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動態24期_第1頁
林科動態24期_第2頁
林科動態24期_第3頁
林科動態24期_第4頁
林科動態24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科研動態1. 功能微生物在低碳林業中的應用研究獲階段性成果現代林業生產中,施用化肥、農藥是人工林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化肥與農藥的生產、過量的使用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在林業生產上利用具有固氮、溶磷、抗病等作用的功能微生物,不僅可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還可以減少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為生產原料的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改善環境,有利于林業的低碳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前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承擔的“功能微生物在低碳林業中的應用研究”(201004075) 項目,在項目實施的3年以來,從不同生態環境中分離、篩選了300余株的功能菌株,并從菌株的分類地位、

2、功能特性以及與林木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針對桉樹、相思等速生豐產樹種在華南地區廣泛種植的狀況,項目組篩選了具有固氮、溶磷及抗病的功能菌株,為南方速生豐產林菌肥的開發提供了優良高效的功能微生物資源。項目組分離篩選了多株兼具固氮與溶磷功能的植物根際促生細菌,研究了菌株的固氮酶活性、溶解無機磷等作用。應用同位素15N測定分析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量及固氮效率,并通過對促生菌標記綠色熒光蛋白 (GFP),接種在桉樹根系上,跟蹤其定植情況 (圖1)。項目組成員還分離篩選了一批抗病的細菌,開展了一系列抑菌活性物質成分分析等研究,分離和純化出的抑菌活性物質拮抗桉樹青枯病效果顯著 (圖2)。在根瘤菌

3、的分離與鑒定方面,研究人員分離出174株黑木相思根瘤菌,通過表型與遺傳型的分析,發現黑木相思根瘤菌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主要分布在慢生根瘤菌屬(Brady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屬(Mesorhizobium)、根瘤菌屬(Rhizobium)、伯克霍爾德菌屬(Burkholderia)和草螺菌屬(Herbaspirillum) 等5個屬,并在國際微生物分類進化學雜志 (IF=2.789)正式發表了贛州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ganzhouense sp. nov.) (圖3)、金合歡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izhouense sp. nov.)

4、 等2個新種,豐富了國際上已知根瘤菌的種類。結合接種試驗,證實這些根瘤菌不僅能與原宿主黑木相思共生結瘤,還能與網脈相思、維多利亞相思和灰木相思形成有效的固氮根瘤,研究結果將為相思人工林接種根瘤菌菌劑提供了優良的菌株資源。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項目組開發出林業專用復合微生物肥料,經相關部門檢測分析,全部指標達到復合微生物肥料的行業標準(NY-T 798-2004)。在廣東省陽江市、吳川市、福建省漳州市等地建立了應用復合微生物肥料的試驗示范林1000多畝,并在南方主要造林樹種桉樹、相思、木麻黃、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和紅樹林等進行輻射推廣應用,效果顯著。這一系列新型的菌肥產品及其應用技術在南方人工林大面積

5、推廣應用,將會有效提高林木產量,降低營林成本,增加林農收入,還可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有利于農、林業的持續發展,大大提高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符合當前低碳、節能的發展目標。(熱林所:陸俊錕)2.刺槐無性系豐產林栽培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為了改變我國目前刺槐人工林生長量低、干形差、只能作為生態防護林的現狀,使得刺槐人工林作為優質速生豐產林成為可能,積極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同時增加林農經濟收益,推動生態工程建設。由中國林科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承擔的“刺槐無性系豐產林集約經營配套技術研究”,經過5年聯合攻關,分別創制出了一套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的“刺槐無性系繁殖和育苗配套技術”和“刺槐無性系豐產林集約栽培配套技

6、術”。利用研究成果培育出的刺槐速生豐產林,具有生長快、干形好,出材率高等特點,可作為生產高檔實木地板、家具的原材料,與目前已成熟的刺槐木材深加工技術組裝配套,可發展刺槐栽培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挖掘刺槐木材利用的經濟價值。創制出的“刺槐無性系繁殖和育苗配套技術”包括整地方法、根段規格選擇、根段預處理方法、根段催芽技術、扦插方式、種植密度、樹體管理技術、雜草控制技術、施肥技術等育苗配套技術。采用該配套技術體系進行無性系育苗,可以實現一級苗(地徑1.0cm)出圃數量達到2650株/畝,平均每株一級苗育苗成本可以控制在0.7元以下;創制出的“刺槐無性系豐產林集約栽培配套技術”包括造林技術、灌溉技術、施

