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從解剖到手術的全面闡述_第1頁
股骨頸骨折:從解剖到手術的全面闡述_第2頁
股骨頸骨折:從解剖到手術的全面闡述_第3頁
股骨頸骨折:從解剖到手術的全面闡述_第4頁
股骨頸骨折:從解剖到手術的全面闡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骨小梁走形.特點股骨大體上為一管形骨,有部分前弓和扭曲,在冠狀位上,股骨頸和股骨干有一個角度,約 1307。一項大樣本的研究發現,男性患者的股骨頸干角更大,盡管股骨頸干角和頸長度在不同人群中有變異,但股骨頸在冠狀面上中心總在大轉子尖端水平。.在軸位上,股骨頸相對股骨內外髁連線的平面有一個前傾角度,一般為 107。股骨的前傾角度和下肢力學特征緊密相關,包括髖關節外展力臂,髕骨軌跡和足部朝向等。.關節囊解剖成人髖關節囊包繞整個股骨頭和大部分的股骨頸,僅股骨頸后外側部分無關節囊包繞。關節囊通過環形和縱行的纖維束進行加強。環形纖維在股骨頸后下方關節囊出形成類似吊帶的結構(Zona Obiculari

2、s),縱行的纖維結構包括髂股,坐股和恥股韌帶。關節囊前側有反 Y 型的髂股韌帶和恥骨股骨韌帶共同加強,關節囊后側由相對較弱的坐股韌帶加強。前方的髂股韌帶起自髂棘和髖臼前方,止于轉子間線的下方,可限制過伸及外旋。正常關節囊在伸直內旋位時緊張,而在輕度屈曲外旋位時關節囊內可以容納最多的關節液。.血管走形股骨頭和股骨頸正常的關節血供現在研究較多。骨內,骨外,營養動脈等構成了股骨近端的血管網。患者剛出生時,股骨近端骨骺由旋股內外側動脈供應,分別占 50%,股骨圓韌帶僅有少量血供。在 36 月時,供應股骨前側骨骺的旋股外側動脈退化,而旋股內側動脈的兩個主要關節支(后上和后下)成為供應股骨近端骨骺的主要動

3、脈,成人的血供基本沒有太大改變。來源于閉孔動脈的圓韌帶血管對股骨頭的血供影響變異較大。血管造影技術已經可以為正常和病理狀況下的股骨頭和股骨頸血供研究提供較為方便的手段。旋股內側動脈是股深動脈的分支。旋股內側動脈的第一個主要分支在內下方穿過關節囊進入關節腔,而后沿著 Weithrecht 韌帶行走向股骨頭,成為韌帶下動脈。該動脈的直徑大小不一。.旋股內側動脈主干沿著大轉子窩后外側行走,在股直肌上方邊界發出旋股內側動脈的大轉子分支。而后旋股內側動脈的深支沿著閉孔外肌的后方表面行走,穿過下孖肌,沿著聯合腱行走,而后在上孖肌穿入關節囊。關節囊內段的動脈沿著股骨頸表面后上方行走,而后進入滑膜形成韌帶上動

4、脈分支。旋股內側動脈和臀下動脈在梨狀肌梨狀肌的下緣的下緣組成恒定的血管吻合支,在旋股內動脈受損時可以進行代償。盡管旋股內側動脈分支的中末端形成了韌帶上動脈供應股骨頭,但是其可能不是供應股骨頭血供的主要動脈,因為股骨髓內釘置入的病例中并未發現破壞韌帶上動脈會導致股骨頭的缺血性壞死。.近期發現吻合支出現位置不符合前述近期由 Lorich 等人完成的研究對臀下動脈和旋股內側動脈之間的血管網進行了闡述。在 7/8 例尸體標本中發現血管吻合支在閉孔外肌閉孔外肌肌腱附近肌腱附近,吻合支而后在關節囊下向上發出至股骨頸上方。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旋股內側動脈分支行走不在聯合腱和關節囊之間,這和 Ganz

