大于15mm。橋涵:墩臺均勻沉降量不大于20mm,相鄰墩臺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mm;涵洞基礎工后沉

17、降不應大于15mm,并與相鄰路基段協調;處于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的橋涵,當墩臺沉降值趨于穩定且設計及實測總量不大于5mm時,可判定沉降滿足無砟軌道鋪設條件。對于無砟軌道橋梁:常用跨度簡支梁在軌道系統在軌道系統鋪設完成后,跨度小于50m的簡支梁,徐變上拱度不應大于7mm,當跨度大于50m時,徐變上拱度不應大于L/7000,且不得大于14mm;對于連續梁等特殊橋跨結構的徐變限值按設計文件規定辦理。隧道:基礎工后沉降一般不應大于15mm。過渡段:路橋、路隧、路涵、堤塹過渡段處的差異沉降不應大于5mm,過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與橋梁或隧道的折角不應大于1。6.3、評估區段內線下工程分布范圍和測點分布情況工點

18、名稱起始里程終止里程工點長度(m)觀測斷面數莫家寨隧道DK145+105DK147+700259524老寨1號中橋DK147+710DK147+778684路基DK147+778DK147+9501726老寨1號大橋DK147+950DK148+31536512路基DK148+315DK148+400855老寨2號大橋DK148+400DK148+5571575路基DK148+557DK148+644876老寨2號中橋DK148+644DK148+712685路基DK148+712DK148+809877涵洞DK148+79544大寨隧道DK148+819DK152+000318132合 計6

19、8951106.4、觀測斷面工程屬性信息匯總表觀測斷面樁號結構特性地基加固方式觀測點布置DK145+105隧道觀測樁DK145+300隧道觀測樁DK145+440隧道觀測樁DK145+590隧道觀測樁DK145+615隧道觀測樁DK145+690隧道觀測樁DK145+720隧道觀測樁DK145+910隧道觀測樁DK145+940隧道觀測樁DK146+000隧道觀測樁DK146+030隧道觀測樁DK146+320隧道觀測樁DK146+380隧道觀測樁DK146+550隧道觀測樁DK146+675隧道觀測樁DK146+750隧道觀測樁DK146+790隧道觀測樁DK146+855隧道觀測樁DK14

20、7+070隧道觀測樁DK147+130隧道觀測樁DK147+260隧道觀測樁DK147+370隧道觀測樁DK147+520隧道觀測樁DK147+700隧道觀測樁DK147+702路基觀測樁DK147+708路基觀測樁DK147+710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7+732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7+756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7+784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7+785路基觀測樁、沉降板、剖面沉降管DK147+795路基觀測樁DK147+815路基觀測樁DK147+865路基觀測樁DK147+920路基觀測樁DK147+939路基觀測樁DK147+950路基觀測樁、沉降板、剖面沉降管DK147+

21、951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7+990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022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055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088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121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153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186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219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251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309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315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317路基觀測樁、剖面沉降管、位移觀測樁DK148+346路基觀測樁DK148+377路基觀測樁DK148+391路基觀測樁DK148+398路基觀測樁DK148+399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

22、48+401橋梁嵌巖樁觀測樁、剖面沉降管DK148+446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510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551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552路基觀測樁DK148+562路基觀測樁、剖面沉降管DK148+581路基觀測樁DK148+611路基觀測樁DK148+633路基觀測樁DK148+643路基觀測樁、剖面沉降管DK148+644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649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666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690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702橋梁嵌巖樁觀測樁DK148+713路基觀測樁、剖面沉降管DK148+717路基觀測樁DK148+723路基觀測樁

23、DK148+743路基觀測樁、位移觀測樁DK148+790路基觀測樁、位移觀測樁DK148+795涵洞觀測樁、剖面沉降管、位移觀測樁DK148+800路基觀測樁、位移觀測樁DK148+810路基觀測樁DK148+819隧道觀測樁DK148+850隧道觀測樁DK149+004隧道觀測樁DK149+085隧道觀測樁DK149+140隧道觀測樁DK149+215隧道觀測樁DK149+280隧道觀測樁DK149+460隧道觀測樁DK149+640隧道觀測樁DK149+705隧道觀測樁DK149+740隧道觀測樁DK148+790隧道觀測樁DK149+880隧道觀測樁DK149+950隧道觀測樁DK15

