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的審美_第1頁
小學古詩的審美_第2頁
小學古詩的審美_第3頁
小學古詩的審美_第4頁
小學古詩的審美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小學古詩的審美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現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通過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 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

2、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 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節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

3、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 踏清秋。'七言詩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 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節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 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

4、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 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然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 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導他們反復吟誦,進一步感受古

5、詩的語言美。 二、通過啟發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

6、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 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 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

7、的審美特征也有明顯的區 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 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教師要善于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 。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后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展開想象,進而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之后,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

8、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 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

9、的美感, "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 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

10、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 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 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

11、:"夫綴 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

12、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 ,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 意境是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

13、39;,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 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過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 哲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首古 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qu

14、ot;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 ,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 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第一是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

15、',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 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與神。哲 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 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 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 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與趣。理與趣的關系,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征關系的一種特 殊表現。優秀的哲理詩都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