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版41種群的特征步步高_第1頁
18 19版41種群的特征步步高_第2頁
18 19版41種群的特征步步高_第3頁
18 19版41種群的特征步步高_第4頁
18 19版41種群的特征步步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版:18-194.1 種群的特征(步步高)學習目標學習目標1.理解種群的數量特征。2.圍繞種群密度的變化,理解種群四個數量特征的內在聯系。3.掌握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方式一方式一蜜蜂沒有冬眠的習性,作為個體,也無法維持必要的體溫。但是只要外界氣溫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會以蜂王為中心抱成“團”,不停歇地爬來爬去,形成一個由蜜蜂的血肉之軀構筑的球體。外層與里層的蜜蜂會循環往復地互換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蜂團的溫度。蜜蜂正是依靠這種團隊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來度過寒冷的冬天。那么種群具有哪些個體沒有的特征呢?怎樣預測種群的發展趨勢呢?方式二方式二分析以下各項是不是一個種群:(1)一片草

2、地上的全部蛇。(2)某集市上賣的全部的同種白菜。(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4)一個池塘里的全部鯉魚。從群體水平來看,種群是個體的簡單累加嗎?個體的特征能代表種群的特征嗎?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對一個種群來說,會不會因為個體的消失而消失呢?總結:總結:種群的不同個體組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這時種群就表現出個體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種群有哪些特征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種群的特征。內容索引新知導學達標檢測新知導學新知導學一、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1. 種群的概念種群的概念?一定的自然區域?(1)概念三要素?同種生物?全部個體 (2)數量特征: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2. 種群密度的調查種群密度的調查(1)種群密度含義:是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意義: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 數量。個體數表示方式:種群密度。 空間大小?面積或體積? (2)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樣方法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求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 平均值 。標志重捕法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放回 原來的環境一段時間后 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個體中標記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估計種群密度。3. 樣方法樣方法(1)適用范圍:一般適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蟲卵的數量調查及一些活動

4、范圍較小的動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等。(2)基本步驟確定調查對象: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取樣:要做到隨機取樣,多用五點取樣法或者等距取樣法。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的該種群的數量,并記錄。在計數時,樣方內的個體要全部計數,在四條邊上的生物只取相鄰兩條邊及其夾角計數。計算種群密度:計算各樣方內種群數量的 平均 值,即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的估計值(單位:株/平方米)。(3)注意事項:要隨機取樣,不能有主觀因素。4. 標志重捕法標志重捕法(1)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2)計算公式 個體總數?N?初捕標記個體數?M?重捕個體數?n?重捕中標記個體數?m ?或 NMnm。 (3)注意事

5、項標志物和標志方法不能影響動物的正常生命活動。標志物不能過分醒目,過分醒目易被捕食。標志物持續存留時間不短于研究時間。數量變動:在研究期間,沒有較多個體的出生和死亡,也沒有較多個體的遷入和遷出。例例1 下列實例中,能夠構成種群的是A.長江和黃河里的鰱魚C.太行山上的松樹B.泰山上的灰喜鵲D.一個蜂巢里的工蜂解析解析種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種群具有一定的時空限制,是某種生物個體的總和。長江和黃河里的鰱魚生活的自然區域不同;太行山上的松樹包含多個松樹物種,組成了多個種群;一個蜂巢里的工蜂只是該蜜蜂種群的部分個體而非全部個體,因此A、C、D項都不能構成種群。解析答案歸納提升歸

6、納提升理解種群的關鍵理解種群的關鍵要素基本單位特定時間、一定空間、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與物種的 同一物種在不同區域可以有多個種群,但一個種群內的個關系與個體的體都為同一物種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不具備個體的特征,如出生、死亡、遷入、遷出、年齡和性別。種群內部存在復雜的種內關系,如種內斗爭、種內互助等關系例例2 下列關于樣方法調查結論的處理措施,正確的是A.多次取樣,取其平均值B.隨機選一個樣方,其密度就是整個種群的密度C.取樣方計算時,選生物密度大的區域更科學D.得出的結論與其他同學不一致則舍棄解析解析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要多次取樣,取其平均值

7、,B項錯誤;樣方法的關鍵是隨機取樣, C項錯誤;不同的人所選取的樣方不同,數據可能有所不同,A項正確、D項錯誤。解析答案例例3在一片約332hm 的林地內,調查者第一次捕獲了 25只大山雀,各用一個標志環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為標記,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 5只是有標記的。據此推算,該林地中大山雀的種群密度(只/hm2)約為A.165B.160D.15 C.5255解析解析設種群數量為x,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則可知:,可以計x33算出x165只,故該林地中大山雀的種群密度為 165只/33 hm25只/hm2。解析答案一題多變一題多變增大,因(1)如果標志物是一個較重的鐵

8、環,大山雀被捕獲的機率會 _偏小。此算出的值比實際數值可能 _(2)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稀疏的地區取樣,計算所得偏小 。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 _答案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種群密度調查數據的偏差分析種群密度調查數據的偏差分析(1)偏高:一般情況下,導致第二次捕獲中標記個體數比實際數值小的因素,都會導致最終的調查數據偏高,如被標記的個體不容易再次捕獲、標志物脫落等。(2)偏低:若被標記的個體標志物明顯,第二次更容易被捕獲,或者捕捉時只捕捉某種個體 (如用大網眼漁具捕獲大魚 )會導致調查數據偏低。二、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1.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

9、概念: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死亡率 出生率 種群密度 (2)遷入率和遷出率概念:單位時間內 遷入或遷出 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 遷入率 種群密度 遷出率 (3)年齡組成概念:種群中 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類型種群特征幼年個體數 大于 成年、老年個體數出生率與死亡率種群密度變化趨勢增大_類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各年齡期個體數比適中例_小于幼年個體數_穩定出生率死亡率_減小出生率遷出率造成的。(2)中國人口的增長 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單純地說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降低出生率。(4)

10、利用性引誘劑誘捕雄蛾 通過改變性別比例來降低出生率。學習小結學習小結增長型穩定型樣方法衰退型標志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達標檢測達標檢測1.下列不屬于種群特征的是A.種群密度C.種群的空間特征解析解析B.性別比例D.形態特征種群并不是許多同種個體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有機單元,它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率與遷出率及空間特征等特征。12345解析答案2.下圖表示的是四種不同種群中不同年齡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其中種群密度可能會越來越小的是解析解析種群年齡組成有三種類型,其中衰退型年齡組成的種群密度將會越來越小。12345解析答案3.預測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數量未來的動態信息主要

11、來自A.現有居住人口的年齡組成B.現有人口的數量和密度C.現有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入率、遷出率D.現有人口男女的性別比例解析解析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以及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入率、遷出率等特征都能影響種群密度,但只有年齡組成可用來預測種群數量未來的動態信息,種群的年齡組成可分為三種類型: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12345解析答案4.下列有關生物種群數量調查的方法中,正確的是A.調查蝗蟲幼蟲跳蝻,用標志重捕法2m左右B.調查馬尾松,小樣方劃分為 1C.調查蒲公英,只計數小樣方內的個體數D.調查趨光性農業害蟲,可用定位設置燈光誘捕,定時計數法調查蝗蟲幼蟲跳蝻的種群密度,用樣方法, A項錯誤;一般而言,解析解析北溫帶地區每個樣方的大小,喬木為 100 m2,灌木為16 m2,草本為1 m2,馬尾松屬于喬木,小樣方應劃分為 100 m2左右,B項錯誤;調查蒲公英,除計數小樣方內的個體數外,還要把樣方兩個相鄰的邊及頂角處的個體統計在內,其他邊緣不作統計, C項錯誤。12345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