7、肥技術、幼林樹體管理技術、修枝技術、林下植被管理技術等。采用該配套技術體系,5年生幼林平均胸徑與樹高分別達到9.5cm和9.1m,單位面積蓄積生長量比當地刺槐人工林提高55%以上,經濟效益增加70%以上。(科技處:孫尚偉)科技成果1. “森林火災發生、蔓延和撲救危險性預警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梁希科技二等獎依托國家“九五”、“十五”攻關、“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撐以及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課題,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組織西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等單位,針對森林火災預警領域最緊迫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形成實用技術,從總體上提高對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控

8、制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研發的“森林火災危險性分級預警技術”,包括森林火災發生危險性分級預警技術、森林火災蔓延危險性分級預警技術和森林火災撲救危險性分級預警技術。實現了森林火災蔓延模擬、復雜氣象、地形、植被條件下的森林火災撲救預警,可進行火災數據的快速采集、傳遞和集成,火情的標繪、火環境信息查詢、火發展預警、撲火隊員作戰預警部署,火場發展態勢預警發布等,具備了對森林火災發生、蔓延和撲救三階段危險性的分級預警。通過對森林火災危險性預警技術等研究工作的深入,綜合考慮了火燃燒、地形、植被和氣象要素的變化,對森林火災分級預警技術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解決了森林火災預警技術中指標體系建立、系列模型構建

9、和危險性分級預警等一系列配套技術問題。出版了林火氣象與預測預警、森林火災監測預警和撲救指揮數字化技術等專著3部,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獲得軟件著作權7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表論文23篇,其中SCI收錄5篇,EI收錄2篇。(森環所:舒立福)科技支撐1.科技服務社會,科技列車赤峰行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荒漠化所專家參加了由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林業局等11個國家部門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科技列車赤峰行暨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活動周”活動,開展了現場技術指導、專家報告,以及“PRI-ECO&CFERN森林生態連清監測技術野外培訓大篷車走進赤峰”等形式多樣、為期一

10、周的林業科技服務。 荒漠化所楊文斌研究員率隊的專家組,深入敖漢旗進村綠化現場、馬頭山林場樟子松基地、文冠果基地、烏蘭召林場生態示范基地,翁牛特旗圖哈線、響浩線大規模治沙工程現場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技術指導,并為當地技術人員和基層林業工作者實地講解了低覆蓋度治沙技術。期間,楊文斌研究員做了題為“低覆蓋度治沙原理、模式與效果”專題報告。報告著重講解了低覆蓋度治沙技術,解決了半干旱地區由于降水量低于400mm,中幼林由于密度過大造成過早衰退問題。這項技術基本解決了防沙治沙中多年來“中幼齡林”衰敗或死亡問題,對于推進干旱、半干旱區沙漠化土地生態修復的穩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義。來自赤峰市林業部門及其所屬

11、單位相關科技人員和林業工作者60余人認真聆聽了報告。 森環森保所宋慶豐博士、張維康博士為主的專家隊,赴赤峰松山區太平地農田防護林區、龍潭退耕還林工程區等地,就農田防護林改善局地小氣候、護田增產等地表徑流場的選址問題結合生態站建設,進行科學指導并提出具體實施意見。 為加快推動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進程、提升森林生態站的野外觀測能力,“PRI-ECO&CFERN森林生態連清監測技術野外培訓大篷車走進赤峰”開進了喀喇沁旗旺業甸實驗林場。森環森保所王兵研究員、牛香副研究員為主的專家組,分別做了國內外生態站起源與發展狀況、城市森林生態站的標準化建設與監測、森林生態連清野外觀測方法、

