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醫基礎理論考點精要1 緒論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 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一、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防治等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念為主導 治為治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1.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成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2. 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在內經難經的基礎上寫成的,傷寒論是中醫學中成功的運用辨證論治的 第一部專書,為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傷寒論在素問熱論的基礎 上,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 的綱領;金匱要略以臟腑的病機理論進行證候分析,發展了內經的病因學說
2、,提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3. 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病因病機癥候學專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了 著名的三因學說;小兒藥證直訣開創了 臟腑證治的先河。4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倡“六氣皆從火化” “五氣過極皆能生火” 之說,用藥以寒涼為主,、 稱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以汗、吐、下為攻去病邪的方法。攻邪派;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以補益脾胃為主,稱為 補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論”,謂“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稱為 滋陰派;5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中提出,溫疫的病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 異氣所成”,對溫病的
3、病因學是個很大的發展。清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清-吳鞠通, 創三焦辨證。6.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 整體觀念:(1)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體現于“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等理論。在 治療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 與此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春 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 如“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 骨,蟄蟲周密。 ”
4、又如“春善病鼻 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旦慧晝安,夕加夜甚。2.辨證論治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地方區域對人體的影響:辯證,是將四診所收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病異治,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異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發展過程
5、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2精氣、陰陽五行精氣一、精氣學說1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 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 的本原。精氣學說, 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2.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 聯系的中介、天地精氣 化生為人。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二、陰陽學說1陰陽的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 統一的概念。素
6、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2 陰陽屬性的相對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為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可以相互轉化;另一方面體現在陰陽的無限可分性。3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 陰陽的對立制約 “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反映了陰陽的制約關系。又如“陰勝則陽病,陽盛 貝U陰病”說明了陰陽的制約、消長失調。(2) 陰陽的互根互用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 外陰之使也”;“孤陰不生,
7、獨陽不長”(3) 陰陽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 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 陰。陰陽互藏是陰陽雙方交感的動力根源,又是構筑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關系的基礎和紐帶。還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4) 陰陽的消長平衡“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5)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中醫學稱之為“重“或“極”“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4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生有形,
8、不離陰陽”。(2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3)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偏勝: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 陽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互損: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陰陽轉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4) 用于疾病的診斷:“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5 )用于疾病的治療 確定治療原則: 陰陽偏勝的治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 陰陽偏衰的治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即所謂“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陽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即所謂“諸
9、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法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 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歸納藥 物性能:指藥物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三、五行學說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 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義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調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升 騰;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清潔、肅降、收斂;水曰潤下:寒涼、 滋潤、向下運行;(2) 事物的五行屬
10、性推演和歸類(3)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五行相生的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子”關系。五行相克的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和“我克”在內 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4)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相乘: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侮:反克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發生;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己所勝,輕而侮之”。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1) 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于五行,以五行