24、0+085隧道觀測樁DK150+185隧道觀測樁DK150+350隧道觀測樁DK150+085隧道觀測樁DK150+185隧道觀測樁DK150+350隧道觀測樁DK150+500隧道觀測樁DK150+600隧道觀測樁DK150+830隧道觀測樁DK150+955隧道觀測樁DK151+030隧道觀測樁DK151+150隧道觀測樁DK151+030隧道觀測樁DK151+150隧道觀測樁DK151+330隧道觀測樁DK151+460隧道觀測樁DK151+675隧道觀測樁DK151+860隧道觀測樁7、沉降觀測技術方案7.1 路基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路基上鋪設無碴軌道前,應對路基變形作系統的評估,確認

25、路基的工后沉降和變形符合設計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不少于6 個月的觀測和調整期,觀測數據不足以評估時,應繼續觀測;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的措施。路基沉降觀測應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觀測為主,并有針對性的對路橋、路隧等過渡段差異沉降進行重點觀測,同時代表性觀測路堤改良土填筑部分的沉降變形。7.1.1 路基沉降觀測斷面設置原則(1) 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設置及觀測斷面的觀測內容應根據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質條件、地基處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載預壓等具體情況并結合施工工期確定,同時還應根據施工核對的地質、地形等情況調整或增設。(2) 路基沉降觀測

26、斷面沿線路方向的間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勢平坦、地基條件均勻良好的路塹、高度小于5m 的路堤可放寬到100m;過渡段和地形地質條件變化較大地段應適當加密。7.1.2 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型式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型式多種多樣,采用貴廣線上中鐵二院的斷面型式基本相同,均在施工圖、專用圖(或大樣圖集)繪出了詳細設計圖,中鐵二院主要繪制了、型及路塹地段采用中鐵四院E -1型。(1) 中鐵二院路基觀測斷面型式 類觀測橫斷面型式:路堤基底線路中心處埋設沉降板進行地基沉降監測;于路基面兩側路肩設置沉降觀測樁進行路基面沉降監測。適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變形監測,主要設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壓縮性土層較薄的地段。

27、監測斷面的設置間距為100m,過渡段范圍或地形地質條件變化大時宜加密。具體見下圖。 類觀測橫斷面型式:路堤基底線路中心處埋設沉降板進行地基沉降監測;貫穿于路堤基底設置剖面沉降管對地基不均勻沉降、差異沉降進行監測;在路基面兩側路肩設置沉降觀測樁進行路基面沉降監測。適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壓縮性土厚度不均、過渡段等路基的沉降變形監測。監測斷面的設置間距一般為50100m,過渡段范圍或地形地質條件變化大時宜加密。具體見下圖。 類觀測橫斷面型式:路堤基底線路中心處埋設沉降板進行地基沉降監測;貫穿于路堤基底設置剖面沉降管對地基不均勻沉降、差異沉降進行監測;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層表面后,在基床底層表面

28、兩側埋設沉降觀測樁進行路基面沉降監測。 堆載預壓前在基床底層中心處埋設沉降板,原基底處沉降板接長至高于預壓土,將原基床底層表面兩側埋設的沉降觀測樁外移至路肩邊緣,進行預壓土加載,預壓土加載完后,繼續進行沉降觀測。待預壓卸除基床表層填筑后,在路基面兩側及中心埋設沉降觀測樁。適用于設有堆載預壓地段:地基可壓縮性土厚、可壓縮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較高、地基可能產生不均勻沉降、斜坡路基、過渡段等路基的沉降變形監測。監測斷面的設置間距一般不大于50m,過渡段范圍或地形地質條件變化大時宜加密。具體見下圖。 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設置標準路基沉降觀測斷面的設置標準如表1。 路基沉降和位移觀測斷面的設置標準 表1

