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初步設計規劃介紹(完整編輯規范文本)_第1頁
道路初步設計規劃介紹(完整編輯規范文本)_第2頁
道路初步設計規劃介紹(完整編輯規范文本)_第3頁
道路初步設計規劃介紹(完整編輯規范文本)_第4頁
道路初步設計規劃介紹(完整編輯規范文本)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步設計說明第一章工程概況一、區位條件江山市賀村鎮距江山市區10公里,浙贛鐵路、205國道、46省道穿境而過, 是江山市重要的工業基地、浙西商貿重鎮。全鎮總面積82.3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 5.2萬人,外來人口 2.1萬人。2002年11月被衢 州市確定為四個經濟強鎮之一,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鎮。賀村 鎮作為經濟強鎮,通過幾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機電、紡織 服裝、食品與飼料加工、文體用品等 6個主導產業,經濟實力在江山市行政區劃 調整過后的19個鄉鎮中排名首位。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8.7億元,比上年增 45.7%,其中工業增加值

2、7.3億元,比上年增5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億 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業投入5.8億元,比上年增55%地方財政收入達 3239.69萬元,比上年增56% 農民人均收入約 5000元。江山市賀村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選址在賀村鎮豐益村銀碓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賀村鎮城鎮總體規劃的要求。賀村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 205國道邊,背靠浙贛鐵路,交通條件良好; 基地遠離居民區,不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周圍環境適合項目的建設?;嘏c 賀村鎮區緊鄰,道路、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均已經敷設到區塊,可以方便地與賀村鎮基礎設施網絡銜接,也為基地

3、三期的開發建設創造了良好的 外部配套設施條件。二、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項目所在地屬丘陵平原地,從土壤資源來看,以黃色粘土為主,地層、地質 條件好,坡度平緩,適宜項目建設。2、氣候氣象賀村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受地形影響,兼盆地氣候的某些特色。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梅雨季節雨量集中。年均氣溫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無霜期255天,宜于農業生產。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主要災害性天氣 有低溫和寒流,梅雨及臺風。3、工程地質沿線地址情況良好,基本屬第三期黃土地區。三、設計內容本次項目內容為江山市賀村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號路、二號路、三號路 基礎設施工程設計。設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

4、面:1、道路工程設計2、給排水工程設計3、交通工程設計4、電力、電信工程設計5、綠化景觀工程設計6、路燈工程設計7、工程設計概算第二章設計依據一、設計依據1、建設單位的設計委托2、江山市賀村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3、關于江山市賀村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浙發改農經2006 574號)4、建設范圍1/1000地形圖二、設計規范1、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2、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2006)3、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 50013-2006)4、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規范(GBJ69-84)5、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

5、68-996、城市道路和建筑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7、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8、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54-95)9、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50217-94) 口10、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JGJ-50-88)11、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設計規范 (CECS 165:2004 )12、其它相關規范要求第三章道路工程一、設計原則1、滿足城市總體規劃及各規范的要求。2、滿足道路交通功能要求。3、豎向在滿足兩側地塊標高要求和防洪要求下,考慮工程的土方平衡進行 設計。二、道路技術標準1、道路等級:城市次干道口: 一號路、二號路城市支

6、路II :三號路2、設計車速:城市次干道:V=40Km/h城市支路:V=30Km/h3、路面結構設計軸載:BZZ-100o4、設計年限:混凝土路面30年。三、平面設計本次設計平面依據甲方提供的電子文本文件中所確定的坐標進行定位。一號路,為城市道路次干路,道路設計起點為五號路,起點樁號為K0+000,終點為205國道,樁號為K0+636,578,本次道路設計全長為636米,道路規劃紅 線寬16米,與設計道路相交的規劃道路由南向北依次為五號路、 二號路、三號路、 六號路、205國道。其中K0+157.870K0+232.088段為一半徑為500米的圓曲線, 其余段為直線。二號路,為城市次干路,道路

