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神經系統優秀課件_第1頁
基礎醫學神經系統優秀課件_第2頁
基礎醫學神經系統優秀課件_第3頁
基礎醫學神經系統優秀課件_第4頁
基礎醫學神經系統優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經系統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功能,主要是將內外環境變化的信息由傳入神經傳送到中樞(脊髓和腦) ,經處理后由傳出神經傳到各器官系統,調節它們的活動。 一、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1 方式1.1 電突觸一、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一、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 1 傳遞方式傳遞方式 1.1 電突觸電突觸(縫隙連接) 兩層膜之間距離很近并有橋狀結構 直接電傳遞 雙向傳遞 意義可能在于使很多神經元產生同步活動 1.2 化學性突觸1.2 化學性突觸化學性突觸 突觸前膜:突觸小體的膜。突觸小體內含突觸小泡,后者儲存神經遞質; 突觸間隙:約 20 nm,神經遞質可很快通過彌散到達后膜; 突觸后膜:有豐富的特異性受體,能與遞

2、質結合。 是神經系統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 遞質釋放與作用遞質釋放與作用 (CaCa2 2依賴性釋放)依賴性釋放) 神經沖動神經沖動 前膜去極化前膜去極化 Ca2內流內流 小泡移向前膜小泡移向前膜 與受體結合與受體結合 后膜后膜 彌散彌散 遞質釋放遞質釋放 與前膜融合開口與前膜融合開口 突觸后作用突觸后作用 遞質與受體分離遞質與受體分離 重吸收或降解重吸收或降解 1.3 非突觸性化學傳遞非突觸性化學傳遞 前一個神經元的末梢位于后一個神經元的附近(距離較大) ; 不存在一對一的功能關系, 作用較為彌散; 利于神經系統實現復雜的調節功能。 2 神經回路神經回路 長軸突神經元(大量) : 聯系各中樞功

3、能; 短 或 無軸 突 神經元:可形成各種回路,使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更加精細靈活、也是學習記憶、時間分辨、空間分辨等功能的結構基礎。 3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前神經元興奮釋放興奮性遞質使突觸后膜去極化。 其離子基礎主要是 Na的內流。在中樞,谷氨酸可引起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前神經元興奮釋放抑制性遞質使突觸后膜超極化。 其離子基礎主要是 Cl的內流和(或)K的外流。在中樞,氨基丁酸、甘氨酸可引起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突觸前抑制二、神經遞質與受體1 遞質種類4 突觸前抑制

4、突觸前抑制 在軸突軸突型突觸中,一個軸突的興奮抑制另一個軸突的遞質釋放,從而抑制后繼神經元產生興奮性突出后電位。 二、神經遞質與受體二、神經遞質與受體 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在化學性突觸中起信息傳遞作用的化學物質。 1 遞質種類遞質種類 1.1 乙酰膽堿 1.2 單胺類: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 1.3 氨基酸類: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 1.4 神經肽類 阿片肽類:內啡肽、腦啡肽、強啡肽 腦腸肽類:P 物質、胃泌素、膽囊收縮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腸肽 激素類: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生長素、生長抑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細胞因子類:白細胞介素 1、2、6 1.5 其它

5、:血管緊張素 II、緩激肽、神經肽 Y 遞質合成、失活3 遞質共存2 遞質的合成、儲存、釋放、及失活遞質的合成、儲存、釋放、及失活 神經肽類遞質在神經元胞體合成、其它在神經末梢合成。 神經肽類遞質和乙酰膽堿主要靠酶的降解失活、 其它的主要被突觸前膜重吸收。 在藥理學上往往可以利用藥物對上述環節的影響來增強或降低某種遞質的作用。 3 遞質共存遞質共存 一種神經纖維同時釋放 2 種或以上遞質的現象。 4 主要遞質與受體 ( ACh、NE)4 主要遞質與受體主要遞質與受體 受體與遞質結合的特性:受體與遞質結合的特性:選擇性、選擇的相對性、結合的可逆性。 4.1 乙酰膽堿乙酰膽堿 主要由乙酰膽堿酯酶降

6、解而失活; 作用于 M(分布在平滑肌、心肌、腺體、腦)和 N(分布于節前纖維、骨骼肌、中樞神經系統)受體產生興奮作用; 4.2 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 主要由單胺氧化酶和兒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降解失活; 主要與受體結合引起平滑肌收縮(小腸舒張) 。 (氨基酸)4.3 興奮性氨基酸興奮性氨基酸 已知有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主要經重吸收失活; 與谷氨酸受體結合, 廣泛地對神經細胞產生興奮作用、 但濃度過高時可產生毒性作用(如細胞缺氧)而損傷細胞。 4.4 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 已知有甘氨酸和氨基丁酸,主要經重吸收失活; 與氨基丁酸受體結合,廣泛地對神經細胞產生抑制作用。 (由于上述 2 類氨基酸

7、的作用范圍非常廣泛且作用相反,因此有人提出它們是神經系統中基本的神經遞質,其他遞質其實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氣調節作用的,即加強谷氨酸的作用產生興奮,或加強氨基丁酸的作用產生抑制) (嘌呤、阿片)4.5 嘌呤類嘌呤類 主要存在于胃腸道,其神經元胞體位于壁內神經叢; 可能引起腸肌細胞超極化和舒張。 4.6 阿片肽阿片肽 已知有內啡肽、腦啡肽、強啡肽三類,分布于腦、垂體、腎上腺、T細胞等處; 與阿片受體結合,主要產生鎮痛作用、也與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有關,但可能僅在應激條件下起作用。 三、神經反射三、神經反射三、神經反射 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的規律性應答。 1 中樞神經元的聯系中樞