29、(2)路塹地段參見中鐵四院路基觀測斷面型式路塹地段:基底為土質地基(含全風化巖層)時,一般進行路基面沉降監測,監測剖面布置形式見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兩側中心線以外3.2m處埋設沉降監測樁。(3)過渡段變形監測斷面 橋路過渡段一般采用類、類或B-1 型監測斷面。一般每50m 布置一處。過渡段位置按圖示進行加密,即臺后1m、10m、30m處應布置監測斷面。 涵洞等橫向構筑物中心一個,離邊墻1m 以及級配碎石外5m各布置一監測斷面,共5 個,其中涵洞頂布置類或A-1 型斷面;路塹挖方地段一般采用E 型斷面,每50m 布置一處。7.1.3 觀測點的設置原則(1)各部位觀測點應設在同一橫斷面上,這樣

30、有利于測點看護,便于集中觀測,統一觀測頻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2)路基沉降監測分為:完整的沉降監測斷面和一般的沉降監測斷面。完整的沉降監測斷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預埋一個單點數碼沉降計及路基面沉降監測樁,或一個剖面沉降檢測管;一般的沉降監測斷面只有路基面設置沉降監測樁。 正線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 設一個完整的沉降監測斷面,中間50m 一個一般的沉降監測斷面。過渡地段監測斷面且應加密。一般橋路過渡段,在距臺尾5m 處各設一個完整的沉降觀測斷面,1m、20m、30m 等處各設一個一般的沉降觀測斷面。涵洞等橫向構筑物,應在涵洞一側(最好在填土較高一側)5m 處設一個完整的沉降

31、觀測斷面,涵洞頂部及另一側分別設一個一般的沉降監測斷面。完整的沉降監測斷面除按過渡段及距離確定外,還應選擇路基較高,或加固較深的斷面。 正線路塹地段,及地質條件簡單且路堤不高時,每50m 設置一個一般的沉降監測斷面。工點較短時,按填、挖分別設置。7.1.4 觀測元器件與埋設技術要求測點及觀測元器件的埋設位置應按設計圖進行,且標設準確、埋設穩定。觀測期間應對觀測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施工機械的碰撞,人為因素的破壞,務必使觀測工作能善始善終,取得滿意成果。(1) 位移觀測樁:位移觀測樁采用C15 鋼筋混凝土預制,斷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長度不小于1.5m,并在樁頂預埋半圓

32、形不銹鋼耐磨測頭。邊樁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樁頂露出地面不大于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陽鏟打入設計深度,將預制邊樁放入孔內,樁周以C15 混凝土澆筑固定,確保邊樁埋置穩定,位移觀測樁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設。位移觀測樁結構設計見下圖。位移觀測樁結構設計示意圖(2)沉降觀測樁:樁體選擇20mm 不銹鋼棒,頂部磨圓并刻畫十字線,底部焊接彎鉤,待基床表層施工完成后(有堆載預壓地段在基床底層施工完成后)通過測量埋置在監測斷面設計位置,埋置深度0.3m,樁周0.15m 用M30 水泥砂漿錨固,高出埋設表面5mm, 表面做好防銹處理完成埋設后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標準測量樁頂標高作為初始讀數。詳見圖

33、7.1.41。圖7.1.71 路基沉降觀測樁埋設布置圖(3) 沉降板:沉降板在地基處理完成后埋設。沉降板由底板、金屬測桿(40mm壁厚鍍鋅鐵管)及保護套管(直徑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組成。底板尺寸為50cm×50cm,厚度不小于1cm。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標準測量沉降板標高變化。 沉降板埋設位置應按設計測量確定,埋設位置處可墊10cm砂墊層找平,埋設時確保測桿與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墊層,再套上保護套管,保護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測桿,上口加蓋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圍填筑相應填料穩定套管,測桿頂面應略高于套管上口,測桿頂用頂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