12、內蒙古典型區域森林生態站野外觀測與研究進展、森林生態站標準化建設與硬件配置技術、城市森林滯納空氣顆粒物功能的研究-以北京市植物園為例等專題報告。來自內蒙古大興安嶺定位站,內蒙古賽罕烏拉定位站,通遼市特金罕山定位站,通遼林科院,赤峰學院,赤峰市松山區林業局等單位50多位科技人員參加了培訓班。專家報告生動活潑且內容豐富,深受學員們歡迎。 (宣傳中心:王秋麗)創新平臺1. 國家林業局林業機械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國家林業局林業機械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哈爾濱)(簡稱“林機質檢中心”)前身是“林業部營林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1985年原國家林業部以林科【1985】225號文件正式批準成立林業部營林機械產品質

13、量監督檢驗站,設在林業部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1998年國家機構改革,林業部改為國家林業局,“林業部營林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改名為“國家林業局營林機械產品質量監督站”,掛靠在更名后的國家林業局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為適應林業機械行業發展、更好的服務于林業生產與建設,經申請并獲國家林業局批準、授權,2009年“國家林業局營林機械產品質量監督站”更名為“國家林業局林業機械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哈爾濱)”,同時擴展了檢測服務范圍。依托中國林科院哈爾濱林機所成立的“國家林業局林業機械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哈爾濱)”,其目標是:站在提升林業機械產品質量、服務林業生態建設高度,開展林業機械領域中的:營林機械、

14、撫育機械、森林防火機械與設備、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械、苗圃機械與設備等產品檢驗與測試。建有整機性能檢測室、幾何量參數檢測室、力學性能檢測室等檢測實驗室,同時建立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確保客觀、科學、公正、公平的開展檢測工作。林機質檢中心分別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資質認定、實驗室認可,并獲國家林業局授權。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獨立開展檢測業務,出具獲得行業認可的檢測報告。同時為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監測產品質量狀況,為其制定有關規劃與政策提供技術支持。林機質檢中心成立以來,配套建立和組建了先進的檢測實驗室和高水平的檢測團隊。30年來,林機質檢中心先后

15、承擔行業統檢任務、企業產品委托件檢測、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科研成果檢測任務。承擔國家質檢總局、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林業機械方面科研項目7項、獲得國家專利7項;制修訂林業機械國家和行業標準15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林機質檢中心通過對林業機械產品檢測結果的統計和分析,定期向行業主管部門提交相關報告,為國家有關部門掌握林業機械產品質量現狀和發展形勢提供了準確的信息資源,為促進林業機械的發展做了有益的貢獻。(哈林機所:王振東)2. 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華北分中心簡介國家林業局華北植物新品種測試分中心(北京)(簡稱“華北測試分中心”)由國家林業局于2004年10月批準成立,其依托單位為中國林科

16、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主要承擔華北林木植物新品種測試和華北(溫帶)森林植物種質資源庫保存,涉及華北22科42屬約60種森林植物,基本涵蓋防護林、用材林、特用林及薪炭林營造林中主要喬灌木樹種及其品種。華北測試分中心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華北林業實驗中心駐地泗澗溝,土地權屬歸華北林業實驗中心所有,2012年完成了新品種測試分中心辦公兼實驗大樓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2013年完成項目基礎設施工程驗收。大樓總建筑面積約586.8m2,水、電、暖、網絡通信、通風等設施配套完備。實驗室配套實驗臺、通風、給排水等設施和設備以及相關測試儀器和設備,主要包括比色卡、便攜式數據采集系統、葉面積測定儀、紫外分光光度計、解剖鏡、顯微切片機、分析天平、扭力天平、超凈工作臺、數碼照相機、多媒體投影儀和臺式計算機等,基本滿足測試儀器和設備需要。同時,配套有1344 m2測試溫室和約380畝的野外測試基地。測試溫室采用全光照半自動溫濕度控制,配備有活動苗床、全光照自動噴霧或灌溉系統、半自動遮陰網、溫室保溫覆蓋卷簾、光照補給系統等,目前溫室內培育有種類科研苗木,包括彩色針葉樹、樹月季、野牡丹屬等樹種。野外測試基地位于中心九龍山,設置有圍欄封禁,配套有觀察站、機電深井、蓄水池等灌溉設施,能滿足野外測試試驗需要。華北測試分中心具有3名測試人員,曾多次參加過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