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_第1頁
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_第2頁
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_第3頁
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_第4頁
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讀韋力覓詩記有感韋力覓詩記讀后感讀韋力覓詩記有感以前讀韋力的書樓尋蹤,就很喜歡,原因未必盡出內容,還在于它和自己想象的雅人高致相符。記得明人呂坤說過,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一個人倘能閑人所忙,忙人所閑,心中無事,眼前清凈,可不就是最好的人生消遣。然后當他濃后求淡,動極思靜,還能往接圣代,尚友古人,并因為喜歡, 特別能堅持,簡直就是最有品位的詩意棲居了。它不僅與中國人的傳統趣味暗合,甚至可與西人如阿倫特、本雅明推崇的閑的哲學相發明,后者在黑暗時代的人們中曾說,現實熙熙攘攘,一切都在人眼前飛過,只有無所事事的閑逛的游手好閑者接受到了它的信息,作者應該就是這樣一個于古典獨有會心的閑者吧。

2、后來認識了作者本人,讀他的傳統文化遺跡尋蹤系列,從覓詩記覓詞記覓文記到覓宗記覓經記,聽他講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人事,就不敢再作這樣爛漫的設想了,相反, 對他的執著與癡迷,油然生出一種由衷的欽佩。而他自己的感受是,這是福分,讓我成為一個知敬畏的人。基于專業,個人對覓詩記( 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 年 ) 更多興趣,看得也更細些。此書以時代為序,記述了119 位詩人故里、墓園、祠堂和其他遺跡的尋訪過程,然后將它們與其人的著述結合起來,作深入淺出的詮解。應該說,實地2/ 7考察從來是治學的基礎功夫,由此求得對學術與地域關系的認識,尤是上世紀三 四十年代以來學人所重視的學問。梁啟超就撰有中國地理大勢論和

3、近代學術之地理分布,以后,從汪辟疆的近代詩派與地域、劉師培的南北文學不同論,到金克木的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文學與地域的關系問題,更是受到學人普遍的重視,他們既關注詩的空間分布,又留心其跨地域的流播與影響, 對其間物質景觀如何轉化生成為詩的意象,尤其有深入細致的研究。這種人地關系研究(Man-land relationship) ,構成了今天日漸盛行的文學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不過,其局限也是顯在的。因為受制于當時當地各種條件的限制,許多學者的研究并非以親歷實見為基礎,有的更淪為書齋的空談與紙上的揣想。韋力不同,他無意于對文學與地域的關系作系統的學理研究,但深知就每個詩人的了解而言,是不到實地決不

4、能輕下一言的。這樣從南到北,跨河過江,由單個詩人拼合成的南北文學的不同風貌,其犖犖大端,居然自在其中。昔韓愈 游城南詩有斷送一生惟有酒,善思百計不如閑,他是斷送一生惟有書,善思百計不如走; 張潮幽夢影稱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他則由案頭的意匠經營,賞及地上的大塊文章; 再由此大塊文章,反觀古人的詩思文心。其間,面對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那些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故居墓址,極不相稱的保護等級,以及根本談不到專業的管理者,乃至懵懂無知的鄉民,他棖觸萬端,但也徒喚無奈。說起來,帝王勛臣的舊跡當然也有傾圮頹壞的, 甚至遭盜發平沒至于一無所存的也不在少數。但不能不說,其間詩人故居、

5、墓址的毀損尤其嚴重。遠的不說,即以清初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為例,都是有多方面成就的曠世大儒,又擅詩或詩學,所在之地難稱僻遠,可一樣荒敗到無2/ 7人問津。對照錢穆所謂中國古代是天下高于國,社稷高于君,學術高于政治,以此類推, 民為邦本,民貴君輕,而詩禮傳家的積累,更使得詩人的地位從來不低,可為何其境況與遭際偏偏如此?這樣想著,讓人不由得對韋力的工作更生肅敬之心,并進而想一探其詩人尋蹤的意義。個人以為,要究明這一點,首先須就詩的意義這個廣遠的題目說起。今天的世界, 如弗洛姆所說,日漸呈現出重占有輕生存的征象, 又處處可見波蘭尼所說的 市場原則對人生活的全面滲透。 人們只知以病態的人換健康的經濟

6、,個個狼奔犬突,不能安詳。這種情景在此間也不斷上演,許多人的精神世界異??仗?,心靈得不到來自別一空間的詩意撫慰,不點是死海,一點不免成為一片火海。對此,歐逸文在野心時代中以狼吞虎咽一詞來形容,他稱許多人以財富為目標開始自己的旅程,心中全然沒有中心旋律, 以致最終迷失在鍍金時代里。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時代,給了詩意的凸顯以絕好的機會。它或以直白更多是婉曲的方式告訴人,這個世界原本是存在著一些別樣的東西的,那比知識好的是修養,比地位好的是品位,比成功好的是成長。因為詩不僅是生活中最精細的部分,還是人對這個世界最深情的告白。作為 文學中的文學, 它因為夠純粹,不但能表達一切情感,給人以最深切的撫慰,還能

7、如杰恩帕里尼詩歌為什么重要所說的那樣,以靜悄悄的方式起作用,改變讀者的內在空間,在他們的思想上增添一些精細深刻,為他們把世界弄得復雜一些。 這里所謂的把世界弄得復雜一些 ,是指人可藉此看到更廣大的人生及其幽暗的背面,從而有以抵抗生命的慘淡與荒蕪。其次,須對詩人的存在價值有真切的肯認。生活中,當一個人只剩下詩人的身份, 通常會讓周圍人感到困惑,因為不知道怎樣與之相處,也很難對其作出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時至今日,沒有什么文類比詩更其凋敝,也沒什么聲音比詩更其微弱。但正如前引錢穆所說,在中國歷史上,詩人從來享有隆盛而崇高的地位,一度以詩取士,進士遠勝明經,明法、明算更是等而下之; 長久的注重詩才,