34、內而影響測桿下沉自由度,頂帽高出碾壓面高度不大于50cm,完成沉降板的埋設工作。 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標準測量埋設就位的沉降板測桿桿頂標高讀數作為初始讀數,隨著路基填筑土的逐漸增高,測桿和套管亦相應加高,沉降板測桿和保護套管每次接長高度以1.0m為宜,接長前后測量桿頂標高變化量確定接高量。金屬測桿用螺絲套扣連接,保護套管用PVC管外接頭連接。采用水平儀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方法測量。路堤填筑和運架梁期間應注意保護沉降板。(4) 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在褥墊層頂部開槽埋設剖面沉降管,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 中粗砂并與褥墊層相平,兩端部應進行有效防護。剖面沉降管采用專

35、用塑料硬管,其抗彎剛度應適應被測土體的豎向位移要求,導管內十字導槽應順直,管斷口密合。剖面沉降測量是將剖面沉降儀探頭預埋在剖面沉降管內,按一定間距依次讀數,起始端管口標高采用水平儀按照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方法測量。剖面沉降管應選用高靈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穩定性好的儀器,儀器生產企業應具有相應的生產許可證、計量器具生產許可證和質量等證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應用業績和信譽評價。路基剖面沉降管的埋設見圖7.1.42圖7.1.42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設布置圖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墊層施工完畢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壓密實后開槽埋設,開槽寬度2030cm,開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墊層頂面,槽底回填

36、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內敷設沉降管(沉降管內穿入用于拉動測頭的鍍鋅鋼絲繩),其上夯填中粗砂至與碾壓面平齊。在涵洞及附近設置管時,在涵頂填土0.6m厚開槽施工埋設,原則同基底剖面管埋設方法。剖面沉降管埋設位置在擋土墻處應預留孔洞。沉降管敷設完成后,在兩頭設置0.5 m×0.5 m×0.95m C20素混凝土保護墩。并于一側管口處設置監測樁,監測樁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斷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樁頂預埋半圓形不銹鋼耐磨測頭,監測樁及管口必須用鋼筋混凝土保護盒保護。待上部一層填料壓實穩定后,連續監測數日,取穩定讀數作為初始讀數。(6)

37、定點式剖面沉降測試壓力計:定點式剖面沉降測試壓力計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設位置應按設計測量確定;埋設位置處可墊10cm 砂墊層找平,埋設時確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 高度碾壓密實后開一小凹坑將壓力計放入坑內,用細粒土將坑填平后,繼續施工路基填土。埋設完成后,將壓力計監測線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腳后,在坡腳處設C20 素混凝土保護墩(0.5 m×0.5 m×0.95m ) ,墩內預埋剖面管管材,監測線從管內穿出;墩旁設監測樁,監測樁采用C20 素混凝土灌注,斷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樁頂預埋半圓形不銹鋼耐磨測頭,監測樁用鋼筋混凝土保護盒保護

38、。待上部一層填料壓實穩定后,連續監測數日,取穩定讀數作為初始讀數。7.1.5 路基沉降觀測儀器要求位移邊樁、路基面沉降觀測樁、地基沉降板采用DS05 型水準儀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單點沉降計、定點式剖面沉降測試壓力計采用智能型頻率檢測儀觀測;剖面沉降管原則上要求采用DS05 型水準儀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7.1.6 路基沉降觀測的頻度及沉降觀測要求(1) 用于觀測位移及沉降的基樁,必須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響的穩定地基內,基樁及位移觀測樁在觀測期間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2) 填筑觀測控制標準:路堤中心線地面沉降速率每晝夜不大于1.0cm,坡腳水平位移速率每晝夜

39、不大于0.5cm。如果超出此限應立即停止填筑,待觀測值恢復到限界值以下再進行填筑,填筑速率應以水平位移控制為主。(3)路基沉降觀測的頻度不低于下表的規定。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或數據異常時應及時觀測。觀測頻率見表2,觀測后及時整理繪制"填土高時間沉降量"關系曲線圖。(4)、沉降水準的測量精度為1mm,讀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的測量精度為±4mm/30m。觀測結果應納入竣工文件。(5)、觀測期內,路基沉降實測值超過設計值20及以上時,應及時會同建設、勘察設計等單位查明原因,必要時進行地質復查,并根據實測結果調整計算參數,對設計預測沉降進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7.