11、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來說明五臟的關系。(2) 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相生關系的傳變: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淺,難經經 釋“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時病情較重, 難經經釋“受我之氣者,其力 :方旺,還而相克,來勢比甚”;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方面;其中相乘時的病情較重,“所不勝,克我也。 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扶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相侮時的病情較淺,“所勝,我可也。臟氣受制于我,則邪氣不能深入,故為微邪”。(3 )用于診斷和治療 用于診斷:色脈相合:為順證;即青弦赤紅,黃緩白浮,黑沉乃平; 色脈不合:為
12、逆證,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用于治療: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抑強,扶弱;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3藏象一、概述1 .藏象一詞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2. 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一是古代解剖知識;二是長期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三 是反復的醫療實踐。3.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里;五臟與形體諸竅連接成一個整 體;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生理功能
13、之間的平衡協調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相 對穩定的重要環節。4五臟的生理特點:生化和儲藏精氣,“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的生理特點:受盛和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滿也”;奇恒之腑的特點:藏陰精而不瀉,異于腑。二、五臟(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方面;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脈為血之府”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為其最基本的前提條件。(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可分屬于五臟,但主要歸屬 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2、心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4、:(1) 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2) 在液為汗:“陽加于陰謂之汗”。(3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4 )在竅為舌: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氣、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肺主一身之氣, 首先體現于氣的生成 特別是宗氣的生成; 其次體現于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 作用。 肺主呼吸之氣,指肺吸入清 氣呼出濁氣,實現體內外的氣體交換。(2 )主宣發和肅降:肺主宣發的生理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
15、的濁氣; 二是將脾所轉 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達于皮毛,即“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三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的開合,將津液化汗液排出體外。”肺主肅降的生理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吸入清氣;二是將清氣和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保持呼吸道的潔凈。(3) 通調水道:“肺主行水” “肺為水之上源”;(4) 朝百脈,主治節:“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與皮毛。”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調節全身的氣機;三
16、是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2、肺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1 )在志為憂:憂和悲同屬肺志;(2)在液為涕:涕有潤澤鼻竅的作用;(3 )在體和皮,其華在毛:(4)在竅為鼻:“鼻為肺之竅” “喉為肺之門戶”;“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方面;運化水谷:“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運化水液: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脾虛水腫的發生均與此有關;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 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一是將營
17、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而是維持內臟相對恒定于一定位置。“清氣在下,則生饗泄。(3) 主統血: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2、脾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1 )在志為思:思雖為脾志,但與心主神明有關,故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之說;(2 )在液為涎:唾液中較清晰的稱作涎。(3) 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 “治痿獨取陽明。”(4 )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四) 肝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疏泄:表現在四個方面; 調暢氣機:有肝失疏泄和肝氣生發太過兩端病理變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促進脾胃
18、的運化功能: 協調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 分泌和排泄膽汁。 調暢情志:是調暢氣機所派生出來的。對男子排精,女子月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調理沖任二脈來實現。(2 )主藏血:包括兩方面;貯藏血液:制約肝陽升發太過;防止出血。調節血量:特別是外周血量。(3 )肝藏魂:“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2、肝在志、在液、在體、在竅(1)在志為怒:“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饗泄,故氣上矣。”(2)在液為淚:(3 )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肝主筋,“爪為筋之余”“肝;者,將軍之官,謀略出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4)在竅為目: “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
19、色矣。”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 之精為絡, 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 后出于項中。”(五) 腎1、腎的主要生理功能:(1) 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 “生之來,謂之精。”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 “天癸” 即是隨著腎中精氣不斷充盛,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2) 主水:指腎在津液的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津液的代謝是通 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肺的宣布、腎