7、設計起點為四號路,樁號為 K0+00Q終點為46 省道,樁號為K0+473,130,道路設計全長為473米,道路規劃紅線寬16米,與設 計道路相交的規劃道路有西向東有四號路、一號路、六號路、46省道。設計范圍內道路線型為一直線。三號路,為城市道路支路,道路設計起點為四號路,樁號 K0+000,終點為六 號路,樁號為K0+381,027,道路設計全長為381米,道路規劃紅線寬度12米,與 設計道路相交的道路有四號路、一號路、六號路。設計范圍內道路線型為一直線。本次設計道路沿線基本無拆遷,但由于道路所屬范圍為丘陵地區,地勢復雜, 高差變化較大,因此填挖土方量比較大。四、縱斷面設計道路縱斷面設計根據

8、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可研的道路控制標高進行設計。由 于設計道路范圍地形較為復雜,高差變化大,本次道路縱斷面設計結合規劃用地 控制標高,考慮路基土石方工程數量大小,依據規范要求確定的縱坡和坡長,拉 坡時綜合考慮行車安全、舒適、排水順暢、造價經濟。一號路道路設計最大縱坡2.471%,最小縱坡0.500%;二號路道路設計最大縱坡 2.608%,最小縱坡0.94%; 三號路道路設計最大縱坡0.692%,最小縱坡0.619%。五、橫斷面設計道路橫斷面設計應在規劃紅線寬度內進行。橫斷面形式、布置、各組成部分 尺寸及比例按照道路類別、級別、計算行車速度、設計年限內的機動車道與非機 動車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

9、性、交通組織、交通設施、地下管線、綠化、地 形等因素統一安排,以保證車輛和人行交通的安全暢通,具體為: 一號路:3.0m (人行道)+10.0m(機非混合道)+3.0m (人行道)=紅線寬度16米。 二號路:3.0m (人行道)+10.0m(機非混合道)+3.0m (人行道)=紅線寬度16米。 三號路:2.5m (人行道)+7.0m (機非混合道)+2.5m (人行道)=紅線寬度12米。 六、路基設計道路大部分位于山坡、農田,施工前應清除表層約25cm厚的雜填土或耕植土。 結合管道施工,以降低地下水位,疏干土基。道路紅線位于河塘及暗浜地段,若 河塘底淤泥不深時,挖盡河塘底淤泥至原狀土;若淤泥較

10、深時,可拋石擠淤,一 提高其承載力,清淤時河塘填挖成臺階形,然后用塘渣回填,塘渣最大粒徑不超 過15crn含泥量不大于15%每層壓實厚度不大于30crn分層填塘渣碾壓至路梢 底標高。道路路基必須密實、均勻、穩定,要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壓實后的基層 應平整、結實、結成板塊,無松散現象,表面無明顯粗細分離現象,1215t壓路機碾壓后輪跡深度不大于5mm壓實后土基頂面回彈模量不小于 25Mpa填方路段原地面高程以下的各種管道應先期做完。管道周圍管頂以上50cm范 圍內的回填土應按下水道施工技術規程要求對稱、均勻、薄鋪輕夯實,密實度要 求見管道部分;其它深度的回填密實度要求按施工技術規程進行。本工程

11、填方邊坡為1: 1.5,挖方邊坡1: 1,路基填筑壓實寬度不得小于設計 寬度。七、路面結構設計本工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路面結構如下:一號路、二號路機動車道:22cme3城泥硅+18cm5冰泥穩定砂礫石+20cm級配砂礫石二結構厚60cm三號路機動車道:20cme3城泥硅+15cm5冰泥穩定砂礫石+20cm級配砂礫石二結構厚55cm人行道路面結構:6cm灰色透水鋪石專人行道板+ 3cm厚M10水泥砂漿座底+ 15cm厚3%水泥穩定 砂礫石=人行道結構層厚度24cm八、交叉口設計交叉口設計應保持道路上所有車輛的交通安全,此外應保證交叉口范圍內的地面水迅速排除。交叉口內的計算行車速度應按照各級

12、道路計算行車速度的0.50.7倍計算,直行車取0.7倍,轉彎車取0.5倍。九、交通設施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按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1999規定設置。十、無障礙設計根據建設部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紋的要求,本工程道路實施無障礙設計。依據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ZBP33D01-88進行無障礙設計,本工程主要在人行道設置導向塊材、停步塊材,在行人過馬路處設 置三面坡緣石坡道。緣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種路口必須設緣石坡道;緣石坡道應設在人行道范圍 內,并與人行橫道相對應。盲道:人行道設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應方便視殘者安全行走和順利到達無 障礙設置位置;盲道應連續,中途不得有電線