40、2 橋涵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無砟軌道鋪設前,應對橋涵變形作系統的評估,確認橋涵基礎沉降變形等符合設計要求。通過各施工階段對墩臺沉降的觀測,驗證和校核設計理論、設計計算方法,并根據沉降資料的分析預測總沉降和工后沉降量,進而確定橋梁工后沉降是否滿足鋪設無砟軌道要求。根據沉降資料分析,對沉降量可能超標的墩臺研究對策,提出改進措施,以保證橋梁工程的安全;同時積累實體橋梁工程的沉降觀測資料,為完善樁基礎沉降分析方法作技術儲備。橋涵主體工程完工后,沉降觀測期一般應不少于6 個月;巖石地基等良好地質區段的橋梁,沉降觀測期應不少于2 個月。觀測數據不足或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適當延長觀測期。觀測期

41、內,基礎沉降實測值超過設計值20及以上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必要時進行地質復查,并根據實測結果調整計算參數,對設計預測沉降進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7.2.1 沉降觀測的內容橋梁(梁體、橋墩、橋臺)、涵洞各個施工階段的垂直沉降。橋梁、涵洞的水平位移監測根據工點具體要求確定。7.2.2 觀測標的設置原則每個橋墩臺均設置承臺觀測標、墩身觀測標。橋墩臺沉降觀測點可在墩頂、墩身或承臺上四角布置。觀測標志應盡量靠近地面(水面),距地面(水面)高度應在1m 左右。在地質條件較好地段,每個墩臺可設置一個觀測點,巖石地基、嵌入巖石樁基礎的橋墩,選擇典型墩(臺)、涵洞進行觀測,其余地段的墩臺應不少于2 個觀測點

42、,布置于墩臺兩側。但對于地質條件復雜、變化較大的墩臺,觀測點總數不應少于4 個。特殊情況可按照確保觀測精度、方便觀測、利于測點保護的原則根據具體情況確定。(1) 承臺觀測標承臺觀測標原則上不少于兩個觀測標。觀測標-1 設置于底層承臺左側小里程角上,觀測標-2 設置于底層承臺右側大里程角上。承臺觀測標為臨時觀測標,當墩身觀測標正常使用后,承臺觀測標隨基坑回填將不再使用。(2)墩身觀測標 標觀測點數量每墩不少于2 處,位于墩身兩側。 墩身觀測標埋設,當墩全高大于14m 時(指承臺頂至墩臺墊石頂),需要埋設4 個墩身觀測標;當墩全高小于等于14m 時,埋設2個墩身觀測標。墩身觀測標一般設置在墩底部高

43、出地面或常水位0.51.0m 左右的位置,以不被掩埋、不被破壞、便于觀測為原則;當墩身較矮,梁底距離地面凈空較低不便于立尺觀測時,墩身觀測標可設置在對應墩身埋標位置的頂帽上。橋墩上觀測標的具體設置位置見圖7.1.43。圖7.1.43 承臺與墩身觀測標設置(3) 橋臺觀測標原則上應設置在臺頂(臺帽及背墻頂),測點數量不少于4 處,分別設在臺帽兩側及背墻兩側(橫橋向)。橋臺觀測標的具體設置位置見圖7.1.44。圖7.1.45 橋臺觀測標埋設位置示意圖(4)梁體觀測標 現澆梁(包括支架現澆制梁、移動模架制梁、節段拼裝制梁等)逐孔設置觀測標,當實測彈性上拱度大于設計值的梁,前后未觀測的梁應補充觀測標,