20、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送至全身。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3) 主納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2、腎在志、在液、在體、在竅:(1) 在志為恐:恐為自知,驚為不自知。(2) 在液為唾: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稱作唾,唾為腎精所化。(3 )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腦為“精明之府”,腦為“髓海”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指腎中精氣主骨生髓的具體體現。“齒為骨之余”“發為血之余”(4) 在竅為耳及二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21、附】命門:靈樞根結“命門者,目也。難經提出“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有元 代滑壽及明代虞和張景岳的兩腎據稱命門說、明代趙獻可等兩腎之間為命門說、明代孫一奎的命門為腎間動氣說。“命門之火”即腎陽, “命門之水”即腎陰。、六腑1七沖門:難經四十四難“七沖門何在?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2.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汁由肝之精氣所化生,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是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調節。膽汁直接有助于消化,故為六腑之一,因膽本身并無傳化飲食物的功能,且藏
22、精汁, 與胃 腸有別,故又屬奇恒之腑。3胃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為太倉,胃為水谷之海;胃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 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2) 主通降,以降為和: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濁氣在上,則生瞋脹。”將 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 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5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 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 之說。6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三是吸收大量的水液, 故曰“小腸主液”。“利傳化糟粕“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亦與肺的肅降有關,還與腎的氣化有關,”大腸的
23、傳導功能 故有主二便”“腎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無形” (1 )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臟六腑。”貯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的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三焦為“孤府”。"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膀胱者,4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受盛和化物:“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別清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將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二是(2) 為水液運行之道路:三焦氣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3)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上焦:“
24、上焦如霧”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中焦:“中焦如漚”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下焦如瀆” “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四、奇恒之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 地,故藏而不 瀉,名曰奇恒之府。 ”1 腦的主要生理功能:“腦為髓之海。、”“諸髓者,皆屬于腦。、”“頭者,精明之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李時珍明確提出腦與精神活動有關,謂“腦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本草備要“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王清任把憶、視、聽、嗅、言等功能節歸于腦。中醫學將腦的生
25、理病理統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2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女子月經的來潮和胎兒的孕育主要有三方面的生理因素:(1) “天癸”的作用:天癸的至與竭是月經來潮與否的前提條件。(2) 沖任二脈的作用:“沖為血海” “任主胞胎”、(3) 心肝脾三臟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統血。五、臟腑之間的關 系1. 臟與臟之間的關系:(1) 心與肺: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系。聯結心之搏動和肺 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是積于胸中的“宗氣”。(2) 心與脾: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3 )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兩方面。(4) 心與腎:主要是水火陰陽
26、之間的關系。“心腎相交” “心腎不交”、;腎的陽虛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見水腫、驚悸等證,稱為“水氣凌心。”(5) 肺與脾: 主要表現于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方面:“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上病及中”“培土生金”(6 )肺與肝: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對于全身氣機的調暢是一個重 要的環節。(7 )肺與腎:主要表現于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方面。此外,肺與腎之間的陰液也是相 互滋生的。(8) 肝與脾:首先是肝的疏泄和脾的運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其次肝與脾在血的生成、 貯藏 機 運行等方面有密切關系。(9) 肝與腎: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 故有“精血同源” “肝腎
27、同源”之說。、 肝主疏泄與腎主封藏之間亦有關系,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來潮和男子排精方面;此外,肝腎陰陽之間也有關系。(10 )脾與腎:“脾陽根于腎陽”,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2六腑之間的關系:體現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六腑以通為用” “腑病以通為補” 、3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陰陽表里關系。(1) 心與小腸:心火下移小腸,小腸有熱上炎于心。(2) 肺與大腸:肺的肅降與大腸的傳導相互影響。“氣虛便秘”(3 )脾與胃:概括為“脾為胃行其津液”。“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4) 肝與膽:膽汁的
28、排泄與肝主疏泄有關;此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5 )腎與膀胱: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4氣血津液一、氣1. 氣的基本概念: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2. 氣的生成:來源于并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3氣的生理功能:(1)推動作用: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2) 溫煦作用:“氣主煦之”“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3) 防御作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4 )固攝作用:對血、津液等液態
29、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4. 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1)氣機:氣的運動,稱作氣機。包括升、降、出、入四種。“故 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2) 氣機調暢: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如平衡失調,即叫“氣 機 失調”。氣機失調的表現形式有:氣機不暢、氣滯、氣逆、氣陷、氣脫、氣結、氣閉。5. 氣的分布與分類:(1) 元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以腎所藏的精氣為 主,又賴后天水谷精氣的培育,