13、桿、拉線、樹木等障礙物;盲道的 顏色為中黃色。人行道中有臺階、坡道和障礙物等,在相距 0.5m處,應設提示盲 道,提示盲道的長度應大于行進盲道的寬度;人行道成弧線型路線時,行進盲道 宜與人行道走向一致。第四章排水工程一、設計原則1、基地排水體系采用雨污分流制。2、排水管網布置要求管線短、埋深小,排水盡量以自流排水為原3、排水走向結合地塊豎向及周圍受納水體確定。4、盡量降低管道埋深,特別是干管埋深,減少工程造價。5、雨水分區就近排放水體,避免因匯水面積過大而設置排水渠、雨水工程1、設計參數采用江山市短歷時暴雨強度公式進行暴雨強度設計(1)暴雨強度公式:q =935(1+0.536lgp)/t0

14、56 (L/s.ha)t=t1+mt2t1=10min(地面集流時間)m為延緩系數暗管2.0 明渠1.2t2=E L/V60 min (管渠內雨水流行時間)(2)雨水流量公式:QWqF(L/s)Q設計雨水流量(L/s )少一綜合徑流系數為0.6q-設計暴雨強度(L/s.ha)F流域匯水面積(ha)2、排水走向根據基地豎向設計及基地周圍水體分布情況和雨水分區、就近自流 排放的原則,將設計范圍排水分成二個排水方向進行收集、組織。沿一 號路敷設雨水主管道,收集其兩側雨水后由北向南匯入基地南側水體 中。沿二號路(一號路以東)敷設雨水主管道,收集其兩側雨水后由西 向東匯入基地南側水體中。3、管網布置根據

15、以上排水走向,布置雨水管網,預留雨水接口。管網布置應有利于道路 及地塊雨水的收集和排放。雨水管網與豎向相結合,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 輸送。同時應根據地形、道路坡向及排水水體的位置綜合考慮,使雨水得以就近 排放。起端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應盡量控制在 1.50米左右。雨水管道采用滿流設計,最小流速取0.75 m/so設計雨水管徑有D200 D300D400 D500 D600 D800 D100Q三、污水工程1、污水量污水量根據給水量推算,污水量以給水量的85%+,污水量總變化系數參照生 活污水的變化系數。2、污水系統污水采用自流收集、處理排放。根據基地豎向規劃及基地污水匯水劃分,污 水收集后,

16、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進行污水收集,最終送入新建的江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達標排放。3、管網布置污水管網與豎向相結合,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輸送。污水管道在規劃道路下按收水一側布置。于一號路、二號路設置污水干管, 于三號路布置污水支管,并預留地塊污水納入的接口。污水管管徑按最高日最高 時污水量計算確定;市政污水管道最小設計流速取0.6 m/s ,最小管徑取 D30Q其最小坡度取0.3%。預留污水接口管道覆土深度應盡量控制在 2.00米以上。設計污水管道管徑有D300 D40a四、排水結構1、管材與接口雨水 D200、D300、D400、D500、D600、D800、D1000 管采用鋼筋 硅管,

17、承插連接,橡膠圈接口。污水D300、D400管采用鋼筋硅管,承插連接,橡膠圈接口。2、管道基礎雨水口連接管采用砂基礎,鋼筋硅管采用C15硅基礎。3、檢查井雨水檢查井有支管接入為落底檢查井,其余為不落底檢查井;污水檢查井為不落底檢查井,均應做流梢。雨污水檢查井均采用Mu10機石專M10水泥沙漿砌筑,內外1 : 2水 泥沙漿抹面厚20 o井底板均采用C20鋼筋硅底板,并與第一節管道的 基礎澆注成整體。檢查井處在道路上時,井座周圍均應有C30鋼筋硅井圈加固。第五章給水工程一、設計要求1、根據基地實際情況進行給水管網布置。2、滿足基地開發建設對供水水質、水壓、水量的要求3、滿足基地消防用水需求及其他用