5、的研究不相符合。.來自增強磁共振的尸體學研究發現,韌帶下動脈在股骨頭灌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發現,在韌帶上動脈,韌帶下動脈和窩下血管叢之間存在非常多的骨外交通支。韌帶下動脈和韌帶上動脈相比,其距離股骨頭較遠,這可以解釋部分移位明顯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股骨頭壞死。在近期的一些列研究中,股骨頭血供主要來源于旋旋股內側動脈股內側動脈,其它血管吻合支,如臀下動脈等也對股骨頭血供有所貢獻。臨床上 CT 血管造影可展示股骨頭血供的主要動脈分支。.年輕患者股骨頸骨折的病理解剖目前臨床上對股骨頭血供是影響股骨頸愈合最重要的因素這一認識達成了統一。在一項 DSA 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 97%

6、以上的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患者出現了股骨頭部位的血供改變,而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患者僅有 1/3 出現股骨頭血供的改變。這提示對創傷的患者,股骨頭血供改變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原因。有一針對 64 例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研究發現,術中股骨頸部位置釘過程中是否有較多的血液從骨置釘孔中流出是預測股骨頭術后是否壞死的一個相對敏感和特異的指標,在 64 例患者隨后至少 2 年的隨訪時間點,有 56 例術中骨通道流血較多的患者術后未出現股骨頭壞死。Sevitt 等人通過影像學造影技術發現股骨頭外上方的負重區域對缺血改變較為敏感。Swiontkowski 等人通過研究發現,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

7、灌注受損,在后期 4-6 周的血管再見過程中,股骨頭骨小梁變薄,軟骨下骨骨折并出現股骨頭塌陷。對于部分股骨頸骨折預后,但后期出現股骨頭壞死的病例目前并不清楚其原因。Mary 等人進行的一項尸體學研究發現,股骨頭在后期會出現組織學上節段的塌陷,該臨床改變可以出現在股骨頸骨折愈合后的 2.5 年時,該研究將軟骨下骨折在影像學上的表現描述為新月征。.骨折部位股骨頸按照位置可以分為頭下型,經頸型及頸基底部型。年輕患者的頭下型股骨頸骨折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幾率最高(83%),經頸型的壞死率為 21%。頭下型骨折患者會對關節囊內韌帶動脈的終末支造成損傷,從而導致不可逆的股骨頭缺血。近期發表的一項針對成

8、人股骨頸骨折的 meta 分析發現,切開復位內固定和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其股骨頭血管性壞死的幾率在閉合復位組要顯著高于切開復位組。.移位程度在骨折移位程度較嚴重的股骨頸骨折病例中,術后股骨頭不愈合和缺血壞死的幾率顯著升高。Garden 分型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股骨頸骨折分型系統。其基于標準的前后位 X 片即可進行分型。若對股骨頸骨折加攝側位片,則可改變 15.2% 的骨折分型病例,最終導致約 23% 的患者治療方案更改。鑒于 Garden 分型組間和組內可靠性較差,現傾向現傾向與將股骨頸骨折分型單純的按照是否存在移位進行分型以指導治療方案決策。.手術方案(根據移位與否)目前臨床上對

9、無移位的股骨頸骨折采取經皮或者切開固定尚存在不同意見。在年輕患者中,保存股骨頭活性是治療的首要目標,這類患者開放的關節囊減壓術應該是首選。對年輕的移位的股骨頸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應該是主流的治療方式。.在一項針對 17 例成人股骨頸骨折行手術或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的研究發現,股骨頸骨折的不愈合率在 24%,缺血性壞死率為 41%。缺血性壞死多發生在 Garden IV 移位骨折中。對 470 例關節內股骨頸骨折行內固定治療的病例進行分析后發現,X 線上股骨頸初始的移位程度是骨折不愈合最可靠的預測因素。其他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現已清楚,無移位性股骨頸骨折和后續發生的股骨頭缺血和壞死之間

10、存在對應的關系。犬類股骨頭壞死的動物模型提示牽引,關節內壓迫,關節內血管阻塞等在股骨頭壞死方面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骨折線方向和粉碎程度股骨頸骨折線的方向對骨折預后的影響在臨床中研究較多。Pauwels 分型正是基于此,自 1935 年提出該分型系統以來,其至今一直仍是指導年輕患者治療方案決策的一個較為可靠的分型標準。研究發現,隨著骨折 Pauwels 角度增大,股骨頸骨折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也逐漸增大。. 一般而言,外展型骨折局部的剪切力小,骨折斷端較穩定,血運破壞少,骨折易于愈合;內收型骨折局部的剪切力大,骨折斷端不穩定,血運破壞大,骨折難于愈合。.按骨折及移位程度分類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無移位