30、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其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 生長發育和生殖,激發和調節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2)宗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氣海,又稱膻中。宗氣以清氣和谷氣為主要組成部 分,其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冠心脈以行氣血。(3 )營氣:是與血共行于脈中之氣,常常營血并稱。營氣主要來自水谷精氣之中的精華部 分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方面作用。(4)衛氣:是運行于脈外之氣主要有水谷精氣之中的慓疾滑利部分組成。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開合、汗液排泄,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靈樞本藏“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31、“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矣。”二、血1血的基本概念: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2 血的生成: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組成。“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3. 血的功能:(1)營養和滋潤作用:“血主濡之”。(2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血脈和利,精神乃居。”4血的運行:血液的正常運行,決定于氣的推動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血液循行的動力通過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而體現出來。固攝由脾統血和肝藏
32、血的功能調節。 此外, 血液充盈, 寒溫適度,脈道通利,心氣充沛均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 件。三、津液1 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使機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津和液的不同: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其液。”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來源于水谷,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主要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布于全身。3.津液的功能:滋潤和濡養的作用。四、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1. 氣和血的關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概括為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和血
33、 為氣母。2 氣和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和津能載氣3.血和津液的關系: “津血同源”、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5經絡經絡1 經絡的概念: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 總稱。2. 經絡系統的組成:(1 )經脈: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2 )絡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3.十二經脈:(1 )名稱: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少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足三陽 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
34、(2) 走向和交接規律: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與其相為表里的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 走頭,與其同名的足三 陽經交會;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與其相為表里的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腹、胸,與手三陰經交會。 故相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3 )分布規律:在四肢部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內側:太陰在前,厥陰 在 中,少陰在后(內踝上 8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在中) 。(4) 表里關系:按臟腑表里關系配屬。(5)流注次序:手少陰肺經開始至足厥陰肝經(6)循行部位:靈樞經脈記載4. 奇經八脈(1) 含義: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
35、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2 )生理作用:一是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二是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三是與 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府的關系較為密切。(3) 督脈、沖脈、任脈均起于胞中,稱“一源三歧”;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圍腰一周,猶如束帶,能約束縱行諸脈;陰蹺陽蹺脈均起于足踝下,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陰維脈維絡諸陰,陽維脈維絡諸陽。5. 經別 (1)循行特點:離、入、出、合。(2) 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位表里的兩經在體內的聯系;加強體表于體內、四肢與軀 干的向心性聯系;加強十二經脈對頭面的聯系;擴
36、大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加強足三陰經、足三陽經與心的聯系。6別絡(1)含義: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共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孫絡”分布于皮膚表面的絡脈,稱為;稱為“浮絡”。(2 )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的體表聯系,同時加強人提前、后、側面絡脈的統一聯系。7經筋:十二經脈連屬于筋肉的體系,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有利于關節的屈伸運動。&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布所在。9經絡的生理功能:(1)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3)感應傳導作用。(4)
37、調節機能平衡。10經絡學說的應用:(1)闡釋病理變化。(2)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藥物歸經理論和“引經報使”理論。6病因與發病一、病因1. 病因分類的發展(1) 內經首次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2) 金匱要略指出疾病發生有三個途徑;(3) 陳無擇提出了 “三因學說”。2中醫病因學說的特點:辯證求因3. 六淫治病的特點:(1) 多于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2) 可單獨致病,也可相兼致病。(3) 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4 )受邪途徑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4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而數變。(3 )風為百病之長。5.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
38、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 寒性凝滯。(3) 寒性收引。6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 )暑性升散,耗氣傷津。(3) 暑多挾實。(4) 易擾心神。7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濕性重濁。(2 )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3) 濕性粘滯。(4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2) 燥易傷肺。9.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 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2 )火易耗氣傷津。(3 )火易生風動血。(4) 火易致腫瘍。(5 )火易擾動心神。10癘氣:“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11. 七情內傷(1
39、 )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系(2) 七情致病的特點:一是直接傷及內臟;二是影響臟腑氣機;三是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泄。”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氣消: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氣下: 臨床見二便失禁。 驚則氣亂: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12. 飲食(1) 饑飽失常:“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高粱之變,足生大丁。” ”(2 )飲食不潔(3) 飲食偏嗜: 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于酸”:素問五臟生成篇“多