44、逐孔進行觀測。 觀測標的布置簡支梁的一孔梁設置觀測標6 個,分別位于兩側支點及跨中;連續梁上的觀測標,根據不同跨度,分別在支點、中跨跨中及邊跨1/4跨中附近設置,3 跨以上連續梁中跨布置點相同,詳見圖7.1.46、圖7.1.47。圖7.1.46 梁部測點橫向布置示意圖圖7.1.47 連續梁梁部測點縱向布置示意圖(5)涵洞觀測標涵洞變形觀測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頂填土沉降觀測兩部分組成。每個涵洞均要進行沉降觀測,數量每涵不少于6 處。 涵洞自身觀測點原則上應設在涵洞兩側邊墻上,在涵洞進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別設置。 涵洞除應進行自身的沉降觀測外,尚應進行洞頂填土的沉降觀測。涵洞頂填土后觀測點可設置在到帽石兩

45、側:涵洞進出口的帽石兩側各設置兩個測點,同時在涵頂線路中心位置埋設沉降板進行觀測的方式。涵頂填土沉降觀測參照路基地段沉降觀測點布置方式。涵洞觀測標埋設見圖7.1.48。圖7.1.48 涵洞觀測標埋設位置示意圖7.2.3 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1) 承臺觀測標沉降觀測樁:選擇20mm 鋼筋,頂部磨圓并刻畫十字線,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設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銹處理。完成埋設后測量樁頂標高作為初始讀數。觀測標的設置詳見7.2.31圖7.2.31 承臺觀測標設置示意圖(2)墩身觀測標采用14mm 不銹鋼螺栓。見圖7.2.32。圖7.2.32 墩身觀測標設置(3)橋臺觀測標、涵洞觀測標可參考

46、圖7.2.31、圖7.2.32設置。(4)預應力混凝土梁梁體觀測標橋面鋪裝完成前可參考圖7.2.31、圖7.2.32 設置,橋面鋪裝完成后的布置及觀測應符合下列要求:(5)橋面鋪裝完成后的梁體徐變觀測點的設置位置 設計圖紙有明確指定位置的,按設計圖紙指定位置布設;設計圖紙沒有規定的,梁體徐變觀測點的設置:橫向在防撞墻內側10cm處,縱向仍在梁中及兩端支座處。 梁體徐變觀測點的埋設要求在橋面鋪裝施工時,按評估指南附錄A 圖 規定進行埋設。已完成橋面鋪裝,打入6mm 膨脹螺栓,端頭打磨成圓弧形。為保護防水層卷材的完整,不應在預應力梁梁體制作階段預埋橋面鋪裝完成后的梁體徐變觀測點。(6)無砟軌道鋪設

47、時梁體測點的轉移技術要求待補充規定詳細要求。7.2.4 觀測技術要求(1) 從承臺施工完成后,就要開始進行沉降首次觀測,承臺觀測標為臨時觀測標,當墩身觀測標正常使用后,承臺觀測標隨基坑回填將不再使用。隨施工的逐步進行依次進行墩身、橋臺、梁體的變形觀測。(2) 沉降觀測設備的埋設是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的,施工單位的橋梁施工要與設備的埋設做好協調,做到互不干擾、影響。觀測設施的埋設及沉降觀測工作應按要求進行,不能影響橋梁施工質量。(3) 橋梁墩臺水準路線觀測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要求形成閉合水準路線,沉降觀測點位布設于墩臺兩側,水準路線觀測示意圖,如圖7.2.41 所示:圖7.2.41 橋梁墩臺沉降觀

48、測水準路線示意圖(4) 橋梁梁部水準路線觀測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形成閉合水準路線,沉降觀測點位布設及水準路線觀測示意圖如圖7.2.42所示,其中測點1,2,3,4 構成第一個閉合環,測點3,4,5,6 構成第二個閉合環。所有觀測線路在形成閉合環以前必須置鏡兩次以上,以保證不會形成相關閉合環。圖7.2.42 橋梁梁部徐變觀測水準路線示意圖(5) 觀測精度要求橋涵基礎沉降和梁體徐變沉降變形的觀測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01mm。(6)觀測頻次要求 墩臺基礎沉降觀測一般根據下表3 中要求的時間間隔進行。 墩臺基礎沉降觀測頻次表 表3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備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墩臺基礎施工完