18、水要求。二、設計參數根據可研報告,基地用水量根據不同性質地塊規劃按面積比流量進行計算, 獲得最高日用水量,并進行管網布置和管網平差,同時按消防和事故用水量進行 校核。三、給水系統根據基地所處位置,基地采用生活、生產與消防合并的給水系統,消防采用 低壓制。四、管網布置根據用水量情況和給水系統進行管網布置。于鎮區接入給水主管道。沿一號路敷設給水主管道DN300管,并預留地塊用水接口;沿二號路、三號路敷設給水 管道,管徑均為DN200同時預留地塊用水接口。同時按間距不大于120米布置市政消火栓,滿足市政消防要求。五、給水結構1、管材及接口給水管道均采用K9及承插式接口離心球墨鑄鐵管及球墨配件,橡 膠

19、圈接口;主管閥門采用Z45T-10型閘閥(為不銹鋼桿)或GSD47X-1.0型蝶 閥。2、管道埋深控制DN100管控制在1.1m, DN150、DN200管控制在1.2m, DN300管控制在 1.3m ,3、管道基礎管道一般敷設于未經擾動的原狀土上;在巖基及淤泥和其他承載能力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地基,均應進行技 術處理。4、管道支墩支墩混凝土采用C20,支墩后背為原狀土,支墩澆搗應搗實。5.、閥門井閥門井一般采用Mu10機石專,M7.5水泥沙漿砌筑;井壁抹面采用1: 2水泥沙漿抹面或原漿勾縫。井底板采用素硅底板。第六章交通工程本次設計包括賀村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號路、二號路、三號路標三條道路的標

20、志、標線布置。1、標志交通標志包括警告、禁令、指示。其支撐結構為單柱式。所有標志按夜間反 光方式要求設計,均采用反光膜三級,行人標志反光膜采用二級。單柱式標志尺寸采用規范中 40Km及小于40Km時速規格尺寸。行人標志采用0 76單柱桿件,其余標志均采用0 165單懸臂式桿件。2、交通標線設計交通標線包括車道線、中心線、人行橫道線等,各類標線的尺寸、顏色 均須按規范規定嚴格執行。第七章通信工程一、設計內容本次設計包括賀村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號路、二號路、三號路通信管道初 步設計,設計管道總長為1.4km。新建中四人孔5個,中三人孔7個,中直人孔 21個,三號手孔7個。二、需說明的問題1、根據業

21、主要求6家(電信、聯通、移動、鐵通、網通、廣電)弱電單位合 建(同溝、同井)通信管道工程(具體孔數量見相應通信平面圖)。管道埋深可根據其它管線標高作相應調整。2、本工程管道全程采用10cm#150混凝土包封,管道進入人(手)孔窗口部 分2米,做混凝土基礎。當管道遇土壤太軟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應采用鋼筋混凝 土基礎。3、通信管道手孔標準參照通信電纜配線管道圖集,人孔標準參照郵電部通信管道人手孔和管塊組群圖集。4、各區塊及各支路管道按通信管道常規進行考慮,考慮其他管線及各路埋深因素,管道過路一律采用手孔形式。第八章電力工程一、設計內容本次設計為賀村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號路、二號路、三號路標三條道路的

22、電力管道初步設計,設計管道總長約為 1.4kmo二、需說明的問題1、本設計中約50米一個工作井。2、電纜導管拐彎處和終端井采用 1#井(長2.91m、寬2.05m、高1.8m),其 余采用2#井(長2.11m、寬2.05m、高1.8m),在可設開關站及高壓電纜分接箱處 的工作井也需采用1#井。3、導管沿人行道敷設,與其它管道之間豎向、水平間距滿足規范要求。第九章綠化景觀工程由于人們欣賞園林景色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園林植物配置要根據因地、 因時、因材制宜來創造園林植物空間的景變(主景題材的變化)、形變(空間形態的變化)、色變(色彩季相的變化)和意境的詩情畫意,力求符合功能上的合理性, 風格上的地方性要求。因地制宜,根據江山市氣候特點,綠地土壤的條件,對植物材料的要求,合 理選擇樹種,力求適時適樹,采用不同植物的間隔搭配,組成城市的綠色通道。 本次設計一號路、二號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