11、.完全骨折部分移位.完全骨折移位嚴重.I Ib b型:移位骨折,能復位,內型:移位骨折,能復位,內側皮質對位,穩定;側皮質對位,穩定;Evans分型:(轉子間骨折)I I型型IIII型,型,骨折線自大轉子下方向骨折線自大轉子下方向內上方延續,到達小轉子上方內上方延續,到達小轉子上方, ,小轉子也可能成為游離骨折塊小轉子也可能成為游離骨折塊(逆逆粗隆間型)粗隆間型)I Ia a型型: :無移位骨折,穩定;無移位骨折,穩定;I Ic c型:移位骨折,不能復位,型:移位骨折,不能復位,內側皮質未對位,不穩定;內側皮質未對位,不穩定;I Id d型:粉碎骨折,大小轉子各型:粉碎骨折,大小轉子各為單獨骨

12、折塊,不穩定為單獨骨折塊,不穩定.近期發表的一項生物力學研究發現,股骨頸 Pauwels III 型骨折模型,相較于 DHS,使用 2.7 mm 鋼板固定可以增加最大失敗負荷達 83%,而采用空心螺釘固定則能增加 26% 最大失敗負荷。該研究結果和 Liporace 的研究結果相矛盾,Liporace 等人的研究發現,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治療股骨頸 Pauwels III 型骨折術后的骨折不愈合率在 19%,而采用角度固定裝置,其骨折不愈合率在 8% 左右。近期 OTA 會員就年輕患者垂直型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案進行了有益的討論,但并未得出一致結論。.股骨頸后方骨折塊粉碎是造成臨床上股骨頸骨折不

13、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最終可導致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Judet 等人介紹了一種較為新穎的轉子間骨脊自體骨移植支撐技術治療股骨頸后方骨折粉碎的病例以加速骨折愈合。但上述研究并沒有進行長期的隨訪。在一項對 146 例小于 60 歲患者進行隨訪研究發現,后方粉碎的移位股骨頸骨折會增加缺血性壞死,股骨頸短縮,移位的風險。.手術治療決策手術治療年輕患者的股骨頸骨折的目標是達到骨折的解剖復位和堅強的內固定。大部分臨床醫生均同意,保留股骨頭骨折后的殘留血供對獲得較好的臨床預后非常重要。.手術入路傳統上成人股骨頸骨折常從外側做手術入路。此外可以聯合單獨的前入路或后入路進行股骨頸的撫慰。改進型的 Harding

14、e 入路在成人全髖關節置換中較受歡迎。Watson-jones 入路是在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間的肌間入路,若此入路向近側過度延伸,則有損傷臀大肌的風險。直接前入路在神經間(骨神經和臀上神經)進入,在深層次分離股直肌和臀中肌,減少了失神經的風險,對頭下型骨折,經頸和頸基底部骨折等均可以進行很好的暴露。對股骨頭的 Pipkin I/II 型骨折也可以通過這一入路完成固定。既往從后路做復雜的股骨頭和股骨頸骨折容易導致缺血性壞死,一度受到嚴厲的批判。但是,因 Ganz 的卓越貢獻,后路手術入路已經有了極大的改進。.減少股骨頭血供醫源性損傷的解剖學處理注意事項在一項針對 17 例年輕股骨頸骨折的患者研究中

15、,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方法治療,若骨折復位不良,則其出現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比例高達 100%,而若骨折復位可,則僅有 12% 的股骨頭壞死率。醫源性損傷導致股骨頭不愈合,而后發生的缺血性壞死在年輕的股骨頭骨折患者中時有報道。來自 mayo 醫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70 例納入研究的患者,其影像學上可見的髖臼撞擊征約有 75%,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現臨床癥狀。頸干角增大,股骨頭非球形,股骨頸后傾等髖臼撞擊手術患者術中最多見的發現。早期骨折復位固定確切的病例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股骨頸縮短或者內翻塌陷是股骨頸畸形愈合后最為常見的畸形方式。近期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發現,股骨頸縮短(5 mm,10mm)和術后不良功能結局相關。長度固定的鋼板固定后骨折愈合率較高(94%),股骨頸縮短的概率很低。.髖關節表面置換的再思考有研究發現,前外側手術入路治療股骨頸骨折對股骨頭 - 頸部血供的破壞較后路少,但上述結果并沒有得到其他研究的證實。有學者介紹了一種改進的髖關節后入路以期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