49、成/設置觀測點,進行首次觀測墩臺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 次或1 次/周承臺回填時,臨時觀測點取消橋位施工橋梁制梁前全程前后各1 次上部結構施工中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 次或1 次/周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 次或1 次/周橋梁主體工程完工無砟軌道鋪設前6 個月1 次/周巖石地基的橋梁,一般不宜少于2 個月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 次/周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 個月1 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 個月1 次/3 個月1324 個月1 次/6 個月注:觀測墩臺沉降時,應同時記錄結構荷載狀態、環境溫度及天氣日照情況。 梁體徐變觀測據下表4 中要求的時間間隔進行。 梁體徐變觀測頻

50、次表 表4梁體測量間隔表觀測階段觀測周期預應力終張拉張拉前、后各1 次預應力張拉完成無砟軌道鋪設前張拉完成后第1 天張拉完成后第3 天張拉完成后第5 天張拉完成后13 月,每7 天為一測量周期1 次/周,要求安裝前、后必須各有1 次橋梁附屬設施安裝1 次/周無砟軌道鋪設期間第03 個月,每1 個月為一測量周期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第424 個月,每3 個月為一測量周期 涵洞沉降觀測據下表5 中要求的時間間隔進行,涵洞頂填土沉降的觀測應與路基沉降觀測同步進行。 涵洞沉降觀測頻次表 表5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備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涵洞基礎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涵洞主體施工完成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 次或1 次/周

51、測試點移至邊墻兩側洞頂填土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 次或1 次/周涵洞完工無砟軌道鋪設前6 個月1 次/周無砟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 次/周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3 個月1 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 個月1 次/3 個月1324 個月1 次/6 個月(7)梁體徐變量計算:對于梁體的徐變變形觀測,每孔梁支點之間的梁體徐變變形應以兩支點的連線為基準線進行觀測計算,由于下部結構沉降變形的影響,該基準線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梁體觀測點至該基準線的垂直距離利用幾何方法計算取得,垂直距離差值就是梁體徐變變形量。7.3 隧道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7.3.1 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原則(1) 隧道工程沉降觀測

52、是指隧道基礎的沉降觀測,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頂地表沉降、拱頂下沉、斷面收斂沉降變形等不列入沉降觀測的內容。(2) 隧道的進出口進行地基處理的地段,從洞口起每25m 布設一個斷面。(3) 隧道內一般地段沉降觀測斷面的布設根據地質圍巖級別確定,一般情況下級圍巖每400m、級圍巖每300m、級圍巖每200m 布設一個觀測斷面。當長度不足時,每段圍巖或不同襯砌段應至少布置一個斷面。(4) 不良地質和復雜地質區段,觀測斷面的間距為一般地段的一半。(5) 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無仰拱襯砌變化里程及所有設置變形縫兩側均應布置觀測斷面。(6) 地應力較大、斷層或隧底溶蝕破碎帶

53、、膨脹土等不良和復雜地質區段,特殊基礎類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載力不足進行過換填、注漿或其它措施處理的復合地基段落適當加密布設。(7) 施工降水范圍至少布設一個觀測斷面。(8) 長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設置一個觀測斷面。(9) 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個觀測斷面設置2 個沉降觀測點,分別布置在隧道中線兩側各6.24m 處;明暗交界處、圍巖級別、襯砌類型變化段及變形縫處每個觀測斷面設置4 個沉降觀測點,分別布置在隧道中線兩側各約6m 和變形縫前后各0.5m 處,隧道觀測標埋設位置示意圖如下圖7.3.11 所示:圖7.3.11 隧道觀測標埋設位置示意圖(10)、隧道水準路線觀測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要求形成附合水準路線,沉降觀測點位布設于觀測斷面隧道內壁兩側,水準路線觀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