8、一句之重與一韻之奇,也足以聳動天下,流芳百世,這些都養成了人們對詩的知覺和實驗,完全建基于活潑潑的生命體驗。至于其親近詩的目的,既在養性與怡情,更在明道與增德,甚至疾世與救人。所以,一部詩的歷史,遠不僅僅是人審美歷史的濃縮,它表征著人性的成長,并足以佐證歷史的展開過程及其全部細節。也因此,布羅茨基為立陶宛詩人溫茨洛瓦冬日的交談所作的序中,會說詩能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使讀者擺脫對他們所知現實的依賴,使他們意識到這一現實并非唯一的現實。這個成就不算太小。正由于這個原因,現實總是不太喜歡詩人。 在中國, 人們會將其中特別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作品稱作詩史 。如果再聯系其時詩人通常不只具有單一身份,不僅被

9、列入正史文苑傳,同時還可以是儒學大師、理學名臣甚至輔宰勛貴,其文武兼備,動關一朝政治與一時風氣, 更注定后人要走近他,必須從多個角度切入,方能對其人其作有比較準確的了解。明乎此,才可以談韋力尋蹤古詩人遺跡的意義。寬泛地說,欽佩和疼惜一個飽含才華的詩人的生命,當然是一件風雅的事。但因如上所述的緣故,在作者而言,實際還包涵了對個體生命背后所隱括的歷史- 文化的敬畏與珍視,使得這一工作有了比風雅更崇高的意義。那些經時間淘洗留存下來的詩人,常以飛鳥的姿態俯瞰蕓蕓眾生,由生養食息的故居追原其不平凡的人生軌跡和創作心路,由其長眠之地體恤其或夭亡或病故、或殉節或橫死的各各不同的悲壯謝幕,誠是人生命中最好的功

10、課。要知道,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如流星,沒留下任何痕跡,就消失在空茫的人世間。而他們的存在如坐標,給欲走進歷史的后人定位,這樣的難得,怎不叫人陡然警省,并從塵俗中超拔出來,得以用莊敬之心,來作誠意的拜瞻與憑吊,并由其詩,而想見其為人。個人的感覺,比之故居,墓址更能給人這樣的感動和啟悟。因為從本質上說,墓所營構的正是逝者的意義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逝者以自己的行歷,為生者照亮存在的意義。不能體會這一點的人當然也可以安住在人間,但能體會的,當他活著的時候,他的感覺與前者是不一樣的。本來, 墓作為人生命中最后的安頓之所, 在中國文化中就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它與它背后所隱蓄的價值體系和象征意義, 既能滿足人

11、對真久 、 永恒 這類大詞的皈依與向往,又維系著人的倫際情感和代際聯系,甚至還關乎社會風氣與世道人心,所以中國人從來強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乃至將祀與戎一起,視為國之大事,以為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 ; 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并且越到后來,越能超越血緣,看重其人的德行與功業。其間,以死勤事,以勞定國,固然讓人景仰; 以言傳心,藉文傳遠,也廣受人們的尊敬。要之,凡有利于人的生存發展,有利于文明保持發揚者,后人都會給予隆盛的祭典,進而不僅在卷冊上時時咀嚼其片言只語,更在生活中執拗地守護其廬墓,圍繞其展開自己的日常煙火。祠堂與墓關連密切,漢始有祠,皆建于墓所,稱墓堂 或 墓祠 ,故它當然是作者尋蹤的又

12、一重點。作為宗族用心維護的公共空間,祠按性質可分為紀念鄉邦先賢的公祠 和紀念家族先輩的私祠 , 以后衍生出忠孝節義祠、孝子節婦祠等不同的主題。由于古代中國行政權力止于鄉村,鄉紳地位凸顯。故與墓一樣,祠作為村落結聚的中心,鄉民精神認同之所系,承擔著 收族敬宗的作用, 不僅為其群體性社交活動提供了地理空間,更成為足以攏聚人心的精神空間。從這個意義上, 說它是古代中國人的精神祠堂并不過分。其中, 許多詩人因同時是當地望族, 久孚人望,死后常被鄉人供奉入祠。他們的介入對祠堂精神性的提升每每能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正是賴其偉大的人格、過人的才具和豐富的創作,這個看似無聲的世界,才得以呈現為一個恒久鮮活的人文

13、世界。但很遺憾,因歷朝歷代的災害與戰亂,這個世界在年深月久中日漸漫漶,甚至遭毀棄,被夷滅。尤其不可原諒的是,今天城市化首先推倒的,居然仍是這個世界、 這種文化。本來要避免千城一面,名人故居和墓祠是最好的足資分別的名片, 可它們含帶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訊息,還是被那些短視者的過度開發粗暴地抹去了, 幸存的一些,也常不過是被用來招財生利而已。傳統的日常世界就這樣被放逐,更別說其背后所隱蓄的價值世界了。阿蘭坎比耶什么是城市一書中說: 一個城市,如果不能保留對已經消失的過去的記憶,也就是對自己舊模樣的記憶,那么它不可能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也不可能許自己一個未來。作者與之有一樣的認知,所以常懷憤怒,更多失望與失落。當然,還包括對專家只會以一套行內的黑話 自說自話,不能旁及橫通,作有效努力的遺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個人以為作者的遺跡尋蹤,未嘗不可看作是關于古代詩人和詩歌當代接受研究的另類延續,只是這種延續由詩內指向了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