8、神經元的聯系 2 牽張反射牽張反射 當肌肉收到外力牽拉時產生的反射性收縮,其感受器為肌梭;而肌肉收縮時張力變化的感受器為腱器官,它對相應肌肉的作用不是興奮而是抑制,這可能是一種保護機制,防止肌肉過分收縮而損傷(反牽張反射) 。 其意義主要包括:維持姿勢、完成隨意運動、調節呼吸運動等。 (膝反射示意圖)(膝反射示意圖) 四、感覺功能1 軀干四肢的傳導通路四、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四、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1 軀干和四肢的感覺傳導通路軀干和四肢的感覺傳導通路 2 丘腦的感覺投射系統丘腦的感覺投射系統 3 大腦皮質感覺區大腦皮質感覺區 大腦皮質感覺運動區大腦皮質感覺運動區 (上圖外側面,下圖內側面)(上圖

9、外側面,下圖內側面) 五、運動功能1 脊髓調節運動反射五、神經系統的軀體運動功能五、神經系統的軀體運動功能 1 脊髓調節軀體運動反射脊髓調節軀體運動反射 2 腦干和高位中樞調節肌緊張腦干和高位中樞調節肌緊張 3 小腦的功能小腦的功能 4 基底神經節底功能基底神經節底功能 (靜止性震顫多見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和頭部,靜止時出現、自主(靜止性震顫多見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和頭部,靜止時出現、自主運動時減少,此與前述共濟失調不同,后者主要表現為運動的準確性障礙,如運動時減少,此與前述共濟失調不同,后者主要表現為運動的準確性障礙,如指物不準,并在動作進行中發生震顫,故后者又稱動作性震顫)

10、指物不準,并在動作進行中發生震顫,故后者又稱動作性震顫) 5 大腦皮質的調節功能大腦皮質的調節功能 六、植物性神經1 內臟活動的自主性2 交感神經六六、植植物物性性神神經經的的功功能能和和意意義義 植物性神經系統習慣上是指支配內臟器官的傳出神經元。 1 內內臟臟活活動動的的自自主主性性 內臟活動與骨骼肌不同。 人可以隨意控制骨骼肌的活動、 卻難以指揮內臟的活動, 說明內臟活動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植物性神經系統也稱自主神經系統。 2 交交感感神神經經系系統統的的功功能能 應應急急功功能能 交感腎上腺系統: 交感神經興奮時, 常伴有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多。 其意義在于當內外環境劇烈變化時(如重度肌肉活

11、動、過冷、過熱、窒息、失血、劇痛、發怒等)加強機體的防御能力。 另外, 交感神經還可以作為某些反射的傳出途徑而影響不同部位的血管、 汗腺或其它效應器。 (各器官系統)2.1 2.1 眼:眼:瞳孔散大肌收縮瞳孔擴大、眼球后部平滑肌收縮眼球突出、上眼瞼提肌收縮眼裂開大。 2.2 2.2 皮膚:皮膚: 動物背部和尾部的毛豎起而表現恐慌、 人則表現為起 “雞皮疙瘩” 。 2.3 2.3 循環系統:循環系統: (1)心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快以提高循環效率; (2)體循環血管收縮,尤其是腹腔內臟與皮膚血管收縮、而骨骼肌血管舒張,因而血液重新分配; (3)脾臟包囊收縮釋放紅細胞。 2.4 2.4 呼吸系統:呼

12、吸系統:支氣管擴張以利于氣體交換。 2.5 2.5 消化系統:消化系統:胃腸運動、膽囊運動抑制。 2.6 2.6 代謝:代謝: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脂肪加速水解,為肌肉提供更多能量。 3 副交感神經3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 泌走胰島素系統:泌走神經活動加強時,常伴有胰島素分泌的增多。 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比較局限, 有時只影響某一器官,總的功能是:在安靜條件下,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吸收、積蓄能量、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 環境急劇變化時, 上述兩個系統均興奮, 其生理意義在于:交感腎上腺系統使血糖升高、 泌走胰島素系統促進血糖利用,從而使機體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 4 各級中樞

13、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七、腦的高級功能1 大腦皮質的二個信號系統七、腦的高級功能七、腦的高級功能 1 大腦皮質的二個信號系統大腦皮質的二個信號系統 2 腦電圖2 腦電圖腦電圖 通過引導電極在頭皮表面記錄到的皮質自發電活動。 2.1 2.1 記錄方法和基本波形 (應用舉例)2.2 2.2 應用舉例 癲癇癲癇 癲癇患者腦電圖 (示尖波、 棘慢波)癲癇患者腦電圖 (示尖波、 棘慢波) 顱內腫瘤顱內腫瘤 清醒狀態下也可引出、波。 計劃生育計劃生育 給妊娠 2 月以上孕婦測“快動眼”型睡眠腦波, 如該波出現率低, 往往提示胎兒腦發育不全和癡呆。 語言中樞3.1 中樞3 語言中樞語言中樞 3.1 3.1 中樞 3.2 語言機能的形成4 學習與記憶3.2 3.2 語言機能的形成 需要經歷學習的過程; 語言機能可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 兒童的語言機能是依照聽、說、看、寫的順序發展的; 出生后第二年是小兒語言機能發展最迅速的一年。 4 學習與記憶(自學)學習與記憶(自學) 5 情緒的生理反應5 情緒的生理反應情緒的生理反應 情緒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主觀體驗。 5.1 情緒的生理學基礎情緒的生理學基礎 (1) 軀體運動反應面部表情、肌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