40、食 咸”:13勞逸損傷“久視傷血”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1) 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久行傷筋”(2) 過逸:“久臥傷氣”14.外傷15痰飲 (1)基本概念: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無形之痰”(2) 形成:與肺脾腎三臟及三焦關系密切。(3) 病證特點:痰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 飲有“痰飲、眩飲、溢飲、支飲”16.瘀血(1)基本概念: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2 )形成:一是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致血行不暢;二是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 行致血離經脈。(3 )病證特點:疼痛、腫塊、出血
41、。17.結石二、發病原理1. 邪正與發病:(1)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3 )正邪斗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2. 內外環境與發病:(1) 外環境與發病(2) 內環境與發病 7病機一、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1)虛實的概念:“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2)虛實錯雜:因虛致實、由實轉虛。(3)虛實真假:“至虛有盛候” “大實有羸狀”、。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包括正勝邪退及邪盛正衰。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邪去而正氣不復等,則是疾病轉為慢性或留有后遺癥的主要原因。二、陰陽失調 1.陰陽偏勝:(1) 陽偏勝:陽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42、。“陽盛則熱” “陽勝則陰病”、,即陽盛則陰虛(2) 陰偏勝:陰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勝則寒” “陰勝則陽病”、,即陰盛則陽虛。2陰陽偏衰:(1)陽偏衰:陽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 虛則陰盛” “陽虛則寒”(2)陰偏衰:陰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機體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 對亢盛的虛熱證。“陰虛則陽盛” “陰虛則熱”、 3陰陽互損:包括陰損及陽及陽損及陰。4陰陽格拒:(1)陰盛格陽:即真寒假熱證。(2)陽盛格陰:即真熱假寒證。5陰陽亡失:(1) 亡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2) 亡陰: “陰者,藏精而起亟
43、也。 ”三、氣血失常1 氣的失常:(1) 氣虛:指元氣耗損,功能失調,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狀態。(2) 氣機失調:指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氣滯:即氣機郁滯不暢; 氣逆:為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最常見于肺胃和肝等臟腑。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征,常稱為中氣下陷。氣閉: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為厥證。氣脫: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為脫證。2. 血的失常:(1) 血虛: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2) 血瘀: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3) 血熱: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其臨床表現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
44、傷陰的特征。3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包括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 經脈。四、津液代謝失常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有數量上的虧少,包括傷津和脫液兩種病理變化。傷津時并不一定兼有脫液,在脫液時則必兼有傷津。2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3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包括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五、內生“五邪”1 風氣內動(內風):又稱肝風內動或肝風。“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1 )肝陽
45、化風: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撲,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發為閉脫之證;(2) 熱極生風:見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3) 陰虛風動:筋攣肉瞤、手足蠕動;(4) 血虛生風: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5) 血燥生風: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皮膚瘙癢或落屑。2寒從中生(內寒)“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內寒與外寒的區別與聯系3. 濕濁內生(內濕):脾虛生濕。“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浮腫。”4 津傷化燥(內燥):“燥勝則干。” “諸澀枯涸,干勁皸揭,皆屬于燥。”內燥病變以肺、胃
46、、及大腸為多見。5火熱內生(內火、內熱):(1 )陽氣過盛化火:“少火生氣” “壯火食氣” “氣有余便是火”;(2 )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從陽而化熱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謝產物和食積、蟲積等郁而 化火。(3 )五志過極化火:又稱為“五志化火”;六、經絡病機1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2.經絡的氣血逆亂: 上逆則霍亂。”(4) 陰虛火旺:此屬虛火與陰虛內熱有區別。靈樞經脈在論述足陽明胃經的精氣虛實時說:“氣盛則身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靈樞如 經脈 在論述足太陰之別的功能逆亂時說:“厥氣3. 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
47、4. 經絡的氣血衰竭:指由于經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的生命臨終現象。由 于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時所出現的證候亦各有特 點。素問診要經終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瞏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 面黑齒長而 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 逆則面赤,不 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噫干,善溺心煩, 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
48、敗也。 ”七、臟腑病機 1.心的陰陽氣血失調:(1 )心的陽氣偏盛:即心火,有虛實之分,由于邪熱痰火內郁而致者為實;由于勞心過度 心 陰暗耗者多為虛。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有三:一是躁擾心神;二是血熱而脈流薄疾;三是 心火上炎與下移。(2 )心的陽氣偏衰:包括心氣虛和心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損耗發展而成。對生理功 能 的影響有:一是心神不足;一是血脈寒滯;一是心陽虛衰與肺腎病變相互影響。(3) 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 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所致。(4) 心血虧損:即心血虛,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5 )心血瘀阻:即心
49、脈閉阻。陽氣不足,血脈寒滯;痰濁凝聚,血脈瘀阻不暢;勞倦感寒; 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2. 肺的陰陽氣血失調:(1) 肺氣不宣:肺氣失于宣發;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火內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 上 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2) 肺失清肅:肺氣失于肅降;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 上 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3) 肺氣虛損:肺的功能減退;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復,發展而成;因久病氣虛,或勞 傷 過度,耗損肺氣所致。(4) 肺陰虧損: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內熱;多由于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郁傷肺,或 五志過極化火灼肺,或久咳耗傷肺陰所致。3.
50、 脾的陰陽氣血失調:(1) 脾氣虛損:即中氣不足;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或勞倦過 度損傷所致。(2) 脾陽虛衰:多有脾氣虛發展而來,或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3) 水濕中阻: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停聚于內。(4 )脾陰不足:指脾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虧少而形成。4. 肝的陰陽氣血失調:(1)肝氣郁結: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氣機郁滯而成。(2) 肝火上炎:多有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暴怒傷肝,肝氣暴漲;五志化火,引動肝火等 而成。(3) 肝血虧虛:失血過多,久病耗損,脾胃虛弱,生化無源所致。(4) 肝陽上亢:肝陰不足,陰不制陽;精神情志失調,耗傷肝陰。(5 )肝風內動:邪熱熾盛
51、;肝陽化風。5腎的陰陽氣血失調:(1 )腎精虧虛:老年精虧;先天不足;久病耗損;后天失養。(2) 腎氣不固:幼年精氣未充;老年精氣衰竭;早婚、性生活不節、久病腎虛。(3) 腎陰虧虛:五臟之火、五志過極化火、邪熱久留化火致腎陰耗傷;或失血耗液;或過 服 溫燥壯陽之品;或房勞過度而致。(4) 腎陽不足:心脾陽虛,日久及腎,房勞過度,耗損腎陽。6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1)膽的功能失調:膽汁的分泌、排泄障礙,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泄,或中焦濕熱阻遏 肝膽氣機等所致。(2 )胃的功能失調: 胃氣虛:飲食失節,損傷胃氣;稟賦素虛;久病元氣不復。 胃陰虛:熱病后期,邪熱久留,消爍陰液。 胃寒:過食生冷;過用寒涼之劑;素體中寒。 胃熱(胃火):嗜酒、過食辛辣之品;氣血痰濕食郁積化熱化火。(3) 小腸的功能失調:濕熱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經下移小腸所致小便淋濁、刺痛等病理表現, 稱作小腸火。(4) 大腸的功能失調: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肅降、燥熱內結、腸液枯涸、陽虛不運、氣虛 而無力推動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飲食所傷、食滯不化;寒濕或濕熱下注等因素所致。(5 )膀胱的功能失調:多為濕熱蘊結膀胱或腎陽不足而見尿頻、尿灼、尿急、尿痛、血尿 等 或腎氣不固而見遺尿、小便失禁等。(6 )三焦功能失調:主要有兩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總結范文(17篇)
- 農機監理員的工作總結(4篇)
- 2025轉正自我評價(16篇)
- 承包合同匯編(19篇)
- 大學生開學軍訓演講稿大一(5篇)
- 元旦老師精彩發言稿范文(4篇)
- 《第4課 聲音編碼》教學設計教學反思-2023-2024學年小學信息技術浙教版2023四年級下冊
- 《數據結構與算法課件》課件
- 2025年輕演講稿(6篇)
- 安全生產培訓心得總結文本1100字(11篇)
- 《工會會計制度》管理系統升級及使用
- 醫院患者診療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應急工作機制制定應急預案XX醫院患者診療信息安全風險應急預案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生畢業論文——基于Web的醫院預約掛號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 老年智能手環產品需求說明書(PRD)
- T∕AOPA 0018-2021 直升機臨時起降場選址與建設規范
- 高考英語高頻688詞匯(核心版本)
- 七八年級人教古詩詞集錦
- 涪陵榨菜集團盈利能力分析工商管理專業
- 35kv配電系統繼電保護方案設計(共33頁)
- 中國收藏家協會個人會員入會申請表
- 醫